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野史>

杨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邱惠分享

  杨仪是蜀汉大臣,但是人物品性一般,历史对其评价不高,这个人可以归入有才无德之类。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杨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希望你喜欢。

  杨仪的人物介绍

  他原本是荆州刺史傅群的秘书(主簿),后投靠关羽,又经关羽引见,见到了刘备。《三国志》载: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兵曹掾。说他有才是因为他被刘备和诸葛亮赏识,并且随诸葛亮北伐,担任丞相长史加绥军。丞相长史的职务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协助诸葛亮处理日常军务。而杨仪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出色。《三国志》中说:“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当时诸葛亮把军队的日常杂务以及规划调度等具体工作都交与杨仪,而杨仪处理这些事务来也是胡萝卜就酒——嘎蹦多脆,因此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要知道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眼里都不揉沙子,都阅人无数。杨仪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器重,说明这个人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说他无德是因为他“性狷狭”,也就是气量狭窄。在刘备征东吴之时,就与政府办公厅主任(尚书令)刘巴不和,被贬到弘农当去了。(左迁遥署弘农太守)至于两人因何起争执,《三国志》并未说明,但以刘备的赏罚分明,过错一定在杨仪这边。而杨仪在诸葛亮身边担任长史期间同魏延不和,两人的关系甚至“势同水火”。有一次魏延拿着刀想宰了他,把他吓得跑到诸葛亮那哇哇大哭。而诸葛亮因为爱惜这两人的才华,便在其中当和事老。有诸葛亮在,两人只得都压着火。但这座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在诸葛亮死后来了个大喷发:诸葛亮临时把兵权交与杨仪,导致了魏延的不满,气势汹汹来找杨仪算账。后来魏延手下的士兵哗变,魏延逃到汉中,被马岱追杀。这时杨仪的小人嘴脸暴露无疑:马岱把魏延的人头交与杨仪,杨仪把人头狠狠踩了几下,边踩边骂:“庸奴!复能作恶不?”(《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而后又向刘禅告发魏延,导致了魏延被诛三族。

  这场“魏杨之争”以杨仪的胜利而告终。但杨仪也没得意多久,回到成都给诸葛亮发完丧后,刘禅根据诸葛亮的遗嘱把大权交与蒋琬,而杨仪只是捞到一个参议(中军师)的虚职。杨仪这才知道自己被诸葛亮当枪使了一回,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被“限制使用”了。以他“狷狭”的个性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但也无可奈何。终于有一天向当年一起对抗魏延时的战友费祎吐露了心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费祎可是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他和杨仪有本质的不同。当年在一条战壕里对抗魏延,杨仪是为私,而费祎则是为公。因此转过天来费祎就报告了刘禅。刘禅自然大怒,想要斩了杨仪,结果还是一直遭杨仪妒恨的蒋琬求情,说杨仪纵然有错,但看在他跟随丞相多年征战有功的份上把他贬为庶人就行了。杨仪这才逃过一死,被削职为民。但杨仪毕竟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受不了这样的屈辱,也可能的确是为自己的言行羞愧,便自杀身亡了。

  后来有人据此认为要造反的不是魏延而是杨仪。其实也不尽然,杨仪不过就是发发牢骚而已,未必就真有了反心。退一步说,就算他真的在手握兵权之时造了反,那么下场也肯定比魏延更惨,因为他在蜀军中根本没有号召力,也没有自己的党羽,所以“举军投魏”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不过杨仪最终还是为他的口不择言,也可以说为他的“狷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结束了他的“有才无德”的一生。

  如果为杨仪的一生复一复盘,可以说他跟对了主人,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本来是可以得到善终的。但他却私欲膨胀,削尖了脑袋钻营自己的蝇头小利,受到了挫折就心态失衡,怨天尤人,这个人的确太自以为是了。所以还是陈寿先生评价得准确:“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杨仪结局

  杨仪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投奔刘备

  建安年间,杨仪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兵曹掾。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结怨魏延

  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

  建兴五年(227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

  建兴十二年(234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谷口。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以上为《三国志》的记载,不过据《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

  作茧自缚

  原本杨仪认为自己被诸葛亮托付后事,又为朝廷诛除了逆贼魏延,所以自己应该会继诸葛亮后掌政,于是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卜筮,卦为“家人”,杨仪沉默不欢。而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声色之间经常流露出怨愤表情,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当时人家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祎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

  家庭成员

  杨虑:字威方,杨仪之兄。自小德行素著,在江南中带品德无人能及。一直不愿出仕为官。十七岁时夭折,乡人称他为“德行杨君”。

  杨仪的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杨仪登场于诸葛亮北伐之时。马谡拒谏失街亭一役中,身为长史的杨仪自动请缨,要前往代替马谡保守街亭,诸葛亮亦表示赞同,可见诸葛亮颇信任杨仪。可惜杨仪未出发,街亭就已告失守。自此后,杨仪常随在诸葛亮身边,一起筹划及商议军中事务。第一百零一回中杨仪建议采用轮班分兵,以为长久北征之计,便深得诸葛亮所认同。

  诸葛亮临死前,将重要遗命及撤兵之计交由杨仪主理,并预料魏延将会造反,嘱咐杨仪以锦囊之策加以应付。杨仪奉命行事,在与魏延对垒的阵前策动计谋,诈降魏延的马岱随即斩杀魏延。

  当魏延与杨仪互相上奏攻轧时,吴太后认为“杨仪乃文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必其人可用”;蒋琬亦对杨仪作出评价,指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董允亦认为杨仪“才干敏达,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杨仪保诸葛亮遗柩回成都后,刘禅封他为中军师。可是杨仪却因为不甘官位下于蒋琬,常生怨言,更说出“当初宁愿投魏”的宣言。费祎向后主密陈杨仪之言,后主大怒,贬杨仪到汉嘉郡为庶民。杨仪自觉羞惭,最终自刎而死。

杨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相关文章:

1.杨仪为什么被流放

2.皇太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3.聪明人的面相是怎么样的

4.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怎么样的

5.怎么样看一个人适不适合做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