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考试试卷>

T8联考2025届高三第一次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泽慧分享

2025年8省联考的省份包括内蒙古、云南、河南、山西、陕西、四川、青海和宁夏。以下是关于T8联考2025届高三第一次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2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历史研究碰撞出不少火花,那么,AI对于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怎么样?

②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与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者们尝试训练一个“饱读诗书”的语言模型,并让AI来参与古籍整理的工作。模型学习的对象包括《四库全书》与“殆知阁”语料库,而学习的方法则来自语言智能领域最新的深层语言模型。

③2018年,谷歌公司曾推出了深层语言模型BERT,它在阅读理解等11项语言理解任务中刷新纪录。和之前的方法相比,深层语言模型一是可以吞吐超大量的数据,二是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有的深层语言模型覆盖了英文和中文,但却不具备理解古汉语的能力。于是,研究者们希望通过上述海量的古汉语数据来让机器“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诗书礼乐文化。在多块计算卡上并行训练了约一周时间后,古汉语BERT初出江湖,AI可以像人一样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含义,并将其以数学向量表示。

④为了检测其理解效果,研究者们引入了句读任务。在古典文史学习过程中,句读通常是必备的基本功。古文句读不仅需要考虑当前文本的语义和语境信息,还需要综合历史文化常识,对古汉语知识有较高要求。宋代大儒朱熹读韩愈文章,便有“然不知此句当如何读”之惑。在句读的过程中,有三项重要的技能点:利用古汉语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联系上下文语境信息推敲求解,调用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知识。

⑤虽然现在很多古代经典都出版了标点本,但其中常常包含错误,并且,在现有的古籍数据中,大部分文献仍未实现句读。据统计,“殆知阁”古代文献藏书2.0版语料库规模约33亿字,其中仅25%左右的数据包含标点。如果依靠人工继续整理这些古籍,则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整理到头。如果依靠计算机,现有的技术方法却普遍只能达到60%~70%的准确率,还很难为人所用。

⑥为了让AI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具备句读功能,研究者们准备了大量带标点的数据,包括超过30万首古诗,2万余首词,800多万段古文,模型还引入了处理标签序列的机制来专门学习句读方法。由于诗词具有较为明显的格律特征,如大部分古诗为四五七言,而词牌名可以提示断句规则,为了帮助模型更好地学习语义和韵律信息,在预处理数据时保留了古诗题目,并去除词牌名。

⑦在多块计算卡上并行学习了数天句读后,模型终于“出山”。在测试环节,研究者们引入了两轮难度不同的实验。普通版测试对象为一批模型从来没见过的诗词古文数据(古诗5000首,词2000首,古文5000段),实验中,模型在诗、词、古文的句读准确率上分别超过了99%、95%和92%,较之已有的自动断句方法取得了巨大提升。升级版测试对象为已出版古籍中的句读疑难案例。根据司马朝军等学者研究,从中华书局出版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周礼正义》中抽取出了60则句读误例(排除了模型训练时见过的数据)。这两本古籍均由该领域专家完成整理和句读标点,并经多次校对,其中的误例可谓句读任务的难点所在。研究人员从司马朝军的研究中找出了《总目》中11则与句读相关的错误,发现模型可以完全做对8则。又选择了王文锦等人点校的《周礼正义》一书,将颜春峰等人整理的49则断句误例送入模型测试。其中,模型能完全正确断句27则,断句存在问题的有22则。

⑧总的来说,模型在已出版古籍的断句疑难误例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测试共计60例(均为专家标点错误,并经多次校对未查出),而模型竟能完全正确断句35例,可以说达到了较为实用的水平。

⑨从应用角度看,这里的句读方法既可以用于大规模古籍整理中预断句工作,大大减轻专家负担,也可用于校对环节,帮助检测人工断句或标点的错误。在后续工作中,除了提升已有的句读模型,还希望将基于深层语言模型的古汉语知识表示方法应用到古文翻译、古诗文创作等其他古汉语信息处理任务中。

(摘编自胡韧奋、李绅、诸雨辰《让AI一口气读完<四库全书>会怎样?》)

材料二:

2024年8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古汉语大语言模型“A I太炎2.0”发布会暨数智时代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路径与方法座谈会在京举行。

“AI太炎”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古籍整理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的核心成果,是专门适用于古汉语文本理解的大语言模型。该模型是针对古汉语信息处理任务的特点,从头构建的专门适用于古汉语文本理解的大语言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古典文献释读能力,支持词义注释、文白翻译、句读标点、用典分析等多种具有挑战性的文言文理解任务,且兼容繁简中文输入。此外,在辅助古籍整理、辞书编纂和语言研究等方面,该模型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

据悉,“AI太炎1.0版”于2023年11月进入内测阶段,学术科研、基础教育、编辑出版等不同行业领域的4000余名用户参与内测,为模型改进提出了宝贵建议。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持续迭代优化,并发布了该模型2.0版,以期更好地助力古籍整理、文言文教学和古汉语信息处理研究。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古汉语大语言模型“AI太炎2.0”发布会在京举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往语言模型无法吞吐巨量的数据,也没有强劲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深层语言模型在这两方面具有优势。

B.研究者在预处理古诗文数据时保留了诗题,并去除词牌名,旨在帮助模型更顺利地学习 语义和韵律信息。

C.在第一轮的普通版实验中,AI模型在词体的句读准确度上表现最好,而诗体、古文次之,三者差别不大。

D.基于科研、教育等不同领域用户的参与以及他们对模型提出的改进建议,“AI太炎2 .0版”得以顺利发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者们之所以让语言模型解决句读问题,是为了用客观的方式测试模型的理解能力,考查其在古典文史阅读中的必备技能。

