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语文高考试卷福建及语文复习考试试卷(2)

刘惠分享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国学守望者

  定 之

  旅居杭城,已有数年了。总喜欢杭州的雅静,就着一方湖水,随意游走,或独处一隅,隐于柳桂之间,发些古思,情浓之时,便在山水悠然处,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聊遣幽怀。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然数月之前,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后,此种逸兴便也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沉沉的反思,抑或是在惊服之余,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言到:“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勤恳严谨,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就《楚辞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是煌煌巨著。姜亮夫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但正是这“笨”办法,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归真之美,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节选自《国学守望者——姜亮夫传略》)

  相关链接:

  1.姜先生的说法:“我总觉得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的什么事什么理什么物,他的生成,决不单是为那个地方那个事那个理而有;通通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历史总是为全人类而留的血痕”。姜先生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其情其意,可赞可叹。

  2.姜亮夫本来是要到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去了以后,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到法国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之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姜亮夫先生曾和学生谈到过自己在巴黎博物馆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的事情。先生本没有多少积蓄,又是自费留学,那段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先生如此亏待自己,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拿去拍照。

  3.1979年,年逾古稀的姜亮夫主持杭州大学中文系,事务繁难,却接到了教育部发给他的一个函,委托老先生办一个“楚辞进修班”。姜老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他说:“教育部给我这么个重托,经过十年动乱,全国有水平的关于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少了,楚辞教育水平下降了,为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说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是因为他终世不倦于学术求索,虽久历坎坷,但建树卓著,治学为师,皆为世人所景仰。

  B.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决意抄录、拍摄,而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成为他学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C.先师的无故离去和人世沉浮使姜亮夫悲痛欲绝。为纪念王国维先生,也为继承先师治学道路,同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姜亮夫投入对楚辞的研究。

  D.1926年3月18日,姜亮夫曾参与执政府请愿,几乎遇难,后来他越墙脱离险境。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方面使他忧患国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潜心治学,发奋读书。

  E.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现。

  (2)作者读完《姜亮夫全集》后为什么会陷入深深的反思?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

  (3)本文为什么称姜亮夫为“国学守望者”?(6分)

  答:

  (4)姜亮夫终成一代国学大师,你认为他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的成功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5年,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的修订出台,标志着反腐在治本征途上,迈出关键一步。这必将为政治生态赢得一个更加山清水秀的未来。

  B.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对母亲、祖母的细节刻画,以及结尾处对枇杷树的描写,事细而情深,如泣如诉,悲恻动人,令人不忍卒读。

  C.在现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一个人不学无术,身无长物,那么他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D.在本次“文学艺术联合会德艺双馨奖”的颁奖会上,我见到了许多仰慕已久的老前辈,他们的教诲,让我如坐春风。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去年除夕,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10.1亿次,而猴年除夕一天,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人,收发总量达80.8亿个。

  B.领导干部应该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如果捂着疮疤不让揭,讳疾忌医,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甚至误入歧途。

  C.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将近50%以上的成年人每晚上床后,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用来上网,从而推迟了睡觉时间,这对健康非常不利。

  D.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创新论坛”,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在演讲中表示:百度连接的范围越来越广、东西也越来越多。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绝大多数人几乎天生怕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类早期的穴居生活有关, ,有“恐惧”基因的人,会本能地躲开毒蛇的伤害。这意味着有“恐惧”基因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A.因为毒蛇极易攻击穴居的人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B.因为穴居人类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

  C.即使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对蛇的“恐惧”基因也形成了

  D.因为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面对两条始点和终点相同的路, ① ,这条路便是捷径。走捷径,路途短省力气, ② 。因为,所谓捷径,显而易见谁都能发现,大家都走,势必拥堵,因此用的时间反而多。而若选择另一条稍远的路,人相对少,为避免落后,又加快速度,有时反能先到达目的地。放弃捷径, ③ ,但有时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①

  ②

  ③

  17.下面是一幅名为《拾脚印》的漫画,请概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参考答案

  1、B(曲解文意:“一年景”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即将四时之景致定格于一瞬,不一定是“从头到脚的穿戴”,也就是说,京都人眼中的“一年景”只是一年景的一种形态。)

  2、C(曲解原文:“数十券”是说价格高;另,宋人爱花,与花价无关。)

