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新课标ii卷答案_高考语文复习卷

刘惠分享

回顾所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很好的高考复习,知识体系脉络有了,知识点也就明朗了。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新课标ii卷,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语文复习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用“绿色 +”把蓝天留住

魏建国

前天晚间的一场“及时风”吹散了笼罩北京106个小时的雾霾,重见蓝天的北京市民纷纷在网络上留言,希望把这份蓝留下来。环保当然不能靠风吹,蓝天也不能单靠多少天达标来衡量。要彻底扭转由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趋势,我们需要一场“绿色+”革命。

无论对政府、企业还是民众,“绿色+”首先是一场观念革命。未来我们应当将这一理念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绿色发展作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与“互联网+”一样,“绿色+”也可以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外交相结合,渗透到企业发展观、居民消费观和人民健康观中去,改变我们的生产、消费和生存方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绿色+”定位到生产全过程中,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全程化绿色,形成一条真正的绿色生产线。

不少地方的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比较迷茫,转型缺门路,也不知道哪些产能该保留。实际上产能是必要的,问题是怎么把产能转化为绿色产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部分。“绿色+”理念可以给企业启示:以“绿色+”指导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发展就符合国家需要、未来需要、市场需要。以“绿色+”理念生产出的产品,比低质、粗糙的传统产品更加对得上中国中产阶层的眼光和需求,也更能令国外市场的消费者满意。以手机行业为例,2014年中国生产的手机产品出口1154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出口量,中国手机品牌却始终无法代替苹果的龙头老大位置。我认为中国的手机厂商应该提出“绿色+”手机的概念,在手机信号、电池辐射、健康使用和废弃手机处理等方面加强创新,以绿色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与“互联网+”一样,“绿色+”也需要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来起作用。目前在钢铁行业,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亏损的“僵尸企业”不肯熄火,是京津冀等地区常遭遇雾霾的祸首。想靠市场撵走这些“僵尸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是一个已经被别国证明过的有效手段。所谓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温室气体将配额排放,这个配额本身会成为一种商品。一家企业排放量超过了配额,就需要购买新的配额,反之如果其排放量没有达到配额,可以出售其配额。2017年,中国将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我建议明年碳排放权交易一定要重点在二三线城市展开,在重污染企业展开。

只要放开思路,可以与“绿色+”结合的领域是广阔的,从产业领域来说,可以有绿色+能源、绿色+冶金、绿色+农业;从生产和销售领域来说,可以有绿色+制造、绿色+管理、绿色+技术、绿色+物流。现在物流快递小车在城市中到处穿梭,快递纸箱遍地丢弃,能不能在物流业实现“绿色+”?从政策领域来说,每一项社会政策的出台,都应当将“绿色+”的理念考虑进去,比如绿色+二孩、绿色+养老,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优质、绿色的政府服务。

为什么老百姓对“阅兵蓝”那么留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走一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之路,现在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历史不能假设,雾霾也只是提醒了我们环境污染一个方面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些我们平时还未多加留意的问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威胁。目前,由于欧债危机、恐怖主义的影响,欧美国家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难民潮、罢工潮和恐怖主义上,对产业绿色改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的“绿色+”有政府支持、有充足资金,老百姓又深受环境污染之害,应该抓住时机,响亮地提出口号,把“绿色+”作为改变人类命运的重大布局。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5年12月11日)

1. 下列关于“绿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绿色+”是一场观念革命,应当将这一理念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

B. “绿色+”可以定位到生产全过程中,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它的特点,如果深入发展还会形成一条真正的绿色生产线。

C. 与“互联网+”一样,“绿色+”也需要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来起作用。只要市场发挥调节功能,雾霾就会风吹云散。

D. 放开思路,与“绿色+”结合的领域是广阔的,它可以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外交等结合,改变人们的理念和生活。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需要一场“绿色+”革命来彻底遏制由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趋势,以此促进环保的健康绿色发展。

