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近现代历史战争>

大别山战役的意义

蓝俊分享

  大别山战役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进行清剿的一次战役。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别山战役的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大别山战役起因

  自高山铺战役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惧怕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在大别山区立足生根,或渡江南进,乃于11月从胶东、陇海路(天水至连云港)、豫西抽调6个整编师,连同原在大别山区的部队共33个旅,由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指挥,对大别山区刘邓大军进行重点清剿,企图以6个整编师自孝感、武穴、霍山一线,由南向北压缩推进,以两个整编师进到商城地区配合,以9个旅位于光山、罗山及信阳一线堵击,待刘邓大军向西、向北转移时合力围歼。

  大别山战役战况

  同时,以整编第5军(辖3个整编师)在淮河以北钳制陈(毅)粟(裕)大军,以第5兵团在豫西钳制陈(赓)谢(富治)大军,作战略上的配合。为坚持与巩固大别山区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刘邓大军以主力坚持大别山区内线斗争,陈粟、陈谢两军向平汉(北平至汉口)、陇海铁路展开大规模破击战,寻机歼敌,调动围攻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军回援,以粉碎蒋介石对大别山的清剿企图。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大别山区不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等情况,由刘伯承率第1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后方机关于12月11日向淮河以北、沙河以南地区转移,至月底创建了淮西根据地;以刚进入大别山区的第10、第12纵队,分别于12月上、中旬向平汉路西的桐柏、江汉地区实施再展开;经过作战与开展地方工作,创建了新的根据地,迫使国民党军从大别山区调出1个整编师往援。

  邓小平率第2、第3、第6纵队在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配合下,采取“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的方针,坚持在大别山区内线斗争,在一个月内,连续取得宋埠、固始、广济、上巴河、圻春等战斗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1.1万人,收复县城10余座。陈粟、陈谢两军,于12月13日发起平汉、陇海路破击战,歼国民党军2万余,随后,于西平地区歼灭第5兵团部及整编第3师,并围攻确山,先后迫使国民党军从大别山区抽调3个师回援。三路大军经一个月内外线协同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6.9万人,粉碎了蒋介石对大别山区的清剿。

  大别山战役结果

  三路大军经一个月内外线协同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6.9万人,粉碎了蒋介石对大别山区的清剿。

  大别山战役意义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