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近现代历史战争>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

邱惠分享

  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这就是日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希望你喜欢。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

  欧洲暂稳

  1895年,俄罗斯帝国通过划定与中亚国家阿富汗(此时已沦为英俄两国的半殖民地)的边界线,暂时缓和了英俄在这一地区的冲突。

  1897年,俄罗斯和奥匈帝国达成维持奥斯曼帝国(1299~1922)的巴尔干半岛现状的协定。后来又多次同奥匈帝国签订关于巴尔干问题的其他协定。

  19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列强最后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为了打破孤立,乃利用德法矛盾,转而加强与法国的关系,但同时,它并没有放弃缓和与德、奥的矛盾的一切机会。

  19世纪末期,兴起于欧洲东部、后向西亚、巴尔干和亚洲北部扩张的俄罗斯的领土已经扩张到2280万平方公里;占全世界陆地面积17%。据俄国1904年所作的人口调查,总人口约为1.41亿人。总之,这个时期对俄国来说,欧洲处于相对平静之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把注意力转向了远东。

  俄占东北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中国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此期间,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东北方向,俄罗斯妄图并吞整个东北地区,并且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俄罗斯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是90年代初期经亚历山大三世批准修筑的,并派皇太子(即尼古拉二世)到海参崴主持开工典礼(1891年)。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说:这条铁路修成后,将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至海参崴并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1894年7月,日本在美英帝国主义怂恿下,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军队。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割让与日本,这同俄国图谋独占我整个东北的侵略计划水火不相容。消息传出,俄国统治集团大哗,不惜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他们认为这样一来,中国就会把俄国当作“救星”,下一步文章就好作了。

  1895年4月17日(即《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为了对日本施加压力,沙皇政府伙同德法两国,共同对日干涉。演出了一场“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当时日本经过甲午战争的消耗,一时无力进行新的战争,在三国压力下,被迫“抛弃辽东半岛之永久领有”(实际上是清政府以白银3000万两向日本“赎回”辽东半岛)。这样,俄国就成了战胜国的战胜国。嗣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对清政府敲诈勒索。

  1896年,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随即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897年底,俄国舰队擅自闯进中国旅顺口;翌年3月,沙皇政府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从而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1900年,中国爆发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俄、德、英、美、法、意、奥、日8个帝国主义国家互相勾结,决定出兵镇压。8月初,八国联军1.8万余人进犯北京。与此同时,俄国以镇压东北义和团运动为名,以国防部长兼陆军大臣A.H.库罗帕特金为总参谋长,征调13.5万余官兵,编成四个军,大举入侵我东北地区,其目的是独吞我东北三省。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公然叫嚷:“我们将把满洲变成第二个布哈拉。”这场战争被称为“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当时清廷京畿危急,对沙俄入侵东北持妥协求和方针;东北全境兵力仅9万余人,三地区的主官又和战分歧,不能统一部署抗敌。1900年10月1日,俄军占领奉天(今沈阳),4日占领锦州,6日,各路俄军在铁岭会师。至此,东北三省各战略要地均为俄军所控制。

  当参加八国联军的其他帝国主义侵略军撤出北京后,占领中国东北的俄军仍赖着不走,图谋永远独霸我东北,实现其所谓“黄俄罗斯计划”。俄国的阴谋引起中国东北和全国人民的强烈义愤,英日等帝国主义从本身的利益出发,也坚决反对。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不得不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1年半撤完。但是,1903年8月俄国又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总督,实际上把我东北当成了俄国领土,接着又重占奉天。这样,俄国摆出一副独占中国东北并且不惜为此一战的架势。

  日本崛起

  日本自从19世纪后半叶“明治维新”以来,打破了封建的闭关锁国的状态,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较快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建成了当时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国家。然而,日本在国家制度和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封建因素,特别是军国主义。这种情况决定了明治维新以后的政权具有特殊的侵略性。这个政权对内残酷剥削和镇压劳动人民,对外积极扩张掠夺,走上了类似沙皇俄国那样的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道路。

  早在明治政权成立之初,日本统治集团就确定以侵略扩张为其最高国策,集中体现为把矛头首先指向中国和朝鲜的所谓“大陆政策”。19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继侵占琉球和台湾之后,即着手侵略朝鲜,从1876至1884年间,先后胁迫朝鲜签订多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90年代初,日本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国内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企图从侵华战争中谋求摆脱危机之路。1894年日本政府利用朝鲜反封建、反西方列强和日本入侵的东学党起义,悍然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甲午战争”。1895年4月日本胁迫中国签订上文提到的《马关条约》。该约除规定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外,还要中国向日本割地赔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权。特别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激怒了俄国,于是演出上文所说“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的事件。日俄在远东的利害冲突进一步激化。