B. 以“绿色+”指导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发展就符合市场需要、国家需要、未来需要。传统产品不符合“绿色+”的要求。

C. 2017年,中国将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购买排放配额的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届时可以撵走很多“僵尸企业”。

D. 从政策角度看,未来社会政策的出台,如果不把“绿色+”的理念考虑进去,老百姓就很难享受到更优质、绿色的服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企业转换产能的方式是必要的,关键是怎么把落后产能转化为绿色产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部分。

B. 中国手机厂商提出的“绿色+”手机的概念,在手机信号、电池辐射、健康使用等方面加强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C. 目前,京津冀等地区常遭遇雾霾的祸首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亏损的钢铁行业中的“僵尸企业”不肯熄火。

D. 老百姓对“阅兵蓝”那么留恋,是因为深受环境污染之害。应大力践行“绿色+”理念,来改变人类的命运。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答题关键词“绿色+”,题中C项说法“只要...就...”过于绝对。解答这类题目需要仔细比对概念。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题中B项“传统产品不符合‘绿色+’的要求。”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现实中很多传统产品都是符合“绿色+”的要求的。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B选项混淆时态。原文说“我认为中国的手机厂商应该提出“绿色+”手机的概念”。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穿越无言 成为自己

——专访于丹

(一盈)

春节期间,于丹再次亮相《百家讲坛》,于是关于她的争议再度响起。下面是《读者》原创版对于丹进行的专访。

①《读者》(原创版):春节期间,我们又在《百家讲坛》中看到了你。在不绝于耳的争议声中,为何还要触碰这个敏感地带?

于丹:其实我所有的言行都只想做一件事:完成生命态度的传递。就是说在一个喧嚣的、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乐地做到自我?我坚信每个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命热情,但我觉得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在状态。

②《读者》(原创版):何为“状态”?

于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三种不同境界。“好之”已经很高了,但我认为它尽管崇高,却未免沉重。我更喜欢第三种,“乐之”,即“enjoy”,不仅可以承担重任,还能够举重若轻,有一种生命的大欢欣与轻盈。我们不可能成为超人,但可以完成自身的开发,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比如我年过四十了,在工作最紧张时,哪怕耽误吃饭时间,也会打网球,与学生一起练瑜伽,做这些事情的快乐不亚于我讲《论语》《庄子》。

③《读者》(原创版):你曾经说,昆曲是种生活方式,李白也是种生活方式。这让我们看到一种对立甚至矛盾的人生状态。

于丹:这种矛盾就是我本质的存在。老话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宽度一直都是我所追求的。我从小是独生女,很孤僻,很小便体会到生命的瘠薄、脆弱、有限。如何才能令它阔大、舒朗、坚强?就是要靠文化的力量,靠心智去建立生命的格局。所以我喜欢的东西,后来会形成矛盾,我在矛盾中去构筑生命的两岸,因为两岸意味着宽度。你只有让河床越来越宽,你生命中的水流量才会越来越大。

我喜欢很多种壮气豪迈。比如李白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比如苏东坡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比如左思的“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就连杜甫如此沉静,亦会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何等的胸襟与豪迈啊!古人是以天地为坐标,心是飞翔的,我喜欢那种生命飞扬的感觉。

④《读者》(原创版):你的心是飞扬的,然而从诸多采访中却得知,你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常被家人斥为“没有脑子”。

于丹:这也是一种飞扬。人如果带着脑子,就飞不起来了。你想生活得很本真很快乐吗?那就多用一点心,少用一点脑子。人用脑子太多,就老在较劲,算计别人,琢磨自己。人少一点敏感较劲,多一点钝感用心,反而能飞扬,能够坦率地坚持自己。

⑤《读者》(原创版):那飞扬过后的细腻婉转呢?