B.现在很多古代典籍都有了标点本,但总体上错漏较多。因此现有的识别技术方法的准确率并不理想,依然很难为人们所使用。

C.根据AI模型在古代典籍数据库的断句实战上的优秀表现,可以认为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AI模型已经超越了专家的水平。

D.古典文献释读是“AI太炎”模型具有的重要功能,这一模型能应对多种具有挑战性的古 文理解难题以及语言研究方面的困境。

3.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最不适合作为论点“语言模型具有句读三项重要的技能点”的论据(3分)

A.“AI太炎”在处理“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句读时,能 根据古代的文化常识将后半部分的“端章甫”保留而不断开。

B.“AI太炎”在处理“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一句句读时,  能根据古代的书信格式要求在“教”“久”处而非在“君”处断开。

C.“AI太炎”在处理“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句读时,能根据《渔家  傲》的词牌特点在“起”“里”处断开而非在“连”“里”处断开。

D.“AI太炎”在处理“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一句句读时,能根据  骈文“四六成句”的特点正确地在“竹”“樽”“华”处分别断句。

4.小刚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思维导图的解说

T8联考2025届高三第一次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A.①处适合填写“研究理念” B.②处的概括描述不够准确

C.③处对应材料一的第六段D.④处适合填写“研究结论”

5.刘教授是一名已退休的古代汉语教授,近期他正在研读一本冷门的中国古代典籍,但仅靠个人之力十分头疼,你向他推荐AI模型作为辅助工具,请根据下列交际情境拟写几条推荐要点。(6分)

刘教授:相关的介绍我也看了,但感觉没什么必要。"AI"  学习的都是现成的句读材料,对没见过的文献未必有效吧?况且我看它的正确率也没有特别高,那不是我还需要再校对一遍,工作量更大了吗?学习古汉语还是要老老实实读出版的纸质书,不能相信那新鲜玩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泥土中诞生

张焕军

我与周起翔老师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周老师话少,课余时间,通常一个人在美术室里摆弄泥土。

有一年暑假,我见了他,模样又黑又瘦,高高的个头越发单薄,像是变了个人。问他是不是病了。他笑笑,轻松地说,去了一趟西藏。西藏!我感到惊诧。那时,旅行还是个新鲜事儿,去西藏更是不可想象。在我追问下,周老师讲述道——

去西藏,一方面,是为了写生,搞美术的,不外出写生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看看在苦难面前自己的承受力。于是,我怀揣五十块钱,只身一人进藏。路上遇到的艰辛不胜枚举……

到了藏区已身无分文。长时间的颠簸,使得浑身酸疼。头发疯长,如野人一般。鞋底子几乎磨破,加之紫外线的照射,皮肤被晒得黝黑,眼窝凹陷。有一天,身体实在快坚持不住了。看见远处有几间房子,我拖着无力的腿慢慢挪了过去,倒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随着倒地的声响,由门里出来一个男人。男人看上去50多岁,看见这种情形,似乎吓了一跳。他警觉地问:你是什么人,干什么的?我虚弱地说:我是个画画的。说着本能地打开了随身的挎包,里面只有笔和纸。看到这里,男人急忙扶我进屋。我请求他给我一碗饭吃。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我说:我没有钱。男人没有说话,转身进了厨房,不多时,端出一碗带肉的饭。我就着泪水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这碗饭。男人说:你给我孩子画张像吧,算是你的饭钱,可以不要钱住下。

讲到这儿,周老师眼睛噙满了泪水。

改革开放,唤醒了沉睡的经济,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心中的梦想。为了追梦,大家各奔前程。当时通信不便,彼此间的联系就中断了。几年前,去韩城司马迁祠,远远望见祭祀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司马迁塑像。司马迁手握书卷,眺望远方,峨冠博带,须发飘逸,一副刚直不阿、威武不屈的神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讲述了他遭受腐刑的经过,回答了他为什么要忍受常人不能忍的奇耻大辱,诉说了他的悲愤,阐释了他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作为人,“活”的司马迁已经死了,而“死”了的司马迁还  活着,他要用“死”的生命,撰写完成千古绝唱《史记》。

刚正的面颊、坚毅的眼神、威武的胡须、飘舞的发带,这不正是人们心中那个风骨凛然的司马迁吗!一个铁骨铮铮、敢于直言的史官,  一个千人吾往正直无畏的人。这是一座赋予司马迁生命和灵魂的雕像。

看了雕像说明,才知是周起翔先生的作品。

多年未见了,他竟然已是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看来,这个世界,在成功与平凡之间,不是谁输在了起跑线,而是谁对梦想的追求更执着。

我的一本散文集需要题写书名。我想到了周起翔。电话那头传来了愉快的话语,他满口答应。

“欢迎、欢迎。”晓玲嫂子依然是快言快语。我向她问好,并打趣儿地与她拉话。“嫂子是愈发的年轻了。”

“住这儿是被动养生。”

“养生还分主动与被动?”

