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
新课程标准引领着高考命题方向,考试大纲规范着语文考试内容及试卷结构,由考试说明细化了命题形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刘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倒,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倒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诲的本质特点。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B.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推翻经典,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就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就可以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D.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C.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D.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B.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D.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甫冠,从胡瑗受学。瑗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守悦,推其说下之他县。
王安石早与觉善,引用之。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惠卿即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神宗曰:“朕亦疑之。”其后王、吕果交恶。
青苗法行,觉奏条其妄。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不意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松江堤没,水为民患。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徙福州。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令下,嫁娶以百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连徙亳、扬、徐州。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问吏:"法何如?"曰:"死。"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进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哲宗遣使存劳,赐白金五百两。卒,年六十三。
觉有德量,为王安石所逐。安石退居钟山,觉枉驾道旧,为从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以诔,谈者称之。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
(节选自《宋史•孙觉传》,略有删改)
【注】散常平钱:青苗钱。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B.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C.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D.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文中指二十岁。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是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而录取成为进士。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般加“宗、祖”等字,如神宗等。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觉关心百姓。他在合肥任职时,反对官府不利民之政;他在湖州改造堤坝,为民谋利;他纠正福建婚丧的不良风俗,有利百姓。
B.孙觉有见识。孙觉认为,吕惠卿能言善辩,有才华,因利益而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却不明白。后来事实证实了孙觉的看法。
C.孙觉得罪王安石,遭到驱逐。他对青苗法有看法,王安石得知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曾公亮说下面青苗钱管理混乱,趁机把孙觉逐出京城。
D.孙觉有德行、度量。他早年与王安石交好,后被王安石贬斥,王安石退职后,他主动和王安石来往,王安石死后,他写文章悼念,被人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2)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满江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8.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李白交游广阔,对友人情深意真,既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目送,也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世间的荣辱,我们不会因外界而影响自己的心境,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也借宋荣子之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刘禹锡借“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一句抒发自己摆脱了日常喧嚣的生活和繁杂的公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括起头来,看树上又 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乌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 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也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 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 养猪种莱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 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 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就是在头顶项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 ,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 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 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 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 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 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恶,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槽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耙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 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 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长命认为“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包括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太俗了,这是被城里人瞧不起的原因。
B.小说准确地描写了长命的矛盾心理、行为,他生怕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去餐馆收泔水而被人 看不起,但又每天走街串巷去收泔水。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是势利眼,怕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被人瞧 不起 ,不看也不喊“爸爸”。
