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北周灭北齐之战简介

邱惠分享

  北齐之灭亡并非突厥与北周合从进攻的结果。北齐不能处理好自身的民族关系,造成自身国力不断衰弱。相反,北周在“关中本位政策”的融合之下,民族关系得到解决,越来越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北周灭北齐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北周灭北齐之战分析

  中文名称:北周灭北齐之战

  参战部队:北周,北齐

  战争结果:北周灭齐

  时  间: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

  地  点:邺城、洛阳

  人  物:宇文邕 高纬 高长恭

  北周灭北齐之战详情

  邙山之战

  公元564年(北周保定四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北周派遣尉迟迥进攻,北齐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斛律光、段韶救援洛阳。最终北齐以少胜多。

  公元564年9月,突厥在塞北集结兵力,决定联合北周攻打北齐。北周宇文护于是征集内外诸军20万东进。10月,宇文护派尉迟迥率10万大军进攻洛阳。12月,宇文护派兵切断河阳(今河南孟县)道路,以阻断齐国援兵。但是,因齐国兵力甚微,北周轻敌,认为齐国必须不敢出兵迎战,于是放松警惕戒备不严。北齐派兰陵王高长恭、大斛律光救援洛阳,但他们畏惧周军兵力强盛,不敢前进。高湛于是决定与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晋阳南下,亲督诸军解救洛阳。以段韶部为左军,长恭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周军不意齐军突至,军心不稳,仓卒上山迎战,段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周军越战越疲,齐军趁势发起反击,大败北周军。周军全线溃退被迫撤军。

  这是一次关乎北齐生死存亡的战役,又称邙山之战。

  河阴之战

  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七月至九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于河阴(今河南盂津尔)地区与北齐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是年,北周帝乘北齐淮南兵败、主昏政乱之际,采纳骠骑大韦孝宽建议,向边境集结兵力,准备东出击北齐,北齐闻知,亦增筑守御。七月,宇文邕发兵十余万,分兵六路进攻北齐。以柱国字文纯、荥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分别勾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周昌公侯莫陈崇、赵工宇文招分别勾后三军总管。齐王宇文宪率兵2万趋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隋公杨坚等率水军3万臼渭河入黄河;梁公侯莫陈芮率众2万守太行道,以断北齐并、冀、殷、定诸州援军;申公李穆率众3万守河阳道,切断黄河以北与洛阳的联系;常山公于冀率众2万出陈(今河南淮阳)、汝(今河南汝南)以南防陈军,掩护主力右翼。

  周武帝自率主力前后六军6万人直指河阴。八月二十一日,北周军进入北齐境内,为争取民心,禁止伐树、践踏庄稼,违者军法从事。二十四日武帝亲自指挥诸军攻占河阴大城,宇文宪攻拔武济(今河南盂津),进围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攻克其东、西二城,焚毁黄河浮桥。北齐永桥大都督傅伏从永桥(今河南武陟西)增援至河阳,因浮桥已断,遂入中潬城(今河南盂津西南黄河中),北周军攻克河阳南城后,围攻中潬城二十余日不能下。北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扼守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武帝攻之亦未克。九月,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南援洛阳,兵临河阳(今河南孟县)。北周军以屯兵金墉及中潬城下,久攻不克,而北齐援军业已到达,又因宇文邕阵中患病,遂放弃所拔30余城,焚舟回师仅留韩正控守王药城(今河南济源境),掩护撤军。

