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刘惠分享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春秋战国时代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如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广泛。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相当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从中可见制镜者的内心愿望,给铜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从前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变为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但无论是制镜或买镜,送人或自用,铭文上的吉语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相当的价值。

  首先,向往世俗幸福的内容在汉镜铭文中十分突出。其中可分为三类:一是长寿,如“延寿万年”“延年益寿”,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也应与汉代流行神仙观念有关;二是贵富,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常富贵,乐未央”“大乐贵富毋极”,这些主要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对贵富的企盼;三是长乐,铭文中多见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如“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富贵无极,长乐未央”。以上三类,属于汉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把快乐作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关注的。

  有更多的铭文是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表达的,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如“利二亲,宜弟兄,寿万年,长相保,宜子孙”“长保二亲乐富昌”“长保二亲及妻子”“夫妻相喜,日益亲善”“延年益寿,宜子宜孙”“天地和合子孙成,长保夫妇乐长生”。这表示,在汉代人心目中,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关切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相思镜铭文,如“长相思,毋相忘”“愿长相思,长毋相忘”,这一类情感相思铭文在汉镜中甚多,多属夫妇、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之多,也是汉镜铭文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

  汉镜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体现了更崇高的价值观。如“可以取诚”“可以取信”“贤者戒己仁为右,怠忘毋以象君子”,这些都是个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高”,这些是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居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信不忠,久而自穷”,是以德治家、以德治国的训言。这些都说明铜镜铭文也有道德警诫的功能,虽然这类铭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此外,有的铭文还期待“家给人足天下平”“中国大宁”,这些铭文都充分表达了对四夷服、人民息、天下复、五谷熟、百姓宽,亦即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7期)

  1.下列关于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镜铭文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

  B.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包括对“长寿”“富贵”“长乐”等世俗幸福内容的向往。

  C.汉镜铭文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美怀。

  D.汉镜铭文有道德警诫的功能,有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表达了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功能有限,一般供贵族所佩戴和享用,主要用来照鉴察形。

  B.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铜镜背后的铭文,内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C.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变成了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

  D.铜镜铭文上的吉语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很大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追求的长乐,大多是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快乐是汉代人追求的幸福要素之一。

  B.汉代人所追求的幸福,既包括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家庭幸福,他们很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

  C.因为汉代社会男女离别很多,所以那些表达夫妇、男女悲欢离合的相思铭文情感真挚,在汉镜中最多,给人印象也最深。

  D.汉镜中表现个人立身的道德、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以及以德治家、以德治国训言的铭文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财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李防,字智周,大名内黄人。举进士,为莫州军事推官。随曹彬入契丹,授忠武军节度推官。括磁、相二州逃户田,增租赋十余万。因请均定田税,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改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潞州,迁秘书丞。体量二浙民饥,建言逃户田宜即召人耕种,使人不敢轻去甽亩,而官赋常在。又请京师置折中仓,听人入粟,以江、浙、荆湖物偿之。擢开封府推官,请与判官间三五日即府司军巡院察冤狱。出为峡路转运副使。先是沿江水递,岁役民丁甚众,颇废农作,防悉以城卒代之。会分川、峡为四路,徙防梓州路转运使,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初,江南旱,诏与张知白分东、西路安抚。上言:“秦羲尝增江、淮、两浙、荆湖榷酤钱,民颇烦扰。江南以岁饥权罢,而淮南、荆湖未被德音。”诏悉罢之,仍诏羲等毋得复增榷酤之利。遂为江南转运。淮南旧不禁盐,制置司请禁盐而官自鬻之,使兵夫辇载江上,且多漂失之患。防请令商人入钱帛京师,或输刍粮西北边,而给以盐,则公私皆利,后采用之。徙知应天府,凿府西障口为斗门,泄汴水,淤旁田数百亩,民甚利之。又徙兴元府,入为三司盐铁判官,失举免官。后起通判河南府,徙知宿、延、亳三州,为利州路转运使,累迁兵部郎中、纠察刑狱,擢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进给事中,复知延州,更耀、潞二州,卒。

  防好建明利害,所至必有论奏,朝廷颇施行之。其精力过人。防在江南,晏殊以童子谒见,防命赋诗,使还荐之,后至宰相。

  (选自《宋史•李防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括磁、相二州逃户田 括:搜求 B.听人人粟 听:听闻

  C.即府司军巡院察冤狱 狱:案件 D.而淮南、荆湖未被德音 被:覆盖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 二百户停所居官/ 能招携者旌赏之

  B.又请县有破逃/ 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 殿三选二百户/ 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

  C.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

  D.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防担任忠武军节度推官,设法增加租赋十余万,并奏请均定田税,按照破产逃亡的户数和招集流民的能力来评定地方官的等级并进行表彰和赏赐。

