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近现代历史战争>

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役

晓明分享

  关家垴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进行的一次最大的进攻战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役

  1、彭德怀与毛泽东在怎么抗战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抗战爆发后,彭德怀在怎么对日作战的问题上与毛泽东是存在分歧的。朱德、彭德怀等人主张将中共主力部队投入抗日,并相信八路军能通过运动战的形式打大仗,并认为红军的壮大发展要靠打胜仗、树声威。而毛泽东则认为,鉴于当时中共部队人数少装备差,力量太过弱小,如果贸然将这几万部队送到抗日战场上,轻易地在与日军作战中损失掉,无论如何都不利于“革命的基本利益”。因此他不主张太快出动军队上前线,反对打阵地战、运动战、正面战,甚至不主张集中作战,以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为了统一党内意见,在1937年8月份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促使与会者通过了符合其想法的决议:“为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必须把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放在第一位。对日作战必须坚持游击战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红军出动必须分批出发,出发后亦应首先着眼于发动群众和创造根据地。”

  为了使自己的策略被严格执行,毛泽东要求各级领导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把主要的工作放在了发动群众和创立敌后根据地上面来了”。毛明确告诫他们:“红军不应集中作战,尤不应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应暂时把我军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以便分散做群众工作。”同时要求他们“在公开场合向各方解释时,说红军不会打阵地战,不会在平原作战,不习惯被集中指挥,技术与装备十分贫弱,只能独立自主地在山地打些游击战。”(杨奎松《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读邓野文对中条山战役国共交涉关键的研讨》,《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P219)需要说明的是,毛、彭的分歧并非抗日与否的分歧,而是在保存壮大自身实力的前提下如何抗日的分歧,因此,有人根据洛川会议得出“毛泽东不抗日”的结论显然是不对的。…[详细]

  2、百团大战中彭德怀一直想“歼灭敌寇数百人或一个大队”

  尽管毛泽东的策略被彭德怀所接受,后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彭并没有放弃与日军打大仗的想法。尽管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115师以4000余人的兵力伏击日军的辎重队和汽车队,一战就损失了1/10,且伤亡中相当一部分还是长征过来的团、营、连、排干部,但彭仍相信“即使对机械化程度和火力超强的日本第五(板垣)师团,如果在山地,还是有打胜仗的条件的。”(《朱彭任关于目前形势的估计与我之战略方针致中央军委电》,1937年12月)据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回忆,当时彭德怀心里憋着一股劲,认为只有与日军正面交锋才能打出八路军的声威来:“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正规军,不但要会打游击战,必要时也得猛攻坚守顽强拼杀,敢于啃硬骨头。”百团大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动的。…[详细]

  在百团大战中,彭德怀还发现“在敌军‘扫荡’时,日军一般是一个加强营附以伪军为一路。”因此他“总想寻机歼敌一路,使敌下次‘扫荡’不敢以营(按敌大队相当于营)为一路,以使其‘扫荡’的时间间隔扩大,有利于我军民机动。”彭的这种想法在其签发的作战命令中表露无遗。1940年8月23日,八路军总部下发电报《各线出击部队积极阻滞敌增援正太》说:“尽量争取战役时间之延长与战果之扩大,对于敌寇以数百人或一个大队来援之兵力,应有坚定决心,集结很优势兵力消灭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不敢轻易出援,即使敌敢于来援,亦必须集结更大的力量。这便能延长时间与增加敌进攻之空隙,均有利于我之破坏作业。”四天后(8月27日)的电报《正太线破坏愈彻底则我愈主动》中也有相似的内容:“特别应对出击或来援敌一个大队以内之兵力,集结最优势之兵力歼灭之。只有歼灭敌一二个大队,才能顺利地扩张战果。”之后的电报中类似内容也频频出现,可见彭德怀“啃硬骨头”之心是何等迫切。

