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贵族文化>

中国古代贵族姓氏

蓝俊分享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姓氏,你知道的贵族姓氏又有多少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贵族姓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贵族姓氏

  满清十大贵族姓氏

  1.[爱新觉罗]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裕庸

  胜迹---北京故宫, 承德夏宫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2.[马佳]

  郡望---满洲

  名人---马佳图海, 马佳升寅

  文献---马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3.[佟佳]

  郡望---满洲

  名人---佟佳扈尔汉, 佟佳隆科多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4.[富察]

  郡望---满洲

  名人---富察额色黑, 富察额师泰, 富察托庸

  文献---沙济富察氏族谱, 沙济富察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傅氏。

  5.[费莫]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 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6.[纳喇]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 纳喇穆占, 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7.[乌雅]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 乌雅福崧, 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8.[完颜]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 完颜伟, 完颜仲元, 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终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清朝张澍云: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9.[瓜尔佳]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10.[钮祜禄]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 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中国古代贵族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 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受 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传统的看法认为起源于夏代,但这种看法已被否定。还 有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商代。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另一种意见认为,商代的分封并不等于封爵。因为在商代,受封的有商王的妻及子(妇、子),有外围边防之官(侯与伯),还有近郊耕作之官(男与田)等几类人。侯与男并无严格区分,也无等级之别。即使到了西周,公、侯、伯、子、男也只是国君的通称,并非爵禄。直到战国时代,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实际上,封爵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于所取标准不同。五等爵制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完备。

  封爵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 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 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 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

  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镇国等名称。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贝勒、贝子是满语“天生贵族”的音译。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 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在其他时期,爵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因其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皇族封爵)及功劳大小(功勋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谓“食实封”若干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从国家领得一定封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