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定海战役介绍
第二次定海之战,发生于1841年9月26日。是英国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阶段,英国东方远征军第二次北上舟山群岛与清军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这起战事最终以清军失利告终,总兵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等先后在战斗中先后阵亡。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第二次定海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第二次定海之战介绍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6月7日攻陷定海,知县姚怀祥等殉职。1841年3月,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率兵3000进驻定海,英军退出。10月1日,英兵约四五千人余人①大举进犯定海,兵分三路,作为主力的左路进攻竹山门,中路炮轰震远炮城作为牵制,右路攻占大五奎山岛,并建立野战炮阵。在正面巨舰的炮轰牵制下,左路主力在晓峰岭以西登岸,千余敌军遂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晓峰岭,王锡鹏战死;一路进攻竹山,郑国鸿战死,右路军向东进攻,由于清军侧面在鸦片战争中始终没有坚固的防御措施,使得英军轻易突破,葛云飞力战而死,英军右路军得以攻占东港浦。随后英军全军攻向县城,县城守兵溃散,至此胜负已定。英军损失微小,仅死2人,伤27人。②
此战英军战术依旧是正面战舰轰击,侧面陆军抄袭,屡试不爽。这场战役反映了清军将领不懂得近代军事,对西方军事的巨大进步所知甚少,除了敌人船坚炮利以外就一无所知了。或有错误认识,比如清军上下总以为英陆军无能(腿部无法屈伸),而主要防范所谓的“汉奸”(实际上是当地无业贫困人员)③,而对英军的登陆作战防守不周,以致“百战百败”。 三总兵英勇牺牲,清军也的确做了顽强的抵抗,这虽然值得称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是一个巨大的警告:近代战争再也不能如古代战争一样单凭所谓两军交战勇者胜了,近代战争的胜利因素要包含工业、社会制度、军事思想等全方面的进步,光凭一时的勇气和必死之心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然而清军理解到这一层面毕竟太慢太晚,国耻仍然会继续。
在晓峰岭山岗上,还可以见到古炮台遗址。[1]
注:
①《天朝的崩溃》:“…称英军两万、三万的说法,见于《中西纪事》和《王刚节公家传》,但此二者材料来源不明,疑为听讹,且清朝官员屡有推卸战败之责之行。”据《天朝的崩溃》一书所述,英军从厦门出发时,留下了500人驻守,而全军4、5千人北上。
②英国文献《鸦片战争》、《在华战役记》所载不一,但总归仅数人死,数十人伤而已,无大伤亡。
③《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中,清军主帅屡屡大谈汉奸助敌,但英国文献对此却极少记录,至多不过雇中国人做苦力,实令人困惑。此问题的解决仍待智者高手。但我以为,此说流传甚广很可能因为清朝上下俱以为英军不善陆战,而将登陆之敌人想象成汉奸之故。”
第二次定海之战地位
有学者认为,定海是英军早就蓄意侵犯的目标,定海战役是英国侵略者第一次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的大规模战争,也是清朝封建统治者在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丧师失地的败仗。有学者认为,1840年7月5日,英军大举入侵定海,是鸦片战争爆发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海保卫战应该是鸦片战争的重要战场,但定海之战是否标志着鸦片战争的正式爆发以及它在鸦片战争中的确切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研究。一些学者指出,舟山发现的英军合葬墓碑刻表明死者有416人。而此前有史料记载,镇江战役是鸦片战争中战斗最为激烈、双方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英军共死37人、伤128人、失踪3人。如果能确认英军在定海战役中死亡416人是事实,那就应该重新认识定海战役在鸦片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但这还需要寻找更多的物证。
与会者还以更宽广的视野对定海战役与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作了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定海作为鸦片战争的战场有其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既是国防前线,又有中外交往特别是贸易往来的传统;探讨定海在鸦片战争中的地位,应深入研究舟山以及附近宁波地区对外交往的历史。一些学者通过分析鸦片战争时期“鬼子”与“汉奸”等名词的含义以及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提出应深入研究鸦片战争时期定海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些学者认为,在定海战役中殉国的定海知县姚怀祥是鸦片战争期间殉国的文官中较为重要的一位,应积极挖掘这方面的史料,对其作出正确评价。
上一篇:第二次不列颠战役
下一篇:第二次缅北战役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