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中考频道>中考科目>中考语文>

语文中考模拟题_中考语文试卷

玉莲分享

  对于中学生来说,每次一到中考前的几个月,都是各个科目包括语文的模拟试卷不断来临的时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供大家参阅!

  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题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草枯鹰眼疾, 。 (《观猎》)

  2、夕阳西下, 。 (《天净沙•秋思》)

  3、 ,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4、向来枉费推移力, 。 (《观书有感》其二)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这首词的作者是 (姓名),词牌名是 。(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识是因少时无知,识尽是因饱受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篇感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愁的深沉厚重。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划线句中“ ”交待了作者夜游的起因 (3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的意思是记述作者夜游承天寺之事。 B.张怀民与作者的遭际相同情感相通。

  C.“水中藻荇交横”描绘了清澈空明的月色。 D.本文意在表达作者对悠闲安逸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甲文

  鉴得归乡里。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器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咸相谓曰:“今天子播越,中原无伯,当归依仁德可以亡后。”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

  乙文

  峄山……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如数间居处,其俗谓之峄孔。……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逃此山,胡贼攻守不能得。

  【注释】①鉴,郗鉴,人名。 ②资赡:资助,供给。 ③曲,偏僻的地方。

  ④伯越:流亡不定。 ⑤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鉴得归乡里( ) (2)可以后亡( )

  12、甲句中划线句“鉴复分所得”,“所得 ”具体指的是 。后来,他被众人推举为首领,是因为他具有“ ”的美德。(4分)

  13、乙文解释了郗鉴选择峄山为避难所的理由:(4分)

  (1) (2)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

  ①“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是美国建筑师伊罗沙里宁的话。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中表现了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而地标性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名片,如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

  ②地标性建筑应该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挪威首都奥斯陆港口的歌剧院,是由挪威建筑师罗伯特•格林伍设计的,这个国家一年里大半时间都是白雪皑皑,他就以白色石头作为表层,如地毯般一直覆盖到屋面,使整栋歌剧院象一座白色的平台从大海中升起,与自然完美相融。建筑与环境协调,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象征。

  ③城市建筑应该是大众宜居的,创造一个地标性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当下的生活,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完美诠释了联合国人居组织《伊斯坦布尔宣言》的理念:“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前几年,太原南部新城规划,外国建筑师把建筑设计得很雄伟,但是,外国人根本不了解这个城市缺水的严峻性,试想这样的建筑建成之后,人们怎么生活?

  ④此外,地标性建筑要在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基础上追求文化创新。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采用了江南民居白墙灰瓦的主色调,依据山势,建成高低错落的四合院形式,既有北京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创造性地加入江南民居的元素,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成为城市建筑的典范。

  ⑤可是当下的中国,不少打造地标性建筑时,只是互相竟高、竟大,很少文化创新,首先表现为缺乏文化自信。各大城市竞相举办国际设计招标,借外国建筑师的名望和设计,为自身增添光彩。其次是简单拼凑。上海某大学松江校区,英语系的楼仿照剑桥,行政办公楼仿法式,最奇怪的是学生活动中心,“拼贴”了意大利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整个校区的建筑风格似乎是脱离了现实文化环境的“洋杂烩”。此外,还有一些城市直径克隆,打造山寨版建筑,将创造变成制造,设计变成抄袭。这样一来,地标性建筑就失去了创新与活力,也就失去了作为城市文化名片的价值。

  ⑥因此,优秀的地标性建筑要有文化追求。 按照城市自身的文化和理想建设的地标性建筑,能真正体现现代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 (有删改)

  14、第①段中加点词“名片”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第⑥段横线上应填的关键词是( )(2分)

  A.只有……才 B.只要……是 C.如果……就 D.因为……所以

  16、下列说法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文化核心就是地标性建筑

  B.《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地标性建筑要与城市环境相符

  C.作者反对聘请外国建筑师参与设计中国地标性建筑

  D.地标性建筑的文化追求离不开创新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依次阐述的三个观点是 (8分)

  18、下面这个事例放到文章哪一段作为事实论据?请阐述(4分)

  在国际大都市上海陆家嘴中央商务区,有一座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上面用了上千根希腊柱子,上面是罗马穹顶。

  第 段,理由是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9-23题(21分)

  鸳鸯劫 梁晓声

  ①冯先生是我的一位画家朋友,擅画鸳鸯,颇有名气。近三五年,他的画作与拍卖市场结合得很好,于是阔绰,在京郊置了一幢大别墅,还营造了几亩地的庭院。庭院里,蓄了一塘水。塘中养着些水鸟。无非野鸭什么的,还有一对天鹅。自然,鸳鸯也是少不了的。

  ②有人在买冯先生的鸳鸯戏荷图时,问他:“鸳鸯鸳鸯,雄者为鸳,雌者为鸯;鸳不离鸯,鸯不离鸳,如若分离,又岂能叫鸳鸯?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什么传说故事?”冯先生说,他只对线条和色彩以及构图技巧感兴趣,从来不想知道鸳鸯的什么故事。

  ③冯先生午睡前有一个习惯,总是要坐在他那大别墅二层的落地窗前,俯视庭院里的花花草草,静静地吸一锅烟斗。那是 夏的一天,他正要磕尽烟斗站起身的时候,忽见一道暗影自天而降。他定睛细看,竟是一只苍鹰,企图从水塘里攫捉到一只水鸟。水鸟们受此大惊吓,四散游逃。两只天鹅,猝临险况,反应疾迅,扇着翅膀跃到了岸上。苍鹰一袭未成,不肯善罢甘休,旋身飞上天空。第二次俯冲下来,目标盯准的是那只雌鸳鸯。而水塘里,除了生长着几株荷,再没有什么可供水鸟们藏身的地方。偏那些水鸟们,包括鸳鸯,久不起飞,飞的本能意识已经大大退化。