“耕读,作画,书写。粗茶淡饭。思无虑,行无阻,鸿儒往来,谈笑风生。自然生息,生养自来,这就是被动。”

听罢,我豁然开朗。老子云,道法自然。“被动”是顺应。顺天应人,抱朴守拙。这实际 是一种生活上的“主动”回归。

周老师一如往常。足蹬布鞋,一袭休闲装束。头发过耳,胡须三寸,略有花白。气色红润,舒展,轻松。

架子上摆着几件新近创作的雕塑,造型却是独特。其中一件是,一个弓背坐在凳子上的男人。手臂搁在腿上。人腿和凳子腿化为一体。奇怪的是脖子上没有了脑袋,脑袋在凳子腿旁放着。另外三件也是有趣,慵懒地斜躺在椅子上的人;耷拉着脑袋站立在框架中的人;两个向上攀爬又相互蹬踏的人。“这是一组生活中的写实雕塑。”周老师边说边拿起其中的一件。他接着说,“有些事情,就是把脑袋想掉了也不会想明白的,因为人与物已经化为一体,逃脱不了的。”经他这么一说,我似乎明白了点。

我们又聊起了司马迁。我说,那座雕塑已经成为司马迁塑像的经典。我个人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你的自画像。我说,我指的是精神层面。

周老师沉思了一下。他说,这件作品整整耗费了他三年时间。为了把司马迁还原为那个时代的人物,赋予雕塑以生命,他在精神上一直处于亢奋中,仿佛活在汉代,不断地在与司马迁对话,为此,体重下降了12斤。嫂子插话说,她见过周老师在塑造司马迁像时的状态,有一次在雕塑架上正雕着呢,突然,他抱着塑像的头部失声大哭起来,我和他的学生在下面看着心疼不已。知道是周老师与作品又对上话了。雕像揭幕前,周老师请了徐村的村民来看。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后裔,看见塑像,他们扑通、扑通地纷纷下跪,对着塑像们近乎两千年前的先祖三叩九拜。他们含泪对周老师说,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先祖啊。

返回的路上,我想,周老师手中的那团泥土,不仅是他快乐的源泉,而且更是他“创造”  的过程。他要目睹和感知手中的泥土有呼吸、有灵魂。周老师的使命就是给这些泥土赋予生命。每个人或高贵或平庸或低贱,都是带着各自使命而来。圣贤们说,橄榄只有通过不断地萃取才能榨取出它的馨香之气。  一个赋泥土以馨香的人,内心一定是干净纯粹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城的司马迁塑像作品,是周老师在改革开放后创作的,该作品使他一下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

B.作者提到“梦想”,从时代激发梦想到大家各奔前程追逐梦想,再到周老师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具有启迪之意。

C.对于居家生活中的周老师,作者用了一连串简洁明快的短句描写其衣着、须发和气色, 从中透露着朴拙与自然。

D.周老师家里架子上的一组雕塑,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还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意在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7.关于文中周老师叙述去西藏的经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西藏旅行在当时是个新鲜事,所以叙述这段经历才能突出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B.周老师的经历说明,美术家既要坚持写生,又要磨炼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C.周老师的这段叙述,是为了表现藏区人的善良,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可删去,

D.这段文字主要用肖像描写和简洁的对话再现了周老师在藏区对苦难的深刻体验。

8.文章有两处提及晓玲嫂子,各有何用意?(4分)

9.作者为什么认为司马迁雕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周老师的自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八佾篇》,有删改)

材料二:

或问郑之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 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节选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有删改)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  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玷,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三归:三座诸侯才能享有的华丽的高台。②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  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③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时辅佐公子纠。④被(pī)发左衽: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桓公A实怒B少姬C南袭蔡D管仲因而伐楚E责包茅不入F贡G于周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摄,兼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义相同。

B.没齿,“没”意为尽、终,“齿”指年龄,与成语“没齿难忘”中的“没齿”的意义相同。C.区区,小,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小,小看、轻视之意,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小”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佾篇》中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因为管仲在齐国当宰相的时候,为自己聚敛财富,又不知节俭,甚至还有僭越的行为,这些都与孔子重视的“礼”相悖。

B.《宪问》中孔子肯定了子产和子西的仁惠,但当被问及管仲时,孔子只说虽然管仲夺取了伯氏的封地,却能让伯氏对他没有怨言,此处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C.管仲善于把祸患化为祥福,当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时,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并称赞管仲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D.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凭借地域优势,积累财富,富国强兵,尽力让百姓过上顺心如意的生活,这也许是管仲富可敌国、奢侈僭越,齐国百姓却不足介意的原因。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1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有不同态度的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15~16题。

阎典史①祠

[清]王家枚

斗大孤城扼暨阳②,留将遗发见高皇。

惨罗雀鼠充军食,尽化沙虫吊国殇。

此日冠裳新俎豆,当年竹木旧戈枪。

阴风萧飒栖霞寺,毅魄常存振大纲。

题阎典史祠(节选)

[清]赵 翼

明季虽多殉节臣,乙酉之变殊少人。

将帅降幡蚤竖垒,公卿款表先趋尘。

高门王谢献城亟,盛名巢由拜路频。

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

【注】①阎典史:阎应元,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1645年,任江阴典史,离任后返城率10万义民,面对24万清军铁骑,困守孤城81天。②暨阳:江阴市古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开篇以夸张的笔法描摹出阎典史率义军坚守的孤弱无援的江阴小城,守城将士们遗发明志,以死捍卫家园。

B.赵诗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开篇,讲述了明朝末年乙酉之变,清兵南下之际,阎典史抗击清军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C.王诗借“冠裳”“俎豆”表现了百姓告祭英烈的场景,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 片神鸦社鼓”的立意一致。

D.赵诗结句采用反问手法加强抒情,诗人表面质疑阎典史此类节烈非凡的英勇将领的出现,实则对其充满赞叹与敬佩。

16.两首诗均展现了对历史英雄阎典史的敬仰与怀念,但描写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 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师生之间可以教学相长,这与韩愈《师 说》中“ , ”理想的师生关系一致。

