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考试试卷>

河南省五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泽慧分享

高三联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己的学习情,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过联考的成绩,学生可以了解己在个学科的掌握程度,从而在高考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河南省五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颜色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

(摘编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

材料二:

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

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及服饰色彩、戏曲色彩、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新的途径。面对多维的研究视野,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应该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将古代的色彩经验与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艺术实践之中,以此活化中国传统色彩的内在意蕴,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

(摘编自郑少奇《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与方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并不是独立静观的存在,它生发于自然,对应于阴阳,并由此形成了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

B.《二十四诗品》的描述在直接、间接两个层面都与色彩视觉关联,其对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有依据的。

C.中国传统色彩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从彩陶到绘画,从剪纸到瓷器,都体现着古人的色彩观念、色彩语言。

D.材料一探讨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及特色,材料二从历史和当下两个角度论述传统色彩,两者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石、黛、松花都是具体的物体,以这些物命名的色彩体现了色名与“物/物色”相对应的关系。

B.传统色彩的运用,不仅能体现中国古人对色彩配置的认识,还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

C.以传统色彩为媒介,可以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

D.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可用的方法更多,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色名,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周礼》“杂五色”的说法,两者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中国传统色》一书的作者郭浩说,从中国传统色彩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欣赏到国色之美,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这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请从郭浩话语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在当代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的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青牧草

了一容

他想成为草原上最好的牧马人。

伊斯哈格刚从内地跑到草原上时,先给哈力克放马,又到艾布家,后来到艾孜家,大家轮流请他牧马。伊斯哈格憨厚老实,从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给他一碗饭吃,他就心满意足了。

在漫长的冬季,草原上马儿们喜欢吃的酥油草完全干枯了,各种青草已经没有那么丰富了。回到马厩,伊斯哈格还会给马儿们拌些草料。马槽被马儿们的嘴唇磨来蹭去,已经有些包浆了,青乌乌的,并且溜滑溜滑的,就像新疆和田的羊脂青玉一样,油油的、光光的。有几次,伊斯哈格就躺在马槽里睡觉,他和马儿不离不弃,夏天马槽里比毡包里的床铺还凉快惬意呢。马儿的嘴唇把他拱来拱去,就像是在给他按摩,一直把他拱醒为止。他醒来后,摸着马儿软软的嘴唇,肥乎乎、肉嘟嘟的,马儿会禁不住从鼻孔里喷出青草的香气,他闻着,有一种莫名陶醉的感觉。

伊斯哈格热爱自己牧马的工作,对马儿能够悉心照料,他把马儿当成自己的亲人。哈孜大叔很喜欢他,称赞他说:“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牧马人。”

伊斯哈格牧马的第三年冬天,那时天气预报也不那么准确,一开始中亚大地一派祥和,太阳挂在地平线上,晴朗朗的,他把马群赶到长梭梭草最多的禾木河对岸的一个峡谷里。下午,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阵旋风,过了不一会儿,就飘起雪花,接着彻底刮起了暴风雪。暴风雪携带着呼哨声,席卷着整个中亚大地,马儿们被冻得在草原上瑟瑟发抖,它们在风雪中迷失了方向,三三两两地走失了。伊斯哈格去追赶马匹,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被狂舞的雪花阻断了视野,眼前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得雪和风搅和在一起,旋转着,把他包围了起来。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变得非常渺小,就像一根被冻干了的梭梭草的草叶似的,随着风雪在中亚大地的天空里被卷了起来,迎风飞舞着。他狠狠地吹响了口哨,他心爱的坐骑黑豹听到他一声声的呼唤,长啸着,飞奔而来。黑豹卧倒在他的脚下,他爬上黑豹的背去寻找和驱赶在风雪中跑散的马群,他希望能赶着马群在被冻死前回到马厩里。这是一个合格的牧马人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伊斯哈格赶了这匹马,又丢了那匹马,他和黑豹一起在跟风雪搏斗着。他觉得除了黑豹身上传递给他的一丝温暖,他的头和脚都已经快被冻僵了,身体的某些零件都仿佛要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来了。

伊斯哈格在马背上把自己几近缩成一个毛线疙瘩的样子,他的眼睛无论怎么睁也睁不开,雪被风吹进眼睛里,就像奔跑的马蹄抛起的飞溅的小沙石,打得他的眼球针扎一样疼痛。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他感觉到天旋地转,大地好像倒了一个个儿。他昏昏沉沉的,不知什么时候,就彻底失去了知觉,什么也不知道了。

