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近现代历史战争>

拜占庭战役2021

晓明分享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是公元7世纪到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拜占庭 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拜占庭 战役

公元7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开始的急速扩张使得拜占庭很快损失了南部的一些省份(埃及、叙利亚)。在之后的五十年里,倭马亚哈里发多次袭击小亚细亚,两次威胁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占领了阿非利加地区(今突尼斯一带)。公元718年,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中战败后,阿拉伯人的攻势没能延续下去。阿拔斯王朝时期多次交换停火协议的情况下,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冲突仍然存在。在阿拔斯和地方统治者的支持下,几乎每年都有军事袭击。这种僵持的状况持续到公元10世纪。

战争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为避免与穆斯林在空旷的地带发生正面冲突,拜占庭帝国更愿意撤退到防守坚固的要塞当中去。在约740年后,拜占庭帝国才开始打反击,但阿拔斯王朝能利用对小亚细亚巨大而有毁灭性的入侵来实施报复。随着公元861年后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拜占庭马其顿王朝时的国力有所强大,战势逐渐逆转。在公元920年到976年这大约五十年间,拜占庭帝国终于打破了穆斯林的防守,重新夺回了北叙利亚与大亚美尼亚地区。战争的最后一个世纪主要是拜占庭帝国与法蒂玛王朝在叙利亚边境上的战事,但边境线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1060年后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

背景

公元6世纪到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萨珊王朝之间冗长又逐渐加剧的战争使得双方都非常疲惫,在突然崛起的阿拉伯人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两国之间的战争最后以6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希拉克略收回所有失地告终。然而他们都已经没有机会调整恢复了,就在几年之内,双方都遭到了阿拉伯人的猛攻,霍华德-约翰(Howard-John)将之比喻为"人海啸"。乔治·利斯卡(George Liska)认为正是双方这无休止又毫无必要的战争冲突给伊斯兰的迅速扩张给了良好的机会。公元七世纪二十年代末,先知穆罕默德已经征服并用伊斯兰教义将阿拉伯人团结在了一起。在他的领导下发生了穆斯林与拜占庭帝国的第一次冲突。就在希拉克略与萨珊王朝达成波斯的撤军协议之后几个月,拜占庭军队就面对了穆斯林大军。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之后阿布·伯克尔通过征战无可争议地控制了整个阿拉伯半岛,成为第一任哈里发,巩固了整个半岛的穆斯林势力。

过程

公元634-718年穆斯林的进攻穆斯林关于穆罕默德的传记中写道:先知获得的一份情报表明拜占庭军队正关注阿拉伯北部地区并断言有意欲入侵阿拉伯的意图。穆罕默德带领一支军队北上打算先发制人。不过这个故事被证明是假的。如果这一事件确实发生过,那么这标志着对拜占庭帝国的第一次进攻。然而同时代拜占庭的记录中并没有阿拉伯的这一支远征军,很多细节都只来自穆斯林后期的资料有人认为一份629年的拜占庭资料可能证明这一事件,但不能确定。阿拉伯人先与拜占庭和萨珊王朝的附属国加萨尼、拉姆赫王国交战。总之,公元634年后,穆斯林开始了对这两个国家的全面入侵,占领了黎凡特、埃及和波斯等地。这期间最有名的将领有哈立德·本·瓦利德和阿姆鲁·本·阿斯。

公元634-638年阿拉伯人征服叙利亚地区正统哈里发的军队在黎凡特地区与拜占庭帝国皇家部队和当地雇佣军组成的军队交战。根据伊斯兰历史学家的说法,叙利亚不满拜占庭统治的一神论者、犹太人欢迎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侵略军。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因身体不适无法再亲自率兵反抗公元634年阿拉伯人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省份的征服。在634年夏季一场战役里,正统哈里发的军队取得完胜。在哈立德·本·瓦利德的指挥下,穆斯林们于634年占领了大马士革。拜占庭帝国赶忙征调了所有可以调用的军队给一些大将,以期赶走穆斯林。在公元636年的一场著名战役中,穆斯林把拜占庭军队引诱至人形战场,导致拜占庭的一场毁灭性失败,而以前这种地形以往拜占庭人一般都能避免。 皇帝希拉克略在离开安条克回君士坦丁堡的饯别会上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他感叹道:“哦,叙利亚,愿和平降临于你!对敌人来说,这是多么好的一片土地!”12世纪时的拜占庭神学家、史官乔安妮斯·佐纳拉斯(Joannes Zonaras)这样描述叙利亚的丢失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以实马利的后裔在这(叙利亚的丢失)之后没有停止过对整个罗马帝国的入侵与掠夺。”公元637年4月,时任耶路撒冷牧首投降,阿拉伯人终于在长时间的围城后拿下了耶路撒冷。

