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很多节日上,因为各个地方的不同就会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俗,对此大家知道阿昌族有哪些节日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阿昌族的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省阿昌族在正月年节即将来临之际,便要准备春联、年画、鞭炮、新衣等,家家户户还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新春。年节一到,家家都要在门上贴对联,贴年画,并宰鸡杀猪。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当时还要守岁,全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抱着麻枥树柴块儿,烧起熊熊大火,一直到深夜。阿昌族守岁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叫腊福的穷苦人,大年三十买不起年货,他一时性起,抱来一大堆麻栎树枝,烧起熊熊大火。半夜时分,堂屋中央突然掉下一根碧绿的树枝,腊福感到奇怪,捡起树枝扔进了空米囤,不一会儿,空米囤盛满了白米。人们得知此事后,每到大年三十晚都仿效腊福,以求米粮满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阿昌族烤火守岁的习俗。过年时,人们要走亲串友,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地母祭
又称地鬼祭,云南省梁河一带阿昌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马日、五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举行三次。
当时民间相传:古时没有天地,只有“混沌”,从“混沌”中闪出光,才有了明暗、阴阳和天公遮帕麻与地母遮米麻。遮帕麻用雨水拌金沙做成太阳,又用雨水拌银沙做成月亮,还用五彩石做成了天,最后用自己的乳房做成太阳山和太阴山,此后男人就没有了乳房。遮米麻拔自己的脸毛织地,从此女人没有了胡须。随后血流成海,世界有了生机。天公与地母的结合,产生了人类。天公教会人们狩猎、熟食与筑屋;地母教会人们刻木记事,用占卜和咒语来躯赶疾病和灾难,因此天公和地母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祗。祭祀仪式在大青树下举行,祭祀时不得动土,不能舂米。第一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全寨人平安。届时,全寨忌工一日,各户去一男人聚餐一顿,不准外人进寨,以免不吉。第二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牲畜兴旺,祭毕,共商牧畜之事。第三次祭祀,祈求地母保佑五谷丰登。到时全寨聚集在一起,设供焚香,行祭祀之礼。祭毕,将洒有鸡血和贴有鸡毛的竹片插在每块田里,边插边念咒语,祈求丰收和驱逐灾害。
清明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民间节日。
这一带的阿昌族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进行大清扫,节日这天,各家各户清扫祖先墓地,以表示对先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有的人家这一天还请佛爷念经。清明扫墓不仅祭扫自己家的祖坟,还要祭拜本民族的英雄和所敬仰的亡灵。
泼水节
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民间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节期四天。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采椎栗花。相传,桑建是椎栗树神的名字,他战胜恶魔,给人们带来了幸福。节日里,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子汇集起来,进山采花。行进途中,要由一人在队伍前面挥舞阿昌刀,其他人边走边放枪,到山上采花前还要放鞭炮。采花返回时,一路上要敲象脚鼓。留在村里的妇女们早已准备好苏子把把,听到枪鸣,立刻到村外迎接采花队伍。小伙子们向姑娘献上椎栗花束,姑娘们将把把献给小伙子。吃完把把,大家一起边歌边舞回村。村里的老人们早已在广场上立好了竹竿,迎接采花队。人们来到场地,把椎栗花一圈圈扎在竹竿上,使之成为花塔,有的则做成花轿。夜晚,人们边围着花塔、花轿,载歌载舞到深夜。第二、三天的活动主要是浇花,男子敲响象脚鼓、锣等,扛着四色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则排成一长串到河里挑清水来浇花塔、花轿,并用清水沐浴花轿里供着的佛像。第四天是节日的高潮。’人们互相泼水祝福。首先,请村子里五十岁以上的老大妈按年龄依次排成一排,姑娘们将清水泼洒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手里捏着的汗巾上,以示消除灾难祝福长寿。然后,未婚男女青年互相泼洒。泼水用的器具必须干净,水也必须是清水。泼水时还得先用歌声问对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则先由男的主动泼,女的后泼,并互相祝福,说声“阿弥陀佛”。
泼完后,有情者则相约到草地或山坡上对歌,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在户撒、腊撒一带的阿昌族中,有浇花水节,这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间举行。这一天,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地从一个寨子逛到另一个寨子,用新盆盛水,互相浇泼,十分热闹。浇水后,相互邀约,成群地来到村寨外河边或林荫草地上,互相对唱情歌,倾吐彼此间的爱慕之情,有的甚至借此机会确定了恋爱关系。
祭色曼
云南省阿昌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分两次举行,一次在农历五月,另一次在农历七月,祭祀之日必须是牛日或猪日。
