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百家姓>

桓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卫文分享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目前在大陆和台湾没有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其郡望在谯国郡,堂号为“龙亢堂”、“匡晋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桓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

  桓姓姓氏源流

  桓(Huán)姓源出有四:

  1.源于上古,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子孙以“桓”字为姓。桓常被认为是桓姓的始祖。

  2.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有一个儿子叫小白,在齐襄公被杀害以后,他从莒国进入齐国,成为齐国的君主,后来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得到谥号为“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的这一支子孙于是以桓作为自己的姓氏。

  3.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宋国有国君叫卿,他死后谥号也为“桓”,历史上称他为宋桓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谥号作为姓氏,形成桓姓的一支。

  4.出自鲜卑族乌丸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乌丸氏(原为乌桓氏),入中原后从汉姓,改为桓氏。另有桓侯氏简为桓氏。

  得姓始祖:桓常。桓氏之源,根据《姓氏考略》载,最早在远古黄帝时,黄帝就有一位大臣名为桓常,他的后人就以桓字为姓氏,称为桓氏。由此可见,桓氏是一个出现比较早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为桓姓的得姓始祖。

  桓姓迁徙分布

  桓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其发祥地是汉朝的谯郡(今安徽亳州)。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一支是齐桓公之后;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孙向鬼,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三是由“桓侯”氏简化而来。周代晋国(姬姓)、杞国(姒姓)、曹国皆有桓侯,其后裔有桓侯氏,简为桓。四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另,后魏的乌丸氏亦改姓桓氏。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的姜太公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的商汤之后,更有一少部分鲜卑族之后。望族居谯郡(今安徽省亳州)。

  桓姓历史名人

  桓氏首一位出现于历史上的桓氏著名人物,便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秦有将军桓齿;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汉王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桓宽以小巧玲珑满腹经纶而扬名几十年,其大司马桓温、荆 州刺史桓冲、右将军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就是代表,唐有宰相桓彦范……等。

  桓 荣:古代桓氏素有“荣由稽左,志在尽忠”之谓,说的是汉代有桓荣,世居谯国尤元(安徽省怀远西)人,官少傅,赐车乘号,谓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晋朝时有桓冲官荆州刺史,尽忠王室。

  桓 修:晋朝人,桓荣之10世孙,官护军将军,爵“长沙侯”。后徙居丹阳张官渡桓家村,桓修成为丹阳桓姓始祖。唐朝时,桓荣之19世孙桓彦范,任至宰相,挟正敢言,为武三思所谗,因受诬谋逆而惨遭极刑。睿宗即位后,为其冤案昭雪,赐谥“忠烈”。

  桓 容:字春卿。东汉时沛郡龙亢人,小的时候在长安学习,后来担任欧阳尚书,教授徒弟数百余人。光武帝的时候被拜为议郎,授太子经,累官太子少傅,后迁太常。明帝即位,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所以被拜为五更,被封为关内侯,他的门徒很多都做上了公卿。

  桓 温:字元子(312-373),晋朝龙亢人。明帝的女婿。开始的时候是荆州刺史,定蜀,攻打前秦,打败姚襄,所以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升官至大司马。太和四年的时候北伐,和燕慕容打了一战,以失败告终。回到健康以后,专心于朝政的工作。废了奕帝,立了简帝。他曾经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阴谋废晋自立王朝,事情还没有成功就死去了。终年61岁。

  桓 景:东汉名人,他曾经跟随费长房学习,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

  桓 谭:东汉学者,他写的文章很好,特别喜欢古文,写书写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论》。

  桓姓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谯郡下辖的龙亢县为桓氏郡望的具体所在地。

  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怀远县、鹿邑县、永城县、濉溪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固镇县间一带地区。

  《续汉书》载:“荣本齐人,迁于龙亢,至荣六叶”。

  谯郡桓氏支脉有三,

  一出龙亢县(今怀远县龙亢镇),东汉桓荣、曹魏桓范、东晋桓彝均属之。

  一出相县(今淮北市西北),东汉桓谭属之。

  一出铚县(今濉溪县南临涣镇)桓氏,东晋桓宣、桓伊属之。

  龙亢、相、铚三县,东汉均属沛国,魏景初二年(238年)割入谯郡。

  《晋书》卷六四《武陵王遵传》:“〔桓〕伊与桓温疏宗”。《世说人名谱》列桓伊为龙亢桓氏“别族”而附之于龙亢桓氏之后。据此可知,铚县桓氏与龙亢桓氏宗族相通而支脉疏远。

  堂号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齐桓公后裔,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桓荣与子桓郁、孙桓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在历史上成为美谈,龙亢桓氏由此出名。从此桓氏家族成为龙亢的望族。

  龙亢桓氏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将在朝供职。桓荣十世孙桓温担任东晋大将军、大司马,领导了三次北伐收复中原的战争。末三代有十七位将军握兵权、守重镇,声势显赫。桓荣的第十一世孙桓玄,篡东晋自立为帝建立桓楚政权。公元404年,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反贼刘裕进攻桓楚帝国,桓玄兵败,死于江陵。此后,大江南北桓姓灭嗣绝伦,被抄斩者众,侥幸活命者,或更名换姓或远逃他乡。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位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乐善堂

  据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所载:汉魏桓氏除了望出谯郡者外,还有《元和姓纂》卷五引应劭《风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后的桓,当即长沙临湘桓氏;还有《三国志·魏志·裴潜传》注引《魏略》所云冯翊甲族桓氏;同书同志《王粲传》所云安成令下邳桓威,等等,《文选》卷二八陆机《吴趋行》注引张勃《吴录》,吴八族中有桓氏。《三国志·吴志·士燮传》有交趾桓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谓西晋时扶风王司马骏有长史荣阳(今浙江荣阳)桓隰。桑世昌《兰亭考》卷一载修禊赋诗者有“荣阳桓伟”(张淏《云谷杂记》卷一,桓伟误作柏伟),则桓氏尚有荣阳一望。又,《隶释》卷二《东海庙碑》尚有南阳桓氏。


猜你喜欢:

1.2017年百家姓高姓排名榜

2.百家姓排名2017年排名

3.庞姓的来源介绍

4.百家姓排名大全带拼音

5.百家姓排名大全带拼音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