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野史>

三国十大未被重用的人有谁

邱惠分享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有的能一展拳脚,而有的却成遗珠,他们拥有才干,但不被重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国十大未被重用的人,希望你喜欢。

  三国十大未被重用的人

  1、蒋干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超级大白痴。其实,正史中的他,的确是个风流名士,并不是个白痴。曹操南征,强征蒋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马懿一样),而后又命他去劝降周瑜。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被称当世名士的周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周瑜确实是如演义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从来没有作过劝降周瑜的意图,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群英会。而之后的蒋干盗书,也完全是子虚乌有。

  2、孙邵

  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在孙权掌权的五十二个年头中,孙邵算是个老资格。他并非是孙权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国人,曾在孔融手下当过一任功曹,其后转到扬州刺史刘繇底下作官,于孙策击败刘繇时转为为孙策效力。孙策死后,孙权刚上台,孙邵即上表劝孙权向许县朝廷纳贡,弄好了对曹操的关系,受到孙权的赏识。

  孙权之后任命孙邵为庐江郡太守,在刘备表荐孙权为“行车骑”之后,他又作了车骑长史。在孙权称王之后,即黄武元年,孙邵便作了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可惜孙邵仅仅当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黄武四年五月病故。

  3、高顺

  高顺,吕布的部下,与张辽一起共同统率吕布的一部骑兵。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高顺应该是吕布最为倚重的大将,甚至超过了张辽。从整部演义中,吕布的武勇被片面而过分地夸大,使得他的部下几乎失去表现的机会,其实,他的几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张辽,因为他打了逍遥津一战,名震八方。但是,当时在吕布的麾下,张辽每次出战几乎都是与高顺搭档,而高顺,几乎就是为吕布独当一面的大将。

  建安三年。刘备在沛国驻扎,陆陆续续地招兵买马,已经达到了有一万多人。吕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刘备。刘备投奔曹操,曹操送给他兵和粮,使刘备收复小沛。吕布就让高顺再次领了兵去打。当时交给高顺的兵顶多只有五千人,甚至于不到五千。而刘备当时手下的武将也有关羽张飞等人,但是这样的一支劲卒完全禁不住高顺的一击,立刻就被高顺击败,击溃。曹操小看了高顺,让夏候惇领兵来救。夏候惇可说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将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顺的对手,被高顺轻易地击败。

  4、淳于琼

  淳于琼,是一个有名声,有能力,也有资历的名将。在灵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军,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统领。曹操和袁绍都曾是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军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淳于琼,也是这八名校尉之一。在袁绍军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将,根本没有什么贪杯误事之说。

  乌巢之败,不是因为他喝酒,而是因为他的大意。当时淳于琼手下有一万人,曹操虽带兵五千,但为了避开沿路袁军的盘查,都散布成小股部队改扮成袁军,直到乌巢前沿,才改装来袭。淳于琼乍看之下以为曹操没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战,没想到曹军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绍求救。袁绍一方面是刚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淳于琼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数人去救乌巢,反而令张郃高览去袭曹营。结果乌巢终告失陷,曹营也没有打下来,张郃高览更是降了曹操。

  5、刘封

  刘封,刘备的义子,原名寇封。在演义中,这个家伙在战场上什么作用也没起过,也就扯扯旗放放风而已,最后还把关羽给害了,一副死有余辜的样子。但是在正史中,这却是个悲剧。刘封是刘备在荆州时收养的义子,当时刘备无嗣,所以收了刘封为义子。等刘备入川时,刘封刚刚二十出头,已是个力大无穷,勇猛无比的青年了。而在跟随孔明赵云张飞入川的途中,刘封攻战克敌,以功晋封为副军中郎将。之后刘备遣孟达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难以成功,加派刘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风而降。刘封因此又升为副军。

  但关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与刘封没有多大关系。刘封因为关羽之事而责问孟达,结果与孟达致于不和,就夺去了孟达的鼓吹,孟达也就因此惧怕而降魏,并反过头来劝刘封也降魏。刘封拒绝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达三路攻击,又申仪叛变,刘封腹背受敌,只得退走成都。刘备见了刘封,只是责备他为何欺负孟达,以及不救关羽,并没有杀他的意思。但是诸葛亮却认为刘封刚猛,恐刘备死后刘封争位,那刘禅是万万争不过刘封的,力劝刘备杀死刘封。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话,赐刘封自尽。

  6、张昭

  张昭,是东吴的第一位首席辅佐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而把他写得不成人样,实在是太过份了。早年的张昭声名就已远播,彭城国的国相,以及陶谦都曾扰络过他,均被他拒绝,陶

  谦为此差点杀了他,是赵昱将他救了出来。孙策敬佩他,对他行"升堂拜母"之礼,使张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孙策的“长史”兼“抚军中郎将”。