D.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描写,突出了那女人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E.小说中的那个徽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女儿,也给长命以启发与激励。
(2)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以“需要秋天的人”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狂士许渊冲
在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2014年度“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这个业界最高奖项,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93岁的老先生没有去颁奖现场,而是选择以一封优雅的英文信书面答谢。在欧洲聚光灯闪耀的时刻,他仍坐在北大畅春园的斗室里,继续翻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这个译本我觉得能超过朱生豪的译本,为什么呢?因为朱生豪是30多岁翻译的,我的年龄是他的三倍啦,人生阅历已经大不相同。”许渊冲笑言。仍然是大嗓门、有冲劲、真性情,耄耋之年仍不改狂士之风。
他有个外号叫“许大炮”,总是心胸坦荡,口无遮拦。再有棱角的人到中年之后,都会被冷暖人情打磨得世故圆滑,可是直到现在,他的老同学提起他还是同样的评价,杨振宁甚至说,“我发现他像从前一样冲劲十足,如果不是更足的话。”
他评论中西文化:“希腊、罗马都是小国,美国历史不长,才两百多年。中国五千年文化要走出去。”
他评说国内翻译界的现状:“‘精通,至少是要出版两种文字的中外互译作品,这也就等于外文界的诺贝尔奖了。”
他评点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
这些话完全不按“中国式谦虚”的套路出牌,难免让没接触过他本人的读者感觉他很“自大”。
也有很多读者喜欢这种“直性”:"自我彰扬比之窃窃自喜,更显光明啊。”
这只说中了一个方面。在交往中,我的感觉是,他真诚地认为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旗,每个人脚下都是通向世界的路途。
他的话题老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里面充满着对民族文化的骄傲:“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很不够,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啊,世界独一。”“我们中国人要知道自己的价值,我们现在,文化上正处在一个类似于‘文艺复兴’的时期,不要妄自菲薄。”
也充满着对民族文化不能成为世界主流的焦虑:“美国说我们没有民主,我说民主有两种。他们的民主重视‘民治’,我们的民主重视‘民享’,为什么说我们不民主?”“在文化上外国人不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也理解错了外国人,我们现在要把真东西拿出来,纠正这两重错误。”
老同学何兆武谈起他这种“民族情怀”时说,“我们那一代人,曾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机,所以个人理想总是和国家理想一致。”这大概是后来更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完全理解的。
在“杰出文学翻译奖”的颁奖辞中,国际译联评奖委员会这样写道:“我们所处的国际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他没有在柏林亲耳听到这句话,却与这句话心有戚戚,“中西方的思维习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但翻译改变世界”。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摘选自360百科《许渊冲》)
②“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人物,盗火种送给人类,给人类带来光明)——(摘选自邓郁《翻译奇人许渊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不仅成就最高,而且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并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B.许渊冲说话做事个性张扬,毫不谦虚,直到老年,老同学杨振宁称他比年轻时还更有冲劲,但也有很多读者喜欢这种“直性”。
C.许渊冲先生那一代人曾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机,个人理想总是和国家理想一致。这种“民族情怀”是后来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理解的。
D.许渊冲先生认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中西方文化难以相互理解,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还不够自信。他想通过翻译改变这种状况。
(2)“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这是翻译家许钧对许渊冲的高度赞扬,你怎样理解这句话?(4分)
(3)许渊冲的民族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5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常德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意气风发地走在追梦的大路上,如果说处处碧波将成为她地理的新脉象,那么自主创新则是她正在全力培育的城市之魂。
②食品安全方面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件接连发生,人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道德竟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堕入了彼此加害的怪圈。
③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④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激情消减,名誉受损,甚至产生更坏的结果。
⑤如果对方应酬非常得体,礼貌而又周到,自己却连句感谢的话也不会说,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甚至跷足而待,就很容易被人认为有些欠缺修养了。
⑥广州立白集团继承与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支持慈善事业,乐善好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奉献。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新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了知识,领略了汉字之美。
B.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冲击的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一直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其财务省的最新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C.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发现的大批各种材质的丧葬用面具,据说是用以隔离死者,避免其陈飞伤害到活着的人的作用。
D.凭借《太阳的后裔》爆红的男神宋仲基在与广州粉丝的见面会上表示,会不会再来广州,关键看广州影迷的欢迎程度。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 ① 是写作者自赏, ② 是小范围好友传阅, ③ 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 ④ 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扬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 ⑤ 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 ⑥ 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管 也 还 因为 既 又
B 既 / 也 所以 不但 还
C 无论 还 抑或 因此 不仅 而且
D / 还 又 因而 不仅 而且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的海面, ① ,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 ② ,所以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暖上凉,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左右)。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更低, ③ ,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疏的差别异常显著。
