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中考频道>中考科目>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古诗词背诵方法

建国分享

  古诗词最难的莫过于熟读并背诵全文了,背诵古诗词有什么办法吗?可以在中考中提高我们的分数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古诗词背诵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考语文古诗词背诵方法

  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按写作顺序背诵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整分联背诵法

  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

  限时背诵法

  这是强制记忆法之一,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如果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限时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七大表达技巧解析

  1、情景交融

  释义: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对比衬托

  释义: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

  例1: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

  例2: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析: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3、借助修辞

  释义: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

  例: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解析: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

  4、托物言志

  释义: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

  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析: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5、虚实结合

  释义: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6、使用典故

  释义: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理解古诗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7、渲染烘托

  释义: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

  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