(2)《明湖居听书》描写听众被琵琶声深深吸引,仿佛时间都静止了的句子“满园子的人都  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与《琵琶行》中用明月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 ,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黛玉葬花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悲泣春花,哀叹命运。在古诗词中,不乏含“花"字且借以抒发悲凉之意的佳句,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19分)

门多萨(以下简称“门”):你说过,( 甲),究竟应该怎么看?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下简称“加”):两种说法都对。我在开始的时候,刚刚着手探索写作的奥秘,心情欣喜愉快,曾经一口气写完一个短篇小说。可现在一天能写完一个大段落就算万幸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已经变成一件苦差。

门:为什么呢?你已经娴熟地掌握了驾驭文字的技巧,写起来应该 A 了。

加:原因很简单,就是责任心越来越强了。现在我觉得,每写一个字母,都会引起更大的反响,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

门:对你来说,(乙)?

加:我认为,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而我总是得先有一个视觉形象才可动手写作。比如《百年孤独》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视觉形象:一个老头儿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他让香蕉公司的人打开一箱冰冻鲷鱼,把小男孩的手按在冰块里。

门:老头儿是你的外祖父马尔克斯上校吧?

加:是的。

门:那就是说,你是从现实中撷取素材的了。

加:在我的小说里,可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门:《百年孤独》里可爱的美人儿蕾梅黛丝呢?你曾经说过,美人儿蕾梅黛丝飞上天空可不容易。

加:我当时实在想不出办法打发她飞上天空,很着急。①有一天,一个来我们家洗衣服  的高大漂亮的黑女人在绳子上晾床单。②当时风很大,她怎么也晾不好,却让风给刮跑了。这时,我 B ,美人儿蕾梅黛丝有了床单就可飞上天空了。

门: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

加:③我认为,灵感既不是一种才能,也不是一种天赋。④它是作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同他们要表达的主题达成一种和解。因为写作的人要设法探究主题,但主题则力图设置种种障碍。有时候,因为某种契机所有的障碍一扫而光,这时你会感到,写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灵感。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撒合著《番石榴飘香》)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本学期你所在班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汇编一本《多义词小词典》,你的任务是整理“可”  字的用法,请结合文中加点的"可"字,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T8联考2025届高三第一次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2.画线句中加点的三种人所指的都是“作者”,请问这三种称呼方式各有何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论 语 》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2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参考范文

题号

1

2

3

4

6

7

10

11

12

15

答案

C

A

B

B

A

D

CDE

A

C

C

1.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一第7段原文为:“普通版测试对 象为一批模型从来没见过的诗词古文数据(古诗 5000首,词2000首,古文5000段),实验中,模型  在诗、词、古文的句读准确率上分别超过了99% 、 95%和92%”,可知AI 模型在诗体的句读准确度 上表现最好,词体次之、古文再次之。故选C。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2.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B 项,强加关系,“虽然现在很多古代经典都有了标点本,但其中常常包含错误”与“现 有识别技术方法的准确率并不理想,依然很难为  人们所使用”不构成因果关系。C 项 ,“AI  模型在古代典籍数据库的断句实战上的优秀表现”有误,材料一第7段原文为“已出版古籍中的句读疑难案例”,范围扩大,且“超越了专家的水平”于文无 据 。D  项,曲解文意,材料二第2段原文为“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古典文献释读能力,支持词义注释、  文白翻译、句读标点、用典分析等多种具有挑战性的文言文理解任务,且兼容繁简中文输入。此外,在辅助古籍整理、辞书编纂和语言研究等方面,该模型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但“辞书编纂和语言研究”只是其“表现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的一方面,说明尚不具备成熟的驾驭能力。故选A。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3.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以及文言常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一原文中有关“语言模型具有句 读三项重要的技能点”的界定分别是:利用古汉语 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联系上下文语境信息推敲  求解;调用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知识。

A 项,属 于“调用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知识”将“章甫”保持不断。

C项,属于“利用古汉语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将文本根据词律而非诗歌格式断开。

D项,属于综合运用“利用古汉语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和“调用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知识”,既考虑了骈文“四六”的句式特点,也关照了“彭泽”“朱华”的用典情况。

B项,“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一句未在“君”处断开,是根据上下文信息(由下文“冀君实或见恕也”可见,“君实”是司马光的字)进行的判断,与书信的格式要求无关。故选B。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4.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概括、理解文本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一前两段可知,①处应当填“研究背景”;②处的描述确实不够准确,材料一原文描述为“而学习的方法则来自语言智能领域最  新的深层语言模型”,只能说材料一描述的古汉语  模型学习方法来源于最新的深层语言模型,不能直接认为它的学习方法等于深层语言模型;③处对应材料一原文第7段;④处应当填写“功能特 点”。故选B。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5.①AI引入了处理标签序列的机制来专门学习句读方法,能应对没见过的文献。②AI 在大量未见过的句读数据处理中表现优秀,正确率超过九成。 ③AI  出错的例子均源于专家标点错误,实验证明 其已经达到了较为实用的水平。④当下出版的标点本常常包含错误,且大部分文献仍未实现句读。  ⑤AI模型由数千名各行业人士参与测试,它的古典文献释读能力强,且经历了持续迭代优化。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以及筛选 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刘教授的话,应针对他的质疑,在文中找到应对的办法。刘教授的第一个问题“对没见过的文献未必有效吧?”,在材料一第6段“引入了处理标签序列的机制来专门学习句读方法”,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材料一第7段“普通版测试对象为一批模型从来没见过的诗词古文数据,实验中,模型在诗、词、古文的句读准确率上分别超过了99%、95%和92%,"也可以回答这一问题。  刘教授的第二个疑问“它的正确率也没有特别  高”,可以在材料一第8段找到对策,原文说“测试共计60例(均为专家标点错误,并经多次校对未查出),而模型竞能完全正确断句35例,可以说达到了较为实用的水平”,可以概括后得到答案。针对刘教授“学习古汉语还是要老老实实读出版的纸质书”,材料一第4段“虽然现在很多古代经典都出版了标点本,但其中常常包含错误,并且,在现有的古籍数据中,大部分文献仍未实现句读”,概括后可以作为答案。刘教授最后还说“不能相信那新鲜玩意”,在材料二里,可以看到“AI太炎”的内测和更新迭代,很好地应对了这个疑问。

