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全国卷题型分析2017(2)

刘惠分享

  六、选做题(任选二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阅读以下两则微小说,回答问题。

  一、妈妈说,爸爸明天就会回来过年,我很高兴,于是陪妈妈在田里翻了地,因为爸爸说过,妈妈很辛苦,要多帮帮她。中午,妈妈接到鸡毛信之后哭了。直到晚上,爸爸还没回来,我问妈妈,妈妈说:“爸爸去钓鱼,不回来了。”爸爸怎么不带我去呢?——蚱蜢老师看完小蚯蚓的作文,忍不住哭了。

  二、老奶奶独自住在一所老屋里,很寂寞。燕子说:“我来陪您住。”燕子在房檐下给老奶奶唱歌。小猫说:“我来陪您住。”猫在床脚给老奶奶焐脚。狗说:“我来陪您住。”狗在门口给老奶奶看门。老屋要拆迁了,老奶奶的儿子赶回来说:“我来陪您住。”老奶奶说:“我家的动物够多了,不想再多一只了。”

  (1)第一则小说有三个泪点,请简要分析说明(3分)

  (2)第二则小说反映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请简要分析(3分)

  2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第一则: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第二则:

  《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论世界帝国》:“虽然从施政方面说,公民的代表和国王都是人民的统治者,但从最终的这方面来说,他们却是人民的公仆。”

  (1)第一则材料中穆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孟子的主张是什么?(2分)

  (2)第二则材料三句话中所提出的三种官民关系的概述,请任选一种进行评价(4分)

  21.以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其博客上发表的一则声明,请选择一个角度,联系实际写一则短评。

  近期,在互联网上出现“莫言杯”征文组委会(“墨言”杯征文组委会)的机构对外开展征文比赛活动,并向参赛者收取参赛费用,严重侵害本人名誉权。对此,本人发表声明如下:

  1、本人从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开展以本人名字命名的任何征文比赛活动,个别机构或个人冒用本人名义对外开展此类活动,既是对本人名誉权的侵害,也是对广大公众的欺骗。

  2、希望个别机构或个人立即停止此类活动。否则,本人将授权律师采取包括诉讼在内的一切手段追究个别机构或个人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

  莫言

  2013/2/24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92年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法庭的审判。原因是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击了一名意欲墙而过的年轻人克里斯•格夫洛伊。

  ……因格•亨里奇的律师辩护称:“这名卫兵仅仅为了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并不这么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却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那时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是你应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法律却不是。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因•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被判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高考语文全国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D [解析] A.“廖廓”应为“寥廓”、 “溟王星”应当为“冥王星”; B. “箫索”应为“萧索”。C. 岑(cén)、腥红应为“猩红”

  2. D.在中央电视台的“等你来”栏目现场,他终于和自己曾经一起上山下乡,阔别四十年的老朋友见面了。答案:D. “和自己”之前缺介词“与”。

  3.答案:C 根据高中教材苏轼的《定风波》所对应词牌相关知识,可以从字数上排除A,从音韵上排除B,而D与“深夜”的时间不合。

  词意:江水深沉,船帆的影子在江面上划过。水中的鱼从早到晚在寒冷的江波中游动,渡口那边飞起了成双成对的白鸟。云烟四处缭绕,渔人唱着渔歌在芦苇丛的深处隐去。用短桨划着小船回到长着兰草的水边,人就这样离去了。小路上的竹林被风吹得不断作响,路上长满了青色的莎草。到了深夜,风停了,雨也停了。月亮照在寒冷的天上,露珠一颗颗滚入荷叶里面。

  4.答案:“有幸”改为“应邀”。

  二、文言文阅读(21分,共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

  5、答案:B 劝:鼓励

  6、答案:C 第一个用发语词,中间有文意的转折,最后表因果,解题时注意句间关系的确认。

  7、答案:C 减轻贫民赋税不是“贵粟”的方式而重家抑商不是作者提出的策略

  8、答案:选B,文章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事实上,当时汉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只是依然无法改变当时民穷商富的现象。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⑴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3分)

  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

  ⑵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3分)

  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

  (3)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3分)

  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

  译文:

  百姓,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1)两首诗在构思上有何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两首诗的作者都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像,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采用的是“主客移位的对写法”(手法2分,答联想或想像或即事抒情都可以)。高诗不说自己思念妻儿,却通过想像妻子灯下缝衣,二女相伴思念身在远方的自己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而白诗不说自己苦思成梦,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使我昨夜梦君,更深切对表达对友人的挂念之情。(内容分析2分)

  (2)两首诗在抒情内容和情感基调上有什么相异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说明。(4分)