是哈孜大叔找到了伊斯哈格,把他用马驮回了自己的那间粗糙的泥土夯就的小房子里。奶茶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伊斯哈格被几层毛皮包裹着,靠在火墙子跟前。哈孜大叔给他灌下去半碗奶茶。他终于从昏迷中醒过来。

哈孜大叔告诉他,多亏那匹黑马救了他。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了,但它甘愿被冻死,也不离不弃。这位在草原上敬业地坚守了一辈子的牧马人说,牧民爱马儿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常常与马儿相依为命,因为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

时间过得飞快,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哈孜这个老头儿在草原上一天天变得更苍老了,他步履蹒跚,连上马的动作也变得越来越迟缓和笨拙,需要马儿卧倒在他身边,他才能勉强爬上马背。他就要在这里和草原上的一块石头一样,成为这草原上的一道风物,历经风雨,慢慢地经历沧桑。伊斯哈格从哈孜大叔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尽管他的心劲依然挺大,还在向着一个理想、合格的牧马人的方向努力。他也有许多痛苦,最让他感到难过的是,那个对他期待了很久、盼着他有出息的老父亲永久地离开了他,他再也无法握到父亲的那双刻在他记忆深处的大手了,那一双厚墩墩的劳动者的大手。每当夜深人静,在草原的帐篷里,只要一闭上眼睛,他就仿佛清晰地听见父亲低沉地唤着他的名字:“哈格、哈格!”他记起父亲说的,“做一个踏实的牧马人,并不丢人!”父亲嘱咐过他:“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不要心花,许多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片草原上曾有过伊斯哈格的快乐和痛苦,也有他的荣光,有他流淌的眼泪和汗水浇灌过的牧草。他像一名灯塔守护人一样,习惯了看草原上的日落日出。此刻,夕阳红彤彤的,照在喀纳斯的大草原上,牧草仿佛被晚霞镀上一层金黄金黄的颜色,使得大地别有一番意境。伊斯哈格想,这青青的牧草,一定能给他带来多多的人间的欢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简明交代伊斯哈格的人生理想,结尾通过对草原景色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强化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B.小说开始写伊斯哈格“不离不弃”,后文写黑马“不离不弃”,通过写人和马的相依为命,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C.伊斯哈格从哈孜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未来,未来的他可能也会变得迟缓和笨拙,但他并不为此感到悲观失望。

D.在伊斯哈格回忆中出现的父亲被他视为精神支柱,在他质疑自己、沮丧低落的时候给予他慰藉、鼓励和教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语言有极强的表现力,如用“肥乎乎、肉嘟嘟”写马可爱的形态,用“长啸”“飞奔”写马的急切的动作。

B.小说在描写暴风雪的场景中使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塑造了坚忍顽强的人物形象,也增加了作品的张力。

C.小说不直接描写黑马如何保护伊斯哈格,而是通过插叙哈孜与他的对话进行说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功能很多,既能够描绘祥和的场景,也能够渲染紧张的情节,还可以营造悲壮的氛围。

8.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黑马,有何用意?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本描写了伊斯哈格遭遇暴风雪的场景,其中黑马在暴风雪中不离不弃、保护伊斯哈格的场面,真切感人。学校“光影翰墨”社团想把这场面拍成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根据文本,完成以下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音乐特点(12字以内)

远镜头

广袤草原上,天气阴沉,狂风呼啸,泛黄的牧草被雪击打着,失散的马匹在风雪交织中若隐若现,嘶鸣不已。

特写镜头(40字以内)

画外音(60字以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與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指断绝,与《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绝”字的含义不同。

B.齐,指同等,与《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齐”的含义不同。

C.再拜,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与《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义相同。

D.相与,指一起,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相与”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王想集结越国军队攻打吴国,但无把握能一举攻克,故而把申包胥邀请到越国咨询。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有人询问吴亡越兴是否是上天旨意,答者认为主要是人的因素: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嚭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

(2)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

14.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福州

张养浩

闻说东南秀所钟,此行处处觉诗工。

飞来天上三山岛①,惊倒人间百岁翁。

荔子种成唐室祸,芦花飘满越王宫②。

斜阳无限兴亡恨,何事烟波尚尔东。

【注】①三山岛,指福州城中的三座小山。②《史记·东越传》:“越王宫,在福建闽侯县北。”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化用了杜甫《望岳》中的诗句,以议论入题,开篇总写福州景色神奇秀美,名不虚传。