  ④冯先生隔窗看呆了。

  ⑤正在那雌鸳鸯命系一发之际,雄鸳鸯不逃窜了。它一下子游到了雌鸳鸯前面,张开双翅,勇敢地扇打俯冲下来的苍鹰,结果苍鹰的第二次袭击也没成功。那苍鹰似乎饿急了,它飞上空中,又开始第三次攫捉。而雄鸳鸯,那美丽的、除了被人观赏外几乎毫无可取之处的水鸟,也又一次飞离水面,用显然处于弱势的双翅扇打苍鹰的利爪,拼死保卫它的雌鸳鸯。力量悬殊的战斗,就这么接二连三地展开了。

  ⑥令冯先生更加看呆了的是,塘岸上的一对天鹅,仿佛产生维护正义的冲动,它们又一齐伸展开了双翅,扑入塘中,加入了保卫战。在它们的带动之下,那些野鸭呀鹭鸶呀,便都不再恐惧,先后参战。水塘里一时间情况大乱……

  ⑦待冯先生不再发呆,冲出别墅,战斗已经结束。苍鹰一无所获,不知去向。水面上,羽毛零落一片,有鹰的,也有那些水鸟的……那只雄鸳鸯就惨了,遍体 伤来形容,两只眼睛也瞎了。

  ⑧到了秋季,我带着几位朋友到冯先生那里玩,发现他的水塘里增添了一道“风最”——那只雌鸳鸯,将它的一只翅膀,轻轻地搭在雄鸳鸯的身上,缓缓地、缓缓地游来游去,俨然一对臂挽着臂在散步的恋人。

  ⑨而那只雄鸳鸯,往日的漂亮不再。它的背上,翅根,有几处地方裸着褐色的呈现创疤的皮。肯定地,那几处地方,是永远也不会再长出美丽的羽毛了……

  ⑩更令人 然心动的是——塘中的其他水鸟,包括两只气质高贵的天鹅,已和那对鸳鸯相向游着了,都自觉地给那对鸳鸯让路。而当它们让路时,每每曲颈,将它们的头低低地俯下,一副 敬的姿态。

  ⑪冯先生心中清楚那是为什么。后来,他常常跟来庭院的朋友讲这个故事。末了,还总要加上一句:“在我看来,它们每一只都是高贵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9、选字填空,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那是 夏的一天 (2)那只雄鸳鸯就惨了,遍体 伤

  (3)更令人 然心动的是 (4)一副 敬的姿态

  A.严 鳞 砰 崇 B.严 磷 怦 崇 C.严 磷 砰 崇 D.严 鳞 怦 崇

  20、细读第③-⑦段,用简洁的语言填写表格。(8分)

  苍鹰的袭击 雄鸳鸯的行为 其他水鸟的行为 冯先生的心理

  第一次 逃窜 (1) 吃惊

  第二次 (2) 逃窜 担忧

  第三次 挺身而出 (3) (4)

  21、小说结尾和第②段画线句相呼应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3分)

  22、结合全文,下列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原句:那只雌鸳鸯,将它的一只翅膀,轻轻地搭在雄鸳鸯的身上,缓缓地、缓缓地游来游去,俨然一对臂挽着臂在散步的恋人。

  改句:那只雌鸳鸯,将它的一只翅膀,轻轻地搭在雄鸳鸯的身上,在塘中缓缓地游来游去,俨然一对臂挽着臂在散步的恋人。

  23、“它们每一只都是高贵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雄鸳鸯的高贵在于为爱情拼死保护伴侣。 B.雄鸳鸯的高贵在于为了爱情不离不弃。

  C.水鸟们的高贵在于见义勇为、礼敬勇者。 D.天鹅的高贵在于带头保卫自己的领地。

  三、综合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4-26题(10分)

  “天宫二号”入选美《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发明

  ①光明日报12月1日电(记者张蕾)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16年度世界25项最佳发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了位列其中,这也是盖榜单中首次出现来自中国的航天器产品。

  ②《时代》周刊给出的评语为:“和国际空间站(ISS)相比,‘天宫二号’的确没那么显眼。但是,国际空间站是15个国家合作建立的,其中还包括美俄这样的航天强国,而‘天宫二号’是由中国独立研发的,并且这距离中国第一次把人送上太空仅仅十余年。”

  ③“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9月15日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24、梳理这则消息中报道的“天宫二号”大事,完成填空。(3分)

  “天宫二号”大事记

  2016年9月15日, (1) 。

  (2) , (3) 。

  25、要快读了解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可以只阅读下列( )项。(3分)

  A.标题 B.第①段 C.第②段 D.第③段

  26、校报总编文迪打算把这则消息摘录到第一期校报上去,她还计划增加一条“相关链接”。以下哪一条不适合链接在此?请简述理由。(4分)

  A.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飞船自动对接成功。

  B.2011年9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

  C.据报道,“天宫二号”计划完成的各类实验项目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4项。

  D.2016年12月20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在“天宫二号”测试电磁引擎。

  选择: 理由:

  四、写作(60分)

  27、题目:嘿!真新鲜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一、文言诗文阅读 (40分)

  (一)默写(15分;各3分)

  1.雪尽马蹄轻 2.断肠人在天涯 3.不以物喜 4.此日中流自在行

  5.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6.(2分)辛弃疾 丑奴儿

  7.(2分)C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8.(3分)月色入户

  9.(3分)只是缺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但”、“耳”、语序)

  10.(3分)D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11.(4分;各2分)(1)返回,回归(2)逃跑,逃亡

  12.(4分;各2分)州中之士资赡他的物资 仁德(或:仁、义;答“恩义”,扣1分)

  13.(4分;各2分)(1)峄山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可以居住;(2)地形易守难攻

  二、现代文阅读(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14. (2分)地标、标志(代表、象征)

  15. (2分)A

  16. (3分)D

  17. (8分;各2分)论点:优秀的地标性建筑要有文化追求

  地标性建筑应该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最新上海初中高中资料请关微信公众号“注沈姐的语文课堂”,转载请注明出处)地标性建筑还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地标性建筑要在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的基础上追求文化创新。

  18. (4分)【评分建议】明确结论(第④、⑤段),1分;理由,3分(提炼出该事例的关键信息,1分;明确相对应的观点,1分;分析事例与观点的关系,1分)

