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百科知识>

黄河后套开发者王同春生平简介

卫文分享

  王同春(1852--1925),俗名瞎进财,字浚川,邢台县东石门村人,他是我国近代黄河后套的主要开发者之一。当地人以其治套有功,集资建祠,奉为河神。以示对他的深切怀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后套开发者王同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王同春生平简介

  王同春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商业地主家庭里。5岁时,因患痘,一目失明。7岁入塾读书,因家境贫困,仅就读半年即辍学。之后随父谋生塞外,辗转于宁夏磴口一带,后被族叔王成收为嗣子。1881年(清光绪七年),王同春借银两租得蒙古某喇嘛地若干顷,自凿渠引黄河水浇灌。渠成,初名王同春渠,后改名义和渠。之后,该渠继续北凿,越开越长,为便于经营,他就在名叫隆兴昌的地方,起筑房屋,后发展成为后套地区的五原县县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王同春在后套先后开凿了沙河渠、刚目渠、丰济渠、灶王河等渠。

  若以1904年(光绪三十年)以前情况统计,他共在后套自行开大渠5道,支渠270多道,可灌水田7000多顷,熟田27000余顷。清光绪三十年,他又受清政府委托开凿永济渠,该渠为后套第一大渠。在后套地区,他以识水性,谙地理,精疏浚闻名四方。当地农民对他十分信赖,有一次,他指着一块地说:"尺下必有水"。众人不信,挖掘一尺深,果然出水了。群众惊骇,问他原因,他说:"你们看,地鼠穿穴翻出来的土是湿的,这不是很好的证据吗"?

  后套地区黄河水利的开发,导致了农业的迅速发展。光绪三十年后,后套地区已是渠道纵横,田畴相连,桑麻遍野的膏腴之乡。在王同春开发后套的过程中,其家境也迅速致富。据光绪三十年时统计,他拥有田地上万顷,自设牛犋27处,一年可收粮20余万石。1891年(光绪十七年)、1899年(光绪=十五年)、1900年(光绪=十六年)、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晋、察、冀、陕等省先后大旱,他四次共调出粮食95000余石到各省救灾。

  王同春贡献

  要知道王同春贡献,首先就要了解王同春这个人,说起这个人,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感到很陌生,但是说起黄河后套上的水渠,诸位应该是耳熟能详了,而王同春,恰恰就是这些水渠的开凿者。虽然家境并不殷实,但他仍旧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这些巨大的工程,这大概就是王同春贡献中影响最大的一条了吧。

  王同春,清朝的时候生于邢台地区,他还有一个很朴实的乳名,叫进财。这个乳名跟他当时的家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清贫,王同春的父母才在他身上寄予厚望。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在王同春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自小便经历了诸多坎坷,五岁的时候患了急病,导致他一只眼睛失去了光明。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辍学跟随祖父做营生,后来,他的身体渐渐长开,开始通过帮村民们挖水渠赚钱,熟能生巧,他掌握了窍门,又熟悉水利,终于在一个商号当了正式的渠工。这为之后河套地区河渠的挖掘提供了技术保证。

  之后的年头,王同春买进了很多渠道,并利用灾民进行施工,不久就修建好了三条干渠,后来,他又和别人合作,前前后后又修建了不少河渠。而这些河渠,经过多年的调整和修建,已经成为黄河后套地区的著名十大河渠,凡经他整修的河渠,都是水流通畅,对后套地区农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就是王同春贡献,一个平凡的人做出的伟大的壮举。

  王同春开发河套

  河套地区是内陆缺水地区人民的福音,而河套地区的开发也造福了无数的黎民百姓。可能说起王同春开发河套,很多人就一头雾水了。毕竟这个人物并不被大众所熟知。但是,他却是开发河套的第一人。

  王同春开发河套,并不是受皇命所托,而是出于谋生的本能。据悉,王同春出身于一个十分贫穷的家庭,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大字也不识几个。而历史上对于他的记载也十分稀少,更别说他是如何沦落到河套地区的。在坊间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王同春失手杀了人,跑到河套地区躲了起来,另一说是他家庭实在是太贫困,跟随父亲到此地谋生,具体是怎样,已经不得而知了。王同春到达此地之后,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钱财包下了一块荒地,准备开垦种粮,但是水源却成了最大的问题。于是他便自己动手,开凿了一条河道,引水灌溉。后来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注意,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纷纷加入到开凿河道的队伍中来。河道开凿完成之后,田地便有了水源的保证,而王同春也将自己带来的优质的种子分给当地的村民,人们纷纷种植,引水灌溉田地,来年取得了大丰收,而王同春在当地的威信也很快得到提高,成为开发河套的第一人。

  王同春开发河套,带领了当地人民发家致富,实在是值得人们赞扬。


猜你喜欢:

1.了解西北开发先驱王同春的贡献

2.折服怎么造句

3.孩子写给家乡的一封信

4.冰心的现代诗《秋》和散文

5.冰心的现代诗以及散文《平绥沿线旅行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