  B. 在李防担任峡路转运副使之前,每逢江水泛滥,当地政府都要役使大量民众修筑江堤,对农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李防用守城的士卒代替民丁。

  C. 李防任应天府知府,开凿府西障口作为斗门,让汴水流出,使老百姓获利。进入京城担任三司盐铁判官由于推举有误的过失而被免官。

  D. 李防喜欢上书建议阐明利害,朝廷大多能实行他的提议。李防在江南的时候,晏殊让儿子拜见他,李防让他作诗,并向朝廷推荐,后来官至宰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体量二浙民饥,建言逃户田宜即召人耕种,使人不敢轻去酬亩,而官赋常在。(5分)

  (2)淮南旧不禁盐,制置司请禁盐而官自鬻之,使兵夫辇载江上,且多漂失之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8~9题。

  立春日感怀①

  [明]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②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蔟五辛③。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刺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②底事:何事。③五辛:五种辛味的菜,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8.人们评论说诗人“漫把金盘簇五辛”一句极为巧妙,请分析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9.人们评论说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感情真挚动人”,请结合全诗具体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演奏结束后周围环境的寂静清幽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之高。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自己因人生短暂而感到悲哀,因江水无尽而心生羡慕。

  (3)韩愈在《师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弟子和老师不一定非得有高下之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

  枪口上的小花

  周海亮

  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

  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进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复活的全副武装的干尸。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拔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拔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

  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小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色的花粉飘飘洒洒。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他笑了。他不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故乡。

  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有时候,他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她的头发高高挽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她提着长裙,赤着脚,脖子优雅地探着,长裙上落满淡蓝色的小花。她朝他走来,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并且深情的曲子。

  一切那般美好,看不到任何战事的迹象。可是战事还是按时到来,他应征入伍。他迷恋草原,迷恋木屋和那些淡蓝的花儿,迷恋她美丽的下巴和半透明的淡蓝的手。可是他必须入伍,从一个草原抵达另一个草原。潮湿的战壕里,他盯住那些小花,如同盯住她湿润的眼睛。

  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来,绕着花儿盘旋。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纷纷扬扬。

  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他知道。可是他喜欢那些小花,更喜欢小花将枪口装扮,将战壕装扮。他从战壕里探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终将草原覆盖。没有狙击手。他看不到。

  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

  家乡有和蔼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回家。可是,他不能回家。

  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睡觉,梦里花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

  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花丛之间。他们拖着长长的步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恐惧和令人恐惧的杀气。长官冲他摆摆手,他起身。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

  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他看到枪口的小花。

  他愣了一下。

  刚才他将小花忘记。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他该将小花摘下,轻轻插进口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那么美丽的小花,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嫩的姑娘。小花将会被射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

  长官的手向下劈去。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或许一秒钟,或许半秒钟,或许四分之一秒钟、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洞。

  他念一声,小花。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姑娘的名字。

  (选自《山东青年》2015年12月)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第一段“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开篇点明了小说的主题,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他”喜欢将小花插在枪口这种错误做法的思考,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批判。

  B.小说用“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写环境的宁静美好,是为了反衬战争的紧张和残酷。

  C.小说中多次出现家乡景色的描写,以此来表达“他”对家乡,家人的思念,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D.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如同孙犁笔下的《荷花淀》,抹去战争残酷的一面,给人以温情和思考。

  E.小说通过“他”因为想着“小花”而贻误战机这一情节,提醒人们要心无旁骛,说明战争很残酷,这正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

  (2)“小花”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他”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他念一声,小花”结尾,你认为“他”该不该想着“小花”?请结合全文谈谈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

  四十六年坚守,她赢得了世界喝彩

  ——记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研究员

  罗朝淑 张盖伦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的时候,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3天前,屠呦呦在出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时,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n光生在屠呦呦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这位85岁的老人,另一只手为她拿着话筒,30分钟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在诺奖得主演讲会上,屠呦呦回忆: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项目,她被指定为课题组组长,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开始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出以640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虽然有了这样一本“验方集”,但屠呦呦和她的队友们曾一度陷入到研究的“泥淖”中,找不到理想的出路。面对挫折,屠呦呦也曾苦闷。她后来回忆说:“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后来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也为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实验条件。屠呦呦当年的同事姜廷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但任务时间又很紧迫,急需寻找能够容纳大量溶剂和实验品的合适器皿。然而,紧张的经费却让她们一筹莫展。急中生智的屠呦呦,想到了家中腌咸菜用的瓦缸。最终,靠着这些瓦缸,她们成功提纯了100克青蒿素结晶。而屠呦呦却因为长期接触这样的环境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其他成员也出现了不同的中毒症状。”