17.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深圳五岁女孩笑笑被查出身患白血病,她父亲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记录一家人与白血病“战斗”的历程。后来,一篇名为《笑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心捐款,质疑声也不断,这一事件被指系公司营销炒作,在一家公司公众号P2P观察里推送,读者每转发一次,这家公司就捐给笑笑一块钱,文章同时开设赞赏功能,赞赏金全部归笑笑。
对于这一事件,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能抄袭。
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1.C(原文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B(“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错,原文为“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另外,强加因果)
3.C(“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于文无据)
4.A (原文标点: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5.D (“掌管文武官员任免”错,武官任免不是由吏部掌管)
6.C (“指使曾公亮说下面青苗钱管理混乱”与原文不符,应是恰好曾公亮说下面有青苗钱管理混乱)
参考译文: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刚二十岁,跟从胡瑗学习。胡瑗的弟子有千人,挑选那些老成的人成立了经社,孙觉年纪最小,庄重地处于他们中间,大家都推崇佩服他。考中进士,调任合肥主簿。年成干旱,州府督促百姓捕捉蝗虫交给官府,孙觉说:。百姓正难以吃上饭,难以用威势来督促他们。如果用米来交换,(他们)一定尽力,这是除去祸害而得到利益。”知州高兴,推广他的办法下达到其他县。
王安石很旱就和孙觉交好,推荐任用他。当时吕惠卿掌权,神宗向孙觉咨询,孙觉回答说:“吕惠卿善辩而有才能,超过常人几等,但为了利益的缘故,委屈自身于王安石,王安石不明白,我私下为他担忧。”神宗说:“我也怀疑这件事。”后来王安石、吕惠卿果然交恶。
青苗法推行,孙觉上奏分条陈述青苗法荒诞。王安石看了,生气,孙觉正好因为有事到中书省,王安石用言语动摇孙觉,说:“没想到学士你也这样!”开始有了驱逐孙觉的想法。恰逢曾公亮说京都近旁县的青苗钱,有追叫摊派的现象,王安石趁机请求派孙觉去察看虚实。孙觉接受命令后,又上奏说不愿意去。于是认为孙觉出尔反尔,外调担任广德军知军,改到湖州。松江大堤被淹没,大水给百姓带来灾难。孙觉把大堤换用石头来砌,高一丈多,长一百里,堤下化作良田。 调任福州。福建的风俗很看重婚丧,费用没有限度。孙觉(把费用)定为中等程度,使得服装费用不得超过一百贯。命令下达,嫁娶的费用以百住数来计算,葬埋的费用也都减少了十分之五。接连调任毫州、扬州、徐州。徐州盗贼艰多,抓到五个杀人者,其中一人还是少年,(孙觉)怀疑并审问他,他说:“我在田野耕地,和甲相遇.他强行把棍子给我,半夜挟持我东去,让我在门口等着,不知道其他情况。”孙觉问吏人:“依照法律该怎么办?”吏人说:“死罪。”孙觉只杀了他们的首领,后来便成为惯例。升任吏部侍郎。提拔为御史中丞几个月后,因病请求罢官。哲宗派使臣慰劳他,赏赐白金五百两。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孙觉有德行度量,被王安石所驱逐。王安石退居钟山,孙觉屈驾去叙旧,和他几个晚上从容交谈;等到王安石死去,又作文章来哀悼他,议论的人称赞孙觉。著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
8.①夸张、比喻(2分)。②“一挥千纸”用夸张手法传神地显示了草拟文书时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③把字迹比喻成龙蛇表现出了词人当年的潇洒豪迈和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2分)。(手法答对一种得1分。扣住“比喻”或“夸张”手法分析作用且表述准确分析、效果3分。)
9.①表达了英雄失路、壮怀难伸(1分)的隐痛和酸苦(1分)。②榆塞,指边防要地。因为当时南宋边防形势越来越严重,而统治者仍然醉生梦死,爱国之士报国无门,谈论及此,悲不自胜。(2分)③《花间集》是靡靡之音,作为爱国词人,现在却拿《花间集》来教下一代。(1分)面对满怀的报国激情,词人却只能被闲置,吟风赏月,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词人的悲愤到了极点。(1分)
10.(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无案犊之劳形。
11.(1)B.E(A“这是被城里人瞧不起的原因”错。C“ 势利眼”不准确,言之过重。D“进行对比描写”错,这不是对比描写,应是陪衬手法)(每选对一项得2分)
(2)①自卑但又自尊。为自己的农民身份感到自卑;当饭店里一个女 人瞪了他一眼后,便不想再去拉泔水了。②勤劳。腰受伤后,在家里养猪种菜。③有理想。他不甘心 碌碌无为,决心要干点事,收获点什么东西。(每点2分,性格概括1分,阐释1分;答出两点得满分4分。)
(3)①运用象征(或比喻)手法,用“需要秋天的人”象征(比喻)“需要理想,有成就的人”,使题目具有形象性。②题目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城市巾的农民不能仅满足于温饱,还应树立更高的理想,在农村创造新的业绩,在土地中收 获更多的成就。④有利于凸显人物形象,表现长命内心对成就自我的渴望。(每点2分,答对三点6分)
12.(1)D(A“成就最高”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他获得了“业界最高奖项”;B“毫不谦虚”错误,应为“没有‘中国式的谦虚’”;C“是后来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理解的”错误,文中有“大概”“完全”。)
(2)①许渊冲先生像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一样,意志坚韧顽强(解说比喻);②他致力于文学翻译,为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改变世界,把翻译当作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解说翻译事业的意义)。 (每层2分)
(3)①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世界独一,充满着对民族文化的骄傲;②他认为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很不够,充满着对民族文化不能成为世界主流文化的焦虑;③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中国人要知道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要扛起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旗,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13.C(解析:①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②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③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此处使用错误,可改为“熟视无睹”。④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⑤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此处望文生义。⑥乐善好施:乐于行善,喜欢施舍)
14.D(解析:A项不合逻辑,“不日”指将来,“学习了”、“领略了”指过去。B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但”提至“日本”前。C项“是用以”“作用”句式杂糅。)
15.C(“无论”与后面的“都”照应,构成条件关系。“是……还是……抑或是”三句构成选择关系。“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与“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之间是因果关系,故用“因此”。最后两个分句之间有递进关系,故选用“不仅……而且”。)
16.①水温更低(1分)②比上层空气冷(2分)③密度就显得特别大(2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从观察个别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概括为科学定律,然后用事实对它进行检验和证实,上升为科学理论,再通过演绎,去解释新的事实、预见新的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
18.评分标准参照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作文部分,突出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给分层次。
上一篇:湖南历年高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湖南历年高考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