  答案:高诗通过写女儿看母亲深夜给父亲缝寄衣裳的生活小场景来表达对妻儿的无比思念,尽管有别离无奈之伤,但更多充满了温馨之情,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欣慰而温暖的(2分)。而白诗是通过写梦见久无音信的老友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更多表达的是人生聚合无常,山水相隔的人世感伤,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惆怅和感伤的(2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略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12. 答案:D A错将湖湘学派和湖湘文化混同 B、更多地表述不妥 C关键在于其“兼容并蓄”的特点

  13. 答案:B A中原文化南移后,湖南是儒家正统区C都对湖湘文化造成积极影响不对,比如固执守旧这点 D最先进力量过于夸大

  14、答案:(1)楚文化或荆楚文化 (2)中原文化 (3)历史渊源 (4)儒学正统文化

  解析:本题可以根据文章第二、三段内容分析理解。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15.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人生也是有气节的啊!”“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这三句话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说明(6分)。

  答案:“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这句话是文章中第一次点题,借用老菜农的话引出下面作者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也是有气节的啊!”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西红杮的生长触发到人的生长过程的思考,内容上更进一层。“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是文章的收束句,作者巧妙将西红杮和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融合一起,总结全文,使文章的结构更为紧凑。

  16.简要分析这篇散文在表达方式及选材构思上的特点,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

  答案:(1)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前半部分叙述买菜及讨教菜农一事,后半部分由蔬菜的生长转向对人生成长的论述,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2)本文在选材构思上由事及理,以小见大,借节令来谈人生,从生活小事自然过度到人生哲理,自然贴切,易为人接受。

  17.综观全文,简析文章题目“命令”的内涵。(4分)

  答案:(1)大自然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和消亡的季节规律,人们在收获和享用大自然馈赠的时候也要遵守自然的基本法则,否则纵算费尽心机也是瞎忙活。

  (2)每个人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也要遵从自然法则,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事,心灵的成长应当和年龄的成长同步。

  【解析】简析 “命令”的内涵。要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和主旨义,二义合一。

  试题分析:这个词语前后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这就要求我们梳理整个文章。首先把与这这个词语内容有关的句子或词语划出来,再作适当的归纳,分点作答。

  18.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文章通过买菜听菜农讲蔬菜的节令一事,很自然地联想到蔬菜的生长和人生的成长之间的巧妙联系,表明了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过程的,要学会遵从大自然的法则,表达了应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人的身心成长、教育、培养和发展、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本题两问两答。先答主旨,按照通用公式“通过什么表现什么”来答,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时可以从当今相似的社会现象来谈。

  试题分析:题目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抓题,一个是发题。前者要结合文章内容来作答;后者要结合文意作适当的发挥。

  六、选做题(任选二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第一则小说有三个泪点,请分析说明(3分)

  答案:一是小蚯蚓(孩子)的天真懂事让人落泪,二是蚯蚓父亲不幸遭遇和蚯蚓母亲的善良与无奈让人落泪,三是蚱蜢老师的同病相怜让人落泪(蚱蜢也是钓饵和一种)

  第二则小说反映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小说反映的是空巢老人的现状问题,儿子长年不回家照顾母亲,当房子折迁有了拆迁款时,才提出陪母亲,儿子给母亲的关爱和温情甚至比不上忠实的猫和狗,这样冷冰冰的社会现实令人深思。

  20、第一则材料中穆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孟子的主张是什么?(2分)

  答案:穆公之问:官员被杀,百姓却见死不救(2分) 孟子主张:行仁政(1分)

  第二则材料三句话中所提出的三种官民关系的概述,请任选一种进行评价(4分)

  答案:“父子说” 优点: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当属父母和子女了,最疼爱和关怀子女的当然也是父母。一个人当官对老百姓的态度,能像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一样,那真是很不容易的。缺点:打上鲜明的封建等级关系的烙印。“舟水说”优点:对百姓力量充满敬畏,进而能小心处理官民关系。不足:舟行水上,非强调百姓的主体作用,有明显的局限性。“仆主说”优点:强调官员的服务意识,官员和百性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权责分明。(以上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21、答案:角度一(个别机构或个人):打着名人幌子行骗牟利的行为(将莫言这类国际国类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列为评委或编委等手段),既是对大众利益的侵害,也是对名人名誉权的侵害,当前各类所谓的“有奖征文”数不胜数,为博取更多的人参与,同时通过收取高额的参赛费和参评费来诈取钱财,对于此类违法行为应该进行监督和加强处罚力度。

  角度二(莫言):中国是一个崇尚名人的社会。名人的公众形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一言一行,公众视为一种导向、一种引领、一种示范、一种标本。名人的知名度越高、影响力越大,越要有责任感。莫言对于假借自己之名而行欺骗之实的做法提出警告与声明,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希望更多的名人面对此类现象也像莫言拿出实际行动,莫言也当“有言”!


猜你喜欢:

1.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2.高考语文试卷模板

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4.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5.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