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文学>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

蓝俊分享

  等待虽然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折磨人的一种煎熬,时间好像都跟我们过不去,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那么慢,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诗经当中有很多诗歌非常优美都是面写爱情的。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向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也是曾出不穷。《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成就较高,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等。《诗经》的爱情诗,不仅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透过这些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的作品,我们真切地感到两千多年前人们在恋爱婚姻过程中的苦辣酸甜。

  一、描写男女互相爱慕的诗

  《诗经》的第一篇诗《周南·关雎》就是一首感情十分纯朴而美好的情诗。

  一位男子因为河畔采荇的“窈窕淑女”心善貌美,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 二、描写男女约会相思的诗

  《静女》描写了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可爱的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她把自己隐藏起来,看到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心上人还没有出现,于是小伙子急得搔首踯躅。等到他发现姑娘已经来了而且情意深长的带给他一些礼物时,便大喜过望。幽静的城角,情侣来调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爱情的自然流露充满了甜蜜,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

  恋爱既有甜蜜和快乐,但也有痛苦与烦恼。.

  《郑风·子衿》则是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末见来,便独自踟躇徘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虽然她那么想给他送去消息,那么想去与他相会,但是她却不愿采取主动,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埋怨着她粗心的情郎,虽然不满情人的不殷情,但她仍然在心急如焚、度日如年地等待,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另一篇《郑风·狡童》就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女子与情人怄气时的痛苦心情。一个女子在与自己相恋的男子产生矛盾后,由于男子不与她说话,不和她一起吃饭,使得她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度日如年的情景。虽然我们不得而知他们为何而产生矛盾,但从女子的焦灼和痛苦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她对男子的感情是多么强烈而深厚,以至于不能自拔。 《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三、描写男女对爱情专一的诗

  描写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如《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抒写男子对意中的爱人忠贞不渝的感情,诗以城门云集的众多女子陪衬自己心中的爱人,尽管在东门之外,有美女如云,却能坐怀不乱,想到的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这也正是美丽的花几千万朵,最心爱的只有那一朵。本首诗以服饰代人,以色彩显形象,鲜明而突出,正是表现出心中情感的深刻。 四、描写男女爱情受阻的诗

  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鄢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诗中女子面对压力,她的感情并不动摇,并且决心已定,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指责母亲不体谅她的感情,对于横加干预的母亲则表现出不满,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不仅抒发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而且体现了她宁死不屈反抗精神。 五、描写婚后家庭幸福生活的诗爱情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必然会发芽,开花,然后结果。《诗经》中的男女也同样会在古老音乐的伴奏下走入婚姻的殿堂。《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周南·桃夭》记录了一个女子出嫁时人们对她的美好赞扬与祝福。出嫁时的女子是那样美丽,就像那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盛开的桃花,女子的美丽,不仅来自于容貌,更来自于内心的幸福,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使她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个个相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自古有之,不幸的婚姻同样伴随着人类相互结合的进行曲而出现。在《诗经》中同样有不少反映婚姻不幸主题的作品,《卫风》中的《氓》,《邶风》中的《谷风》即是两首婚后被弃的女子的悲歌。

  《氓》的首段女子回忆了自己与男子的相识与相恋,他们是偷偷地好上的,那男子假借以布换丝的名义靠近她,他们俩背着父母相恋了,心急的小伙子请求女子嫁给他,女子起初遵循礼法以男子没有媒人而拒绝了他,可看到男子生气了,女子不禁心软了下来,答应男子把秋天作为婚期。正是由于对这份感情的执著,使得她在没有媒妁之言,没有父母之命的情况下,义无返顾地嫁给他,一辆简简单单的马车载着她,载着她的憧憬奔向男子,但却不是奔向幸福。婚后夙兴夜寐不知疲倦地操劳,换来的却是男子的变心,薄情寡义的男子用情不专,在女子年老色衰之后移情别恋,并粗暴地将她抛弃。曾经她全心全意为之付出的爱情,却成为她痛苦的源头,自古以来女子就比男子用情专用情深,唯其如此,受伤也更深。

  读着千百年前那朴素真挚的诗句,看着人世间不断上演的悲欢离合,不禁让人想起张若虚的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从古至今,人类的物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类的情感世界则是那样相似,古人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苦辣酸甜,我们依然经历着。隔着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吟唱起那古老的情歌,千百年下,我们与古人心通着心,情连着情,那亘古不变的人性,就像那不知何年初照人的江月,岁岁年年,世世代代永远相似。

  《诗经》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共160篇,风和屈原《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乐;“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有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士,《诗》于是又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共收作品305篇(另有6篇有目而无辞的“笙诗”不算在内)。它是一部乐歌总集,其305篇作品均为配乐演唱的乐歌。《诗经》作品主要来源于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也有一部分是由民间采集而来,但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流传既久,经手亦多,因而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诗经》就已编订成书。旧时曾有所谓孔子“删诗”之说,虽不足凭信。但他曾经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的话。由此看来,孔子也许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即《国风》,包括15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收诗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为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何以如此分类编排呢?古今学者对此聚讼纷坛。现在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是从“《诗》皆入乐”的认识出发,认为主要是按照音乐的特点来划分的。

  现在大都认为,“风”即音乐曲调之意。所谓《国风》,即指当时诸侯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雅”即“正”,又与“夏”通。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故周人时亦自称夏人。王畿乃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声”,亦称“雅言”,意为标准音。当时宫廷和贵族所用乐歌即为正声、正乐。《诗经》中的《雅》便指王畿之乐,是相对于地方“土乐”而言的“正乐”。这一名称,无疑反映了当时的尊王观念。至于《小雅》、《大雅》之分,则是与它们音乐之不同和产生时代之远近有关的。《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祭祀祖宗,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是其内容上的特点;诗、乐、舞的合一,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颂》诗大多简短,韵律缺乏规则,且不分章,不叠句。这都表明,它是音调缓慢、配合舞蹈的祭祀舞歌。作为庙堂乐章,表现了对上帝和祖先的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至上的反映。《颂》在当时无疑是最受尊崇的,但今天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它的价值远不如《风》、《雅》。

  关于《诗经》305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很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在名称上便有比较明确的标识。它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地域相当广阔。

  秦皇焚书,《诗》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兴,广开献书之路,先秦典籍陆续重现。当时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亦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毛公分别指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以后百余年间。《毛诗》属古文经学派,较“三家诗”晚出。当“三家诗”兴盛时,《毛诗》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东汉以后,《毛诗》盛行于世。“三家诗”先后失传,传下来的便只有《毛诗》,这也就是流传到今天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