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的心得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读诗经的心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读诗经的心得篇一
《诗经》是纯真的,千年的风云变幻,风雅颂未逝,中国人的史诗不死,祖先们的声音
我们可以慢慢听见。
生于山东,受孔夫子的影响本该很深,而我却偏偏最讨厌他喋喋不休的礼教,大概是因为他那一套死板的东西让我在高中时非常郁闷,我老师经常这么教育我说,尤其在我们山东,受孔子影响深,所以我们的高考作文评分也比较死板。老师说的死板在我看来无异于八股文,我的一篇文章是什么结构,哪一段该是什么内容几乎都得按规定来。这让一向靠出新出奇混分的我非常无助,当我面对着只有三十几分的作文成绩的时候不得不抱怨万恶的条条框框。那孔夫子,这个规矩的挡箭牌不得不被揪出来。说实话,他老人家还是很无辜的,被后世各种知名学者各种曲解,那本《论语》早是千疮百孔。孔子真正想说的都消失在了那字里行间,不过自相传是他改编的《论语》还是可见一斑,他老人家还是很讲道理的。如果是个死板的老人家,怎么会把一首首不是媒妁之言的萍水相逢留在三百的传说中。 男女之间的感情描写是诗经中与前秦其他作品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点,历史中不是只有征战,不是只有改朝换代,还有一个个鲜活的平民灵魂的充溢,当他们在蒹葭中相遇,那种若即若离的美感就是在水一方的朦胧和寤寐思服的哀伤。爱情最美的就是这段辗转反侧,睡不着里那个人儿的形象愈加完美,美到鄙夷自己是否配得上。或许当她不在水的中央,没有雾气氤氲,不是这方那方,而让他触到了她的发,反而那一场场难眠里少了很多的想象。一个倩影最好,看不清楚的你的脸就是最美的那个轮廓,眼鼻口耳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绝。我这柴米油盐的躯体怎么和你那孤标傲世的灵魂相伴,却是那一方思念缠绵成了水,挥绝不去。零零落落地潮湿着回忆的角落。 这是这样的爱情,初开的莲,《诗经》肆意描绘,西周东周五百年的硝烟就化作了三千柔情,弱水里流绝不尽。原来这也是祖先们的故事,他们的青春,也是豆蔻和弱冠难以言说的牵肠挂肚。叔本华说,爱情不过是种族意识超越了个人意识;弗洛伊德的调调也是欲望操控这一切。而我们中国人却用我们文字的百转千回,保存着那千年的白露,未受沾染,浅浅成霜。
这是诗经给我的最真实,未经史官的春秋笔墨,缓缓地写,却留下了传奇,成了三千年的向往。
《春秋》中或许会这样记载一个事件,某某年某某月,齐国伐楚。但在《诗经》里,却是一个妻子送别了丈夫,在那陌上远望。这之后的日日月月,思念必将泛滥,怕的却是这场想念真的成了旷世的传说。我不要你成为所有人的英雄,不要什么不朽,只是希望我在春天的时候能为在田间劳作的你送去午饭。在那春日暖阳的土地上,我为你擦去脸上的汗滴,你为我拂开挡在额前的头发,这样淡淡地过一生就好。如今呢,你在我极力看都看不到的地方,挥剑砍杀,眼神骇人,我希望你沾满血污的脸庞还能绽放我当时应允你拉我手时的笑容,别被军旅剥夺了理智,还有,一定要活着回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路还是那么远,为了回来看你我不顾一切,战争完结了,胜败都是兵家的事,是诸侯的事,我只是要活下来,再回到我的家乡,我知道你还在那林边等待。风会扬起你的发,我从马上下来,就可以再从那风里拉住你吹落的头纱。 《诗经》里有的是先秦文学里少有的人情味,不是楚辞的矣嘘嘻,楚国里的感叹太富贵,我们想的只是四壁徒穷却其乐融融。一次擦肩而过诗经里就能是一段所谓伊人的故事,一次相隔天涯诗经里就是卷耳卷不起的忧伤,铺陈四字,骈骈散散,读懂的就是知己。
不学诗无以言,人们说这也是孔夫子的教诲,《诗经》错了,错在雅颂,把一条条的外交辞令都美化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说秦穆王你说打就打,还搞什么赋比兴啊。这里我没用什么欲扬先抑和反衬手法,我要说的就是,好好一本《诗经》,好好一本先民们写自己的书,不该带着宫廷里腐败的气息。你用的语言再美,都是浮华,就如同后宫淡妆浓抹的佳丽三千,也比不过茅屋前等我回家吃饭的那一剪素影。未经梳妆的淡雅文字是任何的文人雅士都学不会的。你们尽管去纵横,读了诗经却读不懂劳苦大众的快乐也忧伤,背过了诗经却背不过这深深浅浅的年代,总有些东西流芳千古,你却偏偏躺在这滥觞之上,俯首弄姿,摆弄64根蓍草看不破乾坤,以为能不朽反而贻笑大方。 还是请他们好好听听七月硕鼠,别说什么温柔敦厚的诗教说要求我们不能以鼠做比,讽刺的就是你们这些坐享其成的君主贵族。诗教礼教,愚弄大众少说真话而已,在生存的愤怒面前,这些虚伪的伦理脆弱的不堪一击。哈哈哈,万寿无疆,兕觥里喝的是我们酿的酒,嘴角却流下血的颜色。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我将离开你们这些不曾顾念过我们的人,去往我们的乐土,那里有我的小木屋,还有湖上的小船,冬无朔风,夏无艳阳,春天可以荡漾于湖上,秋天就收集每一片落叶,一样给远方的人们写去思念,简简单单就构筑一段幸福生活。那样的山林,会有谁在永号?是的,是的,我将上路,在你们未发现之前。
但谁能躲开时代,谁能躲开年华,我们终将终老,在这片土地,这个捆缚了我们生生世世的土地。《诗经》百转千回的其实还是这无奈。所谓逃离,所谓等待,都不过是明天的一场梦,让今天的自己再好好地活下去,等时光老却了梦想,就不再吵闹了。那时就早该学会坦然接受一切了,少年意气,毕竟少年。
