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艺术>

中国古代舞蹈史考题

蓝俊分享

  中国古代舞蹈史这个词范围太广了,学生们该怎样来复习应对这个考题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舞蹈史考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舞蹈史考题

  两宋舞蹈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

  2、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畅通,科技发展具有世界意义,贸易发达,行会组织普遍。

  3、两宋统治阶级比较重视乐舞,宴享、娱乐、朝会大典、招待使节都有乐舞。教坊中有很多有才华的舞蹈家如雷中庆、菊夫人等。

  4、宫廷队舞有所发展并日趋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出现了表现人物故事的歌舞。

  5、民间舞如异峰突起,舞史出现新的局面。勾栏、瓦舍的出现,民间艺人有了固定演出场所。行会间组成的舞队互相竞赛,促进了舞蹈的发展。市民力量的壮大,增强了对文娱生活的要求。时代和习俗的变迁,对高度规范和严密完整的舞蹈兴趣淡漠,审美观念有了新的变化,生动活泼的民间舞队倍受青睐。

  6、文人士大夫的歌舞仍然盛行不衰,文学方面词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曲与舞蹈结合比唐诗更加自由。 7、宋代故事歌舞具有感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丰富的内容,逐渐形成歌、舞、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为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8、舞谱是宋代对舞史的新贡献: (1)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舞谱 (2)德寿宫舞谱

  9、两宋与高丽音乐、舞蹈交流频繁活跃。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

  汉代是舞蹈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汉代时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舞蹈广度深度都比先秦的有所提高 1、‘百戏’是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

  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百戏有时候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百戏等,实际上汉代百戏一直十分兴盛,广泛流传在宫廷民间,只是到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于外极少数民族的艺人相继来到中原,他们的表演既丰富了百戏的内容,又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中原艺人的创新,于是百戏更加盛行,表演规模更加宏大,百戏中的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广泛盛行于民间,还以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示汉王朝表演水平的艺术形式经常出现在宫廷,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及少数民族首领的集宴中 2、女乐的舞蹈活动。

  汉代舞蹈除穿插在百戏中有舞蹈表演外,在后宫和贵族之间还有许多专门以表演歌舞娱人的艺人—女乐,这些处于奴隶地位的女演员和以前一样,是供皇室贵族享乐的,她们中有许多杰出的舞人,汉代贵族享乐生活中的舞蹈活动继承了奴隶制时代乐舞奴隶的创造和春秋战国时代女乐舞蹈的传统,是舞蹈发展成独立的表演艺术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经过南北朝各族乐舞大交流,唐代为数众多的乐舞艺人—宫廷乐工舞人及其它各种歌舞伎人,创造了更为多姿多彩,璀璨夺目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表演性舞蹈 3、礼节性舞蹈与即兴舞蹈。

  酒宴中,除观赏歌舞艺人的表演外,汉代还有宾客间相邀起舞的习俗,这种古老的交谊舞既是礼节,又含有自娱性,汉魏晋各代都时兴这种舞蹈,既然是礼节性舞蹈就有一定规矩,不按规矩起舞就是失礼,宴会时除了宾客间有以舞相属的习俗外,宾主有时还作即兴舞蹈表演,这种舞蹈表演往往是以抒发舞者内心感情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

  4、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汉代雅乐舞蹈一方面继承前代传统,另一方面结合当时政治需要创作了一些具有民间风格的音乐舞蹈,如《大风歌》《灵星舞》等,汉代俗乐融入雅乐,使部分雅乐舞蹈呈现出新的面貌,但这些新创的雅乐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独尊儒术的思想确立,雅乐舞蹈的发展回到它原来的轨道,又成为刻板僵化的祭礼仪式的组成部分,那些生气勃勃的俗乐舞蹈在掺入雅乐后便逐渐失去了光彩,改变了原貌 5、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乐舞文化交流。

  汉朝与域外的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加强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汉代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屈原的《九歌》都有哪些不同形式?十一篇各是什么?分别祭祀什么神?

  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东皇太一》全篇没有正面描述对天皇太一或对其进行赞颂,而是叙述灵巫占得良辰吉日,陈设丰富的祭品,邀神降临。灵巫衣着华丽,以歌舞娱神,表现了人们对天之尊神的虔诚的礼敬和人们对与天神沟通的向往。 《云中君》是对云神的祭祀乐歌,主要是颂扬云神,表现对云神的思慕渴望之情。 《湘君》《湘夫人》都为祭祀湘水之神的乐歌,两篇分别从湘夫人和湘君的角度,叙述了湘夫人和湘君相约相见却久盼爱人不来的情事,语句缠绵,令人欲罢不能。 《大司命》、《少司命》也是相呼应的两篇,是祭祀大司命、少司命的乐歌。塑造了大司命在威严之下对女性的关切、赞扬与爱护的形象以及少司命在多情善感的背后刚毅而凛然不可犯的一面。

