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河南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刘惠分享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河南省高考语文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河南省高考语文真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植“正能量”

  “正能量”本是天文学的专有名词,其网络意思泛指一切给予人向上、给予人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

  最近,媒体对职业教育的报道总是充满了“负面消息”,如职校生频繁跳槽、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学校充当“廉价劳动力”的贩卖者、顶岗实习乱象丛生、生源危机让部分职业院校濒临倒闭等。似乎,社会舆论环境并没有给职业院校正常发展、职校生进步根植“正能量”,相反,这些新闻报道正在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判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而职校生也被社会另眼相看。

  当然,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社会和公众对职业教育正常、合理的判断。但总体来说,职业院校成长的环境氛围不容乐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本身需要更加充足的“正能量”。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说:整个职业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劳动用人部门对职业教育最不满意的是人文教育,认为我们的学生不会做人。现在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升学竞争的失败者,他们的信心、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需要特别关注,这些比技能更重要。

  暑假过后,经历了中、高考,又将有一批初、高中生走进中职和高职的大门。相对于应试教育中的“成功者”来说,他们是中、高考的“失败者”,也许,带着失落与挫败感,他们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如果学校不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们的内心不能充满着“正能量”,这势必影响到职校生未来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产出是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好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最好说明。在职业教育整体“正能量”匮乏的大背景下,给职校生根植“正能量”,实属不易,甚至还有些聊以自慰的感觉,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不得不在如此困难中迎头而上。

  所谓的“正能量”,它指的是自信、乐观、务实、踏实、自立、自尊、自强等积极因素。笔者以为,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等“正能量”的根植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一方面,需要依托舆论环境的包容与进步,媒体对于职业教育正面形象的塑造,通过舆论的氛围加以引导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等;另一方面,要靠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让职校生重拾这些积极的心态。学校自然义不容辞,担负起主要责任,但是,在为职校生根植“正能量”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避免一些片面理解。

  首先,避免简单地以为开设几门课程就能改变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多学者认为,与职业技能的传授相比,学校亟须加强人文课程的建设。一个问题是,职业院校的课程本就不少,人文课程的实施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无法保证,但是,依照笔者对教学的理解,这类课程的开设很多甚至大多以知识灌输为主,最终通过考试来衡量,很多知识也不过是考过即忘,与提高人文素养有多大相关,难以衡量。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这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该渗透在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校园文化的浸染、社团活动的辐射、各类人文讲座的熏陶、各种技能竞赛的历练、毕业生的声名远扬等,缺一不可。职校生内心的“正能量”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大氛围中逐渐地重塑。

  其次,落实到教育活动最实际的实施者身上,作为教师应注意方法的适当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往往会采用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因而职校生渐渐适应了表扬的、理想化的教育环境,甚至学生把实习想得很美:实习就是工作,实习就是拿钱,实习就是彻底脱离苦海。这种脱离现实的教育,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等到学生真正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才发觉,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心理期待与现实落差很大。

  当然,给职校生根植“正能量”,学校自然担负起主要责任,但是,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相信给这个弱势群体点儿阳光,他们就会灿烂。

  (节选自2012年8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正能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能量”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B.“正能量”指的是自信、乐观、务实、踏实、自立、自尊、自强等积极因素。

  C.中、高考“失败”的职校生带着失落与挫败感走进校门,所以他们的内心缺少“正能量”,这势必影响到职校生未来的发展。

  D.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等“正能量”的根植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2.在为职校生根植“正能量”的过程中,对于“需要避免一些片面理解”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避免简单地以为开设几门课程就能改变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B.避免知识灌输,要重视提高职校生的人文素质。

  C.教师应注意方法的适当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

  D.教师要避免脱离现实的教育,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对职业教育“负面消息”的报道不利于职校生根植“正能量”。

  B.职业院校成长的环境氛围不容乐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本身需要更加充足的“正能量”。

  C.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这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该渗透在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

  D.在为职校生根植“正能量”的过程中,媒体舆论氛围的引导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起着主要责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夺:改变

  B.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直:直接

  C.时虞允文当国 当:主持、管理

  D.议者以聚敛闻 闻:使……知道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了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运粮船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了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抒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3分)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7分)

  添字丑奴儿·芭蕉

  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8.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9.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

  (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给门下舍人解释自己为何一再忍让廉颇的原因是:吾所以为此者, 。

  (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7)杜甫《登高》一诗中作者表达世事艰难,自己命途多舛,穷困潦倒,无酒可喝,心中愁闷无法宣泄的一联是: ,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让我们倾听

  毕淑敏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风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需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渐疏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是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做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2分)

  A.文章从生活现象出发,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段,说明人类应该懂得倾听的道理。

  B.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不客气地打断他的叙述,这是一种不懂倾听的表现。

  C.作者认为倾听的“倾”字,就是表示身体向前倾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

  D.懂得倾听与否,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

  E.作者正反举例,无非是想说明世界上天然就掌握倾听艺术的人绝少。

  11.第一段写了“我”在当初对“倾听”的理解,作者有何用意?(2分)

  12.文章中说“这就是倾听的魔力”,“倾听的魔力”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3.文章最后一段话说“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原因是什么?试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这一说法的感受。(5分)

  2017年河南省高考语文真题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积累与应用:(共16分,14——18题,每小题2分。19、20题各3分)

  1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

  B.连辟公府(“公府”,古代对官署的统称,也称“官府”)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

  D.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

  1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为天下笑者,何也?

  1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斗两主,观祸败

  B.空以身膏草野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 内立法度,务耕织

  D.小学而大遗 吾从而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