于丹:的确,我身上其实有不可救药的感伤,这与我不可救药的快乐是一样的东西。是不是又很矛盾?很多人奇怪,我的语言开放明亮,但文字却细致感伤。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在林中散步,遇到并爱上一位美好的女子,决定娶她为后。女子也爱国王,但提出一个要求:“请在王宫旁给我搭一个简朴的小屋子,我每天会在里面待一个小时,不许偷看。”国王答应了,于是两人结合了,生活和美、安详、幸福。皇后每天都会到小屋子里待一个小时,无人能知其中乾坤。二十多年过去了,皇后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国王渐渐起了疑心,她难道是女巫吗?一天,国王终于忍不住好奇,偷偷跟踪皇后。然而,他惊奇地发现,妻子未施任何法术,她只是坐在圆木凳子上,摘下皇冠,褪下首饰,脱去皇袍,赤裸地、沉静地坐着,脸上是一种宁静的光彩。

有时候我想,我们是不是都应该有这么一间小屋呢?它可能只占你一天时间的二十四分之一,但当你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荣、奢望去梳理心情时,你会很接近内心的真实,会爱自己。

⑥《读者》(原创版):除了内心的小屋,你也非常强调生活的仪式,认为生活中的某些仪式是一定要从容消费的。

于丹:对。以前我会有五花八门的玩法,但现在生活的仪式朴素了很多。有时候晚上,我坐在餐桌旁,面对摊开的一本书,看着客厅里我2岁的女儿与我80多岁的妈妈互相扔球,我老公坐在沙发里抱着笔记本电脑,电视放着有一搭无一搭的节目……我的视线会不知不觉穿越层层景观——老人、孩子、先生、电视……这个时刻,我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你所拥有的最好的生活。你的孩子正在成长,你的老人身体无恙,你的爱人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其实这就是繁琐的日子啊。不见得说仪式感就是要坐飞机到马尔代夫,和小资朋友躲到天边。中国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红尘有爱啊!

⑦《读者》(原创版):有没有感觉到,你非常喜欢用一个词:穿越。

于丹:我很感激你能抓住真正解读我的某些密码,其实这个词被很多人忽略了,但对我来说,极其重要。我觉得人一生会有一个一个驿站,但哪里都不是你最终的停留。对我来讲,就是一生的穿越。我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去穿越,一步一步,不停留。关键看一个人能够有多少种生命形态去转换,并挑战那些未知。

(选自《读者》原创版,有删改)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在一个喧嚣的、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乐地做到自我?”这句话道出了于丹对于社会上那些关于自己的争论的迷惘之情。

B. “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在状态”是说我们很多人的生命长期缺乏运动、缺乏相互交流而趋于静止状态。

C. “昆曲”、“李白”在此是借代,指细腻婉转和壮气豪迈两种生活状态,而这两种生活状态都是于丹所喜欢的。

D. 于丹讲王后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我们也该有一间小屋来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荣、奢望去梳理心情,这样更接近于内心的真实。

E. 这篇访谈话题集中,问题设问清晰,回答深入浅出,形象深刻,阐明了于丹对于人生积极而又相对通脱的看法。

5. 综观记者的问题,简要分析这篇访谈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

6. 于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穿越”的过程,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一场“穿越”?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案】4. CE 5. ①热点引入,自然那亲切。由于丹再上《百家讲坛》引入,自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抓住关键,层层追问。如对于“人生状态”的探讨,由何为“状态”到“状态的矛盾对立”再到“状态的细腻婉转”都扣住“状态”这一核心,层层追问。③以叙代问,平和坚定。如第三、四、六个问题,以陈述的语气提出话题,平和而又肯定,引人思索又令人信服。

6. ①一个人要想更好地完成生命的穿越,应该“成为自己”。②按照文中于丹的说法就是享受自己的生命:开发自身,既承担重任又能举重若轻,积极转换生命形态,挑战未知领域。③这样就能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④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环境、他人或自身的束缚而迷失自己,这样就难以在生命中自由穿越。只有坚守本心,掌控自我,成为自己,生命才更有意义。

【解析】

4.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A项“迷惘之情”错,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人要有自己的生存状态;B项“我们很多人的生命长期缺乏运动、缺乏相互交流而趋于静止状态”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最终没有成为自己。多数人缺乏与生俱来的生命热情;D项讲王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也应该抽时间去梳理心情,这样更易接近内心的真实。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综观记者的问题,简要分析这篇访谈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答题关键词“记者的问题”“ 提问方式特点”,答题时首先点出特点,然后结合文章中的提问具体分析。

