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考试试卷>

2025届江苏高三12月金太阳百校联考试题及答案

泽慧分享

高三联考成绩与高考分数没有直接关系,因为高三联考采用的是赋分方式,所以其成绩不能直接与高考分数作比较。以下是2025届江苏高三12月金太阳百校联考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5届江苏高三12月金太阳百校联考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百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闲情偶寄》所谓之“闲情”,概而言之,即今人所云之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然李渔的《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如上“闲情”

在中国古代,“圣人”的所论所为,被视为人们言行的极则,明代林文俊《瑞雪诗并序》即谓“天生圣人,为民立极”。但李渔则异乎是,其《读史志愤》一诗,就明确地指出:“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李渔所说的“圣贤”,其实也是指“圣人”。在李渔看来,论人论事,不能完全依照“圣人”;贵为“圣贤”“圣人”者,不可能把天下的道理都说尽,这也就决定了“圣人”不可尽法。李渔在《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一文中深刻地写道:“殊不知天下之名理无穷,圣贤之论述有限,若定要从圣贤口中说过,方是名理,须得生几千百个圣贤,将天下万事万物尽皆评论一过,使后世说话者如童蒙背书、梨园演剧,一字不差,始无可议之人矣。然有是理乎哉 ”因此,在该文中,李渔对于那些不顾实际,而只知道“依傍圣贤,袭取现存文字,到处公认之短”的庸儒,是心存不屑的。

作为此种思想的逻辑展开,李渔在《词曲部上》论及“密针线”时,便指出元曲如《琵琶记》针线多有粗疏。李渔由是借题发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况其他乎 ”在《词曲部下》论及“少用方言”时,李渔则对在元明时期地位尊崇的朱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李渔通过在西北的实地考察,深刻认识到朱熹注释《孟子》有关文字,因为不通晓北方方言,故存舛谬。李渔因此在文中毫不客气地写道:“朱文公南人也,彼乌知之 ”李渔用一个极为生动而典型的例子,令人信服地让世人知晓“圣人”为何不可尽法。

与此相关,李渔对于前代留下来的名著,主要是指被通常所认为的“经典”也不迷信。他在《词曲部上》论及“审虚实”时指出:“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盖指《武成》而言也。经史且然,矧杂剧乎 ”又在该卷论音律时写道:“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 ”李渔还批评元曲“一味浅显而不知分别”,指出《西厢记》《琵琶记》等诸多元杂剧名著多有瑕疵,如此等等。同理,在《颐养部》中,李渔认为即使是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之论药性,据其日常亲见,也有“大谬不然”的。是故李渔理直气壮诘地问此书之论医理:“岂得谓之全备乎 ”

《四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统治者认定的“经典”,李渔却不完全认同。正因为有此种胆识,李渔才会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其诗书庸腐文章板”。李渔诚然没有要彻底否定“圣人”和“经典”的意思,但也没有盲从,更没有迷信;他只是认为,凡学问道理必须符合事实,不能如空中楼阁不可依傍,这与他对明代“空疏”学风的认识与思考有关,因而将矛头指向了当时文人所依凭的“圣人”和“经典”之上。这既反映了他对明代人文风气的深入体察,又体现出他疑偏补弊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李渔有其独特的人学思想。他在《种植部》中写道:“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哓者哉!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性情之适而已哉 ”“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这无疑是强调天地间万物以人为贵,体现李渔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与当时有识之士一样,李渔强调“王道本乎人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值得指出的,李渔以人喻草木,每每通过言说草木之有霜操,不畏权势,迎风而立,首重品节,旨在推崇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这在当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盛行“侍奉主子的文化”、人普遍不成为人的时代,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俄罗斯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华克生在(李渔的伦理哲学观》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李渔的学说,可以真正称得上独特的‘人的学说’。”

例如,按《种植部》李渔所论,“牡丹”有“肮脏不回之本性”,即使“人主”也“不能屈之”,故应“得王于群花”。又若山茶“戴雪而荣”“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堪为花中之君子。又如黄杨“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则为“木中君子”。《颐养部》亦然,在论及“富人行乐之法”时,李渔借机言说:“即使帝尧不死,陶朱现在,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不但崇尚有不畏权势、精神独立的君子人格,还竭力弘扬大有李贽所谓之“圣人与凡人一”这样人人平等的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

