桓温北伐的败因是什么
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乱令殷浩北伐,后殷浩失败,大权归桓温,于是桓温开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桓温北伐的败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桓温北伐的败因
桓温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影响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将领的素质、政治、军事和目的等,是历史的必然性。
桓温在当时可以被称为是当时最杰出的将领,不仅在东晋,同时在北方和中原亦是如此。但是当时正值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南北两晋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因此,除了桓温这个“最杰出”的将领之外,同时北方还有类似于苻健、慕容恪、慕容垂等“比较杰出”的将领。这些人虽然不足以达到和桓温那样的军事水平,但作为进攻一方的桓温,在军事上处于下风是必然的。而且桓温自己也承认,有慕容兄弟在,他的北伐大计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在政治上,东晋当时虽然内部比较稳定,但纵观整个东晋历史,都是处于一个极其矛盾的状态。首先,北方的外族入侵,东晋得以苟安,是和北方达成了某种默契。同时,东晋的王族手中并无实权,真正掌权的却是朝中的士族大夫。如果桓温北伐成功,或许将破坏了东晋王族和士族,甚至和北方外族的利益平衡,因此实际上,东晋对这次北伐是极其不支持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南向北的统一战争,是少之又少的。这不仅表现在地理位置上,还表现在兵员的素质上。北方人一向民风彪悍,而南方人,则喜好渔歌唱晚。不同的民风,导致南方士兵整体战斗素质偏弱。
在目的上,桓温北伐主要是为了赢得自己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他本人对于北伐大计,也并不报以成功的打算。
总结来看,桓温北伐失败的原因,和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失败比较类似,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曲折的军事斗争中,可以看出其失败的必然性。
桓温北伐简介
桓温北伐,即东晋年间,由将领桓温发动的三次北伐十六国的战役,分别出兵于354年、356年及369年,但唯有第二次战争成功收复了洛阳,其余均以退兵告败,并没有收获过大的成效。
当时东晋朝廷刚刚平定了苏峻叛乱,暂时稳定下来,不料北方却大乱。赵国大将趁君主去世便称帝建魏,冉魏又被前燕所灭,苻健建立前秦,东晋朝廷趁北方动乱派殷浩北征,失败后,由桓温领兵出征。
第一次北伐,桓温的军队来势汹汹,屡屡大败秦军,苻健誓死抵抗仍未能敌,多个郡县前来归降,受到桓温的安抚。此时桓温没有听从薛珍的意见直攻长安,在与秦军保持对峙的过程中被苻健击败,前秦抢先一步收割稻粮使晋军缺粮,更遇追兵被逼得退军,第一次北伐告败。
第二次北伐,北面叛乱,桓温起兵江陵直逼许昌洛阳,遇姚襄抵抗,桓温亲自披甲监战,结阵前攻,大败姚襄,收降周成及三千多家平民,修复黄陵,第二次北伐胜利。
第三次北伐,桓温名声大增扶摇直上,前燕发动战事,桓温野心勃勃欲登帝位于是再次北伐,领军出燕。晋军至兖州时,不顾郗超对汴水影响运渡的担忧,执意开凿河道行军;进入黄河以后,不顾郗超的劝阻坚决逆流而行;郗超建议直击燕都邺城或守河道控制运输储粮,且战争必须速战速决不可拖到秋天,桓温均不采纳。晋军大败燕军后,燕军向秦军求助,得援兵开始反击,晋军战事不利又缺粮于是大乱阵脚,最终被两面夹击而告败。
桓温的三次北伐,使其在朝中威望极高,但由于战败使其未能篡位成功,北伐战争也未再继续,此后前秦渐渐崛起。
桓温北伐的影响
桓温北伐的影响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巨大的,同时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桓温在北伐之前,威望极高,尤其是平定西蜀的战役,让桓温声名鹊起,成为了东晋王朝中的中流砥柱。然而三次北伐的失败,让他在朝中的威望大降。不排除桓温本人有篡夺东晋王室的想法,这一点从后来他要求加九锡的事情可以看出。但是随着北伐失败,他受到了东晋名士谢安和王坦之等人的掣肘,让他的篡位计划宣告终结。
北伐的失败,让桓温放弃了对外战争的政治部署,从而转入朝廷内部,打击异己。他在太和六年的时候,废除了和自己政见不统一的晋废帝,并且诬陷了武陵王司马晞等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桓温,权倾朝野,甚于东晋的王族之上。
同时,桓温将北伐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袁真。袁真被桓温诬陷后,就向朝廷申诉。但当时的朝廷被桓温把持,因此袁真的申诉不成功。走投无路的袁真,只好带着其属地寿春一起,投降了燕国。桓温不得已只好亲自出兵平定,因此围绕着寿春,东晋和燕国又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
在北方,由于桓温的北伐,使得前秦和前燕两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但在友好往来的过程中,前秦得知了前燕的虚实,因此开始出兵攻灭了前燕,使得前秦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逐渐统一了北方。前秦统一北方下,后带兵南下企图攻灭东晋,最终在谢安等人的努力下,在淝水之战中挫败了前秦。因此,桓温北伐的影响,直到淝水之战后才宣告结束。
猜你喜欢:
3.晋朝农业是怎样的
上一篇:鄢郢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下一篇:祖逖北伐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