637年夏天,穆斯林占领了加沙。同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官员购买了一份昂贵的停火协议,换来了埃及三年、美索不达米亚一年的相对和平。公元637年末,安条克城被攻破。至此,穆斯林占领了几乎整个北叙利亚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因为一年停火协议除外)。公元638-639年,停火协议有效期满,阿拉伯人蹂躏了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地区,在占领了亚实基伦等城后,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征服。639年12月,穆斯林离开巴勒斯坦入侵埃及。公元639-698年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征服埃及与昔兰尼加到公元641年希拉克略逝世之时,拜占庭帝国已经失去了大量埃及领土。公元637-638年,整个叙利亚都落入穆斯林手中。在639年末640年初,阿姆鲁·本·阿斯率领3500到4000士兵从巴勒斯坦进入埃及。祖拜尔(Al-Zubayr)为之持续不断地提供了大约12000人的援军。阿姆鲁一上来包围并攻下了埃及的巴比伦城,之后进攻亚历山大城。拜占庭人对溃败得如此之快感到震惊。由此又引发内部分裂,最终于642年9月放弃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城的陷落结束了罗马帝国在埃及的统治,也扩大了穆斯林在北非的攻势。公元643-644年间,阿姆鲁征服了昔兰尼加地区。欧麦尔死后,奥斯曼接替其哈里发的位置

在奥斯曼统治期间,拜占庭海军曾在645年短暂地赢回过亚历山大,但在646年再次丢失。公元652年穆斯林突袭了西西里岛。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在653年被占领。阿拉伯史学家说,当地科普特人(埃及_)像当年耶路撒冷的一神论者一样欢迎阿拉伯人的到来。这些丰饶的行省的陷落使得拜占庭失去了宝贵的小麦供给,导致接下来几十年拜占庭帝国食物的短缺与军队的疲软。征服阿非利加地区公元647年,阿卜杜拉·伊本·赛耳德率领阿拉伯军队入侵阿非利加,很快便征服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史贝特拉城(Sufetula)被攻下后,阿拉伯人距离迦太基只剩240千米了。时任阿非利加总督格雷戈里(Gregory)叛乱,独自称帝。但称帝后很快就遭到阿拉伯人的入侵,自己也在史贝特拉被杀。公元648年,格雷戈里的继任者在承诺每年进贡大量金钱后休战,阿卜杜拉满载战利品回到埃及。阿拉伯帝国内战后,穆阿威叶一世开创了倭马亚王朝。倭马亚王朝时期,穆斯林已完全占领拜占庭帝国剩余的北非领土,还占领了大量马格里布地区。穆斯林发展了海上力量后,在柏柏尔塔里克·伊本·齐亚德的带领下,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入侵已被西哥特人占据的伊比利亚半岛。穆斯林在公元695-698年间占领并摧毁了迦太基要塞。阿非利加的失去意味着拜占庭帝国在西地中海的控制权遭到了急速扩张的阿拉伯海军的挑战。穆阿威叶开始巩固他拥有的从咸海到埃及广大领土的阿拉伯帝国。设置了埃及总督后,他于公元663年开始袭击安纳托利亚。为防止埃及遭到“拜占庭军队来自昔兰尼加的侧翼进攻”,一支有四万人阿拉伯军队在北非发动战役,在击败三万人的拜占庭部队后拿下了巴尔卡。

