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考研频道>考研备考>考研经验>

考研的励志故事

玉莲分享

  在考研的考场上,我们可以从一些人身上获取阳光励志的力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考研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考研的励志故事:期望你转身

  我的大学好友去年结了婚,攒好了钱准备买房子,只是上海房价不断跳水让她只好持币待购,一直处于观望中。但在另外一件事上她却不再犹豫,坚决报了名——那就是考研。每年坐享高薪和三个月的带薪假期,身为部门领导并且已为人妻的她,为了在学历至上的高校里稳住饭碗,只好选择了在职考研、读研。这让我想起了我们遥远的大四岁月。在那个大雪纷飞的隆冬,我们俩都置身于热火朝天的考研考场之外,那时候我正拖着行李奔忙在求职路上,而她则丢掉了考研复习的一大堆资料,拿着准考证一个人躲了起来。我知道这件事后深深为她惋惜,她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好,考试也根本不在话下,平时期末考试之前常常突击几个晚上,奖学金就逃不掉她的份,可是那么重要的考研,她积极准备了半年,最终却没有踏进考场!后来她说,其实她在考试之前就已经放弃复习了。来自学校、家庭和感情的种种压力不小心压垮了她的考研计划,让这个计划一搁就是五年!

  每年考研考场上都会出现一些贴着考号的空座位,每个空座位背后可能都有不同的故事,不过有一点也许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四分之三综合征”的受害者。

  在与世隔绝的南极地区进行科考活动的科学家们就常常出现这种综合征:无论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是两个月还是一年,甚至几年,参与者几乎总是在任务进行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情绪低落。因为那业已完成的一半任务除了让他们欣喜之外,同时也提醒了他们还剩下同样多的任务需要完成。在长期积累起来的疲劳和压力的夹击下,面对眼前这片“冷若冰霜”的天地,这个残酷的“发现”可算是对他们精神状态最具毁灭性的打击了。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对人要求最高的就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一旦信心崩溃,再好的人力资源,再棒的硬件设施,都换不来最后的成功。“四分之三综合征”出现的时候,就是最考验人的意志和耐力的时候。训练有素的科考队员正是由于成功克服了这个泛滥成灾的负面情绪,才得以不断出色地完成那些艰苦卓绝的科考任务。

  同样艰苦的考研任务也需要肩负使命的人在“古庙青灯”下“六根清净,一心向佛”。为了考验一个人是否“配得上”这样一段清苦的生活,考研期间还会有各路“妖魔鬼怪”不时跳出来滋扰人心,职场上的黄金机会,感情上的困惑,学校里的课业压力,家里人的不同意见,都会累积起考研人心中的压力和犹疑,尤其是当各个复习科目都已铺开,而自我却迷失于问题不断的复习计划和止步不前的测试结果中时,考研人常常就会拷问起当初的选择来。到了艰苦的复习阶段过半,而考研结果却还像海市蜃楼般可望不可及的时候,那些显性隐性的消极心理一起发作,“四分之三综合征”就要冒出来发动心理攻势了。这个时间成了弃考的“黄金时间”,人们在这段时间里心态最不稳定,继续考还是不考的心理拉锯战把考研之初树立起来的信心打击得丢盔弃甲,把有条不紊的考研大计冲击得溃不成军。这时候,一点小事往往就能变成导火索,引爆放弃全盘计划的理由。我的这位大学好友当时就是因为和男朋友吵架之后,身心俱疲,再回望过去,长期以来的种种压力和复习上的屡屡不顺,终于导致她萌生了弃考念头。

  在备受“四分之三综合征”困扰的考研人群中,有些人表面上仍在坚持,可他们却早已在心理上放弃了——这一点有时候甚至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的一个师弟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应届考研开始之后他一直感觉良好,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也完全是兴趣所在,所以动力十足,暑假未完他就已经在高歌猛进中把高数全部复习完了。后来他把数学丢到一边,转到了其他科目的复习上,一直到大四校园招聘拉开序幕,而考研复习也进入“七年之痒”的温吞阶段时,他重新捡起数学课本,却惊讶地发现暑假时做得很“溜”的题现在已经全都忘了,那些眼熟的题目不但做起来磕磕绊绊,而且连连出错!慌乱了一段时间之后,自习室里出现他身影的时间开始越来越晚,而宿舍里的电视机却夺去了越来越多留恋的眼神。虽然在考前半个月他试图重整旗鼓奋起直追,奈何放手太久,状态不再,而复习漏洞太多,终究折戟沙场。第二年他吸取教训,调整好复习计划和心态,才最终考上了自己的dream school。

  行文至此,电脑里正好飘出一首粤语老歌《再见亦是朋友》:“期望你转身/与我相厮守/辗转错/错了未愿放手/缘尽我早知/却也等候/只因你/冷暖自愿尝透……”这温柔缠绵的歌声,让我似乎看到了那个也曾经闹过“四分之三”情绪、正扭头欲走的自己——你可知,在那段身心挣扎的日子里,我确实“期望你转身,与我相厮守”这场决定命运的战斗啊!

