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下载(2)

刘惠分享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②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③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④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到上海,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

  ⑥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

  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

  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1930年7月,北平清华园。(有删改)

  17.文章第①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本段起到什么作用?(4分)

  18.请结合全文内容,概况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6分)

  19.本文叙述叶圣陶的事例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其中三处。(3分)

  2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人说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大家之作”,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5分)

  七、(15分)

  21.语言综合运用。(15分)

  《诗经•小雅•采薇》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读来凄婉动人,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请发挥你的想象、联想,按照下列要求将这一章进行改写。

  要求:

  (1)使用第一人称,侧重在描写中抒情。

  (2)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八、(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孟子认为,人跟禽兽的区别只有极少的地方,那就是人本然地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也有说“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只不过一般人舍弃它,而君子能够保存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是衣冠禽兽的路。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人们选择哪一条并且一直走下去了。

  孟子的观点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的人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你对这“四心”有何见解和体验?请选择这“四心”中的一心作文。

  【注意】(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5、答案:D 该语段的中心是庄子的“大美”思想的实质及对后世的影响。③首先提出“大美”的概念,⑤紧承上句揭示“大美”的内涵,①④论述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文人艺术风格的影响,②句更进一层,谈谈“大美”中“真”的思想引导了后来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对真诚不二的人格美的崇尚。

  9、答案:A 布衣:穿粗布衣服。

  10、答案:A A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个。B前者表递进,况且;后者表让步,尚且。C前者连词,表承接;后者表转折,却。D前者介词,以……的身份(职衔);后者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11、答案:B A都是表现汤文正的清俭。B前者表现清俭,后者表现爱民。C前者表现嫉恶如仇,对奸佞小人的严惩;后者表现对人才的尊重。D前者表现清俭;后者张冠李戴,表现祖进朝对汤文正的敬畏。

  四、(28分)

  13、答案:(1)此联写作者登楼眺远,看见对岸汉阳水边树木葱茏,含情脉脉,脚下的江水环绕南楼,依依不舍却又只能悄无声息地逝去。(1分)诗人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汉树”、“蜀江”以人的情感,使景物变得活动跳脱,富有生机(1分),表达出作者对鄂州(武昌)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1分)。

  (2)答案: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分,答登建康赏心亭也可),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1分)②诗人认为自己本是在家乡隐居的人,如今却留恋官场没有回家,确实可笑,表达了自己厌恶官场、归隐故里的情怀。(2分)

  五、(18分)

  17、答案:①本段主要通过刘延陵的介绍和自己的亲见,交代作者对叶圣陶的整体印象。(2分)②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与下文写“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形成照应。(2分)

  18、答案:①朴实寡言。如“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大家2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为“我”饯行的朋友都“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

  19、答案:①他和蔼沉默的性情与对风潮强硬办法的支持,对妥协论者的愤怒;(1分)②在杭州与朋友们朝夕不离与拒绝回访学校当局;(1分)③有规律的生活与为陪朋友们打破生活习惯。(1分)

  20、答案:我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平淡,作者始终平平道来,如叙家常,如“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等语言,便如同人们的日常对话。(1分)从选材来看,作者选取的也都是些日常生活中极平常之事,看似松散,但由于作者对人物非常熟悉,将人物性格特点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却能够写出人物的神韵,写出人物的特色。(1分)本文看似结构平朴,语言素淡,却写活了一位质朴亲切的“老先生”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的思念与敬慕之情,情真意切,淡远幽长。(2分)

  七、(50分)

  汤文正治理苏州时,奏请革除过度的祭祀,将上方山的五通神像投入湖水中,世人大多记录了下来。先前,上方山上的百姓,挖掘土地,发现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是:“肉山酒海,遇汤而败。”可见昏庸淫逸的风气,一定会等到正人君子身居要职时才会消退,这也是早就有定数的啊。

  常州太守祖进朝在任上有仁政,被罢官,汤公奏明朝廷留任他。祖进朝缝制衣靴想要送给汤公,好长时间也不敢说这件事,于是自己穿戴它。汤公任潼关道副使时,朝邑雷子霖因为精通理学而扬名,汤文正处理公务的闲暇,经常到他家去,来表达敬仰思慕之意。

  当汤文正奔赴岭北道上任的时候,雇佣了一头骡子,驮着包袱被褥出关,等到上书称病交卸官职,衣物一点儿也没有增加。到了京城,贫穷得更加厉害了,租赁民房居住在偏僻的巷尾里,御寒的衣服只有一件羊皮的衣服。冬天上朝的时候,认识与不认识汤公的卫士都看见他就说:“这位穿着羊皮衣服的人,就是汤尚书啊。”

  人们认为汤公的清廉正直就好像海忠介,但去除了他的繁杂苛细(的政令);精细聪敏好像周文襄,但行事正直无邪。至于他是学识精纯完美,世人惋惜他未能将它用完,又不是海、周二位先生所能比拟的。汤公学问以孙夏峰先生为宗,自称担任地方长官时,处理事务只是遵照宁陵吕叔简的《从政录》,受益无穷。可惜汤文正公的文集不齐全,如今刻印的几种《汤子遗书》,都失去了原来的面貌。

  汤公以江南巡抚职衔调往朝廷任大司空。他死在京城官邸里,同僚去吊唁他,汤文正躺在板床上,上身穿着破旧的蓝丝袄,下身穿着褐色的........


猜你喜欢:

1.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2.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4.高考语文试卷模板

5.高考语文试卷pdf

6.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