  二、关家垴战斗让八路军损失惨重

  1、冈崎支队深入太行山腹地给了彭德怀实现“歼敌一个大队”的机会

  恰在彭德怀迫切想“歼敌一个大队”的时候,日军独混第4旅团的冈崎支队(支队长冈崎谦长)500多人孤军闯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并袭击了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被袭,让彭德怀大发雷霆,他本就有心歼敌一两个大队,冈崎支队的出现正好给了他一试身手的绝好机会,因此他立即命令129师386旅赶往黄崖洞打退日军。冈崎大队迅速向南逃窜,于10月28日撤到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附近,被129师386旅、385旅、新10旅、决死一纵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等8个团一万多人包围。29日晚,彭德怀给129师发来作战命令,对围歼冈崎支队做出如下部署:“我决定于30日晨4时开始总攻击。陈赓指挥六旅(386旅)、决纵(决死一纵)及总部特务团为左翼队;刘邓指挥五(385旅)、十(新10旅)两旅为右翼队;我直接指挥山炮连。指挥所设在关家垴东北之陈家垴。各部应立即进行准备工作,不惜一切牺牲、伤亡,硬要彻底将关家垴、东庄、中村之敌消灭净尽。”(《彭德怀全传 关家垴之战》)

  当然,冈崎支队也没闲着,据时任新10旅28团团长的王耀南回忆说:“冈崎察觉我军的动向后,迅速在关家垴高地上构筑了环形工事,山坡下围绕高地挖了300多个散兵坑。散兵坑内日军依托高地火力掩护,形成第一道防线。……日军利用关家垴中心的窑洞作指挥部,改造靠近断崖的窑洞作暗堡;在通往山下的唯一坡路两侧,各有四个窑洞被日军改造成火力极强的暗堡,形成极强的交叉火力。日军是按1:3构筑工事的,也就是每一门炮,每一挺机枪,至少有两个或二个以上的备用工事。”在战斗打响前,日军已经根据地形构筑出了坚实的防御阵地。

  随后,一场八路军战史上罕见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2、但是当时的地形和武器装备对八路军极为不。

  尽管关家垴之战八路军出动了8个团一万多人围歼日军500多人,但无论自然条件还是武器装备,都不利于八路军,这就让作为进攻方的八路军非常被动。

  在地形上,关家垴是一个山岗,山顶是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可作进攻路线。据参加战斗的王挺后来回忆说:“打关家垴的时候,地形很不好办,那儿的窑洞是朝前的,朝南的,我们部队从南边上,窑洞窑口离前面这个沟有一两丈远,下面就是沟,部队要接近他们,必须从沟里上来,沟口日本人用麻袋堆着工事。咱在低处,他们在高处,所以咱们部队伤亡就比较大。最后咱们部队还是越过工事,冲到他们的窑口了,日本人都退到窑洞里,这个窑洞是土窑洞。那么厚的土,人家把门口一支上机枪,你根本就没办法打。”

  武器方面,日军装备精良,还有飞机协助,而八路军的装备如何呢?据王耀南回忆说:“我军战备的重火器大部分是迫击炮。迫击炮是曲射炮,不能直射,命中目标,多是打在目标顶上。当地老百姓在挖窑洞时,为了防止坍塌,他们在窑洞顶部至少留有2公尺至2.5公尺的土层。迫击炮弹的威力不足以打坍两公尺厚的土层,更不能说摧毁挖在山顶上的几公尺至十几公尺保护层的窑洞。我军直射炮炮弹有限,就算打中窑洞也只能消灭窑洞外有限的敌流动哨。如果这个窑洞的敌人被我消火了,其他敌人又可以从坑道中向此窑洞增援。”八路军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打这种攻坚战,很难不吃大亏。

  3、双方军官的指挥能力和士兵的战斗素养相差太大,也让八路军吃尽苦头

  当然,双方更大的差距体现在军官的指挥能力和士兵的战斗素养上,八路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首先,战争还没开始,八路军就因为疏忽大意丢失了关键阵地柳树垴(峰垴)。柳树垴(峰垴)在关家垴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山岗,与关家垴互为掎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据李懋之回忆说:“25团2营把守,扼守的柳树垴顶西坡阵地,陈司令员规定要交38团于夜间接替。夜10时许,敌人1个中队,从我阵地西侧陡坡上一条山羊走的蜿蜒小道爬上来,正是三十八团要接的地方,二营在漆黑的夜幕下看不清来人的衣装,既不问‘口令’,也不问‘番号’,误认为是三十八团的接防部队来了,自己就撤收下来。敌人跟在我们后面走,走过了要交防的地段,快到山顶二营才说:‘这里的防守不归你们了。’敌人叽哩咕噜说了几句就用刺刀向我冲杀,我部队对这突如其来的冲击,毫无思想准备,措手不及,乱作一团,放弃阵地跑下了山头。就这样,把一个重要阵地白白送给了敌人,不仅影响了全部彻底消灭这股敌人的任务,还增大了我团的伤亡。特别严重的是让敌人占据了这个比关家垴山头还高的柳树垴顶。使敌人阵地形成犄角之势,能与关家垴互相火力支援。让敌人取得一个保证关家垴村里和沟里安全的便利防守的态势。”(李懋之《二十五团在百团大战中经历的考验与锻炼》;《山西新军决死第一纵队回忆录》567页)

