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有哪两大阵营
三十年战争堪称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三十年战争有著名的吕岑会战、罗克鲁瓦会战等战役,这场战争也被视为欧洲近代史的开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十年战争有哪两大阵营,希望你喜欢。
三十年战争的两大阵营
它们分别是欧洲的两个在各个方面都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强国集团。这两个集团代表着两个王朝,即哈布斯堡王朝和另外一个专门为反抗哈布斯堡王朝而建立的王朝集团。
只不过这两大阵营的前一个是属于国家性质的王朝,而后一个则是由于人民对于王朝制度不满而自行组织的王朝。三十年战争就是围绕着这两大阵营为了争夺权势以及自己的领土霸业而逐步展开的。
三十年战争的作用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三十年战争过程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的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因此,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第二年,起义军进攻奥地利,包围了维也纳,斐迪南惊恐万分,急忙向天主教同盟求救。1620年,提利率领天主教联盟军队2.4万人攻入捷克,击败起义军。1620年11月,曼斯菲尔德统帅的新教联盟军和提利天主教联盟军在布拉格决战,新教盟军很快被击溃。1620年底,西班牙军和天主教联盟军攻入普法尔茨,1623年再度击败新教联军。
天主教联盟的胜利威胁到了德意志新教诸侯,1625年丹麦在英、法、荷盟国的支持下和新教联盟联合向帝国皇帝发起进攻,很快攻入德国西北部,曼斯菲尔德率英军占领捷克西部。1624年皇帝起用华伦斯坦雇佣军。4月华伦斯坦击败曼斯菲尔德,之后击败丹麦,控制了萨克森地区。丹麦被迫于次年5月同皇帝签订《吕贝克和约》退出德意志。
丹麦失败后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势力扩张到波罗的海,引起瑞典的不满,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法国支持下率军在奥德河口登陆,在盟国支持下迅速攻占了德国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领土。1631年7月,瑞典军和提利雇佣军进行维尔本会战,提利溃败,同年9月17日,双方集中主力进行布赖滕菲尔德会战,瑞典和萨克森联军依靠古斯塔夫创造的全新战术大败提利,1632年4月古斯塔夫帅新教联盟军在莱茵河再次击败提利残部,提利阵亡,瑞典军进而驱逐西班牙军占领莱茵区。皇帝再次起用华伦斯坦,华伦斯坦学习了古斯塔夫战术并切断了瑞典军后勤补给线,阻止了瑞典军的攻势,1632年11月两军在吕岑决战,瑞典军获胜,但双方均损失惨重,古斯塔夫二世阵亡,这使得瑞典军停止了扩张。
1634年9月,天主教和西班牙联军在纳德林根会战中击败瑞典和新教联军,瑞典军主力损失殆尽,失去了德意志中部的萨克森和勃兰登堡领地。
1635年,法国直接出兵德意志、尼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军趁机再次侵入德意志中南部。1642年11月瑞典军再次在布赖滕菲尔德击败皇帝军,此时丹麦却向瑞典宣战,于1644年击溃瑞典荷兰联合舰队,不久瑞荷联合舰队歼灭了丹麦海军,丹麦退出战争。1645年3月,瑞典军在捷克重创皇帝军,同年8月法军又在纳林根会战中击败皇帝军,皇帝丢失大部分德意志领土,1648年法瑞联军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中彻底击败皇帝军。同年10月神圣罗马帝国和参战各方签订《维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第一次对立集团间爆发的欧洲大战,反哈布斯堡集团取得胜利,法国取得欧洲霸权,瑞典取得波罗的海霸权,荷兰和瑞士彻底独立;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西班牙进一步衰落,葡萄牙获得独立。这场战争过后,新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教皇的权势一落千丈,从此对欧洲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
三十年战争有哪两大阵营相关文章:
上一篇:三十年战争有哪些影响
下一篇:南北战争的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