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百科知识>

民国诗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

卫文分享

  徐志摩,原名为章垿,字槱森,后在出国留学时改为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诗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徐志摩生平简介

  徐志摩又名徐章垿,字槱森,出生于浙江省,他既是诗人也还是作家,他是新月派的著名诗人。

  他在14岁的时候离开了故土,考入了中学,毕业后,他和张幼仪结婚。在他24岁那年去英国留学,也是在那时候他才改名为徐志摩,以前人们大都以他的原名和字称呼他。这段时间是他写作的高峰期,他自己都说过在康桥的那段时间是他最幸福的一段时间。最出名的应该就是他的那首再别康桥,也可以反映出他对在英国这段时光的想念。

  与此同时他也认识了林徽因,但是他们没有结婚,等到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已回到了中国,从此不了了之。

  在1922年,他回到了中国,因为受到了《新月》这本书记的影响,他也就是用这两个字创办了新月社。要说对他影响最大的要非陆小曼莫属了,那时候因为徐志摩正处于十分孤独的时候,没过多久他俩便定下了终身。

  徐志摩的逝世可谓是一场意外,林徽因在北平举办了一个演讲会,徐志摩乘坐飞机前往,但是由于天气的阻碍,使飞机在行驶途中无法准确的飞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陆小曼,她许久不肯答应去北平,再加上飞行员在遇事前一天因为女儿的婚事儿过分操劳,自身的精力难以控制这架飞机,最终酿成大祸,使得徐志摩葬身在山谷。

  徐志摩《偶然》

  《偶然》是徐志摩写的一首诗,被后人认为是一首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偶然间遇到一位女子,男子是天上的云,女子是湖,男子和女子相知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只能选择忘记,忘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徐志摩这首情诗,不是写给张幼仪,徐志摩十八岁的时候和十五岁的张幼仪结婚,他们的结合由父母包办,他对张幼仪是没有爱情的。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陆小曼的,诗写于1926年5月,同年十月,他们二人步入婚礼殿堂,陆小曼既是才女也是追求自由、幸福的现代女子,徐志摩和她情投意合,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在一起。

  也有不少人认为诗是写给林徽因的,林徽因是个奇女子,二人在伦敦相遇,据说是他和张幼仪离婚,林徽因是直接的导火线。徐志摩快要和陆小曼结婚时,想起和林徽因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一时兴起写下这首诗歌。

  徐志摩的这首诗里的前半段可以说是在写陆小曼或林徽因,最后两句在“记得”和“忘记”之间挣扎,明明自己记得清清楚楚,却要他人把自己忘记干干净净,这种情怀应该是对林徽因。因为和陆小曼已经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没有忘不忘记的感慨,只有林徽因,她过着自己婚姻的生活,他们很幸福,才有可能忘记徐志摩,不管她有没有忘记他,但是徐志摩却没有忘记她,在偶然间又想起了她。

  徐志摩的成就

  徐志摩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极高的,因为不用为吃食钱财所困扰,所以他的诗歌体现的都是他本人的真性情。他对爱情的向往和热情,他被拒之后的忧愁和心痛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徐志摩以及这些都是徐志摩的成就。

  徐志摩的成就分两种,一种是文学上的成就。我们都知道徐志摩是一个诗人,他最擅长写爱情诗,比如《偶然》。我想这首诗大概是他追求林徽因时候所写的,他把自己比作一片云,这片云偶尔有晴朗偶尔有阴霾,这取决于他心中所想的那个人。她的一喜一悲,都足以让徐志摩风吹云动。这样的强烈的感情只怕是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往后与陆小曼的交往里他都没有这样费劲心思讨好一个人。徐志摩的另一个成就是在爱情上的,他的第二个妻子陆小曼是当时有名气的交际花,姿色和见识都不同寻常,其父亲原是局长,家里条件更不必说了。这样一个女子本该是不把任何男子都放在眼里的,却为徐志摩所折腰。她看徐志摩所写的诗歌,听徐志摩所说的情话便深深迷上了面前这个男子,抛弃了丈夫要与徐志摩再婚。从道德角度来说这是不被祝福的,但是我们姑且把这段往事看做徐志摩的成就来说。

  话说成也萧何败萧何,徐志摩的成就来自他的才情,他的才情为他赢得陆小曼一样的美人。但是或许没有这些成就,徐志摩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与他的妻儿有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猜你喜欢:

1.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的故事

2.黄宾虹的生平简介人物资料介绍

3.近代历史人物

4.陆小曼简介生平资料

5.徐志摩和林徽因为什么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