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典故>

伯牙抚琴典故

蓝俊分享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伯牙抚琴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伯牙抚琴典故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叫俞瑞的人,字伯牙。是晋国的大夫职位。老家湖广荆州之乡。一日,俞伯牙受晋主之命,回湖广省亲。

  俞伯牙离家乡多年,想故国江山揽胜,提以兴趣致博,故从水路而去。只因揽胜好奇,不顾山遥氺远。

  俞伯牙是一个风流才子。欣赏不尽的千层叠浪,看不尽的遥山翠嶂,那远氺漪潋好不悠然。

  时值八月中秋时节,十五之夜。突然狂风浪涌,雨如倾盆。俞伯牙的行舟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一轮明月照在湛蓝的天空。月之光,更倍晰。

  时值风光,俞伯牙焚香抚琴。一曲犹未终,指下断了一根琴弦。俞伯牙大惊,有人在偷听琴音。命人寻找,找来一个身披蓑衣的樵夫。俞伯牙认为是刺客就将樵夫询问,才知道是因雨而躲避山崖,又听俞伯牙抚琴忘而回家。

  俞伯牙藐视,你一个村夫能懂什么琴音?唤人将樵夫撵走。樵夫不愿意走就此道:“大人出言谬了!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荒崖下野也不该有抚琴之人。

  俞伯牙见他出言不俗,就考考他是否真的懂琴,就问刚才所弹之曲。

  樵夫当场答道:“小的若不知就不来听大人抚琴。大人所抚是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琴弦就断。”俞伯牙仍旧抚琴。樵夫答道意在高山。俞伯牙仍旧抚琴。樵夫答志在流水。

  俞伯牙闻言大喜,将琴一扔,走下官座,亲手搀樵夫上座。樵夫怎敢坐?在俞伯牙的再三要求下,樵夫才坐在次座上。两人从伏羲造琴谈到后来周文王被囚,伯邑考添一哀弦。两人越说越和谐。俞伯牙就问明了樵夫的姓名,姓钟,名子期。这一夜两人直谈到东方大亮。在俞伯牙的再三要求下,钟子期和俞伯牙拜了把子兄弟,并相约明年中秋十五仍旧在这儿相约赏中秋。

  光阴迅速,又到中秋,俞伯牙心怀钟子期,时刻挂在心上,来到去年和钟子期聚会的地方。此刻,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俞伯牙思想去年与知音钟子期的之约,能失信?俞伯牙抚琴无心,惶恐不安,悠悠忽忽的熬过一夜,也未见知音钟子期。俞伯牙忖道:“真是村夫--!”

  俞伯牙仍旧不甘心,带上书僮就按照钟子期留下的村名找去。半路上碰上一老叟就问钟子期的消息。老叟一听,老泪纵横,便道“你是晋国的俞大夫吧。钟子期是我的儿子,不幸得了伤寒病,前几天就归路了。临归路时,钟子期嘱咐我说有一晋国大夫与中秋十五相约的事。这不我就是给钟子期去祭奠”

  俞伯牙随老叟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头。俞伯牙悼词: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俞伯牙取出解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众人们大惊问为何摔碎琴?俞伯牙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