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2017语文高考试卷及语文高考预测练习卷(2)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顾于此阅寒暑者十有七,而将毕命焉,因曰,此吾山也。(5分)
(2)天与之清美之风日,地与之丰洁之林泉,非吾可者,吾不得而似也。(5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安西将 张籍
万里海西路,茫茫边草秋。计程沙塞口,望伴驿峰头。
雪暗非时宿,沙深独去愁。塞乡人易老,莫住近蕃州。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4分)
(2)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对“安西将”的关切之情的?(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但未来还可以补救,此句出自《论语》的“ , ”。
(2)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诗中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的句子: “ , ”。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荷花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 , ”。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广义而言的时尚,(1) ,近似于《礼记》中所言的民风民俗,或者柏拉图笔下的时代风气。就此而言,当然代有时尚。而今日所谓时尚,意蕴则颇为狭窄,更多指衣饰、形容等诉诸外表的个性体现及其所形成的某种潮流。(2),但都有一种特定的指向:时尚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体现,时尚意味着更现代。
17.下面是一段介绍“可燃冰”的材料,请概括“可燃冰”这一新型能源的特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可燃冰里甲烷占80%——99.9%,可直接点燃,其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以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避免了最让人头疼的污染问题。截至目前,全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发现的可燃冰矿点已超过200处,据测算,仅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就有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中国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研究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可燃冰”分解,造成环境灾害,开采时必须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不泄漏,同时还要攻克与泥沙分离等技术难题。
18.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我国成年人阅读情况的调查。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1)由此表得出结论: 。(不超过35字)
(2)针对结论提出建议: 。(不超过25字)
六、(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帽子 安勇
早晨,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安。
本来在十字路口,按她的意思还想往前送一段路,穿过那两条马路后再返回,可女儿刚好看见一个同学,就急三火四地摆摆手,和她说了声再见。等她再想说什么时,女儿已经拉着同学的手跑远了,留给她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背影。
丈夫还在床上睡着,几个房间里都流动着睡眠的味道。她用鼻子嗅了嗅,从空气里就闻到了属于女儿的味道。回忆起来,女儿的气味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从开始时淡淡的奶香,变成了如今活泼的青春气息。女儿呢,也从咿呀学语的婴儿,成了一名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想一想,这些仿佛都是一眨眼间的事情。
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到底还是忍不住,走进大房间里,推醒了丈夫。丈夫揉着眼睛,嘟嘟囔囔地问出了啥大事,是天塌下来了,还是地陷下去了。她没有马上回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后,才淡淡地说一句,我有点儿后悔,刚才不应该让孩子戴帽子。丈夫听了她的话,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伸出手摸她的额头,你没发烧吧,怎么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说起了胡话。她打开丈夫的手,撇撇嘴,你才发烧呢,我说的是正经事。丈夫就不再理她,翻身下床,躲进了厕所里。她走到厕所门边,还想再说点什么时,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有点隐隐的担忧,自己会不会一语成谶?
