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考试试卷>

江苏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舒淇分享

目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江苏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那么需要参考借鉴的看过来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江苏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苏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却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超然客公众号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靠或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靠或不可靠、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靠性或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靠、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他人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理时欢迎他人加入,并用语言对他人作劝说、解释和说明,所以,它是一种最终能说服别人的话语形式。

B.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原因之一,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C.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D.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某大学内部的学术工作坊中,学者们各自发表自己近期的学术观点并争相论辩,很多说理着实精彩有力。

B.汉娜·阿伦特随笔集《过去和未来之间》中的《何为权威》一文,用深入浅出的说理,呼吁人们正确看待“权威”。

C.社交平台上,某影星“粉丝”公开批评对影星质疑的电影评论人,他们以影星获奖经历为依据,断言影评人言辞不公。

D.吴老师在分享会上深情回忆自己在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支教经历,向大家讲述了师生间的感人故事。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乌合之众》中有句名言:“群体绝不允许旁人对他们的真理有所质疑,也绝不允许旁人持有他们所认为的谬论。这种偏执的情绪根深蒂固,除非用另外一种极端的感情来取代,否则根本难以动摇。”

B.“文化.大革命”时,四川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是阶级斗争的典型教材。很多人去参观时义愤填膺,激动万分。但事实上,刘文彩的事是编造出来的。

C.约翰·洛克在《教育片论》中谈到与儿童讲理时说:“他们在懂得别人说话的时候起便懂得道理了,他们还喜欢被人看作理性的动物。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一点变成培育幼童的重要工具。”

D.《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请求烛之武帮助时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答应了。

4.“《论语》通篇是老师与弟子、弟子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属于中国社会中早期的说理”,请结合文本和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4分)

5.《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请根据本文,说说赵高的“公共说理”有哪些错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成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超然客公众号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将对雪和对人生的感悟联系起来,感叹人生的不易和易逝。

C.听到有人呼救的声音,金豹的一“跳”和老刚的一“抖”,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激动、紧张、恐惧的心理。

D.四位获救的青年跪在两个老人面前,内心悲喜交加,对两个老人满怀感恩,突出了老人英勇救人精神的可贵。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语言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风雪天里的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B.作者描写大火燃烧时运用“熊熊”“远远近近”等叠词,直接描写烈火的颜色,渲染了烈火浓焰的壮观。

C.两位老人救起落水的人之后又迎来老刚的儿子,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特色。

D.金豹和老刚生活在海边,他们勇敢机智,面对困难永不言弃,与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一致。

8.本文在情节安排上层层铺垫,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4分)

9.作家张炜曾经说过:“虚构和真实是两种不同的吸引力。”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小说中哪些方面的真实为虚构提供了支撑?请结合文本谈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①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②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③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成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于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二: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悦,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固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注]①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②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③方命:违抗命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黑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故疑则举A而归之B于仁C以君子长者之道D待天下E使天下相率F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G故H曰忠厚之至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用来……的,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超然客公众号

B.劝,指勉励、劝勉,与“劝学”“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不完全相同。

C.觉,意为睡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中的“觉”意思相同。

D.当,意为相当、对等,与《促织》中“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中的“当”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苏轼对尧的这一举动表示认可,认为其中体现了圣人的心意。

B.苏轼认为,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

C.韩非子主张,臣子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并且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君主就应该给予他奖赏。

D.韩非子用韩昭侯的例子说明,哪怕臣子做了让君主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臣子做的事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也还是应该受惩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4分)

(2)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4分)

14.有人认为,如果苏轼是韩昭侯的谏臣言官,他一定不会认可韩昭侯对典衣、典官的奖惩方案。请根据材料一推测苏轼的奖惩方案并说明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绸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绸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朋友又正好休息,于是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内容。

B.“碧落”指天空,作者以“蛛丝”之小对衬“碧落”之大,又以“蛛丝”写出弈棋者冥思潜想时思绪的深细浮动、倏忽变化。

C.“诚甘死”和“尚可持”构成转折,前者形容棋局中一方陷入绝境,甘心等死,后者形容落后一方最终走出了危局,反败为胜。

D.这首诗通过描绘下棋者的状态和棋局的变幻,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充满变幻和智慧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下棋的魅力和乐趣。

16.元代方回认为本诗颔联不如东坡《观棋》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述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批评赵国不能武力抗秦到底。

