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贵州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刘惠分享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小题。(18分)

  木头人

  张侗

  ①春节回家,我放下沉甸甸的东西,母亲就撵着我们去看奶奶。几个月前母亲在电话中告诉我们,奶奶认不得人了,还说胡话。

  ②奶奶坐在老屋屋檐下的圈椅里,木头人般的安静,听见动静,她抬起头微眯着眼望着走近她的人,目光空洞而散乱。

  ③“奶奶,是我。”我喊着奔过去,抓起她枯枝般的手紧攥着。“你是谁?”我愣怔片刻,奶奶真不认识我了。我有些急躁地大叫着:“我是您孙子啊。”

  ④奶奶说:“俺孙子来了。”她抬起另一只手抚摸着我的头,耳朵,下巴……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真是你!”我拿手帮奶奶擦着眼角的泪水,手顺势在奶奶脸上轻轻滑过。

  ⑤大概因我的到来,奶奶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奶奶说起我的到来,有着隐约的幽怨嗔怪;说起我的出息,则挺了挺身子坐周正,轻咳两声,透着兴奋自豪。缄默寡言的老人不见了,奶奶生动起来,而我有些无措,也更加无言。

  ⑥奶奶枯白的头发,像顶着一层薄而瘦的草木灰烬,被风雨侵蚀,上面又落满了严霜。以为我看身后的老房子,她絮絮叨叨说起老屋的好,吊上草帘子,门边和窗户周围塞紧了新稻草,屋里就守得住热乎气。我劝奶奶搬过去和我父母同住,奶奶固执倔强,发了天大的脾气,说从迈入张家大门就住在老屋里,咋能就随便搬走?我不知道奶奶指的“随便”是什么,我记得奶奶说她搬走老屋就空了,空了的老屋就滋生死气。有人住,屋子再老,都不会有一星半点儿死气。

  ⑦一群麻雀飞过去。奶奶说:“那是住在咱家的一群。你看,飞在最前嗉子最鼓的那只老雀子,翅膀多硬,每次我撒一把麦子都是它最先下来。”奶奶说:“有人住的屋檐永远都不会高,不会孤,不会冷,麻雀就会认得。那是家啊。心再野再大,没有比看住家更重要的了。”奶奶的手上更加温热,而肩背却屈服般的弯曲下去,被岁月的锤头无情击打着,像要狠命揳进这破败的老屋中。

  ⑧奶奶忽然俯在我耳边说:“待会我们就玩木头人。”这骤然陌生的话题让我呆愣住。

  ⑨奶奶是不是糊涂了?奶奶转着灵动而潮湿的眼睛仰看着我。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奶奶,吭吭两声,抑制不住地大笑起来。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佯装,她狡黠地微笑着,这是我浸入骨髓般熟悉的笑容。我和奶奶互相看着,带着泪花的微笑里交换着彼此都懂的宽宥。

  ⑩饭后的离去更让我心生不忍。奶奶像个孩子看见大人要出门似的纠缠不舍,无论怎么说,她都耍横使赖般地紧拽住我的衣后襟不撒手。拉扯缓行到了门口,奶奶满眼泪水,母亲掰扯掉她的手,她又扯拽住,母亲颇使了些力气拍打掉她的手,她却踉跄着前行一大步堵在门口,母亲赶紧架住她颤巍巍站定。我含着泪说:“奶奶,现在我们就玩木头人——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动。”奶奶微微颔首,汪在眼里的泪落下来。我狠心转身,撒开步子近乎残忍地迈动了第一步,逃也似地离去……

  ⑪直到走出村口,我回身看着老屋的方向,我想到年迈的奶奶呆坐在圈椅上,望着门口,屋檐低矮,阳光里弥漫着焦糊的味道。黑白照片里才有的经年发黄般的温馨记忆,让我泪水模糊了双眼。老屋已显出岁月难掩的沧桑,那些缝隙虽然被干枯的丝瓜秧遮盖住,但是阔大的院落里却藏着曲终人散后的孤寂与凄凉。生命中曾经拥有的,都会执著地显露出来。生命中不曾拥有的,也会如影随形般的俱来。

  ⑫一阵冷风袭来,我战栗着,顿生风吹油尽灯枯前的恍惚,奶奶九十多岁了,父母也七十多岁了,我却不能常在跟前,我感到了撕裂般的疼痛。

  ⑬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

  (选自2014年3月《人民日报》副刊,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①段写春节回家时母亲“撵着我们去看奶奶”,是因为奶奶的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而我们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去看望她老人家。

  B.第④段中“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真是你!’”一句表现出奶奶因我的到来而激动不已,也表现了奶奶因长久等待的失望。

  C.作者在文章第⑤段将奶奶的“生动”与我的“无言”对比,突出表现了奶奶对我时时刻刻的牵挂,也表现了我的内疚和不安。

  D.文中两次描写老屋,表现老屋的温暖与破败,表达出一种沧桑之感,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怀念与忧思,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命题。

  E.文章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传达出朴实的情怀、无奈的喟叹和深刻的反思,直接表达出守护乡土、坚守传统的情结。

  18.第⑦关于老麻雀与奶奶的描述,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9.请解释结尾“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3分)

  20.结合全文,探究“木头人”的意蕴。(7分)

  六、(15分)

  21、小作文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正好带着一些游客走到孔子的雕像前。请你写一段解说辞,介绍并评价孔子。

  要求:(1)运用说明、议论表达方式;(2)运用引用修辞方法;(3)运用“虽然……但是……”或“因为……所以……”句式;(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米兰·昆德拉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贵州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A(B、觞shāng,C、稔rěn,D、折shé)

  2、B(A、“捅娄子”C“姿势”D“亦步亦趋”)

  3、C(A项“铄石流金”指能使金石熔化,比喻天气极热,有别于“众口铄金”。B项“穿云裂石”指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D 项“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用于人,不能用于建筑物)

  4、C(A项语序不当,应为“北方人特有的”B项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中心语“的状况”; D项重复累赘,删去“和体育场馆”)

  5、D(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6、D (应是“凤姐和鸳鸯设法捉弄刘姥姥”)

  7、B(偷换概念,本项说的是“文化商业化”,不是“过度的商业化”.)