  《东君》描写了日神东君行天的壮丽场面,并且写出了东君因要回到栖息之所(日落)而不能长久为人间带来光明而叹息的场景。

  《河伯》一篇,祭祀河神所用,一说记叙河伯与洛水女神前期相恋之事。

  《山鬼》则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女山鬼,在山中采灵芝及约会她的恋人。 《国殇》则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

  《礼魂》是通用于前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由于送的不只是神还包括人鬼,所以称礼魂而不称礼神,。送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仪式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庄重的祭祀礼仪

  唐代舞蹈的主要艺术成就

  唐代乐舞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极盛时期,乐舞大体分为剑舞和软舞两类,前者敏捷刚健,后者优美柔婉,剑舞又分为婀撩,折枝,剑器,胡旋等,都是体育舞蹈,武则天则下令在皇宫内设习艺馆,旨在教宫女们学习诗文,后来逐步演变成专门训练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这些歌舞艺人在返回民间后,又把宫廷中学习的乐舞带回民间,在普通老百姓中流行,从而促进了唐代乐舞的普遍流传,作为一个发展的高峰,它有许多突出的特征。

  一是表演性舞蹈的空前发展,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宴享游乐还是民俗节日,都有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表演活动,像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宴乐,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各地进京献演的四方乐舞,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剑舞,软舞,歌舞大曲,歌舞戏等。

  一是群众性舞蹈活动更为普及和繁茂,还有就是出现了许多成就卓越的舞蹈家,现居于记载的就是杨贵妃,公孙大娘,谢阿蛮等,再就是出现了记录舞蹈的舞谱,如后世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了舞谱残卷等 1、唐代舞蹈以独特的艺术表演品格登上艺术舞台

  2、唐代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风格特征来分,说明了舞蹈动作技巧的完善

  3、唐代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说明了编导水平的成熟

  1、唐代是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有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

  2、唐代的舞蹈有自己明确的舞蹈分类法。按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区分,有“软舞”和“健舞”两大类 3、唐代乐舞形制的完善。其结构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散序是乐器演奏部分,中序是歌唱部,破是舞蹈部分。

  4、唐代乐舞机构庞大且有明确分工。宫廷设有太乐署,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如《十部乐》。鼓吹蜀掌管“卤薄之仪”和“大傩”之礼。教坊掌管各种供娱乐欣赏的乐舞

  5、唐代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 6、唐代舞谱的发展,如“敦煌舞谱”,对舞蹈的创作、编排、记录和传授,都起到推动作用。

  汉代舞赋中的美感形态

  1、造型美。

  造型美在舞蹈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舞赋在这一方面使人得到了美的享受,像同样是民族舞蹈中的长袖动态,袖去素霓说的是舞袖送入空中,形成一个美丽的弧形,好似雨过之后天空中的霓虹,这么一个赋予造型美的动作,难度是很大的,连续的动作必须做的干净利落,才能给人尽善尽美的感觉 2、节奏美

  舞蹈中的节奏是与音乐分不开的,音乐的节奏配合着舞蹈的动作节奏变化形成了节奏美,舞赋中兀动赴度,只顾应声,说的是无论是停顿还是动作者,都要紧扣音乐的尺度,手的一指,眼神的一动,都要随节奏而来 3、动态美

  舞蹈是在动中而舞,不断的动作变化形成动态的美,舞赋中对动态的描述像串串美丽的珍珠令人回味无穷,“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古代描绘舞蹈的文章把动态用这样一些精妙的句子勾画出来是少有的,舞赋中尽动态变化之能势,写出了不可为相知相,使人在动态美中尽情享受 4、轻柔美

  舞赋中对女性轻柔之美也作了不少论述,像翘袖折腰等就是以轻柔美著称的 5、神韵美

  舞蹈的神韵之美是舞蹈自身条件和表现能力所决定的,舞赋对此论述也用了不少笔墨,舞赋中“气若浮云,置若秋霜”,‘置’和‘气’变为一种外在的体现,成为美感在舞蹈中的神韵,这样,观者增叹,诸公莫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古代的诗歌歌舞中,神韵之美是最重要的内容。

  汉代百戏的主要内容

  原称“大角抵,角抵,角抵奇戏”从秦朝就已有,是受牛,羊,的启发而得名。它包括武术,杂技,舞蹈,幻术,滑稽表演,演唱,演奏等,是多种民间技艺的串演,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民间表演形式,在宫廷,民间广为流行。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西域的民间乐舞,幻术,杂技使百戏的民间乐舞更加充实,并成为接待外国友人和各兄弟民族的重要演出内容,如汉武帝为了接待四方来朝的外国使臣“坐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龙,角抵之戏” 第一场:百戏包括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第二场:总会仙倡,这些具有戏剧情节的假面歌舞剧,既突出了趣味性和娱乐性,又表现了浪漫追求,倡优是西周末年出现的专供贵族们声色之娱的,这场戏是表现仙人仙寿的聚会,有豹子戏耍,黄熊跳舞,白虎鼓瑟苍龙吹篪,这些动物都是古代的图腾舞蹈,现变成了娱乐节目,再也不是被崇拜的图腾。

