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近现代历史战争>

二战英帕尔战役简介

晓明分享

  1645年英国内战中议会军击败王党军的纳西比战役到21世纪的马岛战场、阿富汗战场,300多年来英国军队历经大小战役无数。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二战英帕尔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二战英帕尔战役

  但在英伦三岛人们的心中,到底哪一场战役才是“最伟大的战役”?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为此展开民众调查,评选标准是战役产生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影响,以及双方投入的军力和战略战术等指标。结果显示,这项殊荣既不属于击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也不属于二战中的诺曼底战役,摘冠的是默默无闻的“英帕尔-科希马战役”(Imphal-KohimaBattle)。

  二战中驻缅英军的战略基地

  英帕尔和科希马都是印度东部的边境城市,相距不远,位于印度、缅甸交界区域。这两个现在看来陌生的名字,在二战中却被翻译成缅甸语、英语、日语、汉语,出现在不同的作战地图上。

  1944年初,英帕尔东边的缅甸基本被日本人占领,北边的中国正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与日军苦斗,西边是英国最珍视的殖民地--印度,南边是辽阔的印度洋。占领印度,摧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实现日德会师,是二战中轴心国的夙愿。日军此时已经闪电般地占领了几乎整个东南亚,缅甸边境的高山丛林是他们进军印度的最后屏障,打过印缅边境,就是一望无际的印度平原了,英帕尔显然是拦在日军与英属印度之间的最后一座堡垒。

  守住英帕尔,对于英军保卫印度,以及日后反攻缅甸,重新打通与中国之间的陆路物资通道极为重要。因此,英军自从丢掉缅甸后,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英帕尔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一片40英里长、20英里宽的平原,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日军对盟军在英帕尔地区聚集兵力心知肚明,日军大本营信奉拿破仑的信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决定在英军准备好之前,先发制人,准备一举清除英军的这个反攻基地。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在险峻的缅北山地加强永固防御,阻止孙立人的中国驻印军和滇西的中国国民革命军乘虚来攻;在印缅边境南部若开地区也是以防御为主。主攻方向是印缅边境中部的英帕尔,攻击部队是日第15集团军柳田元三第33师团、佐藤幸德第31师团、山内正文第15师团和1个印度师,共约10万人。

  异想天开的“成吉思汗作战”

  日第15军由牟田口廉也指挥。牟田口是陆军大学第29期毕业,曾任侵华的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大佐),“七七事变”时,他的上级旅团长河边正三未在驻地,牟田口指挥日军向宛平城卢沟桥开了第一炮,挑起了战端。之后,作为日军少壮派,屡获晋升,官至。1941年牟田口成为第18师团师团长,与日近卫师团、第5师团合力围攻“远东第一要塞”--英属新加坡守军,迫使10万之众的英联邦军队集体投降,再次晋升,成为日驻缅第15军司令官。

  牟田口急于建立新的军功,极力促成了“乌号作战”,他对英军极为轻蔑,宣称:“英印军弱于中国军队,只要果敢地实施迂回包围,敌军必定溃逃。”事实上,东南亚一带的英军确实在连串失败后患上了“恐日症”,他们认为日本人天生就是像猴子一样的丛林动物,不需要给养,且神出鬼没,遇上日军,特别是被机动中的日军突然包抄时,往往神经紧张,一触即溃。面对英帕尔,牟田口的全部作战准备只花了一个月,根本没有把后勤问题放在眼里,他对部下说“遇到英军,朝天放几枪,就解决问题了。”根本没有持久作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要求日军速战速胜,抢在雨季之前,“于9月29日天长节(天皇诞辰)前占领英帕尔”。牟田口对后勤的轻视在日本陆军中相当流行,辎重兵、兵站参谋都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军事职位。

  日第15军参谋长小畑信良实地考察后,认为这种环境下确保补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马上被裁撤。其他一些高层军官也大都反对,觉得后勤没把握。日军的补给本来就因为战线太长捉襟见肘,要越过缅甸的重重丛林把给养运到英帕尔前线更加不易,而且5月份,缅甸雨季即将来临,届时丛林就会变成泥沼,别说卡车行进,就连人行马过都难。况且日军此时已经丧失了制空权,缅甸的天空属于盟军,来自空中的打击将使军需运输雪上加霜。据说,佐藤师团长曾忧心忡忡地来到军部问负责后勤的兵站参谋有没有信心,这名参谋当即直白地回答:“没信心”。兵站参谋被撤换后再问,答案还是没信心。