  8、A (“文化产品失去了它的精神属性”应为“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越来越被忽视”.)

  9、D(A “以致”强加因果B“完全肯定态度” 错。 C“已经”错误,是“可能”.)

  10、 C【解析】“酬”这里的意思是“实现”。

  11、A(A两个“以”都是介词,“拿、把”的意思。B项前一个“之”代词,“它、他、他们”的意思;后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C项前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的意思;后一个“其”是副词,“难道”的意思。D项前一个“而”连词,“然而”的意思;后一个“而”是连词, 表并列关系,“并且”的意思。)

  12、 B【解析】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13、(1)(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

  14.(1)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孤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各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①这两句词人想象(梦见、对写)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羁旅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5、(1)所以游目骋怀 (2)潦水尽而寒潭清

  (3)幽咽泉流冰下难 (4)赢得仓皇北顾

  (4)吞声踯躅不敢言 (6)昆山玉碎凤凰叫

  (7)只是当时已惘然 (8)遗余褋兮澧浦

  16、大观园原是为元春晋封贵妃后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花园。(1分)元春省亲后,为了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特下谕令年轻弟妹们进园人住。(1分)抄检的原因是园子里发现了绣春囊,这东西是男欢女爱的象征。为杜绝“后患”,邢王二夫人依凤姐之计,下令抄检了大观园。(3分)

  17.BE(B项“也表现了奶奶因长久等待的失望”理解不准确,应该是“奶奶的苍老,等待时间长久。”E项文章没有直接表达“坚守乡土、坚守传统的情结”。)

  18.

  ①描写老麻雀啄食,引发奶奶“有人住的屋檐永远都不会高,不会孤,不会冷”“心再野再大,没有比看住家更重要的了”的感慨,借此点明文章的中心。

  ②用老麻雀的恋屋衬托奶奶对“老屋”的坚守,表现奶奶对家庭、亲情的守候与坚持。

  ③承接上文奶奶对老屋依恋的描写,也为下文写我“忍痛离去”做铺垫。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9.

  ①想要留下却又不得不离开,对奶奶和故乡充满了歉疚。

  ②“我一次次回首看”表现了我对奶奶以及故乡(村庄)的留恋(牵挂)。

  ③“逐渐的消失村庄”,是对亲情与家庭甚至传统的逐渐远离,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寄寓了作者深刻的忧思与深沉的呼吁。

  (围绕“痛苦”、“回首”、“逐渐消失的村庄”作答,一点1分,共3分。)

  20.

  ①“木头人”是奶奶和我曾经玩过的一个童年游戏。

  ②是指奶奶年岁已高,行动不便,“认不得人了,还说胡话”,像“木头人”一样。

  ③“木头人”指“狠心的我”以及亲情疏远、对家庭观念及传统逐渐淡漠的现代人。

  ④“木头人”象征了始终守望家庭、维系亲情、坚守乡土,坚守传统的一种精神。

  文言文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21、严格按要求给分。

  22、写作提示:

  一、解题

  材料由一个前果后因的因果关系复句构成,昆德拉的结论是“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要勇于承受和担当),其理由是“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即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和举动都关乎生命未来的价值,所以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要直面当下,勇于承受、担当现实的责任。材料相当于给出了一个既定的结论,那么,围绕此结论展开正向阐释或反向思辨就是立意的两大角度,抓住了因果关系的思考就抓住了核心立意。

  二、立意角度

  (一)核心、主要角度立意:

  1、正向角度:不可逃避。生活在当下,必然面对当下的种种,现实的生命态度影响着未来,不可逃避正是生命的现实主义。走好每一步,承受生活给予的一切,担当生活给予我们的责任,是生命不可逃避的选择。对于这个结论,考生可以从生活的、社会的、道德的、文化的不同层面切入思考什么是不可逃避的,核心在于阐释为什么我们的态度是不可逃避。

  2、反向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逃避。逃避还是不逃避,要看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什么。有些东西比如责任、正义、道德良心等是必须直面无可逃避的,但有些东西比如权势、功名等式可以选择性逃避的。再者,可以从昆德拉所言原因入手分析,若原因存在问题,则结论也会有漏洞。我们的每一步是否必然决定最后的结局?如果我的生命并没有一个所谓的“选定的终点”,那么怎么知道我的脚迈向的一定是有价值的未来?生命的过程并不是必然的单行道,其间多少蜿蜒复杂。不说庄子的濮水垂钓,就连鲁迅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时候。不是一切不可逃,也不是一切皆可逃,逃与不逃,给出理由就好。

  (二)次要角度立意:

  可能有的考生忽略材料中的因果关系而断章取义,只关注到材料的后半部分“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因此写出“走好人生每一步”,“现在决定着未来”“一步和一生”等着眼于材料后半部分而生发的立意。此种立意只就材料的局部立意。

  (三)完全偏离题意:

  全篇看不到对昆德拉这句话的解读,也不能再内容层面“暗合”,另起炉灶者视为偏题。


猜你喜欢:

1.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2.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3.高考语文试卷模板

4.高考语文试卷pdf

5.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6.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