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文学>

《诗经》中的六义

蓝俊分享

  《诗经》中,有着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的六义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中的六义

  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

  2.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3.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4.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5.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6.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诗经》的产生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内文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隐蔽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周宣王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人。猃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献,并在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唐朝的著名的房陵青峰区宝堂寺,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湖北有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宣王时,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率军反攻到太原而返,驻防今平遥城一带。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 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