6. 试题分析:题干 “一个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一场‘穿越’?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这是一道探究题,本题要求“联系实际谈‘穿越’感受 ”,答题时结合文本内容,表达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头条新闻

周波

那天,市报张编辑打来电话。

“你的稿子明天见报。”他说。

“暂时不要发。”我说。

“为啥不发?都编排好了。”张编辑不解地问。

“等等,过几天再发。”我嘿嘿一笑。

张编辑是我的朋友,平时很要好。自从我调到D县县委报道组之后,我们俩关系越发亲密。每当县里举办大型活动或者有领导感兴趣的新闻时,通过他就能顺利发稿,为此我常得到领导的赞许。

过了几天,张编辑又催我。

“稿子不是写得很好嘛,咋不发?”他问。“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我说话的腔调像是他上级。“搞啥鬼?下回再来稿子我全封了它。”他笑着说。

“宁愿让你封了其他稿子,这个稿子我现在是绝对不发的。”我说。“那你这么早寄来做啥?”他很好奇。“随时准备着发稿,谁说我不发了?”我说。“这么重要?”他说。“确实很重要。”我哈哈笑着说。

一个月后,我主动打电话给张编辑。

“星期三请把这篇稿子发出来。”我说。

“你是市委领导还是我的上级呀?想发就发,想不发就不发。”他有点生气。“求你了,帮兄弟一把,我有要紧事。”我压低声音,怕被旁人听见。

“真搞不懂你,好吧,我答应你星期三发出来。”张编辑说话时声音里满是疑惑。“要发在头条哟。”我说。

“啥,发头条?这报社是你家办的呀?上次可以帮你发头条,这回不敢保证。”张编辑有点火了。

“无论如何都要发头条,下次来我请你上县城最好的馆子。”我说。

“不行。星期三还不知道有啥重要事要登呢。报社的规矩你是知道的,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必须放在头条,再说还不知市里有没有重大新闻呢。”张编辑说得很认真。

“那至少放在很显眼的位置,不放头条就放二条,报眼也行。”我挖空心思想着各种办法。“你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好吧,看你的命了,我能帮就帮。”张编辑说完就挂了电话。

星期三早上,省里来了大领导,带队的是水利厅厅长。厅长和一帮专家学者风尘仆仆地赶到市里,准备先在宾馆里听各县区主要负责人汇报。“报纸出来了吗?”我一大早打电话给张编辑。“你吉人吉相,横头条,大三栏。”张编辑挖苦我。“真的呀,太激动了!请再帮兄弟一个忙,速送到阳光大酒店大堂和所有房间,尤其是301房间必须送到。”我急切地说。“我给你打工呀?”张编辑口气有点不耐烦。“省水利厅厅长来了,上午要听各县区汇报海塘建设情况,我们书记、县长已经赶过去了。”我说。“你小子原来在搞大策划呀,怪不得一直等着不让发稿子,连我也被你蒙了一个月。”张编辑哈哈大笑起来,“好,再帮你一次,我马上让送报员送过去。”

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省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工作!”

横幅迎风招展。301房间内,厅长津津有味地看着刚十万火急送达的当日报纸。

“《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这么脚踏实地地去做,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满面春风地对D县县长说。

“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以后要更加努力去做。”县长也兴奋地说。“我看这次其他地方就不去了,现在就去D县看看。”厅长吩咐随行秘书。“厅长还没听我们汇报呢……”其他各县区的领导面面相觑,嘀咕着。

“还要听啥?房间里能听出啥名堂来?你们看人家D县工作做得多到位,做出成绩就要奖励嘛。”厅长边说边拿着报纸走出了门。

据说,狼多肉少,各县区都在积极争取,那笔海塘资金原定落至A县,A县已预先吃了“定心丸”。却料不到,厅长把1 000万海塘资金放到了D县。

年底,那篇头条新闻获了奖。县长被调到市里当水利局一把手,想不到,他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作品以“官场”为背景,将对官场世态切入肌理的叙述巧妙地融入“头条新闻”的设计与发表上,彰显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B. 张编辑一再催促“我”,急着要发那篇稿子,“我”却说:“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这里通过对比,表现了二人一个急躁,一个沉稳。