(2)《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便是明证。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或“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火山爆发时喷射出大量炽热岩浆,为什么会导致气温变低呢?原来火山爆发时就像地球打了一个“饱嗝儿”,①烟尘会裹挟着矿物粒子及颗粒物形成庞大的蘑菇云,②爆发的强度如果足够大,③蘑菇云便会瞬间穿透对流层,④进入相对稳定的平流层。⑤其中一部分颗粒物很快会随风雨降落到地面,⑥且另一部分以硫化物为主的物质在平流层中长期无法沉降,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迅速扩散,像遮阳伞一样反射太阳光,也被称为“阳伞效应”。

这些气溶胶颗粒又是形成云层冰晶的凝结核,这也导致火山灰波及之处多为阴雨天气。而水汽在向液态、固态水转化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正是因为太阳辐射被大量反射或吸收,在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后,地表会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有时这一效应会持续数年,便会形成“火山冬天”,进而引发所谓的“无夏之年”。

这种“阳伞效应”的降温作用能否帮助我们抵消全球变暖呢?火山爆发带来的危害远大于积极效益,靠火山爆发去解决全球变暖,不仅不靠谱,反而会适得其反。

18.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上小学六年级的弟弟对火山爆发可能引发“无夏之年”的说法颇为不解,请你用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向他解释主要原因,表达清晰流畅,不超过80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 ① 。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 ② ,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失了魂儿。超然客公众号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来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2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句“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上乌云密布,像要下雨的样子。

B.小姑娘长得真漂亮,就像她妈妈小时候一样。

C.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像置身于烂漫的童年。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其中第一句话要包含比拟修辞,第二句话要包含叠词或成语,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22.文中加点的“一点一点”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常言道“茶倒七分满,话留三分好”。茶倒七分满,才不会水溢烫手;话留三分好,才不会锋芒毕露。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倒茶”“说话”的艺术,也说出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要懂得留有余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不存在因果关系,“最终能”改为“可能”)

2.B(A项见第4段“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C项“断言”不符合说理平等、理性的要求;D项不是说理)

3.C(未涉及到“情绪”问题)

4.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可见孔子从来没有以“先生”或“权威”的身份自居,搞“一言堂”,不限制他人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符合本文的说理;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可见孔子平等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地位,未必要说服学生;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过程中提出的看法有或然性或者不是绝对确定的结论,可以再说理,也符合说理特征。(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不是基于理性的交流,没有通过说明和协商,而是占领了话语阵地,对持不同意见的人打击报复,以强权压制众人说出真相;②只有结论,没有理由支持,没有提出任何证据来证明是鹿还是马;③违背逻辑。为试探秦二世和群臣的态度,实现篡权的野心,故意违背事实,混淆是非。(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没有“激动”的心理)

7.D(原文中写到“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老刚不符合“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特点)超然客公众号

8.①写海浪风雪之大,为下文四个年轻人遇险做铺垫;②写两个老人睡不着,为下文发现有人求救做铺垫;③写大火燃烧铺子,为下文落水和迷路的年轻人得救做铺垫。(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人性的真实:两位老人面对风雪、海浪等恶劣环境也有畏惧、绝望的心理,但为了救人义无反顾地点燃铺子;②场景、故事的真实:小说中关于风雪、海浪等场景的描写,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情感的真实:两位老人救到自己儿子的结局,符合人们对善有善报的期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EG(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注意题干中有“仅有”二字,因此必须在非断不可的位置上才断句)

11.D(材料二中“当”是相当、对等的意思,《促织》中“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中“当”是适合、适当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

12.B(“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夸大范围,过于绝对,苏轼认为只是对部分人有用)

13.(1)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了。(4分)

(2)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根据他的意见交给他职事,专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4分)

14.【参考答案一】奖惩方案:不惩罚典衣者,奖赏典冠者。理由:典衣者虽然没有及时加衣服,但是,并不是做了坏事,所以不惩罚他;典冠者虽然越职,但是做了好事,所以奖赏他。

【参考答案二】奖惩方案:轻罚典衣者,奖赏典冠者。理由:典衣者没有及时加衣服,理应受罚,但也不是大错,所以轻罚;典冠者虽然越权,但做了好事,所以奖赏他。

【参考答案三】奖惩方案;对典衣者不惩罚,对典冠者也不奖赏。理由:典冠者功过相抵,不奖赏;典衣者也没有犯重大过失,因此也不惩罚,这样既不会“过仁”,也不会“过义”。(奖惩方案1分,理由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C(“反败为胜”错,诗歌是说“尚可持”,即棋局像天下中分,还可以争持下去)