  【答题示例】

  A. 可以放在第④段(1分) 理由:这座建筑创造性地融合古典与现代(或:中国与西方、多个国家)多元建筑文化,形成了新的建筑样式(1分),

  能体现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特点(1分),能论证第④段“追求文化创新”的观点(1分)。

  B. 可以放在第⑤段(1分) 理由:这座建筑把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形式拼贴起来(1分),脱离了上海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文化环境(或:不能体现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文化特征,1分),与第⑤段指出的“简单拼凑”现象一致(或:某大学松江校区拼凑各类建筑风格的论据相似,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1分)

  19.(2分)D

  20.(8分;各2分)(1)四面游逃;(2)返身迎敌;(3)加入保卫战;(4)震撼/感动

  21.(3分)后来,他常常跟来庭院的朋友讲这个故事(1分)

  通过交代冯先生对鸳鸯的态度/认识(由只关心其外在美到敬佩其内在美)的转变(1分),衬托出鸳鸯誓死守护爱情的品质之高贵(1分)

  22.(5分)原句更好(1分)。“缓缓地”反复出现(或:提前到“在塘中游来游去”之前)(1分),最新上海初中高中资料请关微信公众号“注沈姐的语文课堂”,转载请注明出处。描述了雌鸳鸯细心呵护受伤的雄鸳鸯游水的情形(1分),突出了鸳鸯夫妻俩劫后余生不离不弃的伟大爱情(1分),流露出作者由衷的敬意(或对鸳鸯的敬意)(1分)。

  23.(3分)D

  三、综合运用(10分)

  24.(3分;各1分)(1)“天宫二号”成功发射 (2)2016年11月底

  (3)“天宫二号”入选美《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发明

  25.(3分)A

  26.(4分;各2分)B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与这则消息报道“天宫二号”的关系不大(或:不能帮助读者了解更多关于“天宫二号”的信息)(2分) 文

  上海市浦东区语文中考模拟题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二)》)

  2.僵卧孤村不自哀,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4.……六十而耳顺, ,不逾矩。 (《孔孟论学》)

  5.嗟夫!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诗中“万里觅封侯”用了 (人名)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2分)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博。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选文作者 (人名)和《醉翁亭记》的作者 (人名)同属“唐宋八大家”。(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10.文中的驴子看上去是“ ”(用文中语句),而实际上却很无能,我们常用成语“外强中干”来形容。而由此文也延伸出了成语:□□□□(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文中的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 (2)子孙窃怪之 ( )

  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张堪常对我说知己的话,我因为相信而记在心里。

  B.张堪常对我说知己的话,我把这份信任记在心里。

  C.张堪曾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这份信任记在心里。

  D.张堪曾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因为相信而记在心里。

  13.张堪提出“欲以妻子托朱生”的请求,朱晖的态度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堪卒”后,朱晖“闻其妻子贫困”后的举动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从中可以看出朱晖是一个 的人。(5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7分)

  堵车,是一种城市病

  ①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说起北京那是‘首堵’,‘一上路就堵’是上海,广州‘堵得很广泛’,成都自然‘成天堵’,重庆更是‘重复地堵’。”堵车几乎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城市的顽疾。

  ②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这一病症也日益严重。比如,1982年美国全部交通延时7亿小时,到2003年这一数据上升到37亿小时,其中26个市区延时现象几乎增加6.5倍。

  ③专家研究发现,在汽车出现之前,甚至是更早的古罗马时代,人类的通勤时间一般维持在1小时左右,这一现象被称作为人类的“洞穴本能”。从生物学含义上说,母亲的子宫很像洞穴,而几十万年前人类又以“穴居”的方式生存,因此人类对类似空间会产生归属感、亲切感和安全感。现代人眼中的家就如同平静、安稳的“洞穴”,“1小时”就是人类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找到的一种时间平衡。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经济学家雅科夫•扎卡维也发现,不管是在美国的城市还是非洲的农村,大多数人花在路上的时间基本上也是1个小时左右。

  ④不用说,堵车打破了这种平衡。不但大大延长人们在路上的时间,有时还会耽误很多事情,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满和体能上的疲乏。甚至因为堵车,很多人办事和思考的方法都会有所改变。

  ⑤造成堵车的原因也许非常复杂,比如车辆数的迅速增加、城市道路布局的不合理、人们不良的驾车习惯等。但一旦成为城市病,那么身居其中的人们随时都有可能赶上。

  ⑥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也许我们还要学会如何面对疾病,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情。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就诞生了一系列“堵车产业”。比如汽车餐厅、车内方便食品、车内有声读物、车内免提电话、车载视频等。广播业在濒临式微的时候,也因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才能施展拳脚。十有八九的车主会将车内广播频道调在交通台上,随时收听哪里堵车了,哪里的道路出了事故;也可以听听电台的音乐和主持人的说笑调侃,以此打发时间。

  ⑦但“堵车产业”不能真正医治好堵车这个病,城市政府的管理部门必须要有所作为。也许有人会说,城市大了,车子多了,堵车增多是自然现象,但这未必就是必然现象。就说日本东京吧,市区人口1300多万,汽车保有量约800万辆,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不到8平方米,然而即使是通勤高峰也鲜见长距离堵车。因为在日本,平日很少有人开车上下班,一是停车场有限且收取昂贵费用,二是日本的公共交通足够便捷。这是否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呢?