B.“百岁翁”实指年纪老大、见多识广之人。他们都被“惊倒”,足见福州自然景色的瑰丽。

C.“荔子”句既点福州方物,又用《过华清宫》中典故,谴责杨贵妃喜食荔枝酿成唐朝祸患。

D.往日繁华的越王宫殿,如今芦花遍地,满目疮痍,平实的描写蕴含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16.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将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燕歌行并序》中,高适饱含着悲悯和礼赞,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的情景,说明他们并不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而视死如归。

(2)在《登泰山记》中,姚鼐用“________,________”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赋予积雪以明亮的光彩,用语新颖传神。

(3)小刚参加了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不仅震撼于这盛大的典礼,还被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在观看比赛之余,他参观了杜甫草堂,拍摄了不少照片。他想发朋友圈,可选用“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杜甫的诗句,作为杜甫草堂风景图片的文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谓  A 。

①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②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置热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  B  。③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

夜晚,父亲肯定 C  ,难以入睡。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再过三个月,谷子就该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蔸、抽穗、扬花、结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净秕、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了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

B.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C.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D.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能剩下几个钱。

20.“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般来说, ①  ,而一年四季都在同一个地方逗留和繁殖的称为留鸟。但这两者之间的界定其实并没有很严格,因为如果留鸟所在的栖息地被破坏或者食物减少,它们也会考虑迁居到其他地方。候鸟也需要为食物和筑巢的地方操心,季节的变化会促使它们主动去往温暖的气候中,寻找可以满足这两种“必需品”的地方。

通常来说,许多鸟类每年会进行两次迁徙,春季来临时,它们向北飞行,夏季在温带或寒带进行繁殖,秋冬季节 ②  。当然,在南半球,方向是相反的。而这就是鸟类迁移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 ③ ,或者说沿南北方向迁徙,比如很多人熟悉的大雁南飞。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常见的迁徙模式。在欧亚大陆上,部分雀形目的鸟类不再向南迁徙至非洲的越冬地,而是一路向西飞向法国南部过冬,这种自东向西的迁徙模式不属于传统的南北方向“鸟类迁飞路线”,而是沿着“经度”进行迁徙。在20世纪末,西欧和南欧的气温升高,使得这些地区比以前更适合鸟类过冬,它们无需飞行更远的距离就能安定下来,对鸟类来说是一种风险更低的迁徙方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Ⅰ提到“中国传统色彩”,所谓“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中国人情感、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色彩里沉淀的文化意蕴也能让我们去重温古老的智慧,去品味多彩人生、多彩中国……

请结合材料,从下面两个写作方向中选定一个完成文章写作。

(1)介绍一种颜色,并结合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谈谈你对这种颜色的认识,以及这种颜色所引发的思考与感悟。

(2)人生因多彩而丰富,中国因多彩而美丽,作为青少年的你,希望能为人生、为祖国添加哪些色彩?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C(A项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可知,除了“阴阳”,五色观还与“方位、季节、声音、五脏、五味、五气”等相关联,共同形成“整体思维系统”。B项,根据“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可知,《二十四诗品》只是被用来作为“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它本身并没有进行“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D项,“两者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说法绝对,两者写作目的有相同之处,比如,都在强调中国传统色彩中蕴含的智慧,从而突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当下价值。)

2.D(“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材料一中有“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说法,但据此得不出“体现的现实关怀更强”的结论。)

3.B(材料一第四段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A项中的“青青”对应“伤心色”,给人悲伤的感觉;C项中的“黑云”给人压抑的感觉;D项中的“红”与“爱”相应,体现了作者对枫林的喜爱之情。B项的“红”是对旗帜颜色的客观描述,没能体现其中的“色彩性格”。)

4.①材料一引用“杂五色”的说法,是为了引出“五色观”,从而论述中国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②材料二引用“杂五色”,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色彩在很早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5.①中国传统色彩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从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视觉方面的审美需求,让人欣赏到国色之美。②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的审美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应用中国传统色彩能促进美育发展,具有重要美学意义。③能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6.B(“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说法不当。根据原文“做一个踏实的牧马人,并不丢人。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的说法,以及伊斯哈格对牧马工作的热爱和努力,可知,小说的主题是对“父亲”、哈孜大叔、伊斯哈格等踏实劳动者的歌颂。)

7.C(“插叙哈孜与他的对话进行说明”说法不当。“插叙”的内容删掉不会对作品的内容造成影响,而“哈孜”说的话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插叙”。)

