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节日
达斡尔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主要有春节(阿聂节)、黑灰节、元宵节、二月二、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千灯节、祭灶节、布通节(除夕节)等。接下来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达斡尔族节日,希望大家喜欢!
达斡尔族节日
春节:达斡尔语称“阿聂节”,是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初一凌晨,早早起床,女人们准备饭食,而男人们忙于烧香拜天拜神。吃过迎春饺子,男人们便纷纷离家,成群结伙地到村里及外村去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逐户互拜。客人一进门,先去揭主人家的锅盖,抢吃家家都备有的蒸糕,夸奖谁家的糕最甜,就是赞美谁家最善良。一般拜年到初五为止。节日前,妇女们要赠礼品,把最好的烟叶、奶皮、糕点、冻肉等分包包装好,送给老人、亲友。姑娘们要把自己绣的荷包悄悄地在舞会上赠给意中人。在“阿聂节”期间妇女们聚在一起跳舞,姑娘们玩纸人或掷拐。男子举行赛马活动或进行曲棍球比赛。从初一至初五,有些地方是整个正月里,妇女不得动针线,免得一年受累。节期不许哭闹及大声呵斥,否则不吉利。
布通节:俗称“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扫庭院,张贴年画及对联,挂灯笼,供天神、娘娘神和灶神等。准备敬赠亲朋长者的礼物,并在大门口正前方垒起一大堆干牛粪以备晚饭前点燃烟火。傍晚,燃起牛粪堆,并往火堆上扔肉食、白馍、饺子等,敬献火神,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达翰尔人认为焰火越旺盛,日子越红火,所以都尽量把自家的牛粪堆的高大些。晚饭时讲究吃牛羊肉和牛羊头蹄。家里每间房内都要点灯,每个神位前都要燃香烛。除夕之夜有祭祖的传统,不设牌位。在房屋西侧掬土插香,焚烧金银箔纸,供放祭献给祖先的酒、奶皮、点心等,面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以进孝道。祭祖之后,每家都要包饺子冻储,便于正月随时煮食,也表示来年富富有余。入夜,人人“守岁”,预示来年精神饱满。
黑灰节:正月十六这一天,一大早起来,少女们将双手擦上锅底黑灰,彼此往脸上涂抹。这种习俗,一是象征着吉祥和丰收,二是认为这一天是鬼节,避免让鬼看见少女的真面目,三是过了十六,年已过完,人们开始劳动。如不早起,被人堵在被窝里涂上黑灰,以此来惩罚其懒惰。
千灯节: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逝世的日子,因此信仰黄教的达斡尔族在这一天纷纷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盏,带到喇嘛寺庙去点燃,达斡尔族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哈拉
达斡尔族父系氏族组织的统称,“哈拉”之上冠以不同的哈拉的名称,称为各哈拉的全称,如敖拉哈拉、鄂嫩哈拉、莫日登哈拉等。自公元12世纪至17世纪,达斡尔分布在黑龙江北岸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今俄境布力亚河),北自外兴安岭,南达黑龙江广大地域里。
鄂嫩哈拉
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北岸支流鄂嫩河流域,故名“鄂嫩”哈拉。原分为都博浅、阿协金、昆吉等三个莫昆。17世纪中叶自黑龙江北南迁后,都博浅莫昆的族众停留于嫩江上游两岸,阿协金、昆吉俩莫昆族众分布于嫩江中游俩岸地区。分布于嫩江上游的都博浅的莫昆,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其始祖额穆盖的独生子图尔嘎里育有7个儿子,他们分别建立开阔、博库尔浅、霍日里、伊斯尔、博斯呼浅、都尔本浅、齐尔莫勒登等7个屯落,形成7个新的莫昆,《大清历朝实录》所录“阿撒津”城。即阿协金莫昆故地。自民国初年后阿协金莫昆简称“鄂”姓,昆吉莫昆简称“敖”或“吴”姓。今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霍恩阔(洪河)屯系鄂嫩哈拉的宗屯,后有该屯分立出来的前多布台等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调500名达斡尔兵在额苏里地区屯垦,后留驻瑷珲,其后裔成瑷珲达斡尔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布特哈调500八旗官兵赴新疆永戍伊犁,以鄂嫩、敖拉哈拉为主力。
莫日登哈拉
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北岸乌鲁苏穆丹地区,即奥列斯莫日登的地区附近,故名“莫日登”哈拉。民国时简称苍、莫、孟等单字姓。17世纪中叶自黑龙江北岸南迁嫩江流域时,大部分留嫩江上游俩岸。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布特哈莫日登哈拉族众仍保持聚族而居、哈拉外婚、缮修族谱等哈拉的传统,后以单字“孟”为姓。齐齐哈尔地区莫日登哈拉族众,聚居在现富拉尔基区的罕伯岱屯,后有一部分族众散居于其他的屯落。清雍正十年(1732)建呼伦贝尔八旗时,从布特哈地区调730名达斡尔官兵呼伦贝尔屯垦,因当地气候寒冷,不宜农耕,大部分达斡尔于乾隆初年返回原籍,惟在当地任官职留在呼伦贝尔,其后裔成为海拉尔地区达斡尔人,民国二十年(1931)海拉尔地区的92户达斡尔人中,有莫日登哈拉人22户。乾隆年间赴新疆永戍伊犁等地的达斡尔中,有莫日登哈拉西布奇莫昆成员。
达斡尔族的简介
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目前约有13.1万人。亦布于俄罗斯(石勒喀河与伯力一带),俄罗斯称相关地区为达斡里亚(Даурия),即外贝加尔。
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大清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扔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
达 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达斡尔族能征善战,后金为入关巩固后方,三征索伦,故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清朝内 外战争均有达斡尔将领参与。抗日战争时期,为东北地区抗日做出杰出贡献。达斡尔族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钟形式。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
达斡尔族的礼仪
敬 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 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 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达斡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道德,尊重老人和长者,暂别相逢,儿 女别父母7日,儿媳别3日、村中年青人别长者15日、晚辈都要向老人、长 者行屈膝请安礼(萨因哈索贝,同满族人的请安),前迈左腿、双手掌放膝盖上,曲右腿,目视对方,向前弯腰。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 人都要让路;
达斡尔族 素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坑、敬烟、献茶,问寒问暖,酒菜款待,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羊),竞相邀请亲友村邻,欢聚一番。客人来访,主人要 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 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达斡尔族的节庆
主要节日是春节。达斡尔 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 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 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 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 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
达斡尔族的饮食
达 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 菜。米面较之,以米为主。住在黑 达斡尔族 龙江北岸时,兽肉曾经是主食之一。迁徙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菜类增加了,粮食逐渐变为唯一主食了。以粮食为主食。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达斡尔 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有刀削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 熟。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爱吃手 把肉和片白肉。 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 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煳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 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典型食品有:①燕麦炒米、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的食品;②“瓦特”和“希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招待宾客 和乡亲;③“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黄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
猜你喜欢:
1.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4.达斡尔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