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作答语句衔接的原则是什么
行测题包含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逻辑判断、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五大部分,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要掌握行测语句衔接的原则,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测作答语句衔接的原则,希望能帮到大家!
行测作答语句衔接的原则
一、话题一致
根据汉语的特点,只有描述完一个话题后,才会展开下一个新话题。因此无论话题长短,也无论题目的“空”设在什么位置,都要保持所填写的语句的话题与整个文段一致。如文段一致围绕“吉林大学的花”,那么“空”应该也是紧密围绕话题的。
例:很多人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 )
A.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B.秋天硕果累累、西风落叶
解析:( )前叙述的是:春天,根据话题一致原则,而且还是逗号链接,证明语句主语应该是同一个“春天”,因此正确选项是A。
二、色彩一致
逻辑填空要注意语段的感情色彩、文体色彩等,保证所填词语与整个文段协调一致。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填写句子也是一样的道理,也要考虑到整个语段的感情色彩、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写作风格等内容,保证整体的一致性。如考生朋友初中都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个“思”字,奠定了整首词悲凉萧瑟的基调。而陶渊明的《饮酒》就恬淡明朗许多,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悠”字足见作者悠然自得、神清气爽的心情。
三、句式一致
这里说的是一些细节,针对语段的局部特征而言。主要是指句子中出现对偶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时,所填语句应符合相应的语法规则。如前后语句都以“如若”开头,中间设空的话,也应该以“如若”开头。
四、思路一致
这是针对语段的宏观思路而言的。就像我们高中时候写作文,也都会有一个写作的脉络,可能是总分、分总或者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作者在写文段的过程中,也有特定的写作顺序。只有把握好行文脉络,才能更准确的选出答案。这里不同文体的书写思路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如:记叙文或说明文主要以时间或空间顺序为主;议论文相对思路多样。
当然,除了这四点原则外,也要关注“空”所设的位置。不同的句位,对于语句的要求也不同。如首句设空,则需要选项内容能起到“总领全文或引出话题”的作用;中间设空,往往要求选项内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即能承接前文话题,同时还能引出下文话题。若尾句设空,则需要选项能起到总结全文或深化主题、呼应观点的作用。
言语学习是个缓慢积累的过程,而语句衔接和语句排序是提分明显的题型,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建议大家强加练习,必能有所收获。
行测中心主旨题的解题方法
一、你总是在几个选项中“摇摆不定”
中心主旨题有这样一种令人迷惑的“魅力”,不知各位考生有没有体会到。看完题干,再看选项,一一对照,一开始觉得C项好像是中心主旨,再看看D项,哎?发现D项好像也是文段的主要意思,在这两项中间不断徘徊。猛然间回头看到了A项和B项,忽然觉得先前排除的这两项似乎也说得通,这可如何是好?犹如走进了迷宫,绕不出去了,更加迷糊、头晕了。很多考生遇到这种令人纠结的题目时,为了节省时间都会随便挑一个选项,管它正确不正确,再纠结下去,心情烦躁,浪费时间,还是快做决定得好。
二、排除错误答案是有技巧的
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看透主旨题,既不用纠结,还能高效率、高正确率地做对题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做题技巧。主旨题首先需要看懂题干,其次排除选项,这些过程都需要技巧。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些如何排除错误答案的小技巧,帮你快速走出主旨题的迷宫。
陷阱都是人为设定的,既然是陷阱那一定有破绽,如何看出这些破绽呢?不需要你练就孙悟空一般的火眼金睛,也不需要有柯南一般缜密的推理,只需你保持大脑清醒,再仔细点,最重要是知道从何处着手找破绽,就可以了。前面两条相信大家都具备,那第三条就是我们接下来即将谈到的。
三、看透主旨题的心,准确排除错误选项
有些选项错误很明显,有的却是拐弯抹角的,需要你绕一下,才能发现陷阱所在。那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找陷阱呢?下面给大家提供几种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供大家参考:
(1)无中生有;(2)偷换概念;(3)扩大外延;(4)表述绝对化;(5)过度引申。
这几种错误顾名思义,很好理解,在这里不再赘述,主要是看它们如何在做题时大显神威。下面我们通过一道题来看看:
【例题】
上世纪80年代有一句口号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现在提倡“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具体在解决交通堵塞这个问题上,如果大家都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少发一点牢骚,在行车时多观察一下周围再采取适当的行动,交通堵塞的现象肯定会大大缓和,也就是驾驶员如果能自觉一点,不需要现在那么多的交警也能够有很好的交通秩序。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营造良好的交通秩序需要大家的自觉性
B.“只说空话,不干实事”会加剧交通堵塞
C.解决交通堵塞的根本在于提高人们的素质
D.增加交警的数量无助于缓解交通堵塞
【解析】
第二句“如果……肯定会……也就是如果……也能够……”是文段的重点,强调的是解决交通堵塞需要靠大家的自觉性,A项与此相符,当选。
B项属于过度引申,文段只是说“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有助于解决交通堵塞,并不等于“只说空话,不干实事”就会加剧交通堵塞,排除。
C项的“根本”在文段中找不到依据,文段中强调的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而非“提高人们的素质”,扩大了外延,排除。
D项属于无中生有,排除。
行测工程问题快速解题的方法
工程问题是数量关系中一个既基础又重要的题型,这类问题的基本公式为:总量=效率×时间。在解题时,经常需要对某个变量进行假设,而假设的方法并不唯一,究竟哪个方法更合适,更有利于快速解题,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总量的假设有三种常见方法:一是直接假设为x,二是假设为1,三是根据情况假设为公倍数。其中公倍数假设法在解题时可以有效的简化计算,提高解题速度。
【例】有一水池,单开A管10小时可注满,单开B管12小时可注满,开了两管5小时后,A管坏了,只有B管继续工作,则注满一池水共用了多少小时?()
A.8 B.9 C.6 D.10
【解】本题若直接假设“注满一池水共用了x小时”并不方便,一般应该对水池总容量进行假设。
解法一:设水池总容量为X,则A、B管的效率分别为X/10,X/12;
5小时内已注水:(X/10+X/12)×5;
水池尚余容量为:X-(X/10+X/12)×5;
B管注满余量须时:[X-(X/10+X/12)×5]÷X/12=1;
注满水池一共用时:5+1=6小时。
解法二:可以发现,本题中水池的总量并不能得到最终的确定,也就是说,本题的答案与水池总量究竟有多少并无关系,因此,可以将水池总量假设为任意一个合适的数字。因此,不妨假设水池总容量为1,则A、B管的效率分别为1/10,1/12;
5小时内已注水:(1/10+1/12)×5;
水池尚余容量为:1-(1/10+1/12)×5;
B管注满余量须时:[1-(1/10+1/12)×5]÷1/12=1;
注满水池一共用时:5+1=6小时。
解法三:为了最大程度地简化计算,可以将水池总量假设为10和12的公倍数(注意,并不一定要假设为最小公倍数)。本题中,不妨假设水池总容量为120,则A、B管的效率分别为12和10;
5小时内已注水:
(12+10)×5=22×5=110;
水池尚余容量为:120-110=10;
B管注满余量须时:10÷10=1;
注满水池一共用时:5+1=6小时。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解法可以发现,使用公倍数假设法在计算时省去了分数运算之苦,事实上,我们是把通分的工作提前进行了,这样,在接下来的计算中,就可以大幅提高运算速度,节省时间。
猜你喜欢:
上一篇:行测资料分析题的材料出处解析
下一篇:公务员行测逻辑填空的提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