  孙策很信任他,将一切行政事务都交给他,并对他以“管仲”相比。临死前还将孙权托孤给他,并说:“若孙权不足以担当大任,则你自己担当。万一事不顺利,由'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所以说张昭日后主张降曹,与孙策的遗言有着很大的关系。

  7、高干

  高干,袁绍的外甥。应该说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这个名字很符合他。袁绍当年全盛时期一共占有四州的领地,而高干却也领了并州刺史的职位。要知道,袁绍可是有着四位成年的儿子的。能让私心颇重的袁绍将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没两把刷子是不成的。兴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讨乌丸。东汉末年乌丸的兵力和战力都很强,一直是边境的大患。高干认为曹操短时间内不会得胜,便终于起兵作叛。曹操立即命李典乐进两将分两路围击高干。此时的高干兵力早已不如当年,但仍然为了袁氏一族而奋起抗曹。以他不多的兵与粮,对抗李乐二人的兵,居然从兴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兴平十一年也没有败。

  兴平十一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大军来攻,高干此时已打了四个多月的仗,兵粮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于是死守壶关。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壶关,曹操大军一共又打了三个多月也没打下来。 只是此时城中实在已无粮,高干只得弃城而去,结果在逃向荆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杀。袁绍的众多儿子中,绝没有一个有高干这样的才能的。便是袁绍自己,恐怕也远远及不上高干。

  8、刘焉

  刘焉,也是在事实上割据了蜀中的人。比起刘备,他并不差多少。刘焉是荆州江夏郡人,他是从寺主官的佐吏开始,以贤良方正(是一个官名,与孝廉茂才相似)进阶仕。之后一帆风顺,先做了雒阳县的县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转做南阳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黄巾之乱后,刘焉认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为长,便活动到了益州牧之职。同时兼一个监军使者,爵封阳城县候。

  刘焉对于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后人称赞的,他的法冶很严,而且是对百姓宽,对那些豪强官吏“严”。刘焉最聪明的一项举措,是以张鲁镇汉中,密使他斩汉使阻隔道路,再宣称因为张鲁阻隔道路而无法上贡,在事实上进行了割据。

  9、魏延

  魏延,蜀汉首屈一指的武将。当刘备在汉中争夺战中对曹操取得战斗胜利后,准备回到成都时留下守汉中的将领给了当时还是一个屈屈牙门的魏延。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当兵的辛苦,很体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刘备慧眼识英雄,提拔了他,让他做了镇远领汉中太守。

  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当属建兴八年率部与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与后费耀之战。这一战魏延以少胜多,在阳溪将郭淮打得溃不成军。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中战果最辉煌的一役。诸葛亮也因此上表升魏延为前军师——也就是整个前部的总帅——征西大,进位南郑候。

  10、贾诩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姑臧人。演义中并没有对他有过多大扔描写,只在曹丕争嗣时才从侧面描写了他。其实,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纵观贾诩一生,出言献计从未失过手,而且先投董卓,封讨虏校尉;再从李傕,官拜尚书;等到转投段煨张绣时,已是宣义;再投曹操后,作了执金吾;曹丕登位后进位太尉。每换一位主公,官阶便升高一阶,有谁能比啊?

  三国曹操底下的五大谋士

  一 荀彧,关键词: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曹操:得此5人,必能称霸于乱世!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当然,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

  二 荀攸,关键词: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小子更加有胆识。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以下是曹操评语:

  三 贾诩,关键词: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曹操:得此5人,必能称霸于乱世!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四 程昱,关键词: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程昱的语录,发现他建议的口气都相当激烈、相当傲慢、相当自大,即便是对曹操也是这样。在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气度。你即便是岁数大,对于上司也多少收敛点吧?不过程昱就是这样,一片赤胆忠心,别的不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人也是艺高人胆大,没什么干不出来的。

  五 郭嘉,关键词:鬼才

  郭奉孝是五大谋士中人气最高的家伙。我想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一个标题:“郭嘉遗计定辽东”,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抱负,还有英年早逝的悲凉命运。很多人是因为怜爱才喜欢的郭嘉,正如喜欢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实际上郭嘉的确带兵参加了最后一次出征,但并没有遗计定辽东的桥段,而在演义中他是唯一一个跟诸葛亮一样,可以预见死后事情发展的人。三国

  三国最能忍的的人

  道家说,忍耐是远离灾祸的法宝。

  而集儒家的深邃和道家的机敏于一身的曾国藩则认为: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惟一法门。