C. 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省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工作!”这个场面描写暗含着对所谓领导的讽刺。

D. “《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的这句话为下文写那笔海塘资金被放到D县做了铺垫。

E. 水利厅厅长不喜欢在房间里听汇报,而是注重调查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看D县工作做得到位,就要给予D县奖励。

8. 作品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 作品为什么以县长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AD 8. ①善于钻营,善于取巧,费尽心思策划头条新闻;②善于搞关系,为方便发稿子和编辑打得火热;③深谙“机关之道”,为了升迁绞尽脑汁。

9. ①艺术结构上,具有戏剧性效果,小说以“我”的升迁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不但使钻营取巧的“我”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也表现了县长这一人物喜欢投机钻营者为己所用的形象特点;③思想内容上,通过这样的结尾,批判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潜规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情节上,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B项“表现了二人一个急躁,一个沉稳”错,张编辑根本不知道“我”的心思,被蒙在鼓里,所以一直在催促“我”;而“我”却在等待时机。C项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并没有“暗含着对所谓领导的讽刺”。E项“不喜欢在房间里听汇报,而是注重调查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些臆测。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品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形象特点”,筛选关键情节,概括形成答案。从精心设计头条新闻这一行为,可以归纳出①;而“我”和张编辑的交往体现了②;“我”让张编辑送报纸到厅长房间等则表现出③。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品为什么以县长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关键词“结尾”“看法”,答题应该从人物、情节、手法、主旨等角度结合原文内容答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以忧去。服阕,除费县簿。大定四年,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课增,迁长山令。时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几万人,万公登陴谕以乡里亲旧意,众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赖之,为立生祠。丞相尝谓曰:“后代我者必汝也。”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谓侍臣曰:“张万公纯直人也。”

章宗即位,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万公言:“劳民非便。”诏百官议于尚书省,遂罢兵。明昌二年,知大兴府事。逾年,以母老乞就养,诏不许,赐告省亲。还,上问山东、河北粟贵贱,今春苗稼,万公具以实对。

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泰和元年,连章请老,不许,迁荣禄大夫,赐其子进士及第。明年,章再上。后致仕。

六年,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镇抚之,特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山东连岁旱蝗,万公虑民饥盗起,当预备赈济。时兵兴,国用不给,万公乃上言乞将盐引会山东行部给卖,纳粟易换。又言督责有司禁戢盗贼之方。上皆从之。复乞致仕,许之,加崇进,仍给平章政事俸之半。泰和七年,薨。命依宰臣故事,赙葬。赠仪同三司,谥曰文贞

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选自《金史·张万公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B.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C.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D.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祠,为还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以此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B. 尚书省,官署名,是魏晋至宋的最高政令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C. 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D. 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万公在担任长山县令时,有盗贼至城下,张万公登上城墙用乡情说服他们,这些盗贼感动、悔悟全部都离去,由此这个县的百姓都很信赖他。

B. 张万公为官很有能力,当时的丞相认为以后能代替他担任丞相的一定是张万公,任郎中期间,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世宗赞扬他是纯朴正直的人。

C. 章宗即位后,国家北部边地多有警报,就下令发兵进攻,张万公说使百姓疲劳是不好的事情,后来皇帝下令百官讨论出兵的事情,最终没有发兵。

D. 张万公担任山东路安抚使时,因为山东连年大旱,加上蝗灾,他担忧百姓会因为饥饿成为盗贼,就积极准备赈灾事宜,同时也考虑杜绝盗贼问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2)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

【答案】10. A 11. B 12. A

13. (1)张万公用“使百姓疲劳的时间长了,恐怕伤了和气,应该听从御史台的话,以停止挖壕沟为便”来回答。(关键点:“对”“劳”“罢”)