  但这些没有动摇屠呦呦的决心,病情一好转,她就急忙跑回实验室继续科研。为了能尽快让青蒿素用到临床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她和科研团队成员自己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她们尝试改用单体胶囊……

  回忆起屠呦呦研究团队当年的实验情景,姜廷良不无感慨地说:“她的身上有着超越常人的执着精神。这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在青蒿之前,屠呦呦还筛选过很多种物质,“比如胡椒,实验室的抗疟成绩相当漂亮,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90%多,但是临床却没效果。青蒿提取物在开始的实验中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也只不过68%,最低才百分之十几,远远不及胡椒,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坚持和执着,青蒿素的研究很难取得成功。”

  “执着”是记者在采访屠呦呦的同事时,听到他们用来评价她最多的一个词语。靠着这份执着,屠呦呦从古代医书中找到青蒿,用这株看似普通的小草,拯救了世界上无数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有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口生活在高危区域,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死亡人数约为58万人。正如诺奖委员会所指出的那样,“青蒿素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的生命”。

  获奖后的屠呦呦虽然一直保持着惯有的低调,面对公众和媒体言辞甚少,但在瑞典的媒体见面会上,针对大湄公河地区和非洲少数地区出现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她却大声疾呼: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她说:“青蒿素是个全新的化学结构,关于它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完成。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今面对新一轮的耐药性挑战,她依旧信心满满。在她看来,新出现的耐药性问题,让青蒿素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行多远,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远见?46年的坚守让屠呦呦认准一个道理: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

  只要目标明确,坚守信念是成功的前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摘编自2015年12月10日《科技日报》)

  相关链接

  ①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5午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上海医药》)

  ②青蒿素,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是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很多非洲民众尊称其为“东方神药”。(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屠呦呦潜心研究的赞美和对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肯定。

  B.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落后的科研条件与现在进行对比,其目的是突出当时工作的艰辛。

  C.文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回忆过去工作的艰辛以及同事的评价,突出了屠呦呦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执着奉献的务实精神。

  D.作者充分肯定了屠呦呦执着的精神,认为只有这种精神才会让她潜心科研,披览群书,反复试验,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E.本文虽为新闻通讯,但是语言生动活泼,严谨而不失幽默,并且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使文章妙趣横生。

  (2)文章第二段写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n先生在屠呦呦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3)根据全文,请简要概括屠呦呦为什么能“赢得世界的喝彩”。(6分)

  (4)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8分)

  2017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晟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某些免费或低价的应用在设计上都会向用户推送广告,其他一些则会________盗窃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跟踪其互联网浏览习惯。

  (2)德曼的寓言阅读模式和詹姆逊的政治阅读模式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两者都论证文本或解读的寓言特征;两者都_________地揭示语言世界里争夺意识形态霸权的政治欲望。

  (3)虽然韩国军方________地解释称,日韩军事交流“与遏制中国完全无关”,但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制定者对中国因素肯定有所考虑。

  A.苦心孤诣 处心积虑 煞费心机 B.煞费心机 苦心孤诣 处心积虑

  C.处心积虑 煞费心机 苦心孤诣 D.处心积虑 苦心孤诣 煞费心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德国原材料局专家乌尔里希•施瓦茨一沙姆佩拉说,新发现的海底矿区的含铜量可达24%,是迄今在海底发现的含铜量最高的矿区。

  B.小李是一名90后,她的煎饼果子摊儿自今年10月26日开张以来,每天会卖出将近200份以上的煎饼果子,每日流水有1 500元。

  C.备受瞩目的油画巨制《长江万里图》19日晚在北京艺融秋拍会现身,经过多轮竞夺并最终以总成交价1.495亿元人民币成交,制造了吴冠中作品拍卖的新纪录。

  D.从早朝的抽象表现主义创作到那些与个人经历情感紧密相连的作品,刁德谦用抽象画这种最难被大众理解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华裔闯荡西方艺坛的励志故事。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①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

  ②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③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祛病

  ④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

  ⑤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

  ⑥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

  A.①⑥⑤②④③ B.①⑥④③⑤② C.①⑥③④⑤② D.④③①⑥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字。(5分)

  如果一个圣人成为国君,他的统治便称为“王道”。按照孟子和后来儒家的看法,①_________。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②_______________。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则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而霸道的力量则是来自武力。孟子以后的中国哲学家都是持守这种“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如果以当代政治学的原理来对照,民主政治便是王道,因为他是人民大众的自由结合。法西斯统治则是霸道,③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6分)

  比喻之花开在了李白的眼中,他便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观;______________;比喻之花开在了东坡居士的手下,他便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