色曼是阿昌族所信奉的诸神的化身,山、地、水诸神均包括在色曼内,这两次祭祀,旨在祈求色曼保护寨子。色曼庙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在寨旁立一根石柱或木柱,柱的顶端安放一块石板或木板;一种是用土夯成宽一米半高二米的墙,上梁盖瓦;一种是在祭供前临时盖个小庙。
火把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行。
节前,家家户户要自制松木火把。据说烧火把是为了驱逐疾病,以祈人畜兴旺,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米线,比较富裕的人家要吃火烧小全猪。当夜幕降临,人们燃起火把,先在室内转一圈,将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邪保安。然后,全寨人手持火把汇集到寨内广场上或原野上,再绕村寨、山坡和田地漫游,以祈消灭虫害、预祝丰收。最后青年男女聚集在广场上,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到深夜。跳舞时,由一个最善歌舞的人领头,其余的人均双手叉腰跟在后面随唱,唱一句、舞一步,旁观的人也常常呐喊助兴,场面十分热闹,常常通宵达旦。
祭塞们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七月的马日举行。
“塞们”是一个士兵头领的名字,也代表战神。相传在一次战斗中,塞们被敌方打死,这天正好是七月马日,后来塞们变成神。故每逢这天,人们就要用整猪来纪念他,祈求他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安康、五谷丰登。平时,如果村里有什么损财、灾祸等,人们要临时祭求塞们。
过去,遇到战祸,也要祭塞们,以保佑战胜敌方,士兵安全归来。
中秋节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阿昌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这天人们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们便一个个饿得傲傲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拣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赶摆
赶摆又称做摆,云南省阿昌族宗教节日,原则上是每年过一次,但因赶摆消耗太大,因此也可以三四年过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八、九月间,节期三天。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因而,赶摆从内容到形式与傣族大致相同。阿昌族认为,赶摆可以使五谷丰登、村寨安宁、人丁兴旺,他们还认为,赶摆是一种积德的事,将来死了,灵魂可以上天过好日子,不再受苦受难。赶摆前,人们要准备大量的猪肉、米、油、纸张、香烛和七尊菩萨。赶摆期间,主办寨子有大量的来客,必须要热情款待,提供吃住等。做摆的三天里,人们全在赶摆场上吃喝,由于人多时间长,加上节期饭菜必须有肉,花费惊人,故此俗现已不多见。节日头一天,人们敲锣打鼓,到佛庙迎佛,等佛像一到,人们献上供品,当晚狂欢。第二天是最热闹的一天,清晨,人们要拜佛祖,听佛爷讲经。早饭后,鞭炮一响,表示绕佛寺游行开始了,各街立刻挤满了人,游行队伍最前面由几个小姑娘抬着供品,最后是几尊佛像,另外有几个人边走边撒米花,几个人不住地放鞭炮,最后有锣鼓队。游行一直延续到下午。晚饭后,人们照例狂欢一番。第三天是赶摆的尾声,外寨人纷纷离区,本寨的人们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杆,系上旗蟠,据说高杆可以指引人找到天堂里的位置。最后,大家聚在一起美餐一顿,赶摆即算结束。
换黄单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十月间择日举行。
届时,各佛寺所辖区的群众要抬上香烛、纸以及食物,同时还要将准备好的佛像穿的黄单和在佛寺里挂的各种布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后,先进香拜佛,然后由佛爷为进香拜佛的人们把新黄单给佛像换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诚。
出洼节
意为送佛出寺。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民间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这时节,农田收割完毕,进人农闲期,故取消进洼节的禁令,青年人可以自由玩乐。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伙子带着花纸,敲着象脚鼓在寨中游行,老人们则进佛寺烧香,并要把以前进洼时放在寺院佛座后面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要听本寨佛爷讲诵经文,然后,人们欢歌纵舞,互相祝贺。青年男女从这天起又可以谈情说爱,缔结姻缘了。
撒种节和尝新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是阿昌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个年逾古稀的阿昌族老婆婆,每当农历六月中旬的收获季节,总是精心地选留各种谷物的种子,然后分给各村寨的人,帮助乡亲们提高产量。为此,她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老婆婆一年比一年老了,终于在一年的八月去世了。人们为了弥补老婆婆没有吃到新粮的遗憾,就在她灵前供上新米做的饭。这之后,乡亲们为了纪念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老婆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第二年春天,人们珍重地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田里。由此,又形成了农历三月初十的撒种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传说有很多种,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农历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农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厚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去世。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的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日的撒种节。还有的传说认为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天狗向天神借来谷种,从此阿昌族祖先才会种谷子,因此,这一天要“尝新”来感谢天狗。