【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司马迁塑像作品与周老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文章中找不到二者有必然联系的依据。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7.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A 项,因果不当,除了西藏旅行,还有 其生活方式、雕塑造型等都能突出其独特性。B项,扩大范围,“吃苦耐劳”是周老师个人的追求。  C项,这段经历主要是表现周老师磨炼自己的意 志,锻炼自己对苦难的承受力,他才能赋予司马迁 塑像以生命和灵魂。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8.①第一处:多年未见之后,借晓玲嫂子在闲聊中的 一番爽直言语,透露了周老师“主动”回归的生活 状态,为后面理解其作品和艺术追求作铺垫。  ②第二处:谈及司马迁雕像创作时,晓玲嫂子的插 话,补充了创作中的重要细节,增强了作品的感染 力,也丰富了周老师的形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分析文章中作者两处提及晓 玲嫂子的用意所在,考生首先要考虑两处具体的 语境,其次要注意,晓玲嫂子并非作品要呈现的主  要人物,作者提及她应该与主要人物周老师有关。 第一处提及晓玲嫂子是在文章第11—15段,晓玲 嫂子在闲聊中有一番爽直言语,直接陈述了自己  对现在生活状态的想法,其实也间接透露出了周 老师“主动”回归的生活状态,同时为后面理解周老师的作品和艺术追求作铺垫。第二处在文章倒  数第2段,谈及司马迁雕像创作时,晓玲嫂子的插话补充了创作中的重要细节,增强了作品感染力,丰富了周老师的形象。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第①点答到“透露 了周老师‘主动'回归的生活状态”给1分,“为后 面理解其作品和追求作铺垫”给1分;第②点答到  “补充了创作中的重要细节”给1分,“增强作品感 染力”或“丰富了周老师的形象”给1分。如有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司马迁雕像是周老师坚强信念的象征。司马迁雕像有刚正的面颊、坚毅的眼神,周老师凭坚强的 信念走完艰苦的西藏之旅,因坚守自己热爱的事  业、执着追梦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坚强 的信念是其精神共有的底色。②司马迁雕像是周 老师强烈使命感的代言。司马迁忍奇耻大辱苦心  著书,使命是驱动力;周老师付出全部的心力赋予 雕塑作品以生命和灵魂,传承精神,有着作为艺术家的强烈使命感。③司马迁雕像体现周老师因精  神层面的价值而升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司马迁雕像由泥土诞生而精神永恒,周老师内心干净纯 粹,“主动”回归生活,以作品展现对生活的思考,启迪众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能综合理解文学作品重要语句及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学生能结合全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回到原文,由西藏之旅及执着追梦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可以归纳出“坚强信  念”这一共通点;再进一步梳理全文,文章最后一 段,由周老师付出全部的心力赋予雕塑作品以生命和灵魂,传承精神,可以归纳出“强烈使命感”这  一共通点;文章倒数第3段中作者提到自己认为司马迁雕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周老师的自画 像,并补充说明指的是“精神层面”,这样可以给考  生提供比较明确的思考方向。由周老师内心干净 纯粹,“主动”回归生活,以作品展现对生活的思 考,结合“‘死'了的司马迁还活着”可以发现司马  迁雕像就是周老师对生命价值思考的体现。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第①点答到“坚强 信念”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第②点答到 “使命感”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第③点答  到“因精神层面的价值而升华”或“对生命价值的 思考”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如有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DE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题思路】这句话的大意为: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另嫁)而发怒,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  借这个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怒少姬”主谓宾齐全,其后应断开,即C  处;“南袭蔡”,主语承前省略,“南”是状语,“袭蔡”指向南袭击蔡国,谓语宾语齐全,其后 应断开,即D  处;“管仲”是人名,“因”指趁机,“而”是连词,“伐楚”指讨伐楚国,语意完整,因而断在E处。附原文标点: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 过三处不给分。

11.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B 项,“没齿难忘"是终生难忘,“没 齿”是终生的意思,文中意为伯氏终生没有怨言, 二者意义相同。C 项,《陈情表》中“区区不能废  远”的“区区”是谦辞,形容自己的私情,文中意为 “小小的”,是形容词,形容齐国的国土面积不大。 二者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D 项,本文的“小”是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小看”“轻视”,《师 说》中“小”是名词,指小的知识(句读),二者意义 和用法都不相同。A 项,本文“摄”的意思是“兼  任”,“摄乎大国之间”的“摄”的意思是“夹处”,二 者意义不同。故选A。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12.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C 项,根据材料三原文“于柯之会,桓 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可知,这里的“故 曰”,不是诸侯们的话,而是太史公司马迁对此的评论。故选C。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13. (1)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 守信用(的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2)古话说:“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过错,所以君臣之间能互相亲近。”难道这说的 是管仲吗?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1)“自经于沟渎”的“于沟渎”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为“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莫”, 没有人。

