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参加的战役
白起一生领兵作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但是你知道白起参加的战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白起参加的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白起参加的战役
白起又名公孙起(?~ 公元前 257 年),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秦国东扩战争的主要军事将领。赵国公子平原君对白起有过这样的描述:“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白起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余年,战胜攻取七十余城,据统计白起歼敌过百万,未曾打过败仗。其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以及长平之战,这些战役几乎全歼六国有生力量,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对白起著名战役进行功过评析有利于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社会特征、战争策略等。白起有这样的历史评价:“杀人狂魔,先秦第一战神,其战无不胜的记录和攻取列城七十的战功,不仅远远超越孙膑、吴起等人,即便是放到两千多年后的近代,也罕有其匹。”当今有诸多学者认为白起“坑赵卒”滥杀降卒,违背人道主义,对白起进行大肆批判。笔者认为,白起功大于过,对白起的评价需要重新评估,本文进行对白起著名战役的功过评析,可以客观得出白起仍为一代名将的结论。
一、白起生平著名战役概述
(一)伊阙之战
秦昭王十四年(前293 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杀犀武,虏公孙喜,拔五城。起由左更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 这一仗,除了宣太后、魏冉,没有人认为秦军有胜算。因为很明显,秦军哪一点也比不过魏韩联军。首先从指挥官来看:秦将白起,太过年轻,没有指挥大型战役的经验。而魏将公孙喜和韩将暴鸢都是成名已久的沙场老将,为将经验丰富,而且这两名老将曾多次合作,配合默契。其次从兵力来看,秦军10 万,并非精锐;魏韩联军 24 万,均为参加过垂沙战役的主力军队。魏之“武卒”,全部都是身披重甲且耐力惊人的重步兵,能负重几十公斤健步如飞,战斗力之强难以想象。韩之“材士”,则全都是武装到牙齿的弓弩步兵,所谓“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而且韩军的装备也很精良,所谓“强弓劲弩皆在韩出”“,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如此魏韩联军,论攻击力、防御力都远胜于秦军,秦军想要取得战争胜利十分困难。最后从地理来看,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地势十分险要。韩魏联军占住了伊阙要塞,此地易守难攻。如果不出大的战略失误,秦军几乎无法攻破此关。白起意识到双方兵力悬殊,于是他采取分散敌军优势兵力,形成局部对等,而后各个击破的战术。施行这一战术,需要派出一支偏师阻挡韩军的进攻,秦军本无精锐兵力,若韩军出击,秦军无疑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但是当时秦军的处境,只有冒险能够成功,冒险是否可以成功,关键在于主将的判断。白起的将才,就体现在这里。他准确地判断韩军不敢出击,然后担负着这个判断的压力、果断行动。消灭了魏军,剩下的韩军,只能是秦军的一盘菜。他们本来就没有接战的胆量,现在侧翼完全暴露,哪里还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只好匆匆败退。白起令旗一挥,渴望立下战功、多砍几个脑袋回去换取爵位的士兵,瞪着血红大眼,紧追不舍。最终,秦军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攻占伊阙等五座城池。这次战役是韩、魏两国遭到最大损失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歼敌二十万以上的歼灭性战役。伊阀之战,秦军以少胜多,这与白起足智多谋是分不开的。
(二)鄢郢之战
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 年),攻楚,拔楚郢都,烧其先王墓夷陵,东至竟陵,楚王弃郑东逃至陈。秦以郢为南郡。此战白起做出一个在当时及其大胆的决定,千里奔袭,出其不意,放弃后方依托,深入敌国腹地,如此做法表明了白起带领秦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决心。秦军因此士气大振,而楚军则闻风丧胆。鄢是楚国的别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通向郢都的咽喉和门户。鄢城一失,郢都必定不保,所谓唇亡齿寒。楚顷襄王熊横很清楚这一点,因此集中楚军的精锐,在此坚守。白起率军久攻不下,大军久屯坚城之下乃兵家大忌。白起并非有勇无谋,攻城伤亡太大,白起仔细研究了当地地形之后,派出一哨人马,筑起堤堰,拦蓄夷水,同时挖条渠,直通郡城。一切准备就绪,他首先发兵西进,占领西陵,控制住长江,切断郢都和西边巫郡的联系,然后沿江东下,占领夷陵,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一把大火,将楚人的宗庙陵墓,烧得干干净净。宗庙是古人的信仰,白起深明其理,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当楚人发现夷陵已毁,强敌兵临城下,都已丧失斗志。因此,战争结果不言而喻。
(三)华阳之战