  14.第⑥节画线句在文中具体是指: 。(3分)

  15.对上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节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美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

  B.“洞穴本能”就是指人类对洞穴有一种归属感、亲切感和安全感。

  C.从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人们的出行时间都维持在1小时左右。

  D.个人自身以及客观环境等复杂的因素都可能是造成堵车的原因。

  16.以下能替换第⑥节加点词语“濒临式微”和“施展拳脚”且不改变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面临转折 发生变化 B.面临转折 发挥特长

  C.将要衰败 发挥特长 D.将要衰败 发生变化

  17.结合文本,判断下列措施中不能很好缓解堵车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便捷性。 B.建造更多更便宜的停车场地。

  C.合理控制城市无限扩张的规模。 D.形成良好而规范的驾车习惯。

  18.有人认为上文可以用“日益严重的堵车现象”为题,你觉得好吗?请简述理由。(5分)

  答: 。(1) ;(2)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3分)

  泥斑马

  肖复兴

  ①家里院子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两扇黑漆的大门上,刻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虽然bān bó( )脱落,却依然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在老北京,这叫作广亮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一扇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高台阶上有一个平台,由于平常大门不开,平台便显得宽敞。王大爷的小摊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走动的人们,一眼就能够望见他的小摊。

  ②王大爷的小摊,卖些糖块儿、酸枣面、洋画片、风车和泥玩具之类的东西。特别是泥玩具,大多是一些小猫、小狗、小羊、小老虎之类的动物,都是王大爷自己捏出来的,再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活灵活现,非常好看,卖得也不贵,因此,很受小孩子们欢迎。有时候,放学后,走到大院门口,我常是先不回家,站在王大爷的小摊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也不管我。如果赶上王大爷正在捏他的小泥玩具,我便会站在那里看不够地打量,忘记了时间。回家晚了,挨家里人一顿骂。

  ③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呢?这是小时候最令我感到神奇的事。

  ④王大爷那时候五十岁出头,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里。他很随和,逢人就笑。那时候,别看王大爷小摊上的东西很便宜,但小街上人们的生活也并不富裕,王大爷赚的钱自然就不多,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⑤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但是,大院里所有人都知道,儿子是领养的。那时,儿子将近三十,还没有结婚,是一名火车司机,和王大爷老两口挤在一间东厢房里。小摊挣钱多少,王大爷倒不在意,让他头疼的是房子住得太挤,儿子以后再找个媳妇,可怎么住呀?一提起这事,王大爷就“嘬牙花子”①。

  ⑥那是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正值“大跃进”,全院的人家都不再在自家开伙,而是到大院对面的街道大食堂吃饭。春节前,放寒假没有什么事情,我常到王大爷的小摊前玩。那一天,他正在做玩具,看见我走过来,抬起头问:“你说做一个什么好?”

  ⑦我随口说了句:“做一只小马吧。”

  ⑧他点点头说好。没一会儿的工夫,泥巴在他的大手里左捏一下,右捏一下,就捏成了一只小马的样子。然后,他抬起头又问我:“你说上什么颜色好?”我随口又说了句:“黑的!”

  ⑨“黑的?”王大爷反问我一句,然后说:“一色儿黑,不好看,咱们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

  ⑩那时候,我的脑子转弯儿不灵,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我情不自禁地赞扬起来。

  ⑪第二天,我在王大爷的小摊上,看见这只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就像活了一样。

  ⑫我太喜欢那只小斑马了。每次路过小摊都会忍不住站住脚,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那一阵子,我满脑子都是这只小斑马,只可惜没有钱买。几次想张嘴跟家人要钱,接着又想,小斑马的脖子上系着个小铜铃铛,比起一般的泥玩具,价钱稍微贵了点儿,便把冒到嗓子眼儿的话,又咽了下去。

  ⑬春节一天天近了,小斑马虽然暂时还站在王大爷的小摊上,但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哪个幸运的孩子买走,带回家过年。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就很难过,好像小斑马本就是我的,但会被别人抢去,就像百爪挠心一样难受。在这样的心理下,我干了一件“蠢事”。

  ⑭那一天,天快黑了,因为临近过年,小摊前站着不少人,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我趁着天色暗,伸手一把就把小斑马“偷走”了。我飞快地把小斑马揣进棉衣口袋里,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我的心在不停地跳,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

  ⑮这件事很快被爸爸发现了,他让我把小斑马给王大爷送回去。跟在爸爸身后,我很怕,头都不敢抬起来。王大爷爱怜地望着我,坚持要把小斑马送给我。爸爸坚决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孩子。最后,王大爷只好收回小斑马,还嘱咐爸爸:“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⑯就在这一年的夏天,王大爷要去甘肃。这一年,为了疏散北京人口,也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政府动员人们去甘肃。王大爷报了名,很快就被批准了。大院所有的街坊都清楚,王大爷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

  ⑰王大爷最后一天收摊的时候,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他也望着我,想说些什么,却又什么话也没说就收摊回家了。那一天,太阳似乎也阴沉了,小街上一个人都没有。

  ⑱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没能看到他。放学回到家,看到桌上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小斑马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⑲四十多年过去了,王大爷的儿子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在王大爷留给他的那间东厢房里结了婚,生了孩子。他的媳妇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他的儿子个子也很高,很帅气。可是,王大爷再也没有回来过。难道他不想他的儿子,不想他的孙子吗?

  ⑳四十多年来,我曾经多次去甘肃,走过甘肃的好多地方,每一次去,都会想起王大爷,想起这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然,也会想起那只“泥斑马”。 (有删改)

  [注释]①嘬牙花子:就是咂嘴,用舌头和牙齿发出来的声音,一般形容遇到难题,不好办的事。

  19.请根据拼音,在第①节画线句的括号中写上正确的词语。(2分)

  虽然bān bó( )脱落,却依然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

  20.概括第⑥节至第⑮节围绕“泥斑马”所发生的事。(6分)

  (1) 。(2)“我”没有钱买王大爷捏的泥斑马。

  (3) 。 (4) 。

  21.第⑰节描写了“我”和王大爷分别前的情景,根据上下文猜测,王大爷当时想说的是:“ 。”

  这一节中的画线句是 描写,其作用是 。(6分)

  22.第①节中作者写到了大门上那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结合全文,其作用是:

  (1) ;(2) 。(6分)

  23.以下对王大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大爷能捏各种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可见他心灵手巧,有一副好手艺。

  B.王大爷逢人就笑,东西卖得也很便宜,可见他是一个随和善良的人。

  C.王大爷为了解决儿子结婚的住房,报名去了甘肃,可见他的忠厚无私。

  D.王大爷去支援“三线建设”后一去不回,可见他骨子里的固执与孤僻。

  三、综合运用(10分)

