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与口才(2)
瞧,一对未来的亲家在首次交谈中就因为一方不断打断另一方的话头,最终不欢而散;可以想象,他们今后的交往将会多么的困难。
三、勿扫人话兴
有一种人,由于命运之神使他处于某种他自以为最优越的地位,因而处处表现得唯我独尊,与人交谈时总是居高临下,扫人话兴。
陈尚杰和刘德民是师范大学的老同学,毕业以后各奔前程。分别九年后不期而遇,亲切地交谈起来。
这时,陈尚杰已在区政府里做了一名很有实权的科长,正雄心勃勃,春风得意,而刘德民仍在老老实实地当中学教师,教学任务很繁重,日子过得比较清苦。陈尚杰对刘德民的处境颇为同情,并居高临下地表示乐于帮助老同学跳出“苦海”,要刘德民步其后尘也到行政部门去谋个一官半职,但当即遭到刘德民的婉拒。
“人往高处走嘛,为什么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呢?”陈尚杰很不解地问。
刘德民动情地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后代,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我还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如何利用我的知识来改变更多的农村青年的命运,因此,我总是把那些农村学生当作当年的我自己。我刚当高三班主任时,有一个农村孩子复读了一年还未考上大学,家里没钱,他自己也没有信心了。是我鼓励他、帮助他复读了一年,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如今在市税务局当上了中层干部了,上个星期开着自己的车来看望我呢!”
陈尚杰立即得意地说:“怎么样?还是当官风光吧!”
刘德民觉得陈尚杰曲解了自己的心意,顿时好像吃了一只苍蝇,无言以对。
人各有志。刘德民为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而安贫乐道,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陈尚杰却以己度人,硬要把刘德民往官场上拽,这便伤了刘德民的自尊心,扫尽了话兴,使他们的交谈难以为继。
四、勿夺人话机
有一种人,待人亲切和蔼,很爱与人攀谈,但一开口就自卖自夸地说个没完没了,根本不让对方有说话的机会。
老郝和老赵都是公务员,一个在财政局任职,一个在图书馆里工作,平时未有过私人交往,但由于都生活在一个小城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常有机会“阅读”对方的颜面,因而也算是熟人,见了面也会点点头。
这天,老赵下班回家,路过老郝居住的小区时,正好与老郝顶头相遇。老郝像发现了大明星似的,立即迎上前去握住老赵的手,连声邀请:“走走走,到我家去坐坐!”一开始,老赵根本不想去,但见老郝满腔热情地拉着自己的手不放,盛情难却,便跟着进去了。
老郝家很气派,三室两厅的新居只住着老两口。老赵坐下来后接下了老郝泡的茶,本想聊聊天,他们毕竟是熟人嘛;但从开始到结尾,老郝都是牢牢地控制着“发言权”,不让老赵有说话的机会,他只得干坐着当“听众”。老郝打开话匣子,先夸了一番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儿子,接着又夸在省城开公司的女儿,还出示了他们的全家福和儿女名车豪宅的照片,硬要老赵欣赏。最后又说他在工作之余写了很多诗,有的发表后还得了奖,他还拣出一首得奖的诗来朗诵……
老赵急得直搓手,终于不得不皱着眉头离开。
交谈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老郝却剥夺了对方谈话的机会,使交谈变成了“独角戏”“一言堂”,怎么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呢?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诸如像黎丽那样断人话头,像唐悦、吴经理那样改人话题,像陈尚杰那样扫人话兴,像老郝那样夺人话机,都是与人交谈中的劣习,必须力戒。实质上那是对人的极大的不尊重。既然是与人交谈,在交谈中就应该首先有礼貌地、耐心地听取对方的谈话,让人家把话讲完,然后在尊重对方意愿的前提下再视情况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可以拓宽交谈的内容,又可营造良好的交谈氛围,增进友谊,为今后的交往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