16.【参考答案一】同意:①颔联通过“蛛丝”“枯枝”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棋手在棋局中用心专注、忘我投入的状态,求胜心理较为强烈;②东坡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既欣赏胜利的喜悦,也接受失败的教训,体现出棋手在竞技中看淡胜败,从容淡定的心态;③后者是一种更为豁达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和变化,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答案二】不同意:①颔联通过“蛛丝”“枯枝”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棋手在棋局中用心专注、忘我投入的状态;②东坡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既欣赏胜利的喜悦,也接受失败的教训,体现出棋手在竞技中看淡胜败,从容淡定的心态;③前者侧重写下棋专注的状态,后者侧重写胜败的心态,没有可比性。(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斯用兵之效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海上明月共潮生 皎皎空中孤月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超然客公众号

18.序号②:“爆发的强度如果足够大”改为“如果爆发的强度足够大”;序号⑥:“且”改为“而”或“但是”(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19.因为火山喷射出的一些物质形成的气溶胶会反射太阳光,而且水汽转化成雨雪时又要吸收太阳辐射,所以热度减弱,地面温度下降,有时持续数年,就引发“无夏之年”。(6分。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D

21.①撒腿走了(只要是有比拟,意思对就可);②不是轰轰烈烈的/不是光明正大的(每写出一处给2分。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①运用叠词,语言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②突出北国春天到来的过程之漫长、艰辛、曲折;③表达了对蕴含其中的沉着果敢、顽强拼搏精神的褒赞。(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传》中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就尽量给奖励,为了用来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就尽量免除刑罚,为了用来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帝免用刑的宽大。四岳说:“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是违抗命今、毁坏同族之人。”不久,(尧)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中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时,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道义的标准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道义的标准是不可超过的。

古时候,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这赏赐的办法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对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没有作用。用刀锯作刑具,这刑罚的威力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没有作用。先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并且用爵位俸禄不足以勉励善行;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并且用刀锯不足以来制裁它们。所以当有所怀疑时,就用仁爱之心来行事(执行赏罚之事)。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材料二:

让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便根据他的意见交给他职事,然后专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就给予奖赏;如果取得的功绩和他的职事不相当,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不相符合,就加以惩罚。所以群臣之中那些话说大了而功绩小的就要惩罚,这不是惩罚他取得的功绩小,而是惩罚他取得的功绩与他的言论不相当;群臣之中那些话说小了而功绩大的也要惩罚,这并不是不喜欢大功,而是认为功绩与言论不相当的危害超过了他所取得的大功,所以要惩罚。从前韩昭候喝醉了酒睡着了,掌管君主帽子的侍从看见君主受寒了,所以把衣服盖在君主的身上。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身边的侍从说:“盖衣服的是谁?”身边的侍从回答说:“是掌管帽子的侍从。”韩昭侯因而同时惩处了掌管衣服的侍从和掌管帽子的侍从。他惩处掌管衣服的侍从,是认为他没有尽到他应尽的职责;他惩处掌管帽子的侍从,是认为他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韩昭侯并不是不怕着凉,而是认为侵犯他人职权的危害比着凉更厉害。所以英明的君主驾驭管理臣下时,臣下不得超越了职权去立功,也不可以说话与做事不相当。超越了职权就处死,言行不一致就治罪。(每个臣子)都在他的官职内恪守职责,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那么群臣就不会结党营私、胡作非为了。

高三语文考试答题方法

高三语文考试答题: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高三语文考试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高三语文考试有哪些答题技巧

高三语文考试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要懂得“四抓”:即抓重点(诗眼、题目、作者);抓手法(修辞、烘托、借景);抓情感(怀才、闲适、写志);抓语言(图画、艺术、意境)等。

答题模式如: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手法主要包括: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赞颂对方,表达依依惜别、别后思念之情;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古事凭吊、缅怀先贤、追慕古人、借古讽今等;边塞诗描写军旅生活、边地苦寒、壮丽风光等;思乡诗、闺怨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思念、忧愁伤感、游子凄楚、对家乡的思念等。

记住:古典诗词最常用的修辞比喻、对比,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高三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有什么

语文选择题的原则和技巧:题目暗示原则、预言精确度原则

语文纯考查知识点的题,最好能够先去排除迷惑选项。像病句题、词语填充题等,这么做有助于提高准确率。但是如何排除呢?很简单,假设你什么都不懂,由“试卷”表述信息,你认为说清楚什么事了,就基本无误,如果可能会让你误解,那么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就是你把句子表述的意思(第一印象)得出后,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如果有其他的解读,那么,出错率较大。

    220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