  3、C(从全文看,宋人爱花是一种文化审美活动,并非“玩物”,推论前提站不住脚,所以“丧志”的结论不可信。)

  4、A

  5、 C(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6、 A(原文表述是终陈文帝之世)

  7、(1)当时孔范、施文庆等人交互结党营私,陷害梗直的人,商议将要把王猛调出而没有合适的机会。(比周,梗直,出之各1分,句意2分)

  (2)等到弄清楚了陈后主没有死,(王猛)就派他的部将辛昉驾乘驿马疾行到京城投诚。(审,驰驿,归款各1分,句意2分)

  8.两句集中写景。柳丝飞舞飘荡,蛛网黏住了空中飘浮的游絮。词人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又以“柳丝”“飞絮”自喻,抒发了自己羁滞他乡的愁苦心情。(内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

  9.全词塑造了一个谪宦楚地、凝伫望归、愁苦郁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时节,词人登台远望, “披襟”台上、“极目平芜”、长久“凝伫”,词人看到快风残雨、柳丝飞絮的凄凉景象,听到黄昏村落歌鼓之声,内心不禁产生凄苦的情绪。(内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

  10、(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1.(25分)(1)选A 3分,选 C 2分,选 B 1分

  (2)①呼应标题,引出人物。作者由写山陕药商决定修戏台遍寻木雕艺人从而引出了主要人物李一刀的出场。(2分)②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作者通过写李一刀的手艺谁都没有见过的传说,为下文写他在四年的时间里神秘的创作埋下伏笔。(2分)③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传奇色彩。(2分)

  (3)①三请才出山,而“用木渣兑金银”的要价更使“会馆的当家人倒抽了一口冷气”。

  ②李一刀来到会馆,便“要了刚墁好地的三间大殿”;“大小刀具整整摆满了四张桌子”;而磨刀“一磨就磨了一百天”;雕刻过程“寒来暑往,一来就是四年”。

  ③山杨四裂,九十块木片,三百六十出,九九八百一十个人物,仅仅用这些数字就给人以超出想象力的震撼。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李一刀精湛的雕刻技艺,强化了人物的传奇色彩,引起了读者丰富的想象与共鸣。(2分,逐条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4)第一处写“大殿里金子和银子闪着反射过来的太阳光,照在会馆当家人的脸上”,是他被木板上的对联“人有意意有念念有欲欲有贪贪得无限……”所震撼,从而受到了精神的洗礼。这光辉与前文会馆当家人所以高价请李一刀是由于“一展富有”相呼应,也是会馆当家人从“一展富有”的虚幻之中醒悟的象征。(4分)

  第二处“太阳正南的时候,仍有两道金光和银光照在你的脸上”,是叙述者将读者拉回到现实中,这样一来,故事有了现实的依据,而不至于是传奇,而那一抹“金光和银光”恰是读者回味的哲理。它让读者明白,李一刀刻木雕并不是为金银而是为了给人以教诲,那就是人一定要戒欲戒贪。它劝戒导善,对读者起着精神导引的作用。(4分)

  12.(25分)(1)(5分)C3分;D2分;A1分(A还因为其人格高尚;B姜亮夫在巴黎的所作所为与他在楚辞上的宗师地位无必然联系;E“守身如玉德之花”错。)

  (2)(6分)反思实则是自责。一方面自责于自己寄情山水,任意东西,逍遥人生,并以此为乐。另一方面自责于对国学研究不深入。(2分)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传主,概括总领全文;以自己的不足反衬姜亮夫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与高尚的人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分)

  (3)(6分)①国学宗师,著述等身。作为楚辞研究专家,姜亮夫发表了以《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学术论著,极具影响力。②坚守国学,忠诚爱国。年青时,因伤心国事,在国家纷乱危急之中选择国学,用民族精神引领人们走出困惑。③不负重托,传承国学。年逾古稀的姜老虽事务繁难却欣然接受重托,开办“楚辞进修班”,为国学教育的传承贡献力量。(每点2分,共6分。)

  (4)(8分)①国学大师的影响。王国维、梁启超等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对姜亮夫学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勤恳踏实的精神。他勤于笔记,潜心学术,执着严谨的品质奠定了他的国学功底。