周亡了,后来的很多朝代都亡了。历史不过和当权者开个玩笑,他们就都信了,以为自己能千秋万代,法愈明而治愈昏,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道破这朝代更替的规律,刻在竹简上三千年,你们却没有看透。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监,不能艺黍粟。这世事更迭,看破的人多,做到的人却少。可能,这就是天意吧。 《诗经》在这三千年里,过的真不是作为一部经义的日子,就算被人拽来拽去的做文章,也没能切谏时弊,拯救危亡。它过的就是风中所描绘的日子,潇潇洒洒,江湖里披一蓑衣,路见不平也不曾拔刀相助,乱世平世独好其身,常常被人想起,借走半瓶好酒也别急着还了,只是一口就迷醉了千年,剩下的你们也品品吧。这零零碎碎的年年月月轰轰隆隆地过去,不过一首好酒任平生。
我还想再去南山牧羊,再见一眼那个梳妆的少女,再一次背对硝烟画下她的背影,再见那南山的老人,说说华夏侘傺。牧羊的日子天空是蓝的,长鞭扬落,都是一鼻芳香。这样的苍穹下,奔放着风里的灵魂,只不过和他们做个伴而已,我吹首笛曲,他们和首歌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读诗经的心得篇二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因此,学习《诗经》从它对后世的影响来讲,更应了解其鲜明深刻的艺术特点。
(1)开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在文学长河中影响深远。《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从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历史面貌,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描绘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百姓的思想感情。这一点不仅在“国风”中大量地得到反映,而且“雅”、“颂”部分也体现得尤为突出、具体和深刻,不少篇章直接揭露统治者的丑恶,深中时弊,触及统治阶级的内部实况。一方面体现在作品浓厚的叙事色彩上。虽然这些诗总体上是抒情的,但抒情寓于对于劳动、战争、婚恋以及社会生活丰富的叙事之中。《伐檀》、《硕鼠》等莫不如是,而且《氓》这首数千年前的优秀长篇叙事抒情诗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为后世叙事诗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琵琶行》、《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都脱胎其中。雅诗中记述周民族起源、发展的神话和传说的《生民》、《公刘》等,以及歌颂文王、武王战功为内容的《皇矣》、《大明》等,这组富有史诗风格的作品故事叙述传神,描写生动华美,开了后世叙事诗的先河。颂诗虽是祭祀乐歌,未直接抨击时政,但仍反映出社会现实,透视国家的多难与人民的劳苦。
另一方面在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诗作者通过大量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和悲哀,读之犹能让人看到他们的行动和性格特点,给人以情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感受。《氓》中的充满情仇爱恨、悲欢离合的男女主人公,《君子于役》中因丈夫远役而倚门伫望、愁思无限的女子,《静女》中相约城隅、爱而不见的男女主人公等都栩栩如生,仿佛从作品浮现出来,音容笑貌、愁情别绪,逼真而丰满。《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对女性美貌精彩传神的描绘,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开启了后世刻画人物的先河,孕育出了杨贵妃、刘兰芝、白娘子、罗敷等艺术形象。难怪有人认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 再一方面人与物的动态描写很有现实生活的观察力和艺术的表现力。《君子于役》中红日西沉、鸡禽上架、羊牛入圈的乡村晚景,《静女》中男主人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急迫神态,以及《芣苢》中一群妇女边唱边采的动作,等等,都抓住了对象的特征,语言精确而富有变化。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积淀,没有观察和积累是达不到的。 当然,《诗经》在体现主体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也有着浪漫主义的精彩华章。《小雅·大东》中诗人驰骋形象,畅游星空,通过银河、织女、牵牛、北斗、箕星等意象抒发心头郁结的愁思,倾诉东方百姓因困于沉重赋役的满腔悲愤。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无疑直接孕育了此后的屈原和他的《离骚》。