  为了解决后勤问题,司令官牟田口灵光闪现,提出了效法古时蒙古军队作战方法,征发3万头牛、羊等动物,一则可以驮运军需物资,二则在军粮缺乏时可以宰杀充饥,即所谓的“成吉思汗作战”,这种令很多军官感到不可思议的做法,在多数人的沉默中开始贯彻实施。日军在缅甸就地征发牛羊,惹得当地天怒人怨。这些缅甸牛羊不像军骡、军马那样听话,随时不走,或者乱走,一遇盟军空袭,更是一哄而散,还会把路堵得结结实实,最后部队不得不抽调兵力把这些牛全部赶走,羊们则大多进了日军的肚子,“成吉思汗作战”计划刚一开始就宣告失败,成为参战各方的笑柄。牟田口仍不醒悟,寄希望于击败英军后“就食于敌”。据说,有军官听完牟田口的作战计划后说,指挥官阁下的作战计划似乎没有把敌军的战斗力考虑在内。

  给养是命门所在

  牟田口不知道,他的新对手是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WilliamJosephSlim),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此人原属于印度殖民军,擅于钻研日军战法,头脑清晰,敢于冒险。

  斯利姆对日军的进攻早有准备,总结了很多丛林对日作战的战术原则,如加强了英军在丛林作战能力和反渗透战术能力。渗透战就是中国人熟悉的迂回包抄。斯利姆一方面在战术上加强纵深部署,防止被日军“包饺子”,另一方面,训练士兵在被包围时不要慌张,坚守阵地,在空军空投补给和援兵支持下形成一个牵制敌军兵力的支点,等待纵深调遣预备队进行反包围。斯利姆与英军其他军官认为日军来攻是早晚的事,但认为在数量上受后勤限制至多会来一个旅团,没想到一来就是十万人一个整军。(原作者:周斌)在与日军接触后,斯利姆通过日军火炮等配置发现日军的主攻意图,他与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路易斯·蒙巴顿商议,蒙巴顿指出日军给养是命门所在,只要诱使他们深入,然后出动空军切断其补给线,日军就会不战自溃。

  日军在若开佯攻后,占不到便宜就撤走了,斯利姆立即把部署在若开的第5、第7师撤回到英帕尔战场。直到一个星期后,即1944年3月7日,日第15军才开始全线进攻英帕尔,这给了英军从容的时间向英帕尔集中。牟田口的计划是让日第33和15师团正面进攻,分割包围英17师,让日31师团攻击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城,分割包围两地英军,使两城本来的犄角之势变成孤立的两处孤城,一旦有一地得手,就可以合兵一处进攻另一地。

  英第17师并没有死守,而是按斯利姆的指示,向英帕尔核心阵地收缩、坚守。《英国陆军元帅斯利姆小传》一文中写道,最让斯利姆担惊受怕的“是英帕尔北面的迪马普地区有英军最大的兵站,堆满补给物资,有5000多名医院、行政、宪兵等非战斗人员,却只有不到一个营的兵力保护,如果被日军攻击,后果不堪设想”。但日军始终没有发现这一点,攻击英帕尔的两个师团无暇顾及这个兵站。

  战役初期,因为考虑到丛林中不利于装甲机动与作战,大部分日军放下了沉重的反坦克武器,只带三周口粮和给养,发动所谓“乾坤一掷”的疯狂进攻,压迫英军防线向后收缩。但是斯利姆前期对英军的针对性训练很快显示了成效,被分割包抄的英军部队依靠工事顽强抵抗,杀伤日军。英军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被频繁地调动到各个前线,充当临时要塞。

  印缅边境的地形是多山多树,到处是丛林和群山,不管是英军还是日军都无力全面防守,士兵们像一把沙子撒进了一堆豆子里,部队被山林打散了建制,到处都可以隐蔽,到处又都可以渗透,双方展开的是以班、排为单位的遭遇战。

  在斯利姆的指挥下,英军一旦遭遇日军,视敌多寡,或收拢部队展开防守,或展开部队实行包抄歼灭。当感到进攻日军越来越多时,英军全线向英帕尔收缩,发挥擅长阵地战的传统优势,依靠战壕、机枪、铁丝网和装甲战车、各型坦克组织起来的防线形同铰肉机,挫败日军的一波又一波攻击。进攻的日军缺乏重武器,轻武器弹药也消耗很快,饥肠辘辘的士兵只能到处找芭蕉心、菠萝根以及昆虫、野兽充饥,夜晚只能蜷缩在雨泥中。而被围的英军得到了充分的空中支援,除英国皇家空军外,执行空运援华物资重任的47架“驼峰”航线美军运输机大队也被借调过来。英军士兵后勤供应十分充足,甚至有热咖啡喝、有干净的衬衣换,粮弹药品储备始终保持在两周左右,英军通过空运,总共从英帕尔撤出了超过4万名非战斗人员和1万多名伤员,又增援了1万多人的生力部队,兵力高峰时达到15万之众。

