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汀泗桥战役相关简介
汀泗桥战役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同吴佩孚的北洋军在此展开一场空前激战,大败北洋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北伐汀泗桥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汀泗桥战役历史背景
一九二六年五月,国民革命军在北伐征战的征途中曾在咸宁的汀泗桥、咸宁县城、贺胜桥与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军队进行过激烈战斗。其中的汀泗桥战役威震中外,闻名寰宇,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北伐战争由叶挺独立团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日奉命进入湖南,增援唐生智部而拉开序幕。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军事力量与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三大军阀相比,显然是敌强我弱。据此,北伐军采取了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的战略部署。于是,国民革命军入湘作战,攻克湖南以后便迅速形成挺进湖北、直逼武汉的态势。
为了打开通往武汉的道路,肃清湖北境内的军阀,国民革命军分几路军向武汉进逼,其中以共产党人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从湖南进入湖北后,从蒲圻的中伙铺、官塘驿一带一直追敌至咸宁汀泗桥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史称汀泗桥战役。
汀泗桥战役战场地形
汀泗桥镇是当时粤汉铁路线上的一个小镇,当年的汀泗桥镇以汀泗河为界,河西属蒲圻县,河东属咸宁县,解放后为了便于市政建设和管理统一划归咸宁县管理。汀泗桥镇是咸宁的南大门,也是通往武汉的必经要隘,镇东有一片比较陡峭和起伏连绵的山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脑山,敌军的阵地就设在这片山岗之上。汀泗河蜿转曲折自西南向北斜穿汀泗桥镇,沿山岗西脚流过,时逢大水,全镇三面均被洪水包围,水深港阔,甚至街道部分路面亦被洪水淹没,人要通过尚需涉水而行,这样就为敌军阵地西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这里可以通向敌军阵地的仅有自西向东北之粤汉铁路的一座铁桥,但又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难以逾越。在敌人阵地,汀泗河流经这里,当时因涨洪水,也是一片汪洋,这一形势又成为敌军阵地北面之屏障。但在敌人阵地之东南两面,地势较高,并未淹水,尽管敌军有居高临下之便,北伐军需要冒仰攻之险,但毕竟无隔水之难,北伐军还是可以在此布阵向敌人发起进攻。所以说就敌军的阵地而言并非三面环水,以往的一些史书均把汀泗桥镇的三面环水与敌军阵地也是否三面环水混为一谈实属误解。不过,敌军阵地虽然不是三面环水,但是其阵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堪称天险,这是不容置疑的。
汀泗桥战役战斗过程
为阻止北伐军向北挺进,敌军在汀泗桥一带集中了两万兵力,其中包括从湖南汨罗、岳阳一线溃逃下来的残部,也有从平江、通城一线溃逃下来的敌军,亦有从武汉增援过来的敌人。史书称汀泗桥战役吴佩孚亲自督阵应为不实,大量史料佐证,汀泗桥战役的过程中,吴佩孚当时在武汉,并未到达汀泗桥。
国民革命军以第十师为右翼,自古塘角至张兴国一线向敌人进攻;以第十二师为左翼自张兴国至铁路一线向敌人攻击。叶挺独立团为总预备队,独立团在攻打汀泗桥之前,于八月二十五日在蒲圻中伙铺截击了向汀泗桥退却之敌孙建业部之第二团,俘获自团长以下官兵四百多人,首立战功。二十六日清晨,北伐军第十二师以第三十五团为先锋,独立团、炮兵营及师部相随,自中伙铺出发向汀泗桥攻击。同时北伐军第十师以第三十团为先锋、第二十九团为中路、二十八团炮兵营及后备队,依次从山峡冲出发,向汀泗桥西南的赤岗亭方向挺进,第三十六团则从石坑渡起程,以其第一营为前锋向汀泗桥右翼前进。
二十六日上午十时半左右,北伐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尖兵连进抵敌军前哨阵地高猪山,双方交火,汀泗桥战役正式打响。此时敌军欲退至铁路桥以东,第三十五团因受敌人机关枪封锁,无法越过铁路,两军隔河相峙。正午,第三十六团从上游越过汀泗河,进抵汀泗桥东南边高地附近梅董一带,因敌军居高临下大力扫射,不易前进,于是疏散队形,侦察敌人阵地配备情况,待增援部队到来,再作齐头并进。当第十师行至骆家湾附近时,听到汀泗桥方向枪炮声甚密,知第十二师己与敌军接战,部队迅速前进,并以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向三十六团右翼延伸,到达丝茅窝一带,三十团向三十六团左翼布阵。独立团一营同时在三十六团后方张兴国布阵,以便策应各方。北伐军在形成对敌军阵地半月形的包围之后,开始攻击,炮兵也开始向正面的敌军进行攻击,激战一天,北伐军无所进展,一时两军形成胶着状态。
当时吴佩孚的增援部队不日可到,孙传芳也正调兵进入江西,国民革命军士气旺盛,装备不良;勇于进攻,不长防御。此时如敌人援军一到,北伐军势必陷入被动,战斗只能速战速决。二十六日当晚北伐军接受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的建议;全线夜袭,突破敌人高地,独立团团长叶挺也建议派部队绕道古塘角,抄攻敌军背后,使敌军腹背受击。夜十二时,三十六团、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乘着黑暗逼近敌人阵地,敌人枪炮声不断,而国民革命军衔枚以进,一枪不发,待接近敌人阵地后,用刺刀冲破敌军中部阵地,占领了敌军阵地数处,为总攻夺得了有利的据点数处。二十七清晨,北伐军全线发起进攻,三十团及独立一营亦加入战斗。这时敌军数次组织反攻,妄图夺回失地,终因北伐军奋勇还击,未能得逞。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塔脑山、石鼓岭相继被北伐军占领,敌军阵线破裂,开始向咸宁城关方向撤退,其中一部分敌军被二十八团截击缴械。
二十七日晨四时,左翼的北伐军十二师隔铁路桥与敌相峙,实施抄攻敌人后背之计划。独立团在当地群众引导下经彭碑、尖山于二十七日上午七点多钟到达古塘角附近的铁路时,正值敌军有秩序地撤退,经独立团突然攻击,顿时变为溃逃,一部分敌军被缴械。应该说叶挺独立团绕道古塘角抄攻敌后的军事行动,只是起到了加速敌人由有秩序撤退变为大溃逃的功效。
汀泗桥战役中北伐军共俘虏敌军官佐一百五十七人,士兵二千二百九十六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
整个汀泗桥战役,自二十六日上午十时半三十五团在高猪山与敌军接火,到二十七日上午九时汀泗桥东南高地战斗胜利结束,前后仅用二十二个半小时时间。
汀泗桥战役意义
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举行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北伐军广大官兵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共产党人更是起了先锋模范作用。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风格,更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为那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汀泗桥战役是北伐战争3个主要战役的第1个战役和关键战役,为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为在武汉建立国民政府打下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中,尤其是汀泗桥战役中,全国人民,特别是咸宁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是赢得那场战争的重要原因。咸宁人民长期处于反动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吴佩孚的军队和地方反动政权对咸宁人民长期横征暴敛,咸宁人民早已对他们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