(2)张万公质朴敦厚、刚直方正,家中没有多余的门客,朝廷的制度法令,多由他裁决修正。(关键点:“杂”“典章”“裁正”)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解答本题,需要把握画波浪线部分的含意。比如第一处断句,动词“言”的内容应该是“秋山之乐”,所以“言”后不能停顿,排除B、C。“辅政八年”的主语是张万公,故在“辅政”前断开。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B项错误,“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执行重要政令。

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A项“有盗贼至城下,……信赖他”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说百姓们因为有土匪的缘故,都想进入城里接受保护,张万公站在城墙上用同乡亲旧的情意告谕他们,于是大家散去,邑人信赖他。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关键点:“对”“劳”“罢”;(2)关键点:“杂”“典章”“裁正”。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他幼年聪颖,喜好读书。张万公考中正隆二年的进士,调任新郑主簿。因亲丧而离任。服孝期满,被授予费县主簿。大定四年,他任东京辰渌盐副使,在任时,盐税有所增加,升为长山令。当时当地的土匪还没有被平定,一天早上有几万人到城下(请求保护),张万公登上城上的矮墙用同乡亲旧的情意告谕他们,众人感动醒悟共同离去,邑人信赖他,为他建立生祠。丞相曾对他说:“以后取代我的一定是你。”不久被授予郎中,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世宗赞赏他,对侍臣说:“张万公是纯朴正直的人。”

章宗即位,适逢北部边境多次有警报,皇帝命令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前去攻打。张万公说:“使百姓疲劳不好。”皇帝下诏让百官在尚书省讨论此事,于是停止发兵。明昌二年,张万公知大兴府事。一年后,张万公因为母亲年老,他请求回去奉养,皇帝下诏不允许,赐假给他探亲。张万公探亲回朝,皇帝问他山东、河北粮价贵贱,今春庄稼如何,张万公都如实回答。

当初,明昌年间,有司建议,从西南、西北路,沿临潢到泰州,开挖壕沟用来防备大军,有三万人服劳役,多年未完成。御史台说:“挖开的壕沟不久就被风沙填平,对防御侵略没有用,而只是白白使百姓疲劳。”皇帝因为旱灾,问张万公导致旱灾的缘由。张万公用“使百姓疲劳的时间长了,恐怕伤了和气,应该听从御史台的话,以停止挖壕沟为便”来回答。

泰和元年,张万公接连上奏章请求告老退休,不准许,升为荣禄大夫,赐他的儿子进士及第。第二年,张万公再上奏章。后退休。

泰和六年,南方边境有战争,皇帝认为山东是重地,需要大臣前去镇抚,于是特别起用张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山东连年有旱灾蝗灾,张万公考虑百姓饥饿必生盗贼,应当准备赈济。当时正兴兵打仗,国家支出的费用不能供应所需,张万公于是上书请求把盐引交付山东行部变卖,交粮食换取。又上奏督促责备有关部门杜绝盗贼的方法,皇帝都听从了。张万公又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并加崇进,仍然给他平章政事一半的俸禄。泰和七年,去世。皇帝命令依照宰相的规格,举行祭礼,赠给办丧事的财物。赠仪同三司,谥号文贞。

张万公质朴敦厚、刚直方正,家中没有多余的门客,朝廷的制度法令,多由他裁决修正。皇帝曾经与司空完颜襄说秋山之乐,其意打算在春天打猎。皇帝回头看张万公,张万公说:“动不如静。”皇帝变了脸色而作罢。他辅政八年来,所推荐的人,多是廉洁谦让之士。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受;“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 “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 “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身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 “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敬仰。

E. “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15.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案】14. BE 15. 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归隐田园”错,应是“雄心壮志”;E项“由己及人”错,应是“由人及己”。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矛盾心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长为客”“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分析作答。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虚写映衬手法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屈原在《离骚》中用景物意象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 ”一句感叹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答案】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猿猱欲度愁攀援 (3)制芰荷以为衣兮 (4)集芙蓉以为裳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猿猱”“ 芰荷”。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天职。