8.①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和伊斯哈格一起搏斗,塑造了勇敢、有责任心的伊斯哈格的人物形象。②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帮助寻找走失的马、保护倒下的伊斯哈格,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以黑马为典型形象写出了草原人与马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小说充满地域色彩。④叙述黑马拯救了伊斯哈格,突出马的忠诚,印证了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9.①音乐特点:紧迫低沉,悲壮慷慨(1分,答出其中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②特写镜头:伊斯哈格蜷缩着,躺在雪地上。黑马跪下,依偎在他身边,用身体护着他,阻挡暴风雪。(答出人1分,答出马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③画外音:暴风雪中,人以生命驱赶着马,担当着责任;马用身躯温暖着人,彰显着忠诚。人与马相互扶持,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3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0.BDF

11.B(“齐”与前文的“同”是同义词,意思是同等、一样,与“而气候不齐”中的“齐”含义相同,故选项B错误。)

12.A(“故而把申包胥邀请到越国咨询”错。原文“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的意思是说,“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可知,并非越王把申包胥邀请到了越国咨询,只是申包胥来访,顺便而为。)

13.(1)吴国施行暴虐,破坏我的国家,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为” “残” “夷”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战争的方法,智慧是首要因素,其次要靠仁爱,还要靠勇敢来决断。(“知”“次”“断”各1分,句意正确1分)

14.①勤俭节约,与民共苦。食物分给百姓,饮食节俭,不贪享乐。②爱民如子,去除百姓憎恶的,发扬百姓爱戴的。③交好邻国。与楚国、晋国、齐国都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5.C(“谴责杨贵妃喜食荔枝酿成唐朝祸患”理解有误。该句是写进贡荔枝给唐王朝造成巨大灾难,谴责唐朝统治者的生活奢侈和政治腐败。)

16.①傍晚,太阳西斜,浩渺的烟波依旧东流,营造了苍茫沉郁的氛围。联想唐、越衰败,诗人触景生情,生发无限兴亡感慨。②江水依旧东流,自古以来从不改向,诗人以此景比喻旧的历史教训仍在重复,表达对当下朝政的关切、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7.(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2)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A 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理所应当) B 沁人心脾(惹人垂涎、满室生香)

C 辗转反侧(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9.B(A项,应当;B项,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该如此;C项,指示代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D项,欠。)

20.A(两句古诗包含的信息有时间、地点(春山谷雨前)和摘茶的活动(并手摘芳烟),呈现的是古人摘茶的画面,文中写到摘茶活动的有①和②两句,所以排除C项和D项;第②句写母亲在茶叶摘回后对茶叶的加工,两句主语一致,事情相承,衔接得很紧,古诗插入其中的话会造成前后割裂,排除B项。所以选A。)

21.①有迁徙行为的鸟类称为候鸟;②再返回南方较暖的地区越冬;③遵循“纬度”进行迁徙。(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2.①因为西欧和南欧比以前更适合鸟类过冬,②且距离近、③风险低,④所以部分鸟类出现了自东向西的迁徙模式。(写出两点给1分,写出三点给2分,写出四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方向1:首先应选定一种颜色。根据要求,写作内容不要局限于对这种颜色的简单介绍,还要结合“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写出对这种颜色的“思考与感悟”。写作时,要善于联想,以使主题升华,比如由黄色联想到民族,由红色联想到梦想,由绿色联想到生态等。此方向的作文立意范围比较广,每种颜色都可成为一个立意,但要注意立意的高度和写作的深度。

方向2:“人生因多彩而丰富,中国因多彩而美丽”,暗含的意思是,论个体生命,还是国家社会,都需要多种色彩,以成绚烂。写作导向是:“作为青少年的你”,希望能有怎样的人生,能为中国的建设作出怎样的贡献。写作时,要把握好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比如,想要为人生增添金色,可以引申为让人生发光;想要为中国增添红色,可以引申为传承革命精神,建设祖国等。内容上可以选择多种颜色,每种颜色都要和自身的成长、祖国的发展相连接。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越王就问申包胥说:“吴国可以攻打吗?”申包胥说:“我孤陋寡闻而不懂得出谋划策,不能够用我来预测啊。”越王说:“吴国施行暴虐,破坏我的国家,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我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现在兵车战马、武器铠甲、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我真想听一下有关战争的事,用什么办法才行?”申包胥说:“我实在愚味无知弄不清楚。”越王坚持问他,申包胥才说:“那吴国,是个善良的国家啊,在诸侯各国都传颂着他们的贤德。我胆敢问一下大王凭什么和他们作战?”越王说:“在我身边的人,我喝酒吃肉的时候从来没有不分给他们吃的;我吃饭不吃五味俱全的菜肴,听音乐不听五音俱全的曲调。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还不可以靠它去作战。”越王说:“越国之内的民众,我以博大的爱心把他们当作子女来对待,以忠厚仁爱之心供养他们;我修改法令,放宽刑罚;布施民众追求的东西,除去民众憎恶的东西;赞扬他们的善行,掩盖他们的罪恶。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仍不可以靠它去作战。”越王说:“我越国在天下之中,南边则到楚国和他们结交,西边则依附晋国,北边则敬仰齐国,一年四季拿礼品、财物贡献给他们,从未敢断绝。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好啊!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了,但还不可以去作战。战争的方法,智慧是首要因素,其次要靠仁爱,还要靠勇敢来决断。君主、将领如果没有智慧,就没有通权达变的计谋去明辨士兵数量的多少;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和全军将士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如果没有勇敢,就不能决断是去还是留、是进还是退的疑惑,就不能裁定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于是越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了。”