  24.2016年4月,上海街头出现了“摩拜单车(mobike)”,它与原本的公共自行车不同,不用办卡,没有车桩,用二维码就能开锁,在APP上就能找车。用户可以把车停放在除弄堂、小区、楼道等区域外的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车点。半年后,“摩拜单车”又推出了轻骑(Mobike Lite),有了更人性化的设计:重量接近日常用的自行车,安放了车篮,设计了可升降座椅。在试运营一段时间后,公司对投放的1000辆“摩拜单车”进行了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还存在不规范停放、私自占有、恶意损坏等现象。

  (1)“摩拜单车”针对“知晓度”和“使用率”,在20—45岁人群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了小型调查:

  不知道

  “摩拜单车” 安装“摩拜单车”APP,但未曾使用 偶尔使用过

  “摩拜单车” 经常使用

  “摩拜单车” 固定使用

  “摩拜单车”

  2% 23% 31% 25% 19%

  从表格可知调查结果是: ;根据阅读文段《堵车,是一种城市病》推测,产生这一调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4分)

  (2)右图是小刘的“摩拜单车”骑行图,请

  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描述小刘的骑行路

  线。(2分)

  (3)小刘给“摩拜单车”的客服经理王明发了一封邮件,指出了“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不足,同时,他还认为“摩拜单车”没有必要收取299元押金。假设你就是“摩拜单车”的客服经理王明,请你结合上述所有相关材料,完成以下对小刘的回复。(4分)

  小刘: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问题,我们① ;至于你提出的押金问题,我们则认为② 。感谢你的支持!

  客服经理:王明

  2016.1.11

  四、写作(60分)

  25.在流逝的时间里,在成长的岁月中,总有一些画面会牢牢地留在你的记忆里,如同定格的相片,永远不会褪色……请以“定格的画面”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1)以记叙为主。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黄浦区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每题3分。

  1.向来枉费推移力 2.尚思为国戍轮台

  3.八百里分麾下炙 4.七十而从心所欲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6.(2分)班超 7.(2分)D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8.(2分,每空1分)柳宗元 欧阳修

  9.(3分)老虎因此而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件事:“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10.(4分,每空2分)庞然大物也 “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11.(4分,每个2分) (1)向来,一向 (2)偷偷地,暗中 12.(3分) C

  13.(共5分)只是拱手没敢答应(1分,未写“拱手”只写“没有答应”也可) 亲自前去看望,送了丰厚的钱款接济(2分,“亲自前往”和“用钱款接济”两个举动各1分) 重情义、讲信义(2分,“重情义”和“讲信义”写出一点即可)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7分)

  14.(3分)堵车这一现象发展十分迅速,但要解决堵车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明确“病”、“如山倒”、“如抽丝”三者的具体意思,各占1分)

  15.(3分)D 16.(3分)C (选B、D给1分,选A不给分) 17.(3分)B

  18.(共5分)原文题目更好(1分)理由:⑴文中直接说明堵车现象日益严重的是第②节,除此之外文章还分析了堵车造成人们心理不满的原因、堵车产业的发展等其他内容,所以“日益严重的堵车现象”不能概括文章的内容;⑵原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堵车比作疾病,生动表现出堵车对于城市发展的不利;⑶文章第②节的“病症也日益严重”,第⑥节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以及结尾处“……不能真正医治号堵车这个病”等内容都和题目中的“城市病”有所呼应。(每点2分,共4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3分)

  19.(2分)斑驳

  20.(共6分,每点2分)⑴王大爷捏了个黑白相间的泥斑马。⑶“我”偷走了王大爷的泥斑马。

  ⑷“我”按爸爸的要求归还泥斑马并得到王大爷的原谅。

  21.(共6分,每空2分)示例:“孩子,我原谅你了,那只泥斑马就留给你了!”“孩子,我走了,好好听你父亲的话!” (表达对“我”的期待和嘱咐、和“我”告别、告诉“我”他再也不回来、告诉“我”早已原谅了“我”拿小斑马的事、告诉“我”他把那只小斑马送给了“我”……合理即可)

  环境 渲染了分别时清冷而伤感的氛围。(烘托“我”和王大爷分别时难过的心情。)

  22.(共6分,每点3分,分别从“父亲”和“王大爷”的角度分析。)

  ⑴对联既是家风的写照,也是后文父亲教育孩子的铺垫;⑵对联还暗合了王大爷的性格,表达作者对王大爷的赞美。

  23.D(3分)

  三、综合运用(10分)

  24.⑴(4分,每空2分)被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知道“摩拜单车”,超过半数使用过“膜拜单车”

  “摩拜单车”能够避开堵车、构建起便捷的公共交通

  ⑵(2分,要明确起点、终点以及途经路名,或者途径的地点也可。起点或终点不明确扣1分,途经路名或途径点不明确扣1分)

  示例一:从新天地出发,骑到黄陂南路地铁站,然后沿淮海中路到x藏南路左转,沿x藏南路到达终点人民广场地铁站。

  示例二:从新天地出发,骑到黄陂南路地铁站,然后经过大时代广场、大世界、港陆广场,到达终点人民广场地铁站。

  ⑶(4分,每点2分)示例:①已推出了轻骑,减轻了自重 ②目前还存在不规范使用现象,押金作为使用保证还不能取消

  25.作文分项评分标准(60分)

  说明:

  ⑴A等基准分为56分;B等基准分为47分;C等基准分为36分;D等基准分为25分。

  ⑵其中—项富有特色,其他两项达到B,可考虑A;其中—项富有特色,其他两项在A、B之间,可考虑满分。

  ⑶严重偏离题意,或语病严重,或不足规定字数300字,得分不超过16分。

  ⑷思想内容不健康,最多评C等。

  ⑸未写题目扣2分。

  ⑹标点不正确(标点不逗或一逗到底)总扣1分。

  ⑺错别字两个或以上,则在语言分中扣除1分

  湖北武汉市语文中考模拟题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成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浩 (qiú)枝 磕 (pàn) 骋

  B.显 (rú)染 拮 (jū) 轮

  C. 职 (xiāo)勇 自 (yì) 秀

  D. 酌 (rǒnɡ)杂 无 (yín) 禁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 ___;知音,是为寂寞_ 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 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 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武大、华科大效仿牛津、剑桥两校划船比赛的做法,在东湖举行“同城双星”龙舟赛.

