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邱惠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周天子也力不从心,实际上也是名存实亡。公元前684年,齐国与鲁国在长勺交战,最终鲁国以一比十的兵力以少胜多。那么鲁国胜利有什么原因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

  曹刿论战倒中提到,是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就是我方士气比对方高,所以我方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 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 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长勺之战简介

  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长勺之战起因

  齐僖公对侄子公孙无知与嫡子储君诸儿同等待遇,引起诸儿的不满。后诸儿继位为齐襄公。他以公孙无知待遇过高为由,予以降低,“绌无知秩服”,引起公孙无知的不满,阴谋乘机生事。大夫连称、管至父因为出戍葵丘没有得到及时更替,也怀恨在心,于是勾结公孙无知,杀害齐襄公,拥立无知为齐君。大夫管仲、鲍叔牙等人的不满。他们感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便分别拥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奔鲁国和莒国避难。

  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外地狩猎时受伤,公孙无知得知齐襄公受伤后,派人杀死了齐襄公。连称、管至父拥立无知为国君,引起全国的反对。接着齐国大夫王子成父杀死公孙无知,宣布迎接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为君,并和鲁庄公会于蔇,商定由鲁出兵护送公子纠返国。而奔往莒国的公子小白闻悉国内变乱,也在鲍叔牙和莒兵护送下急忙返国,争夺政权。管仲闻讯后,于途次邀击,射伤小白,但被鲍叔牙机智营救,抢先赶回国都临淄,即位为君,即为齐桓公。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位置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回鲁国栖身,这使齐、鲁两国关系又趋紧张。

  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鲁庄公却以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便亲自率大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进入齐境干时地区,齐桓公即与鲍叔牙等商讨对策,决定“以兵拒之”。双方各以兵车500辆投入战斗。齐军一举击破鲁左右军,继而包围鲁庄公所统帅的中军。鲁庄公把大旗改插 在将领秦子车上,自己改乘轺车.化装突围,才免于被俘。鲁军惨败后,鲁庄公在齐军压力下,竟改变初衷,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国。乾时之战后,鲁庄公吸取失败的教训,加强军队训练,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与此同时,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当齐军逼近鲁境,鲁国北部形势紧张时,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这时一位名不见经传、但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素养的人曹刿,怀着拯救祖国的决心,进见鲁庄公,陈述了自己对战胜齐国的策略,对庄公的战争指挥和鲁军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相关文章:

1.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2.长勺之战简介概况

3.长勺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4.长勺之战的爆发背景是什么

5.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