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大乘教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

卫文分享

  大乘教起义是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又称法庆起义。参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乘教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希望大家喜欢!

  大乘教起义过程

  在大乘教起义过程中,无数的平民伤亡。公元515年,河北的法庆在李归伯的支持下在武邑郡率领乡民造反。法庆封归伯为起义的军司,他则自号大乘。大乘起义军攻壳了阜城,杀死了县令。大乘起义军一路进攻枣强,不仅打败了前来镇压的州军,还杀死了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

  大乘起义军北上包围了勃海,攻克了郡城。这时大乘起义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员达到了五万之多。这些人打着斩妖除魔的名号到处烧毁寺院和佛经。无辜的僧尼也惨遭毒手。州军的士气一蹶不振,数次被大乘起义军打败。

  一月后,北魏任元遥为统帅,带领十万人马,直奔冀州。冀州刺史招揽了当地豪强和邻郡的太守带着州军配合元遥大军向大乘起义军杀去。与此同时,北魏政府派出当地大族在阵前劝降。没有两个月,大乘起义军兵败如山倒。大乘教的百名首领都被杀害了,参加大乘教起义的平民也被屠杀了好几万。

  北魏又派遣酷吏挨家挨户搜寻大乘教的余孽。藏在百姓家的李归伯也不幸被捕杀害了。因为这次搜捕,百姓又遭到了迫害。大乘教逃脱的人员进入了瀛洲。公元517年,这些人马攻入了河间,烧毁了衙门。但是不久后最后一批大乘教人马也被捕了,起义被彻底镇压了。

  在大乘教起义过程中可以看出起义人员的英勇斗争,这次的起义对北魏政府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让拓跋一族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

  大乘教起义简介

  大乘教起义简介是什么呢?大乘教起义是北魏时期以宗教为名义的大规模起义。北魏佛教盛行,但是教内人员地位悬殊。后来佛教内部斗争变成了阶级斗争。上层阶级支持某些僧侣,又严禁一些僧侣讲道。有部分僧侣认为皇帝圣明,但也有部分僧侣举兵造反。参加叛乱的不止有士族,大量的平民也卷入其中。

  公元514年,刘僧绍起兵,自称为王。后遭到北魏的严酷镇压。一年后,大乘教起义爆发。

  大乘教原是印度佛教的称呼,后来传入中国。公元515年,沙门法庆在河北聚集人马反抗北魏的统治。法庆给自己取了个叫大乘的号,这一批聚集起来的人马索性被称为大乘教。北魏政府不能眼睁睁看着大乘教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兴兵作乱,不久就派兵镇压。但大乘教屡次击退了北魏人马,并且人数得到快速发展。北魏政府大举派兵,这回大乘教抵挡不了来势汹汹的精兵强将。大乘教的起义失败了,死伤无数。法庆也被北魏军队屠杀了。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是深刻反映出了当时北魏时期的阶级矛盾,也严厉打击了北魏政权。

  大乘教起义延续了近两年,人数最多发展到五万人。大乘教起义发生于武邑、勃海、长乐、武垣四郡。北魏政府打赢大乘教后,为了强化这一地区的统治,另置沧州,也给了一定的抚恤金。北魏政府想要靠这些手段缓和阶级矛盾,防止人民的再叛乱。

  大乘教简介

  大乘教,中国民间教派组织,最早于梁武帝时期创立,延昌四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惠晖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率乡人起兵于武邑郡之阜城。

  法庆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义军攻克阜城,杀县令,于煮枣城(今河北枣强)大败州军,斩乐陵太守崔伯驎。又回师北上,围勃海(今河北南皮北),克郡城。义军发展迅速,众至五万余。他们传言“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烧寺院,焚经像,杀僧尼。数百年来于民间流传,并不断有人藉此造反。

  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宗派的泛称,於汉代传入中国。有区别与大乘教,民间教派组织,最早兴起於北京郊区西黄村保明寺,后传播到四川、安徽各省。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六月,沙门法庆聚集人马在冀州(今河北境内)以佛教名义起兵反抗北魏统治的一个组织。法庆自号大乘,奉吕妞为教主。大乘军屡次击败北魏军队,很快就发展到五万馀人。北魏政权立即派遣大军实施镇压,同年九月,大乘军兵败,法庆等首领被北魏屠杀者数以万计。


猜你喜欢:

1.北魏殇帝之女元姑娘简介

2.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灭佛运动

3.北魏制度改革简介

4.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是什么时候

5.北魏太武帝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