  日第15军在3个月的激战中,靠着占优的丛林战战术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战果,31师团推进到英帕尔北边的科希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与科希马间的密宣,切断了英帕尔与科希马之间的联系,33师团推进到英帕尔西南的比辛布尔,英帕尔事实上已经被日军包围。但日军始终无法攻占英帕尔,战局在英帕尔近郊陷入胶着,奔袭战变成了消耗战,这是日军不能承受之重。每支部队都缺乏军粮,出发时士兵每天的口粮定额还是6两,开战后不久就逐步降到1.5两,最后是15克,直至彻底断粮。缅甸丛林寄生虫很多,有3万多名士兵染上了伤寒、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战斗力大幅下降,有的人连站都站不起来,因为没有药品,军医只能看着他们在泥地里呻吟,非战斗减员现象严重。有当事者回忆道:“士兵们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躺着任蚂蚁去叮咬。”

  “日本是神州”

  下至普通士兵,上至师团长对牟田口的不满也开始爆发,在强调服从的日军中,基层士兵咒骂长官并不多见,牟田口却被士兵称作“鬼畜牟田口”。三个师团长都向牟田口发出了停止作战的建议,但牟田口反而更加强硬地严令部队必须在天皇诞生日(4月29日)前攻克英帕尔。被派去攻击英帕尔北边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连续两个半月没有一粮一弹的补给,虽然不计代价夺下了科希马,但是整个师团近乎弹尽粮绝,丧失战斗能力。师团长佐藤幸德认为仗实在是没法打了,再打就跟自杀没区别了。但牟田口仍然下令调动31师团到英帕尔前线,担任进攻任务。5月底,佐藤拒绝再执行军令,率领31师团全员撤出战场,牟田口派来参谋长久野村督战也无济无事。佐藤扬言“一定要撤到后方有给养的地方”。

  牟田口闻知此事后暴跳如雷,叫嚣道:“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吗?'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吗?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吗?……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31师团放弃了刚刚到手的科希马撤退,英帕尔前线苦战的15师团顿时面临被夹击合围的危险。

  史迪威曾说过一句名言,日军没有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此时,大多数日军军官其实已经看出败局已定了,上策是尽快保存有生力量、组织撤退。但据说在日军参谋本部,东条英机咆哮着宣称“皇军”的字典里没有“撤退”这个词,于是没人再吭声了。

  6月10日,牟田口撤换3个师团的师团长,再次聚集剩下两个师团的疲弱之师猛攻英帕尔,导致日军伤亡人数迅速扩大。

  “白骨街道”

  战事持续到7月2日,日第15军才中止“乌号作战”,开始撤退。但此时,日军的战斗力已经消耗殆尽,早就盼着脱离“地狱”的士兵得到军令后几乎是溃逃式地回撤,路上到处是被抛弃的武器和军事设备。

  溃退之路被基层士兵称为“白骨街道”或“靖国街道”,因为归路的两旁倒毙着大量的遗骸。日军本来很重视带死伤士兵回国,或者起码要带上骨灰回国,但这时早就顾不得了,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倒下死了,尸体很快就被虫蚁啃成骷髅白骨,场面凄惨。(原作者:周斌)英军侦知后立即追击。8月20日,日军溃退的必经之地钦敦江因为雨季而水位暴涨,江面宽达1.5公里,渡河时,英军空地多方火力全开,大量杀伤日军。十几天后,日第15军才结束渡河。牟田口领出去的十万之众,最终伤亡、失踪大约5.5万人,在阵亡的人员中近半是病饿致死,战斗死亡人数只有3.2万人,成为日本“皇军”陆战史上最惨重失败。要不是雨季,同样也迟滞了英军追击的步伐才免于全军覆灭,每个师团过河后平均只有三千多人还有战斗力,枪械火炮损失严重。

  不过战役结束后追究责任的时候,从前线军官到大本营,多数经手的军官居然都能找出自己反对作战的证据,连牟田口也辩称无罪。但最终15军的参谋长、师团长等全部被解职,牟田口被勒令离开现役,转职后备役,这在二战日军中是相当耻辱的处分,牟田口被同僚挤对得只好自杀,但终究是手软又被救了回来。

  参战的英军主力第4军也损失了2.4万人,被送到印度休整。对于英军来说,这一战打掉了“恐日症”,提升了英军士气。斯利姆后又连败日军,收复了整个缅甸,1945年晋升,1948年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成为帝国总参谋长。

  日本军方总结:“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英帕尔战役在日本成为“有勇无谋”的代名词。此战后,缅甸日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击的威胁,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但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被刻意低调处理,许多当年的官兵得不到相应的荣誉,直到现在,英帕尔-科希马战役因为被票选成为“最伟大战役”才一跃天下知,连当年参战的老兵也颇感意外。但是这应该也是一个必然,历史总会在适当的时刻露出它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