诚然,李渔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受其局限,《闲情偶寄》也有某些落后、陈腐的观点,但李渔能适度地突破桎梏,散发出超越时代、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思想“结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钟明奇:《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闲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人不是无所不能,他们也是人,也会有缺点与不足。因此,李渔对那些只知照搬照学圣人的庸儒,是心存不屑的。

B.李渔借朱熹不通北方方言而出现注释《孟子》的有关文字有错误这件事,不仅批评了朱熹,还以此断定圣人不可尽法。

C.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因而,一方面,他指出这些经典作品的瑕疵;另一方面,完全不认同这些经典作品,甚至进行抨击。

D.李渔对《四书》的“经典”地位并不完全认同,但也并非彻底否定。这可以从他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看出端倪。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所引《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的内容,其说理方法使用的是归谬法的逻辑推理方法。

C.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不仅讨论了戏剧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还对“圣人”和“经典”提出了疑问。

D.李渔的人文思想影响甚远,甚至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明代学者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学问必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B.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通过讲述鬼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C.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们的教导,展现了古代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理念。

D.当代学者对古代“圣人”的学说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中不少观点在现代社会并不适用。

4.《闲情偶寄》中的“闲情”在本文中指何意 请简要分析。(4分)

5.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是对李渔学说的一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很值得惊异: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

听得楼梯上脚步响,我抬头去看,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迁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蹰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彩,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 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他又喝干一杯酒,看着窗外,说,“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因为我豫料那地下的应该早已朽烂了,——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但土工们却毫不骇怪,就动手掘下去了。待到掘着旷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拔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 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才又慢慢的说,

“那倒也罢,我的事情又完了。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 ”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 ABCD么 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随随便便,……”

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 ”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

“以后 —— 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 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本文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后收入《彷徨》,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纬甫看到“废园”时,“却对废园忽的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这表明他内心深处仍有对过去的怀念。

B.吕纬甫“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的问话,折射出当时同“我”的境遇一样的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生存状态。

C.吕纬甫讲述的自己为弟弟迁坟的经历,主要是通过他做事的认真态度表明他重视亲情,也暗示出本文为了母亲的“孝”的主题。

D.吕纬甫谈教学生“子曰诗云”说是“他们不要教”“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这意味着他为了生存已向现实屈服、妥协。

7.下列对文本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我”在酒楼上与旧友吕纬甫的重逢。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重逢”的故事更真实,也更容易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吕纬甫。

B.文中多次提到的“模模胡胡”一词,既反映了吕纬甫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妥协,也是他对周围世界的无声抗议,也暗含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C.小说通过回忆和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吕纬甫的过去和现在。这种结构既让故事更加紧凑,又让读者感受到了吕纬甫由激进的变革者到昏睡的麻木者的变化。

D.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如废园中的梅花与山茶花,比喻青年人的理想与激情;与后文吕纬甫的颓唐与消沉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8.文中三处画线的“无聊”叙述效果不一,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本文中的吕纬甫是‘我’的‘镜像’”。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观点。请你代表你所在的小组,列一个发言提纲,阐述你的观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父平,相 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邪然,欲殴之。为其老,竟为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授太公兵法,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予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天下始定,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留侯曰:“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汉十二年,高帝崩,后八年留侯卒.谥为文成侯。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女子。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北有胡A苑之利B阻三面C而守D独以一面E东制F诸侯G此所谓‘金城千里’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留侯张良者”与《登泰山记》的“崖限当道者”的“者”用法不相同。

B.履,为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传”用法不相同。

C.殆,大概,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相同。

D.加,强加,与《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的“加”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良身世坎坷,轻财爱国。父亲张平20岁就去世了,年少的张良还没有做官,但是在韩国破亡之时,他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想为韩国报仇。

B.张良慧眼识主,跟定刘邦。张良曾将学到的兵法与他人言说,别人皆不能明白其妙,而沛公却称好,并常用其策,于是张良就追随他。

C.张良谦卑,不贪权位。汉元年正月,汉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功,但有运筹之策,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推辞,最终受封留侯。

D.张良远识,深受高帝信任。天下初定,留侯张良重点陈述关中的优势劝告高帝定都关中,高帝听后,当天就起驾,向西出发定都关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4分)

(2)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斗,此不足为勇也。(4分)