每年清明节前后,每户阿昌族人家都要选择吉日到秧田做象征性的撒种,并在秧田间插桃枝、李枝,在天边烧纸钱,献饭菜祭品,求田公地母保佑丰收。据说插下桃枝、李枝后,谷物就不会漂浮,并且生根快。撒种节期间,年前出嫁的姑娘和丈夫要带酒等物品回娘家过。
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尝新节这一天,必须用刚收割来的新谷做晚饭,如果自家的稻谷尚未成熟,要向别家借新谷。饭熟后,分别祭献祖宗、财神、谷神,先拿一碗新米饭喂狗,然后全家人才能共进晚餐,欢欢喜喜地品尝新米饭。当年出嫁的姑娘,这一天一定要带着礼物回娘家过尝新节。撒种节和尝新节这两天,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子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株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装饰;少女则将辫子盘于头顶。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赶会街
赶会街是阿昌族人古老的传统习惯,阿昌语叫“熬露”,汉语叫会街。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是阿昌族迎接“个打马”(阿昌语:菩萨)返回人间的宗教节Et。从农历九月初十日起过五天。届时要赶五个街子,一天一街,一直赶到十四日。在此期间,姑娘、小伙子晚上不睡觉,负责收斋米、煮斋饭、供斋等活动。原是在农闲时择日举行,现在一般集中在“十一”时候举行。节日期间,阿昌族男女老幼,人人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会街”东边是耍花灯的队伍,五彩的宫灯、莲花灯、吊灯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边敲着象脚鼓的阿昌青壮年大汉,可使人想到遥远的年代;北面是无数的人群簇拥着一头逗人喜爱的“白象”。耍白象是阿昌会街最富民族特色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用各色彩纸糊身,鼻子用布制成,用绳子通过滑轮牵引。“耍白象”前,一人先藏进象的肚子里。当他用双手来回拉动带有滑轮的绳子时,就会使象鼻子上下左右甩动起来。会街开始,男女老少簇拥着白象走出村寨,小伙子们敲着象脚鼓和锥锣,打着彩旗,放鞭炮在前开路,其他人拿着绿叶青枝随后,从四面八方来到会街会场。接着,青壮年男女伴着鼓声,手拿树枝起舞,舞伴对数不限,打镲人始终和击象脚鼓者对着跳,舞步动作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第三次往下蹲时,击象脚鼓者外甩鼓身,鼓尾从打镲舞伴脊背和头上扫过。然后,顺左脚甩回,鼓尾随击鼓者往前,弓腰半蹲,直到碰到地面。同时,打镲人也跟着跳跃下蹲,打响镣,霎间分开镲向地面按去,在未接触地面时即刻前后分开,然后迅速跳起,互相转身侧目。当耍白象活动达到高潮时,手拿树枝的男子,翩翩起舞,发出一次次欢呼“哦——会会!”围观人群也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在欢笑声中,白象的鼻子也甩得更高更勤。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宗教习俗和禁忌
宗教
阿昌族地区的人民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和道教,他们崇拜动植物、神灵、鬼魂等,宗教色彩浓厚。 南传佛教阿昌族也普遍信仰南传佛教,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陇川、梁河及潞西县等地。由于长期与傣、汉等族杂居,在文化上深受傣汉等民族的影响,信仰了南传佛教。他们主要信仰南传佛教中的“蛮”(摆庄)、“勇”(摆允)和多列三派。多列因教规严格、见杀不吃而信者较少。蛮教因可杀生、教规松散而信者甚众。阿昌族几乎每个村寨都建有一座佛寺,仅陇川县的户撒过去就有四十四座。各寨佛寺建筑风格不尽相同,有的雕龙画凤、绘刻奇花异草;有的系五层八方建筑,层层叠起,八角上翘,独具特色,十分精美。 道教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影响也很大。大约在明代,道教便传入了阿昌族地区,明将沐英率兵入滇后,在今德宏陇川户撒乡以东建成了著名的道观皇阁寺,它后来逐步变成了阿昌族地区最著名的道教圣地。皇阁寺曾于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1864年(清同治十三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重修。解放前夕,内有道士居住,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主持朝拜玉皇大帝仪式,念诵玉皇经,并画符念咒,为人民祈福禳灾。 现在,阿昌族地区还建有关帝庙、城隍庙,家家户户奉灶君和财神老爷等。
禁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家堂上忌乱放杂物,忌放刀放枪。火塘受阿昌族重视,逢年过节要烧香,舂过年粑粑首先祭祀火塘。火塘上的锅脚石或三脚架或木柴头,忌用脚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阿昌族人家的门槛多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观念中门槛代表门风好坏和家道人丁的兴盛。 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老者居左边,其他居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忌妇女上楼。忌妇女跨踩农具工具。
上一篇:2017年维吾尔族节日
下一篇:白族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