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知识点解释
中考历史考到的有上下五千年,那么里面的知识点我们分析一下,或许可以提高一下中考的分数,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历史知识点解释,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考历史知识点解释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1927:领导南昌起义;
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
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
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
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
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④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附:细化历史公式全套: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 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 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 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 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微博)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 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 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 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中考历史事件的记忆方法
历史时间的记忆,是很多学生学习历史时感到头痛的事情。我常常听一些学生说,老师,很多历史时间,我背了以后,不久就忘掉了。当然,遗忘是条规律,无论谁都会遗忘的,但只要你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能够记住的。下面我把平时积累的一些经验,告诉给你们,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些帮助。
‌ 一、从整体上把握大的历史时期
‌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时期,这样有助于我们宏观地掌握历史时间。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包括两个时期,清政府晚期(1840~1912) 和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其中,中华民国时期 有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1~191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9) 。掌握了大的历史时期,学生就在宏观上对历史时间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有助于记忆这个历史时期内的一些历史时间。
‌ 二、大的历史时期内的时间分割
从整体上把握了大的历史时期,同学们还要对这个时期内的历史划分成更小的时期,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民主革命的历史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56)。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再细分为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36)、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1949~1956);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可分为自由资本主义(1640~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今)。掌握了历史时期的分割,学生就更清楚的了解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记忆路标性的年代
历史上有很多时间是必须要死记的,特别是一些路标性的年代。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的时间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战开始的时间是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二战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结束的时间是1991年(苏联解体)。这种路标性的年代是必须要强化记忆的。
四、学会抓住历史时间的特征记忆
有些历史时间靠死记硬背很容易遗忘,但有些历史时间是有特点的,只要你平时善于动脑,勤于总结,找到一些时间的特点,还是能够记得更牢固。
1.“一肩挑两头”式的年代: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组成的年代。如313年,__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626年,“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把帝位传给李世民;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开始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等等。、
2.“反复”式的年代:后两位数字与前两位数字相同的年代。如: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等等。总之,在记忆历史时间时,只要勤于思考,还是能牢固记忆的。
五、顺序记忆法
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如美国内战的经过: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导火线)→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开始)→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战局(转折)→1863年,北方军队转入反攻→1864年,谢尔曼率军突入南部→1865年,北方军队胜利,内战结束。
六、利用因果关系进行
依据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如:要记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是1921年,最好把这个时间与当时国内外的大事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相关大事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一战”结束;1919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1920年,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七、联想记忆法
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历时长短相近,如隋统一全国(581-589年)、安史之乱(755-763年j、抗日战争(1937-194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都经历了8年时间,所以只要记住其开始(或结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结束(或开始)年代。
还有一些史实在年代上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记忆这些年代也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例如:公元前476年与公元476年----前者是我国奴隶制结束的时间,后者是西欧奴隶制崩溃的时间;公元前221年与公元221年----前者是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后者是蜀国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08年与公元208年----前者是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时间,后者是赤壁之战的时间:1789年7月14日与1889年7月14日----前者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后者是第二国际成立的时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同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同年日俄战争结束。
八、学会总结性记忆
‌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学会并善于总结历史时间,把中外历史上同一年代发生的事件总结在一起,这样也会牢固掌握历史时间时间。例如,1917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一战中中美加入协约国作战,俄国发生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五四运动,世界历史上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1921年,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世界历史上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4月,中共七大,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0月10日重庆谈判,国共签订双十协定。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学会在比较中记忆,以便于牢固记忆。
‌ 九、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
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宣统在位三年)”。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123;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个口诀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七次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大在1945年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十、学会绘制年代尺加强记忆
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年代尺,我们已经了解了年代尺的作用,可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用了吗?教材上只是举了一些例子,关键是自己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绘制年代尺。
总之,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有很多,同学们在学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只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
上一篇:中考历史知识点分类
下一篇: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