  考研的励志故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

  考研路上,有许多人曾和我一样,一度被挫折折磨得抬不起头来。也许,你们仍在迷惘,或者还在拼杀。不过,请你们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相信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题记

  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大部分人都会有种解脱甚至欣喜若狂的感觉,而我的心情却很复杂,几年来的点点滴滴又浮上心头。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不过,我还算知足。世界上大概很少有完美的事情——这就是人生。

  颓废,让我跌入谷底

  我大学之前的经历,可谓是一帆风顺。上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是全校第一,参加各种竞赛,“一等奖”几乎成了家常便饭。1998年,我进入清华大学的全国理科实验班。周围的人都对我的未来充满期望,对我的成绩更是赞不绝口,只有我自己知道,上了大学后的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刻苦学习的好孩子了。

  本科四年,我玩遍了各种流行的网络游戏。可以说,大一我是在疯玩中度过的,直到大二下学期才有所收敛。如果我晚一年入学,就会碰上学校的教学改革,那我大概早就因挂科太多被勒令退学了。到了大三,我突然决定考研,报考了自己更感兴趣的经济学专业,可是毕业前的学分压力让我完全没有精力去认真复习,第一次考研的结果可想而知。

  毕业后,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在清华大学校内租了间房,打算第二次考研,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考回清华。可是魔兽世界(一款流行的网络游戏)的旋风再一次席卷了我们,让我们无法自拔,结果是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经历了两次考研的失败,我曾经的自信没有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对未来非常绝望,整天沉溺于游戏世界,希望借此逃避残酷的现实。我身心俱疲,作息紊乱,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玩游戏。

  重新振作,拯救自己

  在灰色的日子里,我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不知道何去何从。我想放弃考研,找份工作,可那份惨不忍睹的简历最终淹没在电脑里各种零零碎碎的文件当中,并没有被我投向任何地方。我多么希望这时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做。

  这时,一位我喜欢了多年的女孩来北京玩。和她面对面坐着的时候,我依然心动,我激动地再次向她表白,她却又一次拒绝了我:“现在和你在一起能怎么样?我知道你喜欢我,可是你现在这个状态又能为我做些什么?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让我怎么能相信你呢?”面对她的质问,我无言以对。的确,我连自己的将来都无法把握,凭什么给她幸福?

  我开始变得自闭,害怕见到以前的好朋友,害怕听到他们谈论生活、学习、工作,这些都让我觉得惭愧。我除了玩游戏什么都不干,蜷缩在自己的角落里,孤独而无助。

  5月一次聚会的时候,一个和我一起玩过游戏的读研的同学告诉我,他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被导师“枪毙”了,他不得不延期毕业。突然,我觉得很可怕,一个本科成绩全班第二的人竟然会因为玩游戏而沦落到这个地步,如果我再继续沉迷下去,未来会是什么样?我要重新振作起来,我要拯救自己!

  晚上,我对着电脑发呆,傻傻地坐了几个小时。到了凌晨3点,我一咬牙,把自己的游戏帐号、和游戏有关的文件全部删除,然后关机睡觉。那个晚上,我睡得格外香甜。

  梦想在下一站

  第二天醒来,我决定开始新的生活,为第三次考研而奋斗。可是,重新适应考研生活并不容易。最初用来与游戏彻底告别的日子非常难熬,以至于晚上我不得不用安眠药来强迫自己入睡,早上定两个闹钟强行催促自己起床。为了改变自己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我给自己下了死命令:无论怎样都要拿着书去图书馆,哪怕只是在那里看杂志和报纸,或者仅仅坐在那里看着为理想而奋斗的学弟学妹们。就这样,我的作息时间渐渐调整过来,能静下心来看书了。虽然我知道,复习时间还远远不够,但对于正在改变中的我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我知道,我的考研生活正式拉开了序幕。

  远方的她,经常发短信鼓励我,也许她并不知道,让我痛下决心改变的,正是她在北京时对我的那番严厉的责问。

  7月,各院校陆续发布招生信息。打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页面,我的心不禁一沉——招生人数的锐减,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个噩耗。从那天起,一直到10月考研报名的最后一天,我一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报清华大学的管理学院?