14.材料二中,苏轼认为“天下有大勇者”是能“忍”。那么,材料一中写了张良哪些“忍”的事情,请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 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汪元量,宫廷乐师。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进逼临安城下,谢太后奉表献国。元军掳少帝、全太后及嫔妃、官人以下百余人北迁。作者则随有病在身的谢太后,于同年秋抵大都,也就是词题中的“幽州”。此词当作于北行大都期间的某个重阳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守月长坐,心情寂寞,这两句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永夜角声悲自语”,以声衬静,远处不断传来的号角声打破长夜的寂静,让人更感悲凉,只有靠喃喃自语,来排遣内心的痛苦。

C.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肝肠断裂,搔首长叹。这两句有夸张的修辞,有细节刻画,既抒发了思家的愁苦,又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 “绮席象床寒玉枕”,丰盛宴席、象牙床、玉石枕头,写尽了帝王家生活的豪奢,也正是如此使得国家沦落,让人心寒。

16.本词中的“美人”,与《离骚(节选)》中“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内涵是否相同 各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一样的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 ”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 ▲ ”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提出“ ▲ , ▲ ”。由此看来,要做合格的领导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倍速播放是近几年视频网站新增的功能,用户可使用播放软件加快或减慢视频播放速率。在这一功能的催动下,人们迅速习惯了以更快的节奏观看视频。

人们为什么宁可让眼睛和大脑“加班”,( 甲 ) 原因各异。有的是因为一些视频本身节奏拖沓,原速观看比较无聊;有些是因为闲暇时间短,想看的又太多,于是开启倍速以节约时间。

如果只为节约时间,为什么不放弃一些不值得原速观看的作品,转而选择其他的休闲方式呢 ①调查中不少人表示,②自己用倍速播放方式欣赏的,③多是为了能在社交场合跟上他人的话题。④显然,他们将自身从观看中获得的愉悦放在了次要地位,⑤因为将满足社交需求放在了主要地位。这一行为折射的是当代人在社交场合的“表现焦虑”。与人交谈时,如果其他人都在谈论一部自己 A 的作品,自己接不上话,不安感会油然而生,恨不得今晚立刻补齐,这就是一种表现焦虑。如果只被表现焦虑推着走,单纯追求速度的快慢,那么最终阅读的收获也会荡然无存。我们不否认社交本身对于生活的意义,但是如果把个人性的阅读和视听娱乐都与单一价值绑定,( 乙 ),那么,最终适合自我成长的空间将会不可避免地被压缩。

倍速播放功能的野蛮生长会对影视剧、视频节目的创作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对此,影视从业者中早有人感到了危机。2019年,国外某视频网站在测试新增的倍速播放功能时,就遭到了从业者的反对,理由是他们的工作成果将因为倍速而被改变和控制,而他们希望这些作品能保持着被创作出来时的样子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有一些创作者则 B ,采用了更符合观众需求的方式,以最高效的手段呈现信息,减少了镜头语言、背景布置、微妙表演、晦涩台词等不利于观众快速接受的方式,增加了大量说明性台词,将人物的意图、感受、情节的走向完全用台词解说给观众。这种做法又使不少观众感觉作品被“注水”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 分)

21.文中第四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请以“白云”为表现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物;拟物贴切,表达流畅。(5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作品被‘注水’”,有人说与“作品‘注水’”效果一样。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果有事情,应该安排给不忙的人去做;也有人说,事情应该交给最忙的那个人。那么,有事情是安排给不忙的人还是忙人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百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C2. D3. D

4.指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还包含李渔对“圣人” “经典”不盲从、不迷信,强调学问道理要符合事实,以及其独特的人学思想(如以人为本、推崇君子人格、弘扬人人平等的人文启蒙思想等)。

5.李渔虽身处封建时代受局限,《闲情偶寄》有落后陈腐观点,但他能适度突破桎梏,有超越时代、闪耀光辉的思想结晶,这体现在对“圣人” “经典”的理性看待,独特人学思想及相关启蒙意义等方面难能可贵,值得肯定。

6. C7. A

8.①第一处是吕纬甫对自己迁坟行为的自我嘲讽,表现了他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妥协;②)第二处是吕纬甫对自己敷衍了事的教学态度的自嘲,隐含着他对现实的消极抵抗;③第三处是吕纬甫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无奈感慨,凸显了他内心的苦闷与迷茫。

9.发言提纲:

一、认同“吕纬甫是'我'的'镜像””的观点

1.吕纬甫和“我”都是知识分子,都经历了从积极到消极、从理想到现实的变化。

2.吕纬甫的颓唐、迷茫和无奈,也是“我”内心深处的写照,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状态。3.通过吕纬甫的故事,“我”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吕纬甫成为了“我”自我审视的一面镜子。