文本二:

问道:“吴国灭亡、越国兴起,这是天意呢?还是人为呢?”“这都是人为的。吴王夫差无道,而越国却能得治国之道。这就如天湿易下雨、饥荒易获助一样。”问道:“怎么能知道完全是由于人为呢?”“子贡与孔子在一起闲坐,告诉孔子说:‘太宰嚭死了。’孔子答道:‘他没有死。’子贡将原话重复了一遍,孔子也还是这样回答。于是,子贡起身向孔子拜了两拜,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太宰嚭没有死?’孔子回答说:‘上天让太宰嚭降生,就是要用他来灭亡吴国。现在吴国还没有灭亡,太宰嚭怎么会有不测呢?’后来,果然有人来告诉孔子,太宰嚭确实没有死。况且,圣人是不会乱说话的,因此清楚地知道越国会称霸。”“凭什么这样说呢?”回答道:“文种与范蠡相见的时候,他俩一起谋划说:‘东南方(的国家)有成为霸主的征兆,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做官。’两人相邀东游,到了越国就停留了下来。贤人不乱说,因此知道越国会称霸。”

高三联考意味着什么

其实很简单,一旦参与了联考的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浓烈的危机意识,毕竟高考在即,要提前适应高三整个学年的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压力潜意识的去拼搏,为自己博得一个好的人生。

所以高三联考,也就是意味着你的高考在即,你必须要适应这种强大的压迫感,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是多所高校一起统考,其实也是间接的看一下,或者说间接的让学生们看清自己的实力,因为高考的时候面临的可是几十万的学生,只现在这么几所院校,你的排名就那么落后,该如何?

所以,联考就是让学生认清自己,知道自己只是井底之蛙,应当要付出的更多,才能博得一个好的前程,好的分数,好的未来。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既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领悟,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有效的复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临考阶段的复习方法,考生应分清轻重缓急,总结提高。分清轻重缓急:属于记忆方面的内容,如名句名篇,可放在后期复习,复习早了容易遗忘;技能方法类考点,可放在前期进行,如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总结提高是指最后要把所有复习过的考点进行系统化、网络化。

高三语文复习一般分为三轮:第一轮(2017.7—2018.1)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第二轮(2018.2—2018.4)重在专题复习,查漏补缺;第三轮(2018.5)重在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为了使语文复习循序渐进,富有成效,现制订一个复习时间表:

一轮复习

7月15日—8月31日①梳理必修1—5,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点。②归纳复习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00个古今异义词语。③记忆古代文化常识。④文言文阅读训练。

9月1日—10月31日①分专题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②作文立意、拟题、开头、结尾训练

11月1日—12月25日12月26日—1月22日①语言文字运用②古诗词背诵篇目③针对一月统考查漏补缺

二轮复习

2月1日—2月28日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在语基、表达等考点的弱势环节复习。②注意在生活中为阅读与作文积累材料。③本月内30%的时间用在做题上,注意总结命题规律与特点。

3月1日—3月31日①偏重阅读古诗文与现代文。②练习作文的写作。③多做模拟题。④关注有关考纲的信息。

4月1日—4月30日①重点是作文。②整个二轮复习已近尾声,要检测一下学生二轮复习的总体效果。

三轮复习

5月1日—5月31日①研读考纲,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②大量做模拟题,要注意准备纠错本,记录自己的弱势环节,做好查漏补缺。③多看优秀范文。营造作文亮点。④回归真题,多做各校模拟题。

6月1日—6月6日调节,可适当看书,保持良好心态。

第一轮复习要覆盖面广,每个考点逐一训练,分项落实,要求学生人人过关。

第二轮复习要抓重点,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解题规范。

第三轮复习要综合和总结,要做套题。除套题训练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历次考试中丢分的题,分析失误原因,及时查漏补缺。

    223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