(2)“匡”,匡正、纠正;“管仲之谓”说的是管仲,宾 语前置。

【评分标准】第(1)题,“于沟渎”“莫”各1分,句意 2分,共4分。第(2)题,“匡”“管仲之谓”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14.①在材料一中,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因为管仲 不知节俭,自己的一些器用与国君的标准一致。 ②在材料二中,孔子对管仲主要是肯定的态度,  认为他符合“仁”的标准。因为管仲在辅佐齐桓 公称霸的过程中,不用武力(或匡正天下,百姓受 益至今)。③在材料三中,司马迁推测孔子轻视  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齐桓公行王道,却辅佐 他称霸。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一中,孔子认为管仲有“三归” “官事不摄”,不知节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 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玷。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自己的一些器用与国君 的标准一致。材料二中,孔子肯定管仲,“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仁!"认为他符合“仁”的标准,管仲在辅佐齐桓公 称霸的过程中,不用武力。“管仲相桓公,霸诸 侯,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  发左衽矣。”匡正天下,百姓受益至今。材料三 中,司马迁认为“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  霸哉?”可见,司马迁推测孔子轻视管仲,是因为 管仲不勉励齐桓公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

【评分标准】第①②两点,孔子的态度和原因各1 分,第③点1分,共5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

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 座诸侯才能享有的华丽的高台,他家里的管事也 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 答:“国君大门口设立正对大门的影壁,管仲也设 立这个墙壁。国君为了两国君的友好,(同别国  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 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 谁不知礼呢?”

材料二:

有人问郑国的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 (也是)呀!他(也是)呀!”又问管仲。孔子说:  “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 粮,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 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  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 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 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做了齐桓公的相。”孔 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  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 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 难道要(管仲)像一  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信用的(小节),在小 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材料三:

管仲在齐国当宰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处在海边的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所以说:“仓库储备充实  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懂得荣 辱;君主遵循法度,‘六亲'才会稳固”“礼、义、廉、 耻不发扬光大,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  像流水的源头,要顺应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 情就容易实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顺应着给予 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变祥福,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另  嫁)而发怒,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借这个机会 讨伐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齐 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借这  个机会命令燕国整修明召公时期的政教。齐桓 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后来想背弃鲁国曹沫逼迫 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齐桓公  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 给予正是为了获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 法宝。”

管仲的财富比得上诸侯公室,拥有诸侯才能享有的三座华丽高台和国君的宴饮设施,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国运衰微,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帮助他称霸吗?  古话说:“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 主的过错,所以君臣之间能互相亲近。"难道这说 的是管仲吗?

15.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赏析诗歌形象以及课内衔接比较的能力。

【解题思路】C 项,与辛词中的立意完全不同,王诗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将不同时空的情景组 合,更突出百姓在几百年后依然纪念和传颂着阁  典史及其部下英勇抗敌的事迹。辛词中“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描写是为了表达 对百姓忘却历史、安于现状的忧虑。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16.①王诗从作战的角度切入,侧重于正面描写阎典 史率领义军抗击外侮的英勇事迹。诗的首联、颔 联着重描绘阎典史及其部下坚守孤城、誓死不屈  的英勇形象,并通过战争期间的艰难生活进一步 强化为国捐躯的悲壮场景。颈联和尾联中则侧 重抒情,阎典史的英勇精神永存,激励着后人坚  守正义、誓死报国。②赵诗更侧重于将其置于历 史背景中,通过对比更突显阎典史的节烈精神。 诗歌开篇即对比明朝末年众多殉节之臣与乙酉  之变中屈指可数的真正坚守节操之士,为后文突 出阎典史的节烈精神做了铺垫。接着,颔联和颈 联则通过列举将帅、公卿、高门贵族等人在关键  时刻的背叛行为,与阎典史的坚守形成了鲜明对 比,凸显其精神的可贵与难得。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以及逻辑分析的高阶思维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将两首诗的相同点“对历史英雄 阎典史的敬仰与怀念”作为题干,要求考生从描 写角度和侧重点的方面分析二者的不同。考生  应该首先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比 较“同为敬仰和怀念”但描写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可以从内容、手法、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评分标准】描写角度1分,第一首诗答(阎典史) “作战”的场面或回顾“作战”的经历等均可得 1分,第二首诗答先回顾明代历史背景等得1分。  另外,侧重点上,第一首诗必须答出“正面描写” 或人物(阁典史)形象,第二首诗必须答出“对 比”,均可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1分。

17.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示例1)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春江花月夜》)

(示例2)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春望》)

(示例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

(示例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的能力。

【解题思路】易错字词:“舫”“唯”等。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空给1分,共6分。第(3) 题,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但用具体的花名的句子不给分,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等。有错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18.A. 得心应手(或:如鱼得水/驾轻就熟)

B.茅塞顿开(或:恍然大悟/灵机一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成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解题思路】A 处,根据上文“你已经娴熟地掌握 了驾驭文字的技巧”,可知应填写之相关的成语; B 处,前文有“我”“想不出办法”和“很着急”的铺  垫,而此处在看到晾床单场景后得到启示想出了 方法,可知要填“一下子想出办法”成语。