  第三场:曼延之戏.它有两种解释,一是形容鸟兽甲虫巨大,另一个是变化,鱼变成龙就叫鱼龙曼延。“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复陆重阁,转石成雷”布景是阴云密布,雪花飘飞,还伴有声音效果。

  第四场:东海黄公。黄公是位能吞刀吐火画地成川的人物,佩赤金刀,他是南方的巫,到东海来降服白虎,遇到白虎没降住,反被白虎吃了。戏中有人物情节,人虎相斗的场面,舞蹈,武术全在其中,并对迷信思想进行嘲讽。这部戏是中国舞剧的萌芽。

  第五场:俳童成材。“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戏”,即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倡”,释为“乐”,即能使人发笑的滑稽性表演,“俳优”即滑稽小丑的形象。

  戏曲舞蹈的内容和特点

  1、戏曲舞蹈表现在戏曲“唱”“念”“做”“打”的“做”“打”中 2、戏曲舞蹈保留了古代舞蹈的传统

  (1)戏曲舞蹈中的“舞袖”是古代“长袖善舞”的传统发展,“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2)戏曲中常用的道路表演是对传统道具舞蹈的发展延伸,扇子舞,花棍舞,源于民间 (3)戏曲中的技巧是对武术,杂技的吸收

  (4)戏曲舞蹈中一些模拟性的舞蹈动作是对传统拟兽舞蹈的继承发展,如:双飞燕,大鹏展翅,金鸡独立,扑虎,虎跳,或对大自然的模拟发展,如:兰花指,云步等

  (5)戏曲表演中广泛吸收各种道具表演,是传统道具舞蹈的延伸发展,戏曲表演中大量运用扇,袖,刀,枪,棍,棒,剑,翎子,须发和服饰的表演,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 3、戏曲舞蹈的特点

  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的一种新形式,是独具特色的,它显示出集传统舞蹈之大成的特点,它使中国传统舞蹈直线的艺术和圆的艺术,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其意向品质更为鲜明突出,充分显示出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4、戏曲舞蹈毕竟不是独立的舞蹈,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之中,使得舞蹈只能是戏曲的表现工具,封建社会后期,舞蹈从独立的表演艺术衰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殿堂,至此,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发展在19世纪后期戏曲艺术的兴盛中走完了它的路程

  名词解释

  1六大舞可分为文舞和武舞,总称雅乐。 “六大舞” 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2白纻舞:《白纻舞》原是三股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着白色纻麻的美丽舞衣而得名。“质如轻云,色如银。”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婉、流畅。白纻舞以舞袖为特征,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于娱神祭祀。 《白纻舞》是南朝女乐歌舞中著名的舞蹈,也是清商乐中的著名舞蹈,它的技巧和表情在这一时期有一大进步,丰富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对后世表演性舞蹈起到一定的影响。

  3以舞相属: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席间一人舞罢,邀请另一人起舞。属,邀请之意也,有着严格的4礼仪规矩,特别讲究仪容仪态。到了唐朝以舞相属之风更盛,人们将跳舞视为抒情怡乐的快事。 5胡乐胡舞: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胡乐胡舞即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

  6建鼓舞:建即竖立的意思,建鼓就是以木柱穿挂鼓的腰部将鼓竖立起来,鼓面直立,乐人一边击鼓一边舞蹈,其名是舞蹈史学家依其形式而命名的。

  7《盘鼓舞》是汉代宫廷女乐表演的舞蹈,舞者踏盘、踏鼓而舞。当盘和鼓的数量不同,则舞名和表演形式就有所差异。舞人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既有高难度动作技巧,又具柔美的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该舞蹈是在技巧、抒情两方面结合的优秀典范。

  8东海黄公:东海黄公是汉代既有人物又有情节的节目,是“百戏”中表演性的节目,拟兽舞和幻术相结合,以歌舞表达简单的故事。东海黄公开创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先河,舞蹈过程中的人兽相斗的武打和幻术以及特技表演可视为中国以舞说戏、依戏做舞的中国戏曲形式的开端。 9纪功舞蹈:纪功舞蹈是反映和歌颂统治者功绩的舞蹈。

  10龟兹乐: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十分繁盛。 11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

  11宋代队舞:是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在宋代属于这种形式类别的歌舞包括宫廷队舞、大曲歌舞、转踏。 12元代乐队:元代宴享乐舞称之为乐队,它包括《乐音王队》、《寿星队》、《礼乐队》、《说法队》,每队像宋代队舞那样包括十个小队。

  13唐代宫廷将乐舞节目的水准的高低,按演出形式划分为“坐部伎”、“立部伎” 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立奏,人数较少的小型表演 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上百人表演

  坐、立部伎体现的是对统治阶级的歌颂,但不放弃乐舞的艺术性,坐部伎艺人水平最高,立部伎次之。 《立部伎》8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6部——《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歌》、《龙池乐》、《小破阵乐》等。

  中国古代舞蹈历史起源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