  此后,日本立即加紧对俄战争准备。1895年它从中国掠夺的赔款白银2.3亿两,大部用于战备方面。日本的国家开支在1893—1894年为8400万日元,到1897年增至2.4亿多日元,其中军费大幅度增加。甲午战后,日本通过一项陆海军军备计划和铁路建设计划,所需款项总额达5.16亿日元,这项计划到1900~1901年时基本完成。这标志着已经作好对俄战争的准备。日本武士集团和大资本家的联盟确信,在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之前尽快发动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争,对日本最为有利。日本国内的进步人士也曾开展过反对日本统治集团侵略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但是他们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战争的爆发。于是,日俄战争已不可避免。

  日俄战争的战前形势

  英国,历来把俄国看作同它争夺中国的对手。它企图假手日本阻止俄国南下同它争夺中国长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结,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签订英日同盟,矛头针对俄国。

  美国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几度想插足中国东北,都被俄国拒之门外。为了打破俄国对我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国一边。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为日本的扩军备战输血打气。

  法国,仍然忠于俄法同盟。1902年3月12日,俄法两国在彼得堡发表宣旨,声称两国对于将来远东或中国发生变化时,为保护两国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动的余地。这是把法俄军事同盟推广到远东,矛头直指英日同盟。但是,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德国,继续执行其推动俄国东进的政策。它希望由于俄国占领东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国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国调开西部边境的俄军,间接削弱俄法同盟对德国的压力。因此,德国对俄国1901~1904年间的远东政策,基本上表示支持(战争爆发以后,德国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当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东调时,德国表示愿为它加煤。后来甚至酝酿俄德“结盟”)。

  这样,到1902年春,上述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至此,日俄战争的国际条件已经形成。

  俄罗斯,内部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在对日战争问题上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两派主张。但在同日本争夺中国和朝鲜等基本的方面这两派是一丘之貉,都是沙皇政府对远东的侵略扩张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他们的分歧主要是在策略方面。一派以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为代表。他们看到俄罗斯在国内和国际上(包括在欧洲和远东)困难重重,建议不要轻易发动对日战争,而应作出某些让步,同时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战争准备,待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尔加湖段通车,运输能力提高,旅顺及其外围要塞竣工,再伺机决战。另一派以御前大臣亚历山大·别佐勃拉佐夫、内务大臣维亚切斯拉夫·普列维、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为代表。这是一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帝国主义冒险家;他们过低估计日本的力量,认为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压倒”,俄罗斯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的战争,以便制止革命”,“只有毫不含糊地使日本了解,俄罗斯准备捍卫自己在满洲的利益,如果必要,即不惜诉诸武力’,才能够指望谈判获得成功”,因此主张对日强硬。国内革命高潮愈是逼近,这一帮人愈是想从战争寻找出路。

  沙皇尼古拉二世本身是战争的罪魁祸首,但在发动战争的时机问题上,他凌驾于两派之上。他知道俄国准备不足,希望推迟战争,认为“时间是俄国最好的盟友”,“每一个年头都会加强我们的实力”。但是,他确信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采取强硬政策,而“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这样,他实际上支持了别佐勃拉佐夫一派的主张。1903年5月,沙皇排斥了维特对远东事务的干预,重用别佐勃拉佐夫,正式推行所谓“新方针”。与此相呼应,在全俄国掀起一片战争叫嚣,呼吁人民“流血、牺牲”,“保卫祖国”,大造战争空气。但是,俄国实际的战争准备进展缓慢。

  另一方面,日本统治集团看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因此在英美支持下加紧备战,同时对俄国展开外交攻势。在日俄谈判过程中,日方不断提高要价,始则要求俄国承认其对朝鲜的“保护”,继而要求打入“南满”,最后又要求在“北满”及其他地区的权利。尽管沙皇政府玩弄外交手腕,故意拖延谈判,以争取时间,但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和俄国准备不足的致命弱点,于1904年2月6日正式与俄国断交,2月8日夜间不宣而战。从此爆发了日俄两国统治集团长期准备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日俄战争主要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腐朽透顶的清政府,竟置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听任日俄两国铁蹄践踏我东北锦绣河山。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无耻宣布“局外中立”,划辽河以东地区为日俄两军“交战区”,并严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但是,饱受外敌蹂躏的东北人民,自发地开展反侵略、反官府的斗争,给帝国主义强盗造成了巨大困难。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实力对比

