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考语文题型_新疆高考语文试题
三年拼搏还须快马加疾鞭,岂可漫失在握胜券。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新疆高考语文题,仅供大家参考!
新疆高考语文题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关于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叶朗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问题,是西方美学界讨论的又一个热点问题。
我们认为艺术是可以界定的,艺术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因而,我们认为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是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由于美(意象)与美感(感兴)是同一的,因此区分也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王夫之说:“诗言志,歌咏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王夫之在这里把可以不可以“兴”作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最根本的标准,这是非常深刻的。这是从艺术的本体着眼的。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因此它必然可以“兴”,也就是它必然使人产生美感。如果不能使人产生美感,那就不能生成意象世界,也就没有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提出了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主张。1917年大名鼎鼎的杜尚在美国纽约把一件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提交到艺术展览会,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什么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有没有区别?这件小便器本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是一件“现成物”,现在杜尚在上面签上一个名字,就把它从实用的语境中抽脱出来,并把它放入艺术品的语境中。杜尚这样一个做法,它的意义就在于抹掉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抹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杜尚的影响下,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都提出消除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的主张。其中以“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这两个流派最突出。
波普艺术家所做的就是把世俗生活中的“现成物”,如破汽车、破包装箱、破鞋、旧轮胎、破布等等,通过挪用、拼贴、泼洒颜料、弄成模型、奇异的组合等等手法,努力使其变得鲜艳、醒目,既像广告又像实物陈列。波普艺术家认为这样的“现成物”就成为艺术品了,其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事物是美的,波普是每个事物。”观念艺术也是受杜尚的启示而产生的,观念艺术家约瑟夫•库苏斯就说,杜尚的“现成品”构成了从“外表”到“观念”的变化,所以是“观念艺术”的开端。杜尚说过:“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得多。”一个“现成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家赋予它一种观念。在观念艺术家那里,一切东西,文字、行为、地图、照片、方案等等,只要是能传达观念的,都可以是艺术。
我们在前面说过,我们认为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所以我们认为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能不能使人“感兴”。
拿波普艺术家来说,他们把工业社会的“现成物”通过挪用、拼贴等手法而命名为“艺术品”,但他们并没有解决如何使“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的问题。波普艺术家把废品从垃圾堆里捡出来,并且放置到美术馆内,却仍然没有赋予它们生命。因为艺术家没有赋予它们以“情”、“意”。波普艺术家成了艺术中的拜物教,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意象世界)。波普艺术总让我们看到物,却很难让我们观到“象”,因为没有“情”,“意”便不能感兴,不能感兴便不能生成意象,不能生成意象便不是艺术。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某些波普作品那种奇异的组合也能产生某种奇异效果,但是那种奇异效果并不是审美的效果。
观念艺术家把观念作为艺术的本质从而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理论上也是不能成立的。观念不是艺术。王夫之一再说,艺术不是“志”、“意”,艺术是“意象”,而“意象”与“志”、“意”是根本性质不同的两个东西。“意象”使人感兴,“志”、“意”不可能使人感兴。把观念作为艺术从而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总之,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某些“作品”,没有任何意蕴,因而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不能使人感兴.它们不是艺术。
(选自《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王夫之从审美意象着眼,把能否“兴”看作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最根本标准。
B.杜尚的《喷泉》只是一件单纯的“现成物”,并非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C.文中引用了安迪•沃霍尔和约瑟夫•库苏斯的话是为了说明如何界定艺术。
D.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作品”缺乏审美意象,无法感兴,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
2. 关于“波普艺术”,以下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波普艺术主张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抹掉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
B.波普艺术认为,生活中的“现成物”通过挪用、拼贴等手法可成为艺术品。
C.波普艺术把生活中废弃的物品通过挪用、拼贴,让“物”性转化为精神性。
D.波普艺术总让我们看到物,但不认同能传达观念的“现成物”,都是艺术品。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诗言志”,能“言志”者即为艺术。
B.“咏言”者即为歌,即为文艺作品。
C.能让人观到“象”者方为文艺作品。
D.有“意”者即为作品,亦即为艺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①,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
B.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
C.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 谢:感谢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5分)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长相思•一重山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8.这首词前三句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9.下阕中“菊花开,菊花残”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请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诗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里。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离骚》(节选)中表明屈原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道的两句是“ ,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都是表达勇于超越的思想的至理名言。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镜头
调进县新闻中心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邓部长就安排小米报道县委、县政府的访贫问苦活动。小米兴高采烈地去了。回来,小米摄制的新闻镜头很快出现在当晚的电视报道中。小米自我感觉良好。正沾沾自喜,家里的电话响了。
“小米呀,苏书记给贫困居民送红包的镜头拍得不错,可是,为什么没拍王县长呢?”邓部长心平气和地问。
“王县长没给贫困居民送红包呀。”小米小心翼翼地回答。
“这是讲不过去的,”邓部长陡地提高了嗓门儿,“王县长乃一县之长,他既然去了,能拍不到他的镜头?”