【评分标准】每处1分,共2分,有错别字该处不 给分。有其他成语符合题意亦可给分。

19. 甲:写作是乐事也是苦差

乙: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动手写作(或:什么情况下 才能开始写作)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题思路】甲处,下文的答语描述了写作时的两种相反的状态,且出现了“苦差”一词,可推测另 一种状态是“乐事”,再将关键词组织成句,可得  出答案。乙处,回答的内容是写作的前提条件, 且下文出现了关键词“才可动手写作”,就此可推 出记者的问题。注意字数限制。

【评分标准】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语 句不顺畅、出现语法错误或超过字数限制,酌情 扣分。甲处要出现关键词“苦差”与“苦差”的反  义词,乙处必须出现的关键词为“动手写作或意 思相近的词语”。

20.语句②,“却让风给刮跑了”前加“床单”;语句④, “达成一种和解”改为“达成的一种和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②句中“当时风很大,她怎么也晾不 好,却让风给刮跑了”,中途易辙,第二个逗号前 一句的主语是“她”,不能充当后半句的主语,所  以要加上主语“床单”;④句是一个判断句,但定 语很长,主干应该是“它是一种和解”,而“达成一 种和解”是不能充当宾语的,必须改成名词性的  结构,故加“的”。

【评分标准】每处2分,其中指出序号1分,修改 正确1分,共4分。

21.②义项:表示值得

③文中例句:美人儿蕾梅黛丝飞上天空可不容 易。(或:在我的小说里,可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

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义项:表示强调。【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语境先确定例句中“可”的意思, 例2中的“可贵”与“可爱”,都是表示值得;例3 中的“可”与“是”是两个词,“是”用于“是”字句,  “可”表示强调。

【评分标准】每空2分,共6分。

22.①“写作的人”突出作者的写作行为;②“你”用第 二人称,激发读者共鸣;③“我”强调这是作者(马 尔克斯)的独特见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语境体会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题思路】用“写作的人”指代“作者”,因为此时 所谈论的“主题设置障碍”“灵感”等内容就是产 生于写作过程中的,通过突出“写作”这一行为,  将作者与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用“你”是第二人 称,将读者也包括进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带有 一种对话感和代入感,增强了互动性;而用“我”  是强调前面对“灵感”的解读是马尔克斯自己的 理解,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评分标准】写出一处给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23.【写作指导】这是 一道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部 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任务明确 提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要  认真理解并体会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语句。本题 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经典语句,希望学生 围绕“止”探讨其哲理情思,论述其在当今社会的  价值,领悟其对青少年的现实意义。

材料中的第一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学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语  境,这里的“止”是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时能理智应对,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怎样面对安逸、懒散、物  质享受等现实诱惑。第二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讲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而自己要承担因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  讲的是“知止”,这一句讲的是“不止”,二者也可 以结合起来加以辩证思考,探讨新时代的青年何  时“止”何时“不止”的问题。第三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义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对君子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学无止境,  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亦无止境,学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谈修身正心的重要意义。第四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 《季氏将伐颛臾》,意思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  可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应罢官免职,也就是在其位谋其职的意思,学生可以结合自己 对社会的理解,谈谈各司其职以及自己对人生规 划的想法。

【参考立意】①“止”与“不止”;②学无止境,德亦 无止境;③“止损”的智慧;④“止”中乾坤大;⑤勇 往直前,奋斗不止;等等。

【评分标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项目

一等  (20~16)

二等  (15~11)

三等  (10~6)

四等 (5~0)

   

 

 

 

 20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 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 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  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 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 真实

感情虚假

 

 

 20 分

符合文体 要求

符合文体 要求

基本符合 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 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 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 清楚

字迹潦草、 难辨

   

 

 

 20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 有深意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 较好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 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 有新意

【评分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 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①深刻:A.透过现象看本质;B.揭示事物内 在的关系;C.观点具有启发性。

②丰富:A.材料丰富;B.论据充足;C.形象丰 满;D.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A.用词贴切;B.句式灵活;C.善于 运用修辞手法;D.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意:A.见解新颖;B.材料新鲜;C.构思 新巧;D.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E.有个性特征。

(3)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 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  不给分。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主要情节,或者主要观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70%以上的文字雷同,则视为抄袭。抄袭作文最多只能给10分。抄袭试卷上阅读题材料的作文,扣除抄袭部分字数后再进行评价。

(4)关于未完卷作文

①缺题目扣2分。

②字数达到600以上而不足800字的,按正 常卷评分,每少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字 数在200~600之间的,内容项和表达项原则上  不得超过三等上,发展项不给分。不足600字 的,得分不超过20分。不足400字的,得分不超 过10分。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5分。

(5)关于三、四等内容的作文

①内容项三等的作文,表达项判分无限定,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顶多相邻项给分,不可 跨类给分。内容四等的表达项不超过二等中。

②与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沾边的套作在三等及以下评分。

(6)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 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评分建议】①对材料中文言语句的理解只是一 个前提或背景,“止”应该是行文的关键词,如果  本末倒置,少提或不提“止”应酌情扣分;②可以就材料中的某一句话行文,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 系起来行文,但考虑到难度及公平问题,将两句  以上材料连缀成且逻辑清晰的文章,应酌情加分。

作文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论 语 》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参考范文】

人民日报:体味人生“上、止、正”

一位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晚辈追问怎样才能让人生行稳致远,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说了三个字:上、止、正。这三个字,形如玩文字游戏,细味之下,却颇富哲理。

“上”者上进

“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始终如一地执着追求。俗话说得好,“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从呱呱坠地起,每个人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后天努力不一样,便有了好差、先后、强弱的差别。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人生只有不断超越,才能行稳致远,只有不断历练,才能愈发成熟。上进的关键在于实干,一切美好都源自踏踏实实的奋斗,精进不休,发愤图强,生命的充实、人生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止”者知止