  战争前夕俄罗斯总人口达1.41亿人,1904年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其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在远东只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148门炮、8挺机枪),同时,俄国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其中太平洋分舰队拥有60余艘作战舰艇(19.2万多吨)。整个战争期间进行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马通信。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有修通,每昼夜只能开两三列军车,从欧洲到中国东北将近6星期行程。后勤保障情况的混乱惊人,当前线最需要炮弹的时候,部队领到的却是一车箱一车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空前猛烈的条件下,俄军主导的军事思想却特别强调刺刀白刃战,崇尚约100年前库图佐夫和拿破仑的作战方法。对俄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旅顺要塞工程远未完成,海军10年扩军计划也未完成。东北战场俄国陆军统帅库罗帕特金是一个缺乏实践经验的典型的军事官僚,做事优柔寡断,决而不行。率领欧洲舰队增援太平洋方向的统帅——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只具有帆船时代的作战经验,不懂钢甲战舰时代的海军战术。再加上俄国陆海军统帅机构和指挥系统的内部矛盾和混乱局面,包括彼得堡派来的皇亲国戚的插手干预,决定了俄军必然惨败的命运。

  日本军队

  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战时可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实际上动员了118.5万人)。战争初期,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1140门炮),其中2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火炮中37%为山炮,适于东北战场的地形特点。机枪147挺。海军是日本建军的重点。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有战舰约80艘(26万多吨),多数是在英国建造的新型舰只,性能良好,规格统一。

  日军兵役制度比较严密,后备力量动员准备的程度较高。官兵受军国主义、沙文主义和“武士道”的毒害甚深。陆军以师为最大的战术单位,一般由2个旅,加上骑兵团和炮团等单位组成。战时两三个师编为1个军。全军有统一的作战思想,基本上是学习德国名将毛奇的理论。核心是强调进攻;进攻的主要样式是翼侧迂回,力避正面进攻,以减少伤亡。对刺刀白刃战并不完全排斥,但更加重视火力,特别是交叉火力。冲击前通常要进行火力准备。步兵基本的战斗队形是散兵线。日军不少军官曾到德国留学。部队和院校也雇请了许多德国教官,按德军条令进行训练。东北战场日军统帅大山岩元帅就是毛奇的信徒。普法战争期间,他在普军中亲自观察毛奇军事思想的运用。他总想在日俄战争中打出一个“色当”来。他的指挥艺术比俄军高明。日本海军的作战思想,同陆军一样强调进攻。“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曾在英国学习。他积极求战,但重视准备,行动谨慎而诡诈。就总体而言,俄国人口和陆海军数量都大大超过日本。但具体到远东战场,则日本的实力超过俄国。加上其他有利条件,如后方近,训练和装备较好,指挥能力较强,对中国东北情况熟悉等等,则日本的优势更为明显。

  作战计划

  沙皇政府历来把远东看作次要战场,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最早的计划是由黑龙江沿岸军区和俄国驻辽东地面部队的参谋部制订的,1901年经沙皇批准,1903年访问日本以后,俄国陆军大臣阿列克塞·库罗帕特金大将作出结论:“一个俄国兵可以对付三个日本兵,而我们只需要14天的时间就能够在满洲集结40万大军,这已经是击败日本陆军所需数量的三倍了。所以说将来要发生的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军事散步更为合适”。虽然他认为一个俄国士兵能够对付三个日本士兵,但他还是计划采用三倍于日本陆军的兵力,虽然他认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只是一次“军事散步”,可他的作战计划却是以现有兵力坚持6个月的防御作战,直到集结足够的兵力之后进行反攻,在日本登陆,击溃其本土部队,平定人民的反抗,占领都城,生擒日皇”。

  太平洋海军作战计划是由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的参谋部制订的。计划规定俄国海军在远东的主要任务是:依托旅顺,控制黄海和朝鲜海峡;不允许日本陆军在朝鲜西海岸登陆;转移日本海军部分兵力对主战场的注意,并从海参崴方向采取辅助作战行动,借以防止日军在黑龙江口沿岸登陆。计划强调一切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持久保存海军力量,无论如何不采取冒险行动”。这也是一个消极保守的计划,而且与地面作战计划没有联系。

  日军作战计划的基本精神,是利用俄方准备不足,以突然袭击首先歼灭太平洋舰队,夺取制海权,保障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并占领旅顺口。尔后集中地面部队主力,力争在俄国增援部队到达远东之前,歼灭俄军于辽阳、奉天地区。这是一个积极进攻、速战速决的计划,但具有一定的冒险性。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相关文章:

1.俄国农民战争的时代背景有哪些

2.日俄战争简介

3.日俄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介绍

4.七七事变发生在几年几月几日

5.日俄分割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