“这——”
“不要申述了,你这是‘漏镜’,小米同志!”邓部长当的一声放下了话筒。
第二次报道义务植树活动,是在大河洲上种植欧美杨。坑早挖好了,树苗也早已植入坑中,余下的事情就是挥锹填土。县里苏书记、王县长等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活动。小米吸取上次报道的教训,把所有县级领导都一溜儿摄入了镜头。心想不会出岔子了吧,晚上也就安心地睡了一觉。
哪知第二天,新闻中心的胡主任就通知他进邓部长办公室了。
“小米呀,这次苏书记上了五次镜头,王县长四次。还有,龙副书记二次,张副书记三次,马副县长三次,朱副县长二次……你说怎么回事?”没等小米坐下,邓部长劈头就问。
小米努力镇定了一下,然后认真解释说:“苏书记是一把手,王县长是二把手,所以……”
“就当你这个理成立,可是小米呀,龙副书记、张副书记、马副县长、朱副县长他们呢?他们上镜头的次数是按职位高低敲定的吗?‘歪镜’,典型的歪镜啊!”邓部长气得要拍桌子了。
小米察言观色,赶紧缩头乌龟似的出了邓部长的办公室。
不久,县里又组织县领寻深入偏僻乡村,帮助农民抢插早稻,积极开展支农活动。
春暖花开。那天参加支农活动的各位领导也兴致盎然。他们的裤腿和衣袖都挽得老高,一下稻田就你追我赶地开展抢插竞赛。稻田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依然是小米负责新闻报道。这次,他深刻反思了前两次失误的沉痛教训。每位县级领导一律只上一次镜头,而且确保万无一失。报道之后,立即有人打来电话,盛赞此次支农活动高潮迭起,壮观感人。小米的心里好不快哉,他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万万想不到的是,邓部长竟会把他叫去,十分严厉地批评他:“怎么搞的?”邓部长脸色铁青,“苏书记竟然排在王县长之后,这是导向错误,‘倒镜’!”邓部长把桌子拍得山响。
宛如五雷轰顶,但小米还是畏畏缩缩地解释说:“那天的确是王县长插得最快,苏书记怎么也赶不上啊!”
“你个小米,还要不要讲政治,啊?”邓部长牙齿咬得格格响,“怎么就不对镜头作些处理?”
