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近现代历史战争>

淮海战役战术分析

卫文分享

  淮海战役战术分析

  对于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了七个兵团和两个绥靖区整整约80万的兵力,其中还有不少是精锐部队,尤其是“五大主力”中的第5和18军,兵力和装备可谓占据上风。可是最后还是战败,五个兵团被歼灭,损失超过五十万人。

  分析国民党在这场战役中的失利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已失人心,成为了失道寡助的一方,国内的局势对其不利。而济南的迅速失守,更是打破了他们既定的重点防御计划。而之后辽沈战役的失败,更是使其实力大减,让国军在淮海战役上的胜算又少了几分。

  国军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败是很关键的一点。战前,国民党在部署准备时就发生分歧,除了在徐州和蚌埠之间的铁路作战略防御这一方案外,还有一个是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倾向的是后者,但最后实施的是前者,可见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不断,即使大敌当前也不能缓和。之后,对共军进攻时机把握不当,导致仓促应战,是战术上的第一个错误。此外还有兵力分散、各部协调不当、行军拖延等等失误。

  此外,国军情报的不足也很重要。在发动前,中共明面上在布迷阵而实际上已经调兵遣将,而国军对此情报收集不足,以致对其进攻时间的判断有误,军队的部署和调动也十分缓慢。比如粟裕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而国军就一位华野的主力一直在原地没有接近徐州。

  淮海战役中的刘峙

  在1948年到1949年的淮海战役中,蒋介石重新重用刘峙为徐州剿共产党的总司令。但刘峙当场就表示:“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在刘峙担任总司令的第九天,河南开封就被解放军陈毅等部队攻克。之后,解放军发起了总攻克,全歼杜聿明兵团,活捉了杜聿明,历时55天的淮海战役歼灭了敌人55多万人。在1949年9月,刘峙应老朋友顾祝同之约,来到了旧地黄埔军校,看到一片荒凉后,感慨万分,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穷途末路,不禁潸然泪下。

  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带领55万军队驻防在徐州地区,而刘峙只有带领两千军队驻防在蚌埠。到最后结果中野和华野只把杜聿明所带领55万军队弄的全军覆没,而刘峙所带领的军队却毫发无伤。这说明了刘峙在淮海战役中的军事能力是很强的。

  在淮海战役之后,刘峙曾对此做主了总结:供匪的各种搜索和侦察人员的各种手段都比较完善,加上各情报网所提供的各种资料都很完善,使我军对地方的一举一动较为清晰,这使供匪的作战指导更加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