欧格白(Uqba ibn Nafi)从大马士革带来了一支一万人的冲锋队。公元670年,为方便阿拉伯人之后的军事进攻,现突尼斯境内的凯鲁万城建立。这座城日后将成为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此后欧格白率军“刺入这国家的心脏地带,横跨荒野到他的继任者将会建立伟大的非斯与摩洛哥的地方,抵达大西洋岸与大沙漠的边缘。”在征服马格里布的过程中,他占领了贝贾亚和丹吉尔这两个海滨城市,罗马帝国的古老行省廷吉斯毛里塔尼亚到此结束。某史学家解释道:“在对拜占庭人和柏柏尔人的战争中,阿拉伯的酋长们极大地扩大了在非洲的领地。早在682年欧格白就抵达了大西洋海岸,但他没能占领丹吉尔,因为一个叫尤利安伯爵的传奇人物使他被迫转向了阿特拉斯山脉。”对安纳托利亚的进攻,包围君士坦丁堡穆斯林对近东的第一波攻势退潮后,奇里乞亚附近出现了一个很宽的边界,与托鲁斯山脉一道,把穆斯林手中的叙利亚与拜占庭手里的安纳托利亚平原分隔开。希拉克略和欧麦尔都在这一区域采取毁灭性政策,想把这里变成双方有效地屏障。然而,倭马亚王朝仍把彻底征服拜占庭帝国作为它的终极目标。伊斯兰教义使得他们认为拜占庭人都是异教徒,应该被扔进“战争之屋”。

正如伊斯兰学者休·肯尼迪所说:“穆斯林更愿意进攻,而不喜欢总会被冲突打断的和平。但事实上是,军事冲突总是被临时的停火打断。(对穆斯林来说)真正的和平只可能是敌人接受伊斯兰教,或者成为他们的附属国。”穆斯林的海上力量也极大地挑战了拜占庭海军,他们袭击了拜占庭帝国的多个岛屿和海岸港口与城市。公元655年,拜占庭海军在吕基亚的菲尼凯附近海域大败给人数占劣势的穆斯林。自此,“罗马湖”便开始逐步沦入阿拉伯人手中。在这期间,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也因此中断。使得东西方的交流被阻隔:“在古代以及中世纪中期,从意大利乘船到亚历山大港是件司空见惯的事。然而在伊斯兰教扩张初期,这两个地方是多么遥远,以至于连对方最基本的信息都不了解。”(肯尼迪)从641年开始,穆阿威叶也逐步展开了对安纳托利亚的大规模侵袭。这些部队意在掠夺、削弱拜占庭的实力,也是对拜占庭侵袭的报复,最终为接下来三个世纪的战争打下了基础。公元656年开始的阿拉伯帝国内战给了拜占庭帝国一次宝贵的喘息机会。时任帝国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利用这段时间加强防御,巩固扩张了在亚美尼亚的权威。最重要的是,他开始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军队、行政改革,把安纳托利亚分成了若干不同的行政区。

这一改革成为了接下来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防御系统的支柱。赢得了阿拉伯帝国内战后,穆阿威叶在阿非利加、西西里等地发起了针对拜占庭帝国的进攻。到了670年,穆斯林舰队已经闯入了马尔马拉海,并且在库斯(Cyzicus)过冬。四年后,大量穆斯林舰船重新出现在了马尔马拉海,并于库斯重建了一个基地。在那儿他们随心所欲地袭击拜占庭帝国的海岸。676年穆阿威叶从陆地派了支部队入侵君士坦丁堡,开始了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第一次围城。君士坦丁四世使用了一种由一位来自叙利亚的_难民发明的,叫“希腊火”的毁灭性武器,于678年在马尔马拉海击退了穆阿威叶的进攻,解除了包围。撤退的穆斯林舰队因为风暴损失了很多,又在海上遭到突袭,失去不少士兵。穆罕默德的最后一位朋友艾郁普(Eyup)在这次围城中阵亡。如今对于穆斯林来说,他的墓是伊斯坦布尔最神圣的景点之一。拜占庭帝国的这场胜利使得阿拉伯人近三十年都没有入侵欧洲。紧接着阿拉伯人在君士坦丁堡失利的是整个庞大的帝国不佳的运气。吉本写道:“感叹着新世界的穆斯林们,无法保证他们最近的战利品。