  其次,缺乏应对飞机轰炸的经验给八路军带来不小的伤亡。据王耀南回忆说:“10月30日日军飞机四架前来助战。许多战士与敌进行白刃战从来没有皱过眉头,但对敌机轰炸、扫射不知所措,一些战士四处奔跑,一线阵地之敌趁机射击,给我团造成伤亡。”(《王耀南回忆录》345页)对飞机的顾忌还使得八路军对进攻时间的选择很被动,据王挺回忆说:“原来按彭德怀动员时说6点开始,8点以前结束战斗,因为到8点日本飞机就来了,对咱们部队非常不利。周围都是咱们的部队,但是因为是冬天,没有啥隐蔽的地方,所以计划8点以前结束战斗,最后不行,基本上打了一天,打不下来,咱们伤亡很大。”

  再者,炮兵与步兵配合不畅,导致很多人死在自己人的炮下。据王耀南回忆说:“31日上午10时,我从望远镜里观察了师炮兵对七七二团正面之敌的炮击效果。我突然发现七七二团在我军炮火准备之机,冒着被自己炮弹击中的危险向敌猛烈进攻。三八六旅炮兵发现七七二团的动作后,停止了炮击。可师炮兵不可能看到七七二团的进攻,并未停止射击。七七二团的勇士们已经接近垴顶,在我军炮火和敌侧射火力的打击下伤亡较大,若无较强的增援,七七二团是站不住脚的。我立即下命令,我团一营、二营出击增援。此时,师炮兵停止了射击。垴顶敌人发现我军企图,调机动部队发动了反冲锋,冲上垴顶的七七二团百余勇士全部殉国。”

  还有,八路军利用土工作业改变不利地形的意识明显不如日军。可以说日军利用地形构筑工事的素养和技巧都非常高。据李懋之回忆,刘伯承事后曾对日军构筑的工事做出过如下评价:“敌人的野战工事构筑很有讲究,他是按死守防御的方案设计的,决心要战死沙场,效忠‘天皇’。他在山顶这块小平地上,仿‘八卦阵’挖了圆形核心工事,用三道交通壕环绕‘太君’的指挥所,交通壕较深,能互相通行,壕内挖有许多猫耳洞,每个洞容三、五人不等,大的掩体和交通沟都有门板覆盖。从核心阵地向四面挖有交通壕直达地崖上,地边挖有掩体,敌人白天缩在核心阵地里监视地边,我一爬上地边他就瞄准射击,把我们打下来。晚上他占领地边阵地,我冲不上去,波浪式冲上去与敌人拼了刺刀,但后续部队上去缓慢,不能完全歼灭敌人。”而相比日军,八路军通过土工作业改变不利地形负面影响的意识要弱得多,整个作战中只有769团有过一次土工作业,在山壁上开凿道路并占领了部分阵地。其他部队大多只能用搭人梯之类的原始方法。结果一次上去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根本无法达到攻击目的,反而增加了伤亡。

  此外,在白刃战中八路军士兵的身体素质不如日军也增加了不少伤亡,通讯方面日军装备了电台,可以随时与上级及友邻联络,给八路军阻敌增援带来很大困难等,这些都显示出了八路军与日军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给八路军带来了不少麻烦。…[详细]

  4、八路军伤亡太大,刘伯承陈赓等对于是否继续攻打关家垴与彭德怀发生严重分歧

  尽管有这一系列不利因素,八路军士兵仍然连续不断发起攻击,战斗打得非常残酷。772团两个营在进攻了五个小时后,1营基本全部打光,原有70多人的1连只剩3人,连长刘显模阵亡;3连50多人,只剩下指导员李正银和两名伤员;4连68人,最后只剩下4人。全营近200人,最后只剩不足10人没有带伤。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巨大的伤亡让八路军指挥人员对是否继续攻打关家垴产生了犹豫。在前方指挥的陈赓给彭德怀打电话建议说:“此处的地形对我十分不利,是否可以把冈崎大队放下山来,另选有利地形打他的伏击?这样打下去,代价太大了!”彭德怀拒绝:“不行,一旦放走日军,就很难再打着他了,必须在此将其消灭!就是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陈赓急了:“现在拼光了,以后怎么办?这样打法,我不赞成!”彭德怀也不让步:“拼光了以后再补充。不能打硬仗的部队,以后也没有前途!有意见可以保留,但命令必须执行!”陈赓只好继续组织部队攻击。