  平阳之战

  公元576年(建德五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进攻北齐,其作战企图是:攻击攻击晋州,扼北齐咽喉,吸引北齐主力大军救援,再集中力量消灭援军,乘势东进,攻灭北齐。按这一企图采取如下部署:以宇文盛、宇文亮、杨坚为右三军,宇文俭、窦泰、丘崇为左三军,宇文宪、宇文纯为前军,宇文邕亲自率领诸军进至汾曲,分派诸将各自据守要地,阻击北齐援军,派辛韶率步骑5000守蒲津关,保障后方安全,命内史王谊督诸军攻平阳城。二十五日,北齐后主高纬亲率10万大军自晋阳南下救援平阳。宇文邕亲自平阳城下督战,北齐将侯子钦、刺史崔景嵩投降;二十七日,北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入城,俘北齐守将尉相贵及甲士8000人,北周军占领平阳。同时,宇文宪攻占洪洞,永安二城。十一月,北齐援军已进平阳,宇文邕为避其锋锐,以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率精兵万人守平阳;自率大军撤退到玉璧一带,使宇文宪领兵6万驻扎,自还长安。北齐援军至平阳,昼夜围攻,梁士彦顽强守御。十二月,宇文邕知平阳紧急,先使宇文宪率所部趋平阳,随后亲至,集诸军8万,东西列阵20余里,与北齐军对峙。北齐军围平阳时,恐北周援军突至,于城南挖掘沟堑,经乔山至汾水。北周军至即与北齐军对峙于沟堑南北两侧,周军渡沟堑进攻,齐军抵御,战斗一天未决胜负。齐后主听从幸臣意见命令齐军填沟堑而进,此举正合周武帝之意,遂率军迎战,战斗十分激烈。齐后主携冯淑妃和幸臣穆提婆观战,见齐军东翼稍退,便认为齐军已经战败,不听劝阻,赶紧后进,北齐军因而大败,死伤者万余人,军资甲仗丢弃如山。

  邺城之战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北周上柱国韦孝宽率军在邺城(今安阳北郊,临漳西南)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的进攻战。

  武陟之战后,行军元帅韦孝宽率6总管军乘胜追击尉迟迥溃军,迅速迫近相州(治邺城),叛军头目尉迟迥之根据地邺城。尉迟迥遂以精兵3000埋伏于相州南之野马岗,被孝宽属下行军总管宇文忻率500骑兵突袭歼灭。尉迟迥又在草桥(邺城南)部署阻击,亦为宇文忻部击败。孝宽军于十六日进抵邺城近郊。尉迟迥集中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时青州总管尉迟勤(迥弟之子)来援之先头部队3000骑已经到达,5万主力尚在途中。孝宽当即发起进攻。

  尉迟迥不顾年老,仍披甲上阵,其部属关中兵均拼死力战,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时宇文忻见邺城百姓数万人观战,即与监军高颎、长史李询商定:先射观者,造成混乱,然后乘势冲击。观战士民被射,纷纷逃避,喊声震天。宇文忻趁机传呼:“贼败矣”!孝宽军士气复振,乘乱进击,大败尉迟迥军,迥率余部退入城中。孝宽乘势挥军围攻。李询和大贺娄子干率部首先登城,破城而入,迥被迫自杀。尉迟勤、尉迟惇等向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方向逃走,被开府仪同大郭衍率精骑千人追获。至此,尉迟迥举兵68天即宣告失败。

  北周灭北齐之战北齐亡国的原因

  北齐不能处理好自身的民族关系,造成自身国力不断衰弱。相反,北周在“关中本位政策”的融合之下,民族关系得到解决,越来越强。北齐之弱,再加上后主昏庸与天灾,天灭已经成为必然之势。北齐内部的衰弱,再遭北周与陈的外部进攻,最终亡国。

  一、北齐鲜卑族和汉人士族之间矛盾尖锐。北齐统治者鲜卑化很深,对汉人及汉族的统治方法持排斥态度。这种比较紧张的民族关系,造成:①使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不能团结,削弱统治力量;②对汉人的排斥态度,不利于北齐对境内的汉族百姓进行统治;③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北齐统治者对汉族统治方法的排斥不利于国家的强大。

  二、北齐崇尚佛教的现象。北齐崇尚佛教,一方面大量财富流入寺院,使国家财政紧张;另一方面,大批人出家,减少了劳动力,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北周经过周武帝灭佛运动,增加了国家财富和劳动力,国力强盛。相反,北齐国内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争权夺利,民间崇佛成风,削弱了统治基础,最终为北周所灭。

  四、亲小人,远贤臣。北齐后主在用人方面极其糊涂。有一句话叫“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朝廷里小人多了,君子也就难立足了。很多有为的大臣都在齐后主的统治下死于非命。在所有被冤杀的大臣里,最可惜的就是斛律光。要知道,斛律光可是北周的劲敌。听说齐后主自毁长城,周武帝高兴得要命,大赦天下,举国庆贺。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五、宠幸美色。说到齐后主宠幸的女子,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美人冯小怜了。但是,要命的是,自从有了冯小怜,齐后主治国理政就更荒唐了。

北周灭北齐之战简介相关文章:

1.北周皇帝列表

2.杜洛周个人概述

3.中国历史上的北朝

4.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