秦昭王三十四(前273年),与赵、魏联军战于华阳。走魏将芒卯,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魏献南阳以和。白起认为兵贵神速,从接到虎符到到达前线只用了八天时间,指挥魏军的,是魏国丞相芒卯。当看到白起的战旗出现在战场上时,芒卯不觉大惊失色。秦军来的速度大大出乎赵魏联军的意料,还没开战,赵魏联军已经在心理上输掉一阵。魏军是联军的主力,这回白起的战术,跟伊阙之战不同,他决心擒贼先擒王,首先攻击魏军。此时的魏国,屡战屡败,国力衰弱,士气低下。经过激战,秦军共俘虏了三员魏将,歼灭魏军十三万人。芒卯见大势已去,连忙带着残军败将,逃回魏国。击退魏军,白起指挥人马,继续攻击贾偃指挥的赵军。赵军并非此战主力,兵微将寡,哪里还有勇气作战?稍一接触,随即溃败,两万人马被俘。
(四)长平之战
秦昭王四十五年至五十二年(前262年至前260年),与赵大战于长平,重创赵括军,坑赵卒四十万,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白起是一名智勇双全的大将。当范雎反间计奏效,赵王用赵括取代廉颇为赵国主将时,秦国秘密将主将换成了白起。赵括一取代廉颇,马上改变了廉颇的坚壁战略,冒险带兵出击。赵括的这一着正中白起下怀。白起令秦军诈败,暗伏奇兵,引赵军追击。赵括还真以为自己打了胜仗,带兵直攻到秦国城下。秦军坚守不出,暗中派二万五千奇兵断了赵军后路,又派五千骑兵打援,赵军被秦军一分为二,赵军给养被断。这时,白起派出精兵袭击,赵军不利,赵括只好下令筑壁坚守等待援军。秦王听说赵军被围,又在国内征兵,凡年巧岁以上都用,全派到长平一带,完全阻断了赵军的给养补给道路。赵军士兵完全断粮已达46 天,士兵之间暗地里杀食同伴度日。赵括无奈,只得亲率精兵出战,企图突出重围,然一接仗,赵括即被秦军射杀。赵括一死,所部40多万人只好投降。
二、白起著名战争功绩
从上述战功来看,白起是秦国一名不可多得的大将,可如此将才却落得被秦昭王赐剑自裁的下场。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白起在死前曾说这样两句话:“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有些学者认为白起滥杀降卒,毫无人道主义,对白起大肆批判。但若从当时多种客观因素分析,白起坑杀降卒其实是无奈之举。长平之战,赵国几乎倾全国之力,秦国也数次增兵,赵国凡年满十五岁的男子都被征去长平,经过残酷的较量,赵军大败,秦军大获全胜,但战争并未终止,正如史书记载:“起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白起为秦国将来统治着想,担心“赵卒反复”,从当时形势看,白起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从战争的本质来讲,白起“坑赵卒”并非偶然。战争本身具有残酷性,在古代战争中,杀人是正当行为,对敌人不能存有一丝仁慈怜悯。老子曾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他主张不杀伤员,不俘老兵,不乘人之危去攻打未渡河或未列阵的敌人,结果被楚人打得落花流水,自己也因负伤而死。宋襄公之仁成千古笑谈。就战争而言,白起是冷酷的英雄,宋襄公是仁慈的败将。东汉扬雄《扬子法言》:“秦将白起不仁,悉为用也?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将不仁,悉为用!”
三、白起著名战争造成的后果
(一)政治影响
秦国丞相蔡泽:“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阬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战国后期,统一已成为时代的强烈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时的头等大事。白起的诸多战役,极大地推动了统一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时代发展的新历程。
(二)经济影响
郢都(今江陵)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春秋时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桓谭《新论》曰:“楚之郢都,车毅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弊。”战国后期,秦拔郢之后,这一带改为秦的南郡,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看不到有关郢都的任何记载。这一切,应跟郢都楚秦易手、秦人对郢都的破坏有关。这种破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漆业,二是丝织业。
(三)文化影响
伊阙之战韩魏两国被斩首24万军士;华阳之战,白起斩首魏军将士13 万人,又将赵军将士两万人沉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国陉城,又斩首韩国将士5 万。长平之战,白起下令将这些已经失去了抵抗力的投降士兵全部活埋了,总人数达45 万人之多,只放走了 240 来个年幼的赵军士兵逃回赵国。白起在战场上杀敌超过百万,人称“人屠”,一方面是对白起滥杀降卒的不认同,另一方面也有对后世将领的警示作用,自白起之后,中国战争中鲜有如此大规模地杀降事件发生。后世将领功绩难以超过白起,却无理由滥杀降卒,必定遭世人唾弃且背负千古骂名。
四、结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充满了矛盾,任何伟大的进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讲求人道主义,但是要用不人道的手段去争取,辉煌的成就背后是阴影。世界上遗存的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等雄伟建筑,有多少奴隶和民工的枯骨。白起的功过犹如硬币的两面,不能割裂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