  B.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C.我们要想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D.“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二、(共9分,每小题9分)

  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错误管理理论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在现实场景中的决定,无论是感知、判断、推理还是行为,不犯错误最好,这毫无疑义,但现实场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

  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结果这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疑心自己喝了蛇,回家后忧心而病.这人告知原委,蛇原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也不治而愈.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野心,于是请他赴鸿门宴.刘邦赴宴,趁机为自己辩解.项羽轻信.最终垓下被围,乌江自刎.这两个故事中都有错误:朋友把弓当成了蛇,这是一类错误;项羽认为素有大志的刘邦没野心,这也是一类错误.这两个错误导致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虚惊一场,一个是身死国灭.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东西当成没有,叫错误否定.这两类错误通常给人带来的代价不同: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不存在贻误病情的问题;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就会错失治疗良机.把草绳看成蛇往往是一场虚惊,把蛇看成草绳却会要了人的命.在人类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能活下来的人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即在不确定决策场景下,他们容易犯代价较小的那类错误.原因很简单,喜欢犯另一类错误的人都死翘翘了,他们在自然选择的残酷竞争下被淘汰了.

  诸多研究案例支持了错误管理理论,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增大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对于这种冲向自己的物体,人高估它的速度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反应时间,谁知道它是不是一头剑齿虎呢?类似的,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这种倾向会让人在危险的山崖上移动时更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人,而非相反.比如,一个脸上斑斑点点的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你要没别的选择也只能跟他坐一起时,不自觉就会离他很远,因为你自动就会把这人脸上的斑点,当成是他有病的迹象,哪怕这种判断是错的,毕竟,这种倾向的代价通常很小.但如果他们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你可能被传染,在缺医少药的石器时代,还可能会死.类似的,人们更容易把陌生人看成坏人,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但问题是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判断对方的好坏.人们可能把好人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错误的代价不一样:前者是一场误会,后者则会遭受伤害.

  我们并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更不提倡犯错误,这里提出错误管理理论,是想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让读者对错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选自《2015 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杯弓蛇影中的错误属于错误肯定.

  B.鸿门宴中的错误属于错误否定.

  C.把草绳看出蛇属于错误肯定.

  D.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属于错误否定.

  (2)对下列现象的分析,不符合“错误管理理论”的一项是

  A.音量增大意味着物体正在趋近自己,所以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

  B.距离增大意味着掉下去时损伤更大,所以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

  C.与病人接触,意味着传染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人们会与有疾病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D.与陌生人接触,意味着接触坏人的机会更大,所以人们会更容易把陌生人当作坏人.

  (3)下列对“错误管理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错误管理理论”之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是因为人犯错误难以避免.

  B.“错误管理理论”可以解释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

  C.“错误管理理论”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但可以让我们认识到错误是有研究价值的.

  D.“错误管理理论”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可以让人们少犯错误.

  三、(共9分,每小题13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1)下列甲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颖士 语柳并曰 阴:暗中

  B.胡人 宠而骄 负:依仗

  C.往 金陵 客:旅居

  D.则 之焉 过:责备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四、

  7.填空.

  ①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②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古》)

  ③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曹操《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老骥”意指      ,这一诗句表现了诗人      的精神.

  五、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老去的舌尖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逝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已经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⑪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文/蓝染,有删改)

  (1)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第⑥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

  (2)本文③~⑤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食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

  (3)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4)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回答.

  六、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作分析,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三条即可.

  (2)在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需要你谈谈主动学习的意义.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七、作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成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浩 (qiú)枝 磕 (pàn) 骋

  B.显 (rú)染 拮 (jū) 轮

  C. 职 (xiāo)勇 自 (yì) 秀

  D. 酌 (rǒnɡ)杂 无 (yín) 禁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A.有误,“磕绊”应读作“kē bàn”,“弛骋”应写作“驰骋”;

  B.正确,不要把“显赫”写作“显郝”;

  C.正确,不要把“秀颀”写作“秀欣”;

  D.正确,不要把“冗杂”的“冗”读作“róng”.

  故选:A.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 ___;知音,是为寂寞_ 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 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 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考点】词义辨析.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题干中的句中都是课文中出现的语句,只要多读课文都可正确作答.

  【解答】“锦上添花”的意思是: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雪中送炭”的意思是: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对于作家而言,成名后粉丝会很多,所以第一个空选择“锦上添花”.作家的知音会很少,所以第二个空选择“雪中送炭”.“慧眼独具”的意思是: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胆识过人”的意思是:很有胆量,勇敢的意思.根据句意寻觅知音,不仅能发现知音,更能有胆量识别作家,所以第三个空选择“独具慧眼”,第四个空选择“胆识过人”.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武大、华科大效仿牛津、剑桥两校划船比赛的做法,在东湖举行“同城双星”龙舟赛.

  B.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C.我们要想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D.“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有两个角度,意思语法结构,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二是内容,包括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表述正确;

  B.搭配不当,“降低”与“意识”搭配不当,改为“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能力”;

  C.表述正确;

  D.表述正确.

  故选:B.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考点】标点符号.