在办公室里,整个上午,她的心里一直慌慌的,手上的工作也干得丢三落四,顾头不顾尾。眼前始终晃动着女儿戴着帽子的形象。她看见女儿背着书包、戴着帽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眉飞色舞地和同学谈论着昨晚的综艺节目。两个孩子还因为喜欢的对象不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执。然后,她就看见女儿准备要过马路……想到这里,她就赶忙闭上眼睛,再也不敢想下去。
到中午的时候,她的心更加慌乱起来。她和丈夫午休的时间都不长,女儿也不回家吃饭。每次早晨送女儿时,在路上她都会叮嘱几遍,中午别忘了给妈妈打个电话。她看看表,女儿放学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手机却静悄悄的,毫无反应。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喊她去吃午饭,她嘴上答应一声,脚下却没动,还坐在办公桌前呆呆地看着手机出神。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屋子里很静,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女儿下午上课的时间已经过了,但手机始终也没响起来。她突然想立刻就去女儿的学校看一看。就在她打算出门时,领导交给她一份报表,让她一定要在下班之前赶出来。
她的业务水平在单位里是很棒的,如果在往常,这件事情她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地做好。但今天却不行,她发现自己每统计一次,得出的数字都不一样,最后,那些数字像一只只小虫子似的从纸上飞起来,让她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她想抓住任何一只,都很难。当终于把报表做好,交给领导时,她看见时钟马上就要指向女儿放学的时间了。她又一次看见女儿戴着帽子,心不在焉地从校门口走出来,一边挥手和同学说再见,一边穿过马路……她说声我得走了,去接女儿,就急匆匆地跑下办公楼,拦了辆出租车,向女儿的学校而去。
女儿看见她从出租车里走出来时,表现得很惊讶,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她也同样上上下下地看了女儿一遍。女儿说,今天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打车来接我?她的脸突然板起来,狠狠地说,中午为什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她的声音很大,旁边的几个家长和学生都扭过头来看。女儿觉得很委屈,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围着眼圈儿转。人家忘了嘛,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也不是第一次忘。
她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搂着女儿的肩膀说,好了,下次别再忘就行了。
第二天早晨,她找出另一顶帽子,把昨天女儿戴的那顶帽子扔在了衣柜的角落里。女儿戴上帽子时有些不解,问她干吗换来换去的。她端详了女儿一会儿,淡淡地说,昨天那顶帽子,帽檐太长了,挡眼睛。
19.阅读文章,概括出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4分)
20.请简要分析“帽子”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4分)
21.作品是怎样叙述“她”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2.请先分析小说中的丈夫和女儿是如何对待“她”这些做法的,然后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她”的看法。(6分)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联想、思考或感悟,按要求作文。(60分)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跌倒了就肆意哭泣,父母说要学会坚强。后来,我们学着在夜里独自舔伤口,幻想着明天就能长大,以为长大了,我们就不再脆弱。经历过风风雨雨,才明白长大就是一个接纳脆肉的过程,生活本身就很脆肉。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
参考答案
一、1.C(A须臾BxiānDjǐ溶解)
2.B(“接合”意思是连接使和在一起,如段落之间接合得十分巧妙;“结合”意思是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并非合在一起,有时还带有抽象意义。“故意”,存心;有意识地,明知不应或不必这样做而这样做,多贬义。“刻意”,用上全部心思;古时为克制意志、潜心致志;用尽心思,多褒义。滋润:1.含水分多,不干燥。2.增添水分,使不干枯。3.方言中的“舒服”。滋养:1.供给养分。2.养分,养料。
3.D
4.A风雨如晦,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走马观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可改为“走马灯”。举重若轻,举起重物就像举起轻东西那么容易,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的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多用于贬义,重复,删去“自己”。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可改为“微乎其微”。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5.D(A动宾不搭,“提供模式”。B项,近、之多矛盾,不合逻辑。C项,缺主语,去掉“在的努力下”)
二、6.C(A以偏概全,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B混淆未然和已然,“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个像样的君子。D绝对化倾向,“完全转变”与原文不符,此外,“‘君子’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志”,原文第二行,“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也可以证明)