  从小,清华大学就是我的梦,我曾经在本科时圆了那个梦,却又萎靡不振地从梦中走了出来。现在,我想重新寻回这个梦,却清醒地感觉到那是多么遥不可及。权衡再三,我在报名截止那天选择了中科院。滚动条划过清华的那一刻,心里有些伤感:我曾经那样挥霍我的青春,如今我已输掉了全部的筹码,不敢尝试挑战,我害怕任何的闪失,我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全力投入最后的战役

  之后,我回到了清华大学,借住在一个同学的宿舍里。每天,我去老图书馆自习,虽然只有7个小时左右的看书时间,不过自我感觉良好。学习之余,我和研友聊天上网,几乎感觉不到考研的压力。

  一次偶然在网上遇到她,我问她考研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她轻描淡写地说,每天10个小时吧,坚持了三个月,挺累的。我很震惊,问她怎么能够坚持下来,她说,就是想让自己把握住这次考研的机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顿时,我豁然开朗。放弃清华并不是输掉了全部,其实我的奋斗才是我真正的财富,我也要用我的奋斗来攫住自己的命运。

  从那以后,我的学习更有动力了。我告诉自己,不管考试结果如何,只要自己能拍着胸口说:“我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无愧于自己!”我开始专注于考研这场“最后的战役”,每天清早大包小包地出门,中午趴在桌上小憩,晚上图书馆关门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往门口涌。抓紧每分每秒,不放过一个知识点,不错过一道题,我很享受这样充实的生活。前两次考研,虽然分数都很糟糕,但毕竟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脱胎换骨后的我,沉下心来看书,直面困难再克服困难的感觉让我自信满满。

  学习之余,我常与她联系,向她讲述我的复习进度和状况,她总是鼓励我继续前行,不要放弃。

  充实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到考试了。考试那两天,一切都很顺利,我很轻松。两个月后,成绩公布了——407分,对此,我并没有感到惊讶,因为这是我意料之中的结果。

  如今,回顾考研那段漫长的日子,我感慨万分。虽然我没有实现最初的梦想,但也十分欣慰。因为我又能继续求学,而且也赢得了爱情,我的未来再次充满了希望。

  世上没有救世主,可以拯救你的只有自己。两年的青春,换来的是自己的成熟,也让我真正明白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虽然我并不能预测将来,但我相信,一旦决定,就不后悔,人应该努力去驾驭自己的命运。毕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考研的励志故事:光明之始其始维艰

  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候才会起飞。这告诉我们哲学是反思性的科学。很早我就打算写一个自己的故事,却因为夜幕还未降临,那可爱的、思索着的猫头鹰便还没有起飞。

  而今,尘埃落定,一切的不确定因素都烟消云散。以前的种种,已经暂时被遗忘。然而这是危险的,因为今天依然在重复昨天的我,而正是昨天的状态铸成现在。我也有一个梦想,梦想着我们能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正在为其梦想而决绝奋斗的人而非成功者,因为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这篇反思也就因此不只是一种个人的叙事,还试图与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追梦者展开对话,或许这才是言之有物。

  潜龙勿用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幼学求索,云山雾罩。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迷茫期,或短或长。对未来的迷茫让我不断尝试各种事物,我曾做过学校勤工俭学的助管,也曾尝试过努力做好学生工作,有过近半年的家教经历,甚至还曾报名过学校艺术团。在一个非常偶然因素的影响下,大一下学期我就开始阅读,这是一段很艰难的时日,从法学经典开始,从国内作者开始,强忍痛苦——确实有很多地方看不懂。后来慢慢开始涉猎国外法学精义,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内容。我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就像绝望的患者在最后的时刻找到了解毒剂一般。我组织几个同学在湖边柳下阅读,成立我们自己的读书会,探讨知识、针砭时事。而阅读似乎慢慢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图书馆前面的草坪,树荫下的石凳,这些地方也如此多情。有一次读到马克斯韦伯的《以学术为业》的演讲时,终于被他雄辩的气势与对现代社会的深刻诊断而折服,最终决定把学术作为志业。从此便不改初衷一心向学。

  波普尔亦有名言存世,曰“通过知识获得解放”,对此我万般赞同,而对法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的认识自然能让我对更多的事情有所了解而不至于一无所知成为不自由的人。很显然,是一种很强烈、甚至近乎形而上的因素使我萌发了学术梦,这是考研的决定性动机。我于是在读书之余又多了份念想:进入一所一流的法学院。