“邓部长,是苏书记提到了这事吗?”小米深知罪不可恕,只想弄清事情的原委。
“小米同志!”邓部长如坐针毡了,“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镜头关系到领导们的荣誉,荣誉啊!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
如同哽噎着一枚酸枣,泪水很快从小米的眼角滚滚而出,一滴滴,晶莹透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将三次新闻摄制事件后小米的自我感受和邓部长的反映做对比,表现了小米在新闻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B.小说以漏镜、歪镜、倒镜等三个镜头,凸现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不正之风,以小见大, 构思巧妙。
C.小说对小米采用了心理描写,简洁而恰到好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单纯而无辜的小人物的同情。
D.“还要不要讲政治”的语言描写,具有讽刺意味,成功刻画了一个将“政治”庸俗化的官员形象。
E.小说结尾,小米的眼泪滚滚而出,是想到因为自己工作不到位,连累领导被批评,伤心自责而哭。
(2)小说中的“邓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文末邓部长说“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小米”值得同情;有人认为,“小米”这个形象值得反思, 应该被批评。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约翰•纳什:最不幸而又最万幸的诺贝尔奖得主
1928年6月,约翰•纳什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纳什从小就很孤僻,喜欢思考问题,上学后,立时显露出数学才华,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中学时,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往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无所不知的人”(别人这样称呼纳什)越来越高大和强壮。他的谈吐尖锐,受到周围人的崇敬。
1948年,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适时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来吧,小伙子,普林斯顿有你想要的东西……”这话不假,此时的普林斯顿已是全世界的数学中心,大师云集。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后来的情况证明,此次选择,对他一生影响重大。
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精神开始自由地舞蹈,一会缠着莱夫谢茨请教,一会拽着冯•诺依曼讨论,还不止一次造访爱因斯坦陈述自己对于重力的看法,以至于发展到“谁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的地步。他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约翰•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坐卧不安,并表现出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因“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回到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尽管纳什决心辞去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很多外人以为他已去世,或者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但在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中,纳什仍奇迹一般继续在学术领域艰难地跋涉着,并取得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在校园里“溜达”的纳什道早安时,满头白发的纳什微笑着说:“嘿嘿,戴森先生,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顿时,戴森教授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语无伦次:“噢……亲爱的纳什……你当真好了吗……”纳什认真地点了点头。
纳什渐渐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2001年,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她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终于赢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相关链接:
①约翰•纳什:美国著名数学家,国际博弈论领域的顶级权威人士,有“数学天才”与“博弈论大师”之称。
②博弈理论与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博弈论所研究的是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可以为实际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其最终追求结果是使博弈方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均衡。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约翰•纳什从小孤僻,他的老师并没有留意到他的出众之处。直到上大学,他才显示出数学才华。
B.普林斯顿大学对人才的态度堪称典范。从识别天才,到培养人才,到呵护甚至是庇护人才,体现了对人才的真正珍惜与人文关怀。
C.在不惑之年,约翰•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D.天妒英才,30岁的约翰得了严重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从此,他饱受精神病的折磨长达二十几年,几乎成为废人。
E.“纳什均衡”是纳什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1994年,因为“博弈理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为什么说约翰•纳什是最不幸而又最万幸的诺贝尔奖得主?请根据材料分析。(6分)
(3)材料中约翰•纳什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6分)
(4)约翰•纳什在事业上的成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新疆高考语文题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Galaxy S6一经推出便赢得市场一片赞美之声,它配备了最新的屏幕技术和优秀的影像系统,大可与苹果iPhone 6分庭抗礼。
B.埃及狮身人面像等外国文化遗产能够从彼传递到此,这样的传递本身就是宝贵的,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应该有着敝帚自珍的情怀。
C. “人与人之间,要谈感情”,这样一句质朴的话语,在我们的心灵被世俗打磨得日渐冷漠之际,如同空谷足音在你我心中久久回响。
D.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5年年底,广东各地将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公开招聘专职安全员,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的现状。
B.作为中小学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群体,中小学生能否充分利用好其中的馆藏资源,令其发挥育人作用,不仅在于中小学生自身,还受限于学校及家长。
C.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规范注册收费行为,保障注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发改委、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明确了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
D.2015年全国有749万名高校毕业生,与去年相比,今年应届毕业生期望到北上广深求职的比例下降了近15%左右。
1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当陈阵猛地转头向山谷望去时,他几乎吓得栽下马来。距他不到40米的雪坡上, 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 。 整个狼群不下三四十头。
①狼群中一头被大狼们簇拥着的白狼王,它的脖子、前胸和腹部大片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射散出一股凶傲的虎狼之威。
②此时,十几条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呼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平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弓在弦上、居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
③离他最近的正好是几头巨狼,大如花豹,足足比他在北京动物园里见的狼粗一倍、高半倍、长半个身子。
④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A.①②④③ B.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上一篇:新疆高考改革2017语文试题
下一篇:新疆语文高考试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