  129师师长刘伯承也坐不住了,他打电话给彭德怀建议部队暂时撤围,另寻战机。刘伯承回道:“我的彭老总啊,这样打我们赔不起呀!关家垴的地形对我不利,我军伤亡太大了!” 但彭德怀仍坚持打下去。最后刘伯承动怒了,他对彭德怀说道:“你这是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彭德怀还是丝毫不让步说:“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第一二九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就这样,关家垴之战硬是在彭德怀的坚持下打了两昼夜,最终占绝对优势兵力的八路军始终无法完全歼灭冈崎支队。11月1日,日军增援部队在1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逼近关家垴。八路军各部因连日攻击损失很大,不便同日军再战,彭德怀不得不命令部队停止攻击,撤出战斗。冈崎支队五六十残军得以逃脱。关家垴一战,据陈赓回忆,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其中阵亡1000多人),日军阵地遗尸280余具,另外还有三大堆骨灰。我军俘虏日伤兵2人,缴获步枪50多只,轻重机枪6挺。而关于日军伤亡情况,一直以来都有冈崎中佐以下日军阵亡50人、61人、300多人和400多人几种说法,至于何种说法最可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不管如何,关家垴之战对八路军而言的确是伤亡惨重,许多连队打得只剩不足三分之一,红军时期的联排战斗骨干也损失过半,且其围歼的目的也没达到。

  三、关家垴之战带来的争议

  1、关家垴之战后一直有人在指责彭德怀

  关家垴之战到底是对是错,至今仍被人们争议。甚至百团大战一结束,就有人指责彭德怀的指挥错误。据王挺回忆说:“在百团大战以后,彭真、刘伯承、邓小平的部队骨干集中起来研习为什么我们伤亡很大,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围的太死了,应该给条出路让他们跑,围三面网开一面让他们跑,他们跑的中间,我们在他们运动的路途当中打他们,应该是这样子打。”到了1945年初的华北工作座谈会上,关家垴之战又被翻出来作为彭德怀的“错误”之一受到了批评。对此,彭德怀也承认了自己的确有指挥上的失误:“我总想寻机歼敌一路,这一想法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部队太疲劳,战斗力减弱了,使129师伤亡多了一些。”

  2、但是支持彭德怀的将领也不少

  尽管批评不少,但还是有不领替彭德怀说好话的。比如刘伯承、邓小平在1942年3月15日致信宋任穷说:“有同志说,百团大战第三期的指挥错误,这种看法不合事实。因为第三阶段是反‘扫荡’,只有最后应否打关家垴一仗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应该的,不打这一仗,在政治上损失太大,实际上这一仗停止了敌一个大队可以在根据地横冲直闯的局面。”陈赓也说:“这次胜利告诉敌人,太行山并不是无人之境,可以由他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的。”时任决死一纵政委的薄一波也回忆说:“彭老总向我调决死队两个团参加战斗,我是很积极的。战斗中损失固然大,但这两个团也打出来了,成为决死队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

  不仅如此,关家垴之战还让八路军学到了不少东西。据王耀南回忆说:“彭总、左参谋长、刘师长等首长们仔细地观看了日军的工事。很显然,日军趁天黑摸上关家垴之后,能够不顾疲劳抢修工事,连续作战,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对抗我四个旅的冲击,证明日军士兵训练是有素的,土工工作业是熟练的。我向彭总报告了日军工事的特点。彭总反问我:‘如果用这样的工事,日军进攻你,能不能守得住?’我说:‘不行。我的理由是,日军有平射炮,有足够的弹药。野战工事经不起反复打击。若加强永备工事,至少大部分交通壕要用门板、圆木覆盖。阵地前要埋设大量地雷,以补充我军弹药不足的缺陷。’”这些经验教训对八路军日后参与大的战斗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