  我常常想,那时候的“梦想”究竟算什么呢,难道只是年轻人特有的一种固执?在很多饱经沧桑的人看来,确实如此。我们似乎是那些漂泊在急流之上的无根浮萍,看到一点凸起的石头便认定那是我们的灯塔。

  我时常处在一种很快乐又很孤独的境地:我快乐,是因为自以为自己已经在开始反思了,不光是法学理论方面,还包括整个知识的基础;我孤独与痛苦,是因为自己这份快乐不知找谁分享,因为“我笑他人看不穿”。

  但实际上,可能正是这种反思与疑惑在暗中指引我前进。于是,我依然享受着每天对一些抽象问题的发散性的思考,没有什么结论,偶尔灵光一闪想起某个法儒的观点也会让自己喜上眉梢。

  理想主义者有时候很容易被自己所误导,虽立志以学术为业,但在择校方面,我却正是为此理想所牵累。2010年3月1日,这是我考研复习的第一天,在大三下学期,目标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相信在很多文科生的心中,北大才是天堂,恰如许多理工科学生眼中的清华一样。我虽了解自己的目标,却选择了一条不那么正确的道路。

  尽管清华法学院是最近几年发展势头最好、发展最快的法学院,我也曾经考虑考清华法学院良久,最终却因为一个北大梦而放弃。北京大学法学院实力雄厚,而且考试内容非常多,专业一门再加上综合课六门,而出题的内容多是教材上有或者提及的。而这一年基本上也没有怎么看其他的书,我把复习的录音与教材翻来覆去地听与看,时常为没有吸收到新知而沮丧。在当年的九月份我甚至有过很强烈的换校的冲动,最终因为考虑到要承担的风险实在太大而放弃这一想法。考试成绩也在预料之中,354分,距离参加复试最后一名同学的分数仅两三分之隔。而这次败北让我下定决心,放弃所谓的“北大梦”,把目光投向更远处,这实际上等于放弃了价值理性而选择目的理性。

  若有人问我是否对选择北大后悔,在内心深处这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一年时间确实很不容易,而倘若花费这一年时间在让自己十分痛苦而无甚新知又没有好的结果的事情上面,或许真的不那么值得。毕竟时间很宝贵,一年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于我,备考之时连看一些经典的社科书籍都成为一种罪过,我记得考研之前有段时间,每晚都会拿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看卢梭的《爱弥儿》,忘不了某个晚上为突然仿佛体悟到哲人康德从卢梭那里吸取的营养,并因此兴奋得整夜未眠。当然,这次失败并非对我没有任何益处,至少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并且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2011年或许是有生以来自己遇到最大挫折的一年——曾倾注全部心血的考研失败,这引发了我自己的信心危机——没有办法不逼问自己“你是否适合学术”。因而我要面临更加艰难的抉择:是为工作而放弃学术梦想还是继续考研?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都处在一张网络中,生活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仔细掂量过,家庭条件虽不富裕但也不至于需要我立即出来工作养家糊口,父母对自己的梦想也坚决支持。

  或许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次的考试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而考过因而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很快,我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让今天的失败为明日的成功奠基。很明显,我再不能考北大,其出题模式使得我不能展开拳脚。有同学告诉我说,通过参加清华法学院考试你将收获很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积累,我便很早地开始准备择日再战。

  当然,我不会因此而选择专职考研,那样既不经济也会给自己徒增过多压力。通过本校法学院辅导员的介绍参加了学校附近检察院合同制员工招聘的笔试与面试,最终被录入。这段时间,我并不会在乎薪水的低微,我只求每个月能让我不用开口向家里要生活费就行。由于工作并不是很多,所以一有时间便在办公桌上看书,同事们的关系也很融洽,他们对我的行为也表示理解。这份工作大概持续了七个月,十月底正式辞职,因为事关前途,没有两个月的冲刺,谁也不敢保证结果如何。