希腊人与非洲人的背叛,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大西洋海岸。”第二任阿非利加总督忙于平叛,最终在一场被叛军包围的战役中被杀。他的继任者被君士坦丁堡派来的一支强大的军队推翻。君士坦斯四世派遣的这支部队目的是收复迦太基。在公元680年穆阿威叶的去世与685年阿卜杜勒-马利克的上任之间,发生在阿拉伯半岛与叙利亚的第二次阿拉伯帝国内战牵扯到四位哈里发。这次内战持续到公元692年叛军头目的阵亡。希拉克略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查士丁尼二世时期的状况“反应了那个时代普遍的混乱”。查士丁尼二世与阿拉伯人达成了一项停火协议,共同拥有亚美尼亚、东伊比利亚与塞浦路斯。然而在692年在奇里乞亚的一场战役惨败后,穆斯林占领了整个亚美尼亚。查士丁尼二世在公元695年被废黜,但于705年重新登上皇位。公元698年,迦太基再次沦陷。查士丁尼二世第二次在位期间,小亚细亚频繁动乱,对阿拉伯人也节节败退。查士丁尼的两次被废之后,帝国内部都出现了连续的混乱与叛乱,期间出现了一些既缺乏支持又缺乏合法性的皇帝。这时倭马亚王朝乘机巩固了其在亚美尼亚和奇里乞亚的统治,并开始筹划针对君士坦丁堡的再一次进攻。拜占庭帝国利奥在公元717年3月夺取了皇位。

此时大量穆斯林军队在负有声望的倭马亚王子和马斯拉马·本·阿卜杜勒-马利克带领下向拜占庭帝国首都前进。据称,这一军队有12万人和1800艘船只。无论数字具体是多少,这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远多于拜占庭帝国。不过由于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刚被整修加固过。此外,保加利亚可汗同意从后部骚扰阿拉伯军队。公元718-863年边境线上的僵持随着公元718年包围君士坦丁堡的失败。双方沿着东安纳托利亚众多山脉的边境线也趋于稳定。军事冲突仍在继续,却日渐仪式化,阿拉伯人完全占领拜占庭帝国的意图的前景也不明。这期间,两国外交官的走动变得频繁与常规化,也有些互惠的外交成果。为应对伊斯兰教的威胁,在公元8世纪前半期到达顶峰的伊苏里亚王朝开始了毁坏圣像运动。这一运动在786年一度中止,后于九世纪二十年代恢复,最终在公元843年结束。马其顿王朝时期,鉴于当时的阿拔斯王朝走向衰弱与分裂,拜占庭帝国逐渐夺回战争主动权,在十世纪时夺回大量领土。倭马亚王朝末期;毁坏圣像运动的兴起倭马亚王朝和之后的阿拔斯王朝都把每年对“传统的敌人”的进攻看作圣战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很快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一到两支夏季远征军,伴有海上力量或冬季远征军。夏季远征军一般分为两股:左翼从奇里乞亚出发,以叙利亚人为主,右翼人数较多,从马拉蒂亚出发,以美索不达米亚人为主。由于拜占庭帝国坚固的防守,阿拉伯人的进攻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边缘地区,最远只能到达安纳托利亚平原中部,很少能够抵达外围海岸。不过,在激进的哈里发穆阿威叶二世时期,有一些有才华的将领(比如几个王子),阿拉伯军队也很有战斗力。

这期间拜占庭帝国仍然在为生存而挣扎。“前线的省份都是些被战争摧毁的城市的废墟和荒芜的村落。人们宁愿去坚固的城堡和难以靠近的山区,因为帝国的军队难以给人带来安全感。”(肯尼迪)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入侵与包括火山喷发在内的一系列自然灾害,皇帝利奥三世认为帝国失去了神佑。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主教对偶像崇拜的问题上来了。公元726年,利奥三世颁布了《禁止崇拜偶像法令》,并于730年召开宗教会议。这些决定遭到了人民和教会,尤其是罗马大主教,的强烈反对,这是利奥没有考虑到的。沃伦·特雷德戈尔德(Warren Treadgold)写道:“他以为无需与教会商量,故对于如此高涨的反对之声感到震惊。”