“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知止意味着心中有度,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把握不好度,健康会在大吃大喝中受损,名节也会因贪占侵吞而受辱。知止也意味着心中有界与戒,哪些朋友不能交,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不能拿,都要讲纪律、有分寸。朱熹有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止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守住道德底线,不越法律红线,便可以筑牢成功的围堰。知止的关键在于清醒,意念清醒才能克制私欲、从不逾矩,志向清晰才会志之所驱、不受干扰。

“正”者守正

“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对居官从政而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比什么都重要。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

上进、知止、守正,代表着人生的起点、拐点和支点,起点要高,拐点要慎,支点要牢,三者互为砥柱,互为护佑,一环环紧扣起来,人生画卷展现的才会是绚丽图画,而不是污淖或者凌乱。如果把人生看成一辆驶向未来的列车,“上”好比油门,加油提速完全由自己来控制;“止”好比刹车,危险时刻如不当机立断、紧急制动,结果就会车毁人亡;“正”好比方向盘,牢牢把好行驶方向,保持不脱轨、不跑偏,才能快速而又平稳地抵达梦想彼岸。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保尔·柯察金的人生之问,让一代又一代人思考。现实中,“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有人在。年轻人上学怕苦、工作怕累,些小困难都扛不住,上进心长满荒草,梦想难免沦为侈谈。一些人退而不休、走而不放,利用各种关系干预插手原地区、原部门的工作,如能当止则止,怎会腐化堕落?落马官员忏悔自己的堕落过程,常自言被亲情压倒原则、欲望淹没党性、私利泯灭正气,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走正道?人生没有涂改液,不可能推倒重来,该怎么设计自己的人生路,马虎不得,随意不得。

“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人生之题言人人殊,但体味好“上止正”,必定受益无穷。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3日 04 版)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参考解析:孔子说:如果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能堆成,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比如用土填平洼地,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干下去,那是我自己要干下去的。

坚持与放弃:人生路上的自我抉择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挑战与机遇,每一次的选择都如同在为自己的人生画卷添上一笔。孔子在《论语》中通过“为山”与“平地”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坚持与放弃在个人成长与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这句话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追求梦想时可能遇到的困境与抉择。在堆积山丘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汗水与努力,但当距离成功仅差一步之遥时,却有人选择了放弃。这种放弃,并非外界的压力或阻碍所致,而是源于内心的动摇与疲惫。

然而,孔子告诉我们,这种停止,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在告诉我们:或许,我们已经疲惫不堪,或许,我们已经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但无论如何,停止的主动权在于我们,是我们自己决定了这段旅程的终点。

又“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在填平洼地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只是刚刚迈出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却足以激发我们内心的斗志与决心。

我们明白,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崎岖,无论未来的挑战多么艰巨,只要我们选择继续前行,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这种前进,同样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在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

这两个比喻不仅揭示了坚持与放弃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决定了我们当下的状态与心境,更将影响我们未来的方向与命运。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挑战与机遇。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不妨回想一下孔子的这两个比喻。或许,我们正处于“为山”的艰难阶段,距离成功仅差一步之遥;或许,我们正处于“平地”的起步阶段,刚刚迈出了一小步。

无论处于何种阶段,我们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与决心,勇敢地面对前方的挑战与机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八省联考的内容是什么

八省联考全部采用“3+1+2”的新高考模式。选考的对象为参加普通高校招生的高三学生和社会人员。报名参加相应科目学考并取得合格成绩才能报考该科目的选考,在高三前应完成相应科目学考。

八省联考的“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八省联考的“1”指的是:物理和历史,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中选择一科,由各省自主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八省联考的“2”指的是:考生从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四门科目中选两门,选考由各省命题,通过等级赋分的方式,将赋分后的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由于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将从考试、改卷、志愿填报、录取一条龙模拟新高考。因此,根据各省"3+1+2”新高考政策来看:

1、文、数学、外语,为统一考试,八省市将会使用同一 张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2、物理、史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为选择性考试,分别使用自己的地方卷(由各省自主命题

首先,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参考对象是应届高三生、往届复读生、以及参加了高考报名的社会高考生。这些考生如果没有不可抗拒因素是都要参加的,因此在八个省份中,办有高三班级教学的学校是都要参加八省联考的的。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河北部分考生的反馈,河北省部分地区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有部分学生在八省联考中使用了线上考试的模式。

8省联考的备考方法有哪些

面对8省联考考试不管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学生一定要引起重视,调整心态,高考虽说是人生一次很重要的考试,因此都很重视,因此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因此这个时候要放平心态,不要考虑那么多,不如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考生也要对自身充满自信。信心决定着以后考试的成绩,只要有信心,那么就会在八省联考考试的就会超常发挥,然后就是在考试前夕一定要做好充足的睡眠,做好养精蓄锐,除此之外就是要做好锻炼身体,让自身保持一个好的状态,避免紧张,只有这样才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8省联考考试备考要注意把时间分块。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大脑处理数据时,小块的时间比大块的时间效率要高,所以,高三学生们可以在每次学习50分钟至60分钟之后,休息一下,然后,再进行复习,这样的效率会比较高。

8省联考考试备考考生要注意狠抓基础:夯实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务必依纲扣本,夯实基础,切莫好高骛远。回归课本,注重基础。在教材重点、高考热点上着重加强,并针对知识盲点及时查漏补缺,梳理常见的解题方法。

    230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