  【分析】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A.正确;

  B.正确;

  C.错误;分号的用法:①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②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而例句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不符合分号用法,故在此处应使用“,”

  C.正确

  二、(共9分,每小题9分)

  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错误管理理论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在现实场景中的决定,无论是感知、判断、推理还是行为,不犯错误最好,这毫无疑义,但现实场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

  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结果这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疑心自己喝了蛇,回家后忧心而病.这人告知原委,蛇原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也不治而愈.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野心,于是请他赴鸿门宴.刘邦赴宴,趁机为自己辩解.项羽轻信.最终垓下被围,乌江自刎.这两个故事中都有错误:朋友把弓当成了蛇,这是一类错误;项羽认为素有大志的刘邦没野心,这也是一类错误.这两个错误导致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虚惊一场,一个是身死国灭.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东西当成没有,叫错误否定.这两类错误通常给人带来的代价不同: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不存在贻误病情的问题;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就会错失治疗良机.把草绳看成蛇往往是一场虚惊,把蛇看成草绳却会要了人的命.在人类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能活下来的人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即在不确定决策场景下,他们容易犯代价较小的那类错误.原因很简单,喜欢犯另一类错误的人都死翘翘了,他们在自然选择的残酷竞争下被淘汰了.

  诸多研究案例支持了错误管理理论,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增大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对于这种冲向自己的物体,人高估它的速度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反应时间,谁知道它是不是一头剑齿虎呢?类似的,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这种倾向会让人在危险的山崖上移动时更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人,而非相反.比如,一个脸上斑斑点点的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你要没别的选择也只能跟他坐一起时,不自觉就会离他很远,因为你自动就会把这人脸上的斑点,当成是他有病的迹象,哪怕这种判断是错的,毕竟,这种倾向的代价通常很小.但如果他们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你可能被传染,在缺医少药的石器时代,还可能会死.类似的,人们更容易把陌生人看成坏人,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但问题是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判断对方的好坏.人们可能把好人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错误的代价不一样:前者是一场误会,后者则会遭受伤害.

  我们并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更不提倡犯错误,这里提出错误管理理论,是想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让读者对错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选自《2015 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杯弓蛇影中的错误属于错误肯定.

  B.鸿门宴中的错误属于错误否定.

  C.把草绳看出蛇属于错误肯定.

  D.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属于错误否定.

  (2)对下列现象的分析,不符合“错误管理理论”的一项是 C.

  A.音量增大意味着物体正在趋近自己,所以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

  B.距离增大意味着掉下去时损伤更大,所以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

  C.与病人接触,意味着传染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人们会与有疾病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D.与陌生人接触,意味着接触坏人的机会更大,所以人们会更容易把陌生人当作坏人.

  (3)下列对“错误管理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错误管理理论”之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是因为人犯错误难以避免.

  B.“错误管理理论”可以解释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

  C.“错误管理理论”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但可以让我们认识到错误是有研究价值的.

  D.“错误管理理论”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可以让人们少犯错误.

  【考点】科普阅读综合.

  【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开篇第一段借用错误管理理论,提出中心论点“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而后第②③④⑤四段利用事实(两个故事与两个案例研究)与道理(错误肯定与希望否定)论证了错误虽难以避免,但结果却有所不同.最后一段更为全面的提出了错误管理理论是为了让人们反思行为,尽量不犯错误.

  【解答】(1)此题考察了对材料与文章内容是否一致的甄别.

  A.正确;杯弓蛇影的故事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看成有属于错误肯定,因此原句判断正确;

  B.正确;鸿门宴的故事是把某个有的东西看成没有属于错误否定,因此原句判断正确;

  C.正确;把草绳看成蛇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看成有属于错误肯定,因此原句判断正确;

  D.错误.把没有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看成有属于错误肯定,因此原句判断错误.

  故选:D.

  (2)此题考察了对材料与文章内容是否一致的甄别.

  A.正确;

  B.正确;

  C.错误;“与病人接触,意味着传染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人们会与有疾病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所反映的现象并不符合错误管理理论,符合“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东西当成没有,叫错误否定”这两类现象才能称之为错误管理理论,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病人.

  D.正确.

  故选:C.

  (3)此题考察了对材料与文章内容是否一致的甄别.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错误.错误管理理论是说“现实场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是想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让读者对错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让人少犯错误”.

  故选:D.

  三、(共9分,每小题13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1)下列甲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颖士 语柳并曰 阴:暗中

  B.胡人 宠而骄 负:依仗

  C.往 金陵 客:旅居

  D.则 之焉 过:责备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其才华出众而已,把他鞭笞童奴作为他的过错.我反复考察有关资料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抱负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殿校理时,当时的权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任参军.当时,安禄山自恃玄宗的宠信,恣意妄为,萧颖士私下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着皇上的宠信而骄横跋扈,他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最先陷落!”不久,他便托病很快离开了洛阳.安禄山反叛以后,萧颖土去见河南采访使郭纳,向他进献防守抵御叛军的策略,可郭纳不予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来势凶猛的叛贼如同玩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今湖北江陵),萧颖士规劝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日不坚守,则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轻易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陵(今江苏南京),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慕名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后来,刘展反叛,兵围雍丘,副大使李承式派兵救援,出兵前大宴宾客,歌女环列.萧颖士见此劝李承式说:“天子逃离京师,风餐露宿,这难道是臣下尽情欢乐的时候吗?现在要到吉凶难测的战场战斗,临行前却让他们看听如此华丽的歌舞音乐,谁还愿去拼死疆场呢?”李承式拒不接受其建议.萧颖士的言论如此精辟,操持胆识如此卓异,今天对他的议论也太浅薄了.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颖士对永王李璘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①句由译文“萧颖士私下对柳并”知道:“阴”,私下;

  ②由译文“胡人(指安禄山)依仗着皇上的宠信而骄横跋扈”中知道:“负”,依仗;

  ③由译文“萧颖士又去金陵(今江苏南京),并客居于此”中知道:“客”,客居、旅居;

  ④由译文“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中知道:“过”超过;

  故选:D.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选句的朗读节奏③条规律: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正确;

  B.正确;

  C.错误;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译文:萧颖士规劝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日不坚守,则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轻易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

  D.正确.

  故选:C.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肉食者”,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以”,用;“御”,抵御;“剧”,凶猛的.句意为: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来势凶猛的叛贼如同玩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

  答案:(1)D.

  (2)B.

  (3)C.

  (4)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来势凶猛的叛贼如同玩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

  四、

  7.填空.

  ①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②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古》)

  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曹操《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老骥”意指 老马 ,这一诗句表现了诗人 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的精神.