这场偶像崇拜之争不仅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的力量,也是君士坦丁堡教会与罗马教会大分裂的关键因素。倭马亚王朝与可萨人的战争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利奥三世与可萨人结盟,并让自己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迎娶了可萨公主。只有730年代末期穆斯林的进攻才有些威胁。但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的大捷与阿拉伯帝国内部的混乱使得穆斯林的进攻不得不中止。因此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了激进的姿态,他不仅在741年攻击了阿拉伯人的军事基地马拉基亚,还取得了更多地胜利。这些胜利被利奥三世和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解释为上帝重新眷顾的迹象,巩固了拜占庭帝国的破坏圣像主义。阿拔斯王朝初期与倭马亚王朝不同,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们没有采取积极的扩张政策,或者说,他们对领土的现状表示基本满意。一些报复性的,先发制人的战役是想保住前线,给拜占庭帝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阿拉伯帝国内乱期间失去战斗力的远征军在大约780年后有重新振作起来。

作为穆斯林世界的象征,阿拔斯哈里发每年前往麦加的朝觐都会被跟踪宣传。边境上连年的战争使得叙利亚与伊拉克地区的军事精英们有事可干,更多人加入到圣战的行列中来。意欲强调自己对伊斯兰教的虔诚和在穆斯林世界的权威,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是王朝初期最热衷于对拜占庭帝国作战的统治者。他在靠近前线的拉卡亲自督战,786年沿着北叙利亚建立了第二道防线,并于806年率大军入侵安纳托利亚。这是阿拔斯王朝历史上入侵拜占庭帝国最大规模的一支部队。然而阿拔斯王朝时期,两国的外交比倭马亚王朝时期更趋于平缓、正常。除了哈伦·拉希德的进攻,“大使得以存在是阿拔斯王朝承认拜占庭帝国是一支不可忽视、必须平等对待的力量的标志。”(肯尼迪)拜占庭帝国内部出现了叛乱。

在哈里发马蒙的支持下,托马斯带领阿拉伯军队攻占了帝国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不过很快就被拜占庭帝国夺回来了。托马斯在公元821年包围君士坦丁堡,但没能攻入城墙,只得撤退。阿拉伯人并未放弃小亚细亚,在838年开始了另一场对阿摩利阿姆的入侵。对意大利和西西里、克里特岛的进攻公元863年到公元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反攻尽管拜占庭帝国失去了西西里岛,福卡斯家族的尼基弗鲁斯在公元880年成功地拿下了塔兰托和卡拉布里亚的大部分地区,为日后拜占庭帝国在亚平宁半岛的新统治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是,拜占庭帝国开始重新取得在地中海,尤其是亚得里亚海的霸权。之后,拜占庭人战胜了在马拉蒂亚和大数强大的阿拉伯人,并于930年代进军亚美尼亚。接下来的三十年里,福卡斯家族一直与哈姆丹王朝的阿勒颇埃米尔作战。最终,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不仅击败了阿勒颇的埃米尔,还收复了奇里乞亚、北叙利亚和克里特。他的侄子、继任者约翰一世甚至将胜利推向南方,几乎打到了耶路撒冷。但是约翰一世在976年的去世终结了帝国向巴勒斯坦的扩张。平息了内部的争斗后,巴西尔二世在公元995年开始了对阿拉伯人的征讨。然而,拜占庭帝国内部的斗争已经削弱了它在东部的地位。

不仅如此,尼基弗鲁斯二世和约翰一世两位皇帝取得的领土濒临丢失:阿勒颇被围,安条克受到威胁。巴西尔二世在叙利亚地区赢得了几场战役,解除了阿勒颇之围。他跨过奥龙斯特河,深入南方。尽管他已没有能力再进入巴勒斯坦收回耶路撒冷,但他的胜利使得帝国重获叙利亚地区的大部分领土,包括安条克牧首所在的大城市安条克。希拉克略后,拜占庭帝国还没有一个皇帝能将这片土地保留这么久。这次,帝国将留住这片领土110年。公元1025年的拜占庭帝国“西到墨西拿海峡与北亚得里亚海,北到多瑙河与克里米亚,东到马拉蒂亚、埃德萨与幼发拉底河”。