  实际上事情并不是上面叙述得这么简单,大概在八月份的时候我还仔细想过是否要换专业,仔细想过换与不换各自成功的概率。因为清华法学院在2011年开始又开设了一个招生专业,即“比较法与法文化学”,而且这一年参加该专业复试的学生全部都被录取了。我对这个专业与之前想要报考的专业做过仔细的对比,虽然我对二者都非常感兴趣,但后来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况,便认为下年就不会招这么多人,而我原打算报考的专业招生人数反而可能会增加(清华法学院招生简章并没有把所有二级学科的招生人数公布出来,只是公布法学院招生总数)。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对这个艰难的抉择,我甚至还占过一卦。在外人看来,这行为简直是无法理解。但实际上,就我自己的阅读与思考路径来看,回归中华传统是理所当然的。我读西学经典也会有如痴如醉的感觉,但却时常感觉差点什么,后来终于明白,纯粹西学的阅读无法给予我们作为中华传统下的读书人的存在感:西学看来很“进步”,但却无法慰藉我们自己的心灵。在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我丧失了对强烈意义上的理性主义的信任,反而认为中国传统的“尽人事、听天命”能告诉我们如何应对不确定的前途。同时我还自学了几个月的《易经》,深感中华本身知识存储的厚重,而且这也算是初步涉猎国学。在这一年,我读的书更多了,眼界也更加开放,这是一笔无穷的财富。我不仅仅理解了柏拉图对洞穴中的人们的拯救,也了解到了亚里士多德最初的共和主义情节,不光认识到早期儒家对世道人心的看法,也了解到了陆王一派对儒家的挽救与发扬。

  我就是在这样自信与怀疑的煎熬中度日。流连忘返于经典书籍又不得不针对考试的东西细细琢磨。如若能把平日所学尽展示于考试之中我想便是上乘了。因我始终相信,最高的答题境界犹如武学:行云流水,任意所至。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战,放弃教材的条条框框,这可能是接近真理的必要条件。我自知并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人,我的确不是最努力的人,尤其是不能为了自己毫无兴趣的东西而废寝忘食——这些从第一次的考研经历中都可以看出来。我也常常会感觉到累,换来的也是时常的自我安慰:休息吧,不要紧的,你的知识不会因为那几个小时而减少,你只需要记着你是有任务的人就可以了。我的确以为无数次的重复已掌握的知识固然可以深化记忆,却也是符合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原理的。

  工作的时候,每天骑车穿过几条街道,路上行人行色匆匆,我并没有厌倦这里,只是觉得天地之大却不知未来在何处。我跟同事们聊天、一起外出办案,他们羡慕我还年轻,却难以知晓我的苦闷。然而,这痛苦并不是无药可解。公务机关的会议多,我便用手机看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扬的上帝之死,值班的无聊也只能在密尔对自由雄辩地阐释中得到排遣,于是到了考试……

  或跃在渊

  在初试后一个多月的焦急等待后,我看到了自己的成绩,405分,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的,这一切都太不容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丝毫不敢懈怠来准备复试,3月份的京都还是比较干冷,清华园并不比外面温暖多少。我背着重重的书包在这片很陌生的土地上行走,并没有多少激动与狂喜。只是,我清楚地明白,学术梦想终于开始实现了。

  自我感觉复试并不理想,老师们的刁难让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这也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我知道,在井底看到的天空远远不是全部的风景,我还要经过更多的努力从光溜溜的墙壁上爬出来。

  后来,录取结果出来了,这并不让我感到有很轻松的感觉,我可能真的要进入这个圈子了,我背负的不仅仅是清华大学这个牌子,更多的可能是一个公民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的责任,而这一两年的努力终于让我获得一个更大的平台。而且每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各自的困惑,就若现在的我,虽说考研成功,但还常常因为担心未来做不出有价值的成果而苦恼。明天的路也犹未可知,那只小青蛙不知能否从毫无支点的井壁上爬出来,或许能够实现这一跨越,或许是多次掉入井中便不再尝试。

  把标题写成这样,不只是为掉书袋,甚至并不那么合适,但这表明了一个发展的态势:乾卦的六爻告诉我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修为何以达到“飞龙在天”的境界,也告诉我们如何将这份成功不断延续而不至于“亢龙有悔”,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成功之前我们要付出努力,我们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位置以及时机,由此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现状,即使我们自觉处在谷底,也要明白这只是暂时的,而格局时刻都在发生改变,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备时变,这大概是易经首卦之精义。

  我跟很多在求学路上不顺利的朋友聊过天,他们的执著与坚毅让我为之动容:他们绝不是投机者,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出于兴趣和求知欲。我仿佛看到他们明日的成功,因为我很确信他们能够实现梦想,因为灵魂的渴望是他们命运的先知。

  

看过考研的励志故事的人还看了:

1.关于考研必看的励志故事

2.关于考研的励志故事

3.大专生考研励志故事

4.大龄考研励志故事

5.考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