7.A(“这是由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决定的”不符合原文,原文“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
8.B(“父子、夫妇、长幼、君臣”与原文不符,“君臣”指社会地位,不是人在社会家庭中间的身份)
三、9.B顾忌
10.A到/跟,和B介词,在C.语气助词D。副词,将要
11.C
12.C(“作者也希望在这样的地方居住”错)
13.(1)顾:只是。有:通“又”。毕,结束。焉:于之。因,于是。(每点1分)
(2)与,给;之,他们;之,的;可,认可、认同;似,像(他们)。(每点1分)
四、14.(1)首联描写了此朝一别,安西将奔赴海西会经历的场景,路途漫漫、秋草茫茫。(1分)渲染了苍茫悲凉的气氛(1分),照应题目,紧扣“安西”二字,想象边塞之境,(1分)为下文抒情做铺垫。(1分)
15.(1)颈联,联想与想象,设想他一路西行的艰难场景,停歇处尽是沙漠中的要塞或山峰。大雪、深沙阻挡行程,更加重了旅途中的孤独愁苦。(2分)(2)尾联,直抒胸臆,叮嘱他居所不要离边塞太近,苦寒的环境和艰难的生活会让人沧桑变老。(2分)
15.(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3)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五、16.(1)是每个时代皆有的风潮(2)潮流虽然千变万化
17.热能高,污染小,储量大,难开采
18.(1)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数字化阅读,阅读纸质图书依然是主流阅读倾向。31字
(2)提高纸质图书的质量,增加数字化图书的数量。24字
六、19.(1)送完女儿回到家的不安和担忧。(2)上午在办公室里的慌乱。(3)想立刻去学校看看女儿的迫切。(4)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时的烦躁。(5)打车去学校时的急切。(答出4点即可,1点1分)
20.(1)帽子是表达母爱的情感载体,暗示主旨。(2)帽子是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3)烘托了“她”这个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人物形象。(4)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点1分)
21.(1)运用第三人称(或上帝视角),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3)以“帽子”为线索,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集中紧凑。(答出2点即可,1点2分)
22.丈夫认为她有毛病,不愿理她;女儿则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她是小题大做。(2分)一种观点是,这个母亲对女儿的做法属于典型的过度关注,对女儿对自己对丈夫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另一种观点是,母亲对女儿的付出已经关注到了每一个细节,在这种爱的呵护下女儿一定能健康幸福地成长。(言之成理即可,4分)
【参考译文】
船山,山崖上有大石如船,是一块顽劣的石头,可是山就以它来命名了。船山的山冈光秃秃的,溪水干涸;它稀有的一些树木长得也不茂盛,山上的草干瘦散乱到总是要凋谢的样子;那里的农田纵横交错田垄也不正,那里的水塘浑浊不流而且塘边经常断水;那里山前有遮挡难以远望,山右边延伸开成一片宽平的田野,又不能形成幽静了;那里珍贵的禽兽经过而不会留住,趾爪狰狞的野兽则蹭到行人肩膀也无所顾忌;那里的农民看惯了坍塌的田垄也不去修整,那里的民俗是几百年也没有懂得抚琴读书的。可是我经历的山水成百上千,那其中足以颐养精神消除思虑的地方不少,但是我只在船山这里度过了十七个寒暑,而且将在此度过我的余生,于是我说:这是我的山啊。
古人所喜爱的地方,不能让今天的人也同样系念;一般人所想得到的,并不能扩展到个别的人。我生活在今天,怀抱有独自的情感,为什么不可以(选船山为终老之地)呢?古代的人他们出游的地方有选择,他们居住的地方也有选择。他们所选择的也就是一般人们所追求的。所以在大地上详细地察看,于是最好的地方就被挑选出了。可是我今天在倾倒的天空下弯曲着身体,在开裂的大地上小心地迈着步子,没有一寸土地能为我所有,即使我想选一个更好的地方也不能够。丢掉那些不快乐,迎来那些平和心态,江山的美好与愉快恬静的心情一致就是合适的。而我是个悲愁的人,连大地都不足以包容我那不快乐的隐衷,所以即使想要挑选一处适合的地方也不可能。仰面对天而没有遗憾的人,俯身择地也没有哀愁,这样的人应该获得优美的山林居住作为对他们的表彰。可是(我不是仰而无憾者,所以)哪怕是有一座山给我,也不能给我的人生带来任何荣耀;即使在那山中炼成能长生的五石散,也不能提升我的事业.用荆棘壅塞我住的房子,让我行走的路上铺满严霜,这样的待遇仍然超出我的本分,所以尽管可以选择更好的地方我也不忍心。在欣赏风景的时候有同伴,在吟咏诗歌的时候有知音,期望正道的时候有人跟你共同谋划,胸怀坚贞的时候有人与你互相支持。相距遥远而互相感动的人,他们一定是可以身影相依散步水边互相唱和的人.可是我这样茕茕孤立,而他人那样往来不息。春天的早晨,秋天的傍晚,我也只是把窗户当作丸泥来封闭自己,所以即使我还想选什么地方,又干什么用呢?
如此说来,船山就是我的山,为什么不可以呢?它没有可以扬名于四方的,也没有可以传名于未来的。偶然说到它,又很快忘掉它,我年老将死,而船山仍旧是那块顽石。严子陵隐居的七里滩,司空图隐居的王官谷,林和靖隐居的西湖孤山,上天给了他们清丽的风光,大地给了他们丰洁的林泉,人们给了他们游赏和追慕,这些都不是我认同的,我不能仿效他们了。我终老在船山这里而已了。
记于辛未年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