结局

突厥人的到来和蒙古人的入侵中止了双方的战争。从11世纪和12世纪早期开始,拜占庭帝国的主要矛盾冲突转为与塞尔柱人的战争。公元1071年,拜占庭帝国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惨败后,在十字军的帮助下,重建了在中东的势力。同时,阿拉伯人主要与十字军作战,之后则抵抗蒙古人的入侵,尤其是金帐汗国和帖木儿人。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鲍德温三世在1153年夺取了亚实基伦。由此,耶路撒冷王国得以进军埃及,并在1160年代短暂地占领过开罗。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娶了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的侄女安条克的玛丽亚,同时,阿马尔里克也娶了曼努埃尔一世的侄孙女玛丽亚·科穆宁。

公元1168年,曼努埃尔与将来的大主教提尔的威廉正式签订盟约,并在第二年与阿马尔里克一同远征埃及。曼努埃尔带了超过200艘装载着围城器械和希腊火的舰船,威廉也帮助运送了大量科穆宁王朝军队的装备。曼努埃尔的策略是把十字军作为自己帝国的屏障。因为他相信控制埃及是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决定行性的因素,所以他打算介入埃及事务。这将会巩固十字军在圣地的统治,也会为帝国收回丰饶的粮食产地。此外,这也使得十字军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更加紧密。阿马尔里克国王将他的耶路撒冷王国置于拜占庭帝国的保护之下,甚至整个王国都是拜占庭的一部分。

但这只是私人协定,只在这一代统治者上生过效。这次进攻埃及本可以取得当地信仰基督的科普特人的支持,因为他们已在伊斯兰统治下作为二等公民生活五百多年了。然而,拜占庭帝国与十字军合作的失败葬送了这一次大好机会。拜占庭舰队的粮草只支撑了三个月,等到十字军准备就绪,供给基本上耗光了。最终,舰队在一次对杜姆亚特不成功的进攻之后撤退了。两国在这次失败后都责怪对方,却都知道要依赖对方。双方的盟友关系得以维持。他们还制定了其它计划,但都没有实现。塞尔柱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利用这段时间扫除了对手,在小亚细亚崛起,东地中海地区的平衡发生了改变。曼努埃尔进攻埃及失败的影响在他死后仍持续存在。萨拉丁在公元1171年声称自己是埃及苏丹,他团结起埃及和叙利亚,导致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同时,拜占庭帝国与拉丁王国的联盟随着1180年曼努埃尔一世的去世而结束。他也是最后一位对十字军有好感的皇帝。

影响

就跟这场旷日持久的阿拉伯-拜占庭战争一样,它对参战双方的影响也十分久远。拜占庭帝国遭受了大量领土损失,同时阿拉伯人在中东站稳了脚跟。这期间,拜占庭帝国的重点由查士丁尼时代收复西部故土转变为防守以阻止伊斯兰的进犯。由于没有了拜占庭帝国的干预侵扰,这一局面极大刺激了西方天主教国家封建制度的成熟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此外,一些现代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加剧了罗马与君士坦丁堡的紧张关系。当拜占庭帝国在为抵抗穆斯林而奋斗时,它已无法再提供曾经给予教皇的保护。托马斯·伍兹认为,拜占庭皇帝“不断地干涉教会,而自己国家的能力有限”。

公元8世纪和9世纪的破坏圣像之争是“罗马天主教会投入法兰克人怀抱”的关键因素。 所以,有人认为查理大帝是穆罕默德的间接产物:“若没有伊斯兰教,就不会有法兰克王国的存在;没有穆罕默德就没有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之后十分紧张。巴西尔写了封非常愤怒的信给神罗皇帝,谴责他篡取了罗马皇帝的称号,法兰克人的统治者最多只能是个国王,只有东部帝国的统治者,也就巴西尔他自己,才可以用罗马皇帝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