  笔者却认为忍是一种生存的手段,有时候忍是一种“大谋”,有时候忍是一种“无奈”、有时候忍则是一种“智慧”,无论何种忍能忍者都是值得敬佩的,东汉末年的三国:曹魏、蜀汉、孙吴,战火纷飞,英豪迭起,无数英雄叱咤风云,文有诸葛司马郭嘉贾诩,武有吕布关羽赵云典韦。而这些值得我们称赞的英雄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多都靠着一个“忍”字求得生存、谋得霸业,现在我们就来扒一扒《三国》中最知名的几大“忍”者。

  司马懿 最成功的忍者

  在《三国》中司马懿被评为“忍者之王”。司马懿,是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隐忍”五十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在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读遍《三国》,我们折服于司马懿。他集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曹操的雄霸天下之志、周瑜的不死不休、王朗的厚颜无耻、鲁肃的大智若愚等等于一身,真正的王霸之术集大成者,是《三国》中唯一的一个最成功的人物。

  曹操 最霸气的忍者

  《三国》中曹操给大多数的印象,都是暴戾、多疑,其实曹操能够成为三国最大的强者,拥除了他的超强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还因为他具有忍耐之心,和爱才之心,《三国演义》中祢衡骂曹操,骂得曹操一佛升天,二佛出世,但曹操冷静地容忍了祢衡的放肆,把他安全“送”到荆州刘表那里;袁绍进攻曹操时,陈琳曾帮袁绍写了三篇檄文,骂到曹操祖宗三代。后来,陈琳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不但不杀他,还委以重任。正是曹操具有大家风范的忍耐之心,他的周围才始终围绕着一群高素质的文臣武将,成为三国最大的强者。

  孙权 最睿智的忍者

  三国志这样评价他:“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他少年大志,十五岁临危受命, 稳固江东、 龙图霸业、纵横捭阖、 以赤壁大战、 三分天下, 又智胜关羽,谋夺荆州、彝陵之战、力挽狂澜。

  一个文弱的少年,凭着一隅江东,能三分天下,靠的就是一个“忍”,赢得赤壁之战后,孙权已赚得钵满盆满,三国局势已见雏形,但此时刘备崛起,为了牵制刘备,孙权却弯下了腰,屈膝奉承曹操,220年,曹操已死、孙权已夺得荆州,曹魏实力已经下降的情况下,孙权还是为了保全吴地,牵制刘备,在东吴百姓都掩面觉得丢人的情况下,孙权依然拉下老脸,继续向曹丕称臣。一直到229年,孙权才正式登基,迁都建业。孙权也成为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这才是真正笑到最后的睿智忍者。

  刘备 最心机的忍者

  在三国未定时,最没实力、最没背景的刘备就凭着一顶“汉室宗亲”的破帽子,和关羽、张飞、诸葛亮,一路跌跌撞撞而三分天下,不得不让人佩服。

  个人认为刘备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他的性格,和他的“心机”,刘备最大的特点,是隐忍,是忍常人所不能忍,心怀汉室,志在天下,但这一切在没有实力去逐鹿中原的时候,他只能隐藏起来,一副老好人的形象,重人才,重情义,爱护属下,深得人心。

  刘备投靠过刘焉,卢植,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到处寄人篱下,忍辱负重。刘备在去江东提亲时,明知是骗局,在到处遭遇埋伏的情况,却不动神色,隐忍大度处之,最终还抱得美人归。

  汉献帝 最辛酸的忍者

  汉献帝是《三国》中最无奈、最辛酸的忍者,他为了保存奄奄一息的汉室,足足忍了三十六年,忍了何进,忍了董卓,忍了曹操,失了贵妃和丈人,也失了皇后和国舅,最后还是被曹丕逼死,可以说汉献帝是最辛酸的忍者。

  贾诩 最善终的忍者

  贾诩,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贾诩算无遗策,却在官渡之战前夕,随张绣投奔曹操后,再也不主动出谋划策,不是曹操自己来问他,或者曹操手底下的谋士们都说完之后贾诩是不会多说一句话。凡事隐忍低调,每日关门自守,不结交其他官员,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如此人才能够把自己的智慧隐忍到如此地步,非贾诩莫能找出第二个。他辅佐曹操、支持曹丕、位列三公,77岁高龄寿终,谥肃侯,长子贾穆继嗣。多年后,贾诩还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可以说是最得善终的忍者。

  易中天评价贾诩说:“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评讲历史:成大事者必有远志,而忍正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理智地谋求长远目标的体现,善忍者能成大事。忍者无敌、忍者无疆,正在奋斗中的我们,不妨也学学《三国》的大人物们做个无敌的忍者。

三国十大未被重用的人有谁相关文章:

1.三国时期最会自保的人是谁

2.三国历史人物谁最猛

3.三国历史上十大猛将

4.为什么有些很努力的人领导就是不敢重用

5.三国奇才刘巴为何不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