② 快餐文化充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对于面临工作压力大和个人空间日益狭小的现代人,有让人心明眼亮的作用

③ 昨天,在学校男子篮球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中,我们班代表队在经历了匪夷所思的窘况后及时调整,最终战胜对手,获得了冠军。

④ 从去年春节开始,派发微信红包已成为亲友间节日的新问候方式,可以说大快人心。

⑤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

⑥ 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A. ① ③ ⑤ B. ② ④ ⑤ C. ② ③ ⑥ D. ① ③ 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题中,①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 符合语境; ②心明眼亮:形容洞察事物,明辨是非。 不合语境; ③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 符合语境; ④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戒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合语境;⑤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⑥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头皮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皮脂腺无时无刻都在分泌油脂,给予头屑真菌适合繁殖的“温床”,这也是很多去屑产品无法长效去屑的原因。

B. 作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精气神,是这个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和创造力的象征,是这个民族的思想归宿和价值依托。

C. 全国各地首轮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已于2015年6月底完成,接下来按照相关制度规定,需要尽快建立工资标准的正常调整机能。

D. 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未来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必将是海、陆、空、电、网一体化的新型战争,而在这神秘的战争空间,国家意志将充分地得到体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不合逻辑,“无时无刻”一般与“不”连用,表达“每时每刻都”的意思;C项,搭配不当,将“机能”改为“机制”;D项,语序不当,“充分地得到体现”应改为“得到充分地体现”。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一般人看来, ① 脂肪减少, ② 起到减肥效果,③ 美国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减肥方法:植入脂肪。④ 人体内存在棕色和白色两种脂肪,其中白色脂肪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⑤ 棕色脂肪的功能是促进白色脂肪分解并释放能量,实际上是帮助减肥的,⑥ 人体内棕色脂肪含量不高。研究人员利用白色脂肪的干细胞培育出了一种米黄色的脂肪,其功能与棕色脂肪类似。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只有 才能 但 / 而 只是

B 只要 就能 然而 因为 所以 /

C 如果 那么 / 但是 同时 因此

D 虽然 / 不过 不但 而且 可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本题①②两处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③处用表转折;④处关系清楚,不需要关联词;⑤处由上一句“白色脂肪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结合下一句“棕色脂肪的功能是促进白色脂肪分解并释放能量,实际上是帮助减肥的”可以推测;⑥处由“棕色脂肪含量不高”可以推测。

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从几十万年前就开始遵从大自然的规律繁衍生息。直到现代医学逐步发达,人们才知道,①____ 。随之而来的,是科学家们对生物钟的各种研究。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体的生物钟和道德选择存在联系。也就是说,②___,而习惯晚睡的人在晚上诚实度可能更高。有趣的是,有些人认为习惯夜生活的人更可能行为不检点,但研究发现,③___,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里,都会出现不道德或不诚实的行为。

【答案】 (1). 这种顺应自然的规律叫“生物钟” (2). 习惯早起的人在早上的行为比较合乎道德 (3). 不论是习惯夜生活还是习惯早起的人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题中,第①处,根据下文“随之而来的,是科学家们对生物钟的各种研究”可知该处的关键词应是“生物钟”;第②处,根据上文“人体的生物钟和道德选择存在联系”和下文“而习惯晚睡的人在晚上诚实度可能更高” 以及上下句的对举关系可以判断该处应是“习惯早起的人在早上的行为更合乎道德”等内容;第③处,根据前后句的提示,不难判断该处应写“不论是习惯夜生活还是习惯早起的人”等内容。