(2)成功地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成为其突出的艺术经验。《诗经》中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古人合称“六诗”、“六义”。其实,风、雅、颂是《诗经》中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两者性质是不同的。“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相当于今之叙述方法。我们学过的《氓》、《蒹葭》、《静女》、《伐檀》等都用了“赋”的方法。“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比附、象征等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起兴,借物发端,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作品中的比、兴手法往往交织在一起使用,《氓》、《关雎》、《蒹葭》、《硕鼠》等都具有这一特点。 (3)《静女》、《蒹葭》、《芣苢》等诗中的反复咏叹、重章叠唱(汤炳正先生在《先秦诗鉴赏辞典》序中谈到,这是乐师为适于乐律之回环往复、摇曳动听而增益的);《卫风·氓》、《邶风·谷风》等诗中的对比艺术;《硕人》中的比喻、拟人;大量诗作中的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语言音韵配合上的双声叠韵、叠字运用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诗歌主体的四言句式(《诗经》总句数7284句中,四言句为6724句,约占92%强,其他为杂言),隔句用韵,却又不拘泥而富于变化(《诗经》305篇,只有《周颂》里有7篇诗没有韵外,其余首首有韵,大致有句尾韵、句中韵,有句句韵、隔句韵,也有同韵、换韵);等等;都需要我们去体会借鉴。
读诗经的心得篇三
鉴于《诗经》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直至三千多年前的作品,无论它的编集和流传,还是语言运用、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不仅知之不多,而且学习起来确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诗经》整体文化信息与艺术价值的讲授,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感知和了解。在这一点上应当精心设计,筛选信息,浓缩容量,尽量用具体直观的讲授和展示,让每一个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知以下信息。
(1)《诗经》书名的定名与编集。《诗经》在先秦典籍中称为“诗”,据资料显示起初叫《诗》,又称《诗三百》,“经”字是战国以后的儒家学者加上去的。据说到了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正式称之为《诗经》,沿用至今。 《诗经》的编集工作在汉人的著述中才提到,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较为可信的说法应是:其作品来源一是宫廷乐官的创作与采集,曰“采诗”;二是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曾有孔子删诗之说,学界普遍认为不可信。普遍认为它是经过许多人较长时间编纂而成的,决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这样一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语言互异,交通相当不便情况下形成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是不可能的。“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它的“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六世纪中叶。”(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可以肯定,歌谣的采集工作中,以音乐家们的贡献最大。统治阶级采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育子女,用于娱乐,了解民情,考察王政,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2)《诗经》作品产生的时代与地望。《诗经》中的作品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之交(或更早)至春秋中叶的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作品,大多是距今2600年以前的作品,有的产生于3000年前。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可以大体确定:“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周颂”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区,东临渤海,西至六盘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汉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及湖北北部等七省之地,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主要在黄河流域。
(3)《诗经》作品构成的类别与分布。《诗经》305篇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