二、吕纬甫与“我”的差异

4.吕纬甫已经彻底向现实妥协,而“我”虽然迷茫,但仍在寻找出路,没有完全放弃理想。5.吕纬甫的颓废和麻木更加明显,而“我”则保持着一定的清醒和批判意识。

三、总结

6.吕纬甫作为“我”的“镜像”,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也引发了“我”对自我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7.通过吕纬甫的故事,“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和责任,也激励“我”继续探索前行的道路。

10.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也

11. A12. A

13.(1)高祖遭遇困境的情况有好几次,而留侯张良每次都对他有恩德,难道可以说不是天意吗 (2)-般人有不能忍耐的事情,当被侮辱时,会拔剑而起,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勇敢。

14.①面对老者的无理要求,张良强忍愤怒,为其取履、穿鞋。②面对韩信自立为齐王,张良力劝刘邦冷静对待,忍怒授印。③面对刘邦让其自择齐地三万户的封赏,张良忍贪,只愿受封留县。

15. C

16.本词中的“美人”与《离骚(节选)》中的“美人”内涵不同。本词中的“美人”指宋宫廷中的嫔妃、宫人,表达了词人对她们的思念以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而《离骚》中的“美人”则指楚王,寄托了屈原对楚王的忠贞与关爱之情,以及对楚王未能及时励精图治、修明法度的幽怨之情。

17.(1)云青青兮欲雨;青冥浩荡不见底。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或“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等)

18.①各取所需 ②未雨绸缪(或“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等)

19.②将“自己”改为“他们”;④ 在“跟上他人”后加“的节奏”或“的步伐”。

20.①也要倍速播放视频呢;②往往(大多/通常)是一些经典(热门/流行)作品;③以便(好让/使得)能有谈论的资本(话题/内容)。

21.①表达效果:将倍速播放功能对创作者工作成果的改变和控制比拟为对人的改变和控制,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创作者对自己作品被倍速播放的无奈和不满。②白云示例:白云悠闲地游荡在空中,不时与风嬉戏,又突然躲进蓝天的怀抱。

22.示例一:效果不一样。①“被注水”突出的是作品遭受的行为,强调了作品的被动性,符合语境中创作者对作品被改变的无奈心情;②“注水”突出的是对作品质量降低(或内容增加)的行为,没有突出作品的被动性,不符合语境。示例二:效果一样。①“被注水”和“注水”都表达了作品质量降低(或内容增加)的意思,在语境中都是指创作者为了迎合观众而增加了大量说明性台词,降低了作品质量;②“被注水”和“注水”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增加大量说明性台词比作“注水”,生动形象。


高三语文复习的方法有什么

1、积累知识,理清脉络。

有不少同学热衷于做题,深信熟能生巧,其实要想迅速提高能力,就必须多积累多归纳。专项复习阶段,同学们必须耐心细致地把语文高考考纲要求的各方面知识进行全面积累。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将语文知识梳理归类。每进行完一个考点的复习,就要及时地将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做到针对每一种题型都储存相应的知识仓库。

2.注重规律,提高能力。

考生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经过专项复习把高考的试卷结构烂熟于心,熟悉卷型、试题类型、分值分配,做到对每一类题型都胸有成竹。同时还需要注重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定的解题规律。尤其是语文主观题部分,同学们容易失分,更要注意发现规律,提高得分率。

语文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选材一般是文学作品,考查包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对信息的筛选提取,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对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等。解答时应该注意遵循这样的步骤:

第一,阅读全文,抓住语文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段尾总结句),分层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第二,按序做题,阅读题干,题干中涉及的语句要读回到原文,依照原文可以做出准确判断,切忌凭自己的主观印象答题;第三,整理答案,使语句通顺,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复杂的最好分层做答。

高三语文备考策略

1.重视高中语文基础积累

高三语文不像其他的科目那样有迹可循。或许很多的同学不知道从而下手。同学们一定知道,高中语文的知识都是靠积累的,所以高中语文不可能一口吃一个胖子,基础不好的同学必须做到把该能拿的分数点通通拿下。

2.合理制定语文复习计划

高中语文的知识点是比较繁多的,知识点覆盖面相对比较广,难度也很大,紧靠简单的拼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一定要科学的计划学习高中语文才是正解。正定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考后总结等都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30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