21.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表一

某大学寝室成员关系调查

非常融洽 比较融洽 不好也不坏 不太融洽 非常糟糕

26.43﹪ 56.07﹪ 14.64﹪ 1.43﹪ 1.43﹪

表二

影响寝室成员关系原因

心理因素 家庭背景 生活习惯 情感因素 个人价值观

26.47﹪ 5.75﹪ 21.92﹪ 16.19﹪ 29.67﹪

(1)请根据表一,概括该大学寝室成员相处情况。

(2)请根据表二,给即将迈入大学开始大学寝室生活的高三同学们提两条建议。

【答案】(1)该大学中大多数学生相处融洽。(2)①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表现良好的个人修养;③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表文转换。第一问题干要求“请根据表一,概括该大学寝室成员相处情况”,借助表头的文字把握表格反映的内容,“某大学寝室成员关系调查”;然后再依据数据把握趋势,同时抓住最大的数据,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学生相处融洽。第二问题干要求“根据表二,给即将迈入大学开始寝室生活的同学们提两条建议”,建议应针对表二中的“心理因素”“生活习惯”“个人价值观”这三点提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的形式属于以表格为命题材料的命题形式: 此类题目将数据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 用具体的数据来向阅读者介绍或展示某个情况。答题者需要认真弄清题意,然后准确地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比如本题,考生可以抓表格中的几组大的数据总结规律,并提出建议。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结合内容及含义,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退路与出路

我是一个过河的小卒,看着我身边的“战车”和“大炮”,我似乎已经慌了神,早知道,等战局稳定我再过“河”,然而我知道我已经没有了退路.

正如一支歌唱到的“一开始就没退路”“我们承认吧 ”,是的,象我这样身份卑微的人,似乎命运不允许我有更多的选择.我经常听老师对高考的学生如是说:你们是过了河的卒子,不能回头已经没有退路了.听起来好似悲壮!令人想起了易水河畔的荆柯,永远伫立他乡的王昭君,烽火硝烟中的狼牙山五壮士,我不禁有点潸然泪下.也许是有点脆弱了,但我想人没有了退路就没有出路了吗?不是还有在强敌面前破釜沉舟,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大破秦军的项羽吗;还有不到印度,誓不回头,终于取回真经的唐玄奘吗?记得前苏联影片《莫斯科保卫战》这是一部充满激情,振奋人心的战争片,影片中一位苏军战士的话或许会激励我们满怀信心地面对高考:“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在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我想我也一定能找到我的出路,不,应该是“进路”.

当时我过河的时候,有人劝我说:不要盲目的向前冲,跨出勇敢的一步需要冷静.我现在想说:“跨出勇敢的一步后需要冷静”,断了退路,应该让自己直视前进的方向.我还记得一位创业者这样说:人没有了退路,自然就会往前走.世界上第一位讲授成功学的杰出人物、世界成功学鼻祖拿破仑希尔,在他全球畅销几千万册的《思考致富》中,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成功学理念:“过桥抽板”.当然,他所倡导的“过桥抽板”,绝不是教导我们要忘恩负义,而是告诉我们在做一项不是能够轻易实现的事业时,最好把自己的退路切断,让自己无路可退,这样才能激发我们所有的潜力,调动所有的激情,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断掉退路来逼着自己成功,是许多智者的共同选择.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了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头发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正是凭着这种专心执著的精神,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时,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给自己一片没有退路的悬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给自己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

想到这,我知道我这个过河的卒子没法倒退回去了,我唯有一直向前走.因为,人生没有退路.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这则材料,如果立片言以居要,蔽之以一字,那就是“变”。第一自然段是卷柏“自身寻求变”。对当下状况(“水分不充足”)的不满、离弃抑或是逃避实际上就是对新现状(“水分充足”)的渴求、奢望和追寻。第二自然段是“外力强制变”。这个外力就是“挡板”。而第二自然段比第一自然段,无论在分量、比重,还是在终极性结果方面都显得重要许多。若再对第二自然段进行细致分析,则可概括为“五变”,依次为“环境变”(“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行为变”(“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思想变”(“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习性变”(“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效果变”(“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如此一来,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不难找到稳妥的立意角度:一、与其逃避环境不如改变自我。二、置之死地而后生(自断退路,破釜沉舟,才能激发潜力,杀出一条成功之路)。在此宏大的框架之内,可殊途同归地表述出字面各异的命意。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