  ③爱国明理的品质。在巴黎抛弃学位抄录拍摄中国文物是出于拳拳爱国之心,他从事屈

  原研究是因为他认为屈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

  这种精神使他能够触摸到治学的真谛。(每点2分,共6分)

  启示:应该围绕为人与为学相辅相成的核心,适当联系现实进行阐释。(2分)

  13.(3分)选C。解析:A项“山清水秀”意为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在此是比喻的说法,正确;B项“不忍卒读”意为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正确。C项“身无长物” 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此处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D项“如坐春风”意为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正确。

  14.(3分)A。本题从语序不当、成分赘余、中途易辙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B项语序不当,正确语序应为“就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C项成分赘余,删除“将近”或者“以上”;D项中途易辙,前句陈述还未完整,后句就开始陈述别的内容。

  15.(3分)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段中“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是形成对蛇的“恐惧”基因的原因。

  16.(5分)①人们自然会选择较短的一条;②但却不一定明智;③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或“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17.(6分)答案示例:一个人背着箩筐,在捡拾他人留下的“脚印”,因为“脚印”太多,所以累得满头大汗。寓意:对他人的经验要学会选择,否则会成为一种负担。

  【参考译文】

  王猛字世雄,是琅邪临沂人。五岁的时候父亲王清遇害,陈文帝的军队渡过浙江,访察他们,准备加以诛灭。他的母亲韦氏带着他逃到了会稽,于是得以免祸。长大以后,勤学不倦,博览经史,兼学孙子、吴起兵法。因为父亲的遭遇太苦,他在整个文帝时期始终不听音乐,吃蔬菜粗粮,穿粗布衣裳,以丧礼自处。宣帝即位,才开始求官。

  太建初年,初入官场担任鄱阳王府中兵参军,再调任永阳王府录事参军。诏令他跟随大都督吴明彻去夺取土地,因为军功封为应阳县子。逐步升迁为太子右卫率,调任晋陵太守。威恩兼用,奸人盗贼匿迹,富商遍地,人们都说“应该归功于王府君”。郡中的人们歌唱他。

  当时孔范、施文庆等人交互结党营私,陷害梗直的人,商议将要把王猛调出而没有合适的机会。正巧广州刺史马靖不服从征调,于是便任命王猛为都督东衡州刺史,兼始兴内史,与广州刺史陈方庆共同攻取马靖。王猛到后,马上就捉住了马靖送交建邺,晋升爵位为公,加官光胜将军、平越中郎将、大都督,调发广、桂等二十州兵讨伐岭外蛮荒地区,所到之处都予以平定。

  祯明二年,下诏任命他为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不久改镇广州。还没到任,而隋朝的军队渡过长江,王猛总督所辖部队赶赴增援。当时广州刺史临汝侯陈方庆、西衡州刺史衡阳王陈伯信都隶属于王猛都督府,各自观望不到。王猛派高州刺史戴智烈、清远太守曾孝远各带轻兵前去杀死了他们而调发了他们的军队。等听到台城失守,便举哀穿上孝服,坐在草垫子上待罪不食。于是率兵,沿长江拒守,以固守忠诚的节操。

  等到弄清楚了陈后主没有死,(王猛)就派他的部将辛昉驾乘驿马疾行到京城投诚。隋文帝非常高兴,对辛昉说:“王猛怀念他的旧主,送别故人情义深厚,就是我的忠诚大臣。保守一方,不用耗费兵力,又是我的功臣。”当天任命辛昉府仪同三司,仍然诏令王猛与行军总管韦洸就留在岭南经管。

  王猛的母亲妻子儿女先是留在建邺,然后随着后主入京,诏令赐给宅院和各种物品很多,另外赠予布帛一千段,并且派人带着诏书慰劳王猛。他讨平了山越,通过驿马上奏朝廷。当时文帝视察河东,正好王猛的使者到来,十分高兴。杨素庆贺,于是说:“从前汉武帝在这里听到喜讯,因而改了县名,王猛现在告捷,和从前的事远远相合。”于是又下发诏书奖赏,封他的长子王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王猛不久死在广州,文帝听到消息非常痛心,派遣使者前往吊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归仁县公。让他的儿子王缮承袭爵位,仍然授给他普州刺史。王猛埋葬在关中,谥号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