  【考点】古诗(词)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①塞上长城空自许(重点字:塞)

  ②天涯共此时(重点字:涯)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重点字:长)

  ④老马、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五、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老去的舌尖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逝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已经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⑪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文/蓝染,有删改)

  (1)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第⑥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

  (2)本文③~⑤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食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

  (3)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4)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回答.

  【考点】散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是一篇散文,第一段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出作者的思绪:我们的舌尖不行了,然后作者用着一种淡淡的愁绪写美味,写人生,与其说是写老去的舌头,更不如作者是在写回不去的童年和记忆.

  【解答】(1)此题考察了文章中词语的含义理解.

  题目中的老去的舌尖的含义是:退化的意思,这是从二到四自然段体现出来的;第⑥段写到“老去的味道”,根据后面的几段,可总结出:消逝、没有的意思.

  (2)此题考察了段落大意的概括.

  三、四段写的是用心做食物,五段写的是用情做食物.

  总结可得答案: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3)此题考察了句子的含义理解.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该句子中的“吃人参果的猪八戒”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尝出味道就吃到肚里去,所以此句的含义为: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了.

  (4)此题考察了文章主旨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要从食物、思想、人生态度三个层次来回答.

  不能仅仅能够从一个方面来谈,要联系全文,答案力争全面.

  答案:

  (1)①老去的舌尖:老去一一退化(迟钱、麻木).)②老去的味道:老去消逝.共4分.每处2分.语意正确即可.

  (2)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共4分.核心语意:用心,用情

  (3)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了.共4分.核心语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或吞得快,没尝到味道.)

  (4)放慢生活节奏,清除心中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

  共6分.核心语意:清除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 根据学生答案的语意可作如下评价:

  ①淸除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

  ②消除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

  (③淸除欲念,(或:清除欲念,找回心头的敏说.)

  ④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 (或: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

  ⑤找回心头的敏锐.(2分>

  ⑥放慢节奏,慢慢体会生活.(1)

  六、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作分析,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三条即可.

  (2)在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需要你谈谈主动学习的意义.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见解的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做此题可以联系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分析,并围绕着“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来表述,注意三条原因不要重复,应该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2)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做此题,要针对“主动学习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1)共4分.①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

  ②家长强制性管理,学生逆反,反而失去学习兴趣.

  ③教师教学古板,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答出一条得1分,答出两条得2分,答出三条得4分.)

  (2)共4分.主动学习在于你要学,而不是要你学,是自我探索知识世界的乐趣所在.知识是宝贵的财富,要靠自己去争取.主动学习让自己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自己知识和能力快速增长起来.总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每天的自我主动学习.(内容针对“主动学习的意义”表述得2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得2分.内容没有针对问题作答不得分.)

  七、作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让我们完成一篇关于选择主题的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选择,这一个题目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容易打开思路,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分析所给出的材料,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选择”,我们应围绕这个词语来写,而且题干中还有这样的提示: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得出写作思路:写一篇关于选择的文章,也可以写一篇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会有不同人生的思路.

  【思路点拨】我们可以写关于自己或者同龄人的成长中的选择,也可以写别人的(名人的)成长中的选择.

  【形式创新】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中心词语,最好能把“选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调理较为清晰.

  【文体选择】本文很适合写议论文,也可以写一篇前面是记叙为主,后面议论提炼收尾的议论与记叙结合的文章.

  【解答】【例文】

  艰难的选择

  运由自己决定,生活由自己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难题时,是进还是退,是坚持还是放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

  在十字路口上,一切都很迷茫…

  项羽,一个力能扛鼎的力士,一个豪气冲天的霸王,是他手中的剑,结束了秦的暴政,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我们佩服他的勇气,敢以八千江东子弟兵为本.几番征战,浴血沙场.当他站在秦朝皇宫前,宣告秦的灭亡时,我们会称赞他的睿智.

  荣誉背后,是异常艰难的抉择:起义成功了,那还好说.若是起义不成功呢?灭九族、五马分尸这些酷刑,就摆在自己眼前.我想:项羽那时的手肯定万分沉重,因为它寄托了太多的希望与徘徊.

  项羽也可以选择平淡,过着祖辈们,那种面朝黄土北朝天的生活.

  平淡地生,平淡地死,平淡地,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

  但他没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

  历史证明项羽是对的,人,就要有冒险的勇气,摔倒了,再爬起来,努力向前冲.不管代价有多大!

  李白,一个至今还在文坛上闪烁着光辉的名字,一个刚正不阿的诗仙,是你手中的笔,诞生出最美丽的诗篇,结出了最丰满的硕果!

  千里迢迢赶来,怀着雄心壮志走入朝廷,你期盼着自己的才华有所发挥,希望为国为民尽一点绵薄之力.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将你的理想击得粉碎.朝堂之上,人心险恶,率真的你却没有防备之心,于是,小人在皇上面前挖苦、贬低你.你,却冷冷一笑,眼中,满是蔑视.

  最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你的仕途生涯结束了,面对那些窃笑的小人,你沉默了.良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走了出去,眼中,分明饱含着泪水.

  李白也可以选择低头,迎逢权势,这样,就可以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得高官厚禄,不愁吃穿.

  你没有“不与这些小人同流合污,我倒也轻松自在!”

  你大步走了,夕阳的余辉,给你的背影镀上了亮丽的色彩.

  你游遍了大江南北,收获了不尽的才思,作下了不朽的诗篇,至今仍留芬芳.

  官,可不做,心,却不能失.

  事实证明:李白是对的,人,就要有放弃的决心,不管前面有多大的诱惑,该放手就放手,头也不回向前走!

  青春的路上,一切都由自己掌握,当我们踏上一条路时,不应后悔,迷雾,会散去,前方,是光明.

  人生如诗,岁月如歌.

  “一脚踏扁一个紫罗兰”我们依然前行着,走着自己所选择的路,跟随着时间的脚步,逐渐长大. 


看过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的人还看了:

1.中考语文试卷带答案

2.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3.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4.中考语文试题带答案

5.中考语文试题带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