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2)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第五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3道选择题和2道表达题组成。该大题与2011年相比,题量一样,赋分总体相同,共20分。前面3道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后面2道表达题中,语句补写题6分,修辞手法题5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参考答案】 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本题所给的四个句子,只有B项中的成语使用恰当。成语“闻过则喜”用来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虚心听取批评,B句中说的是设立投诉中心的举措表现出一种乐于接受批评,以便交流信息、化解矛盾的态度和胸怀,用来概括这个意思的成语是恰当的。其他几句中的成语,即A句中的“芝兰玉树”、C句中的“上下其手”和D句中的“从一而终”,使用都是不恰当的。A句对一位姑娘进行外貌描写,说她长相好、身材好,容易惹人注意,但成语“芝兰玉树”并非用来形容人的外貌的,它是用来比喻好的子弟或优秀人才的,与原句的语意要求不符;“上下其手”原意是以手示意,手朝上是一个意思,手朝下是另一个意思,后来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C句中显然把这个成语误解为两个人合力将小偷抓住了,不妥;D句的意思是人的梦想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不同,句中使用的成语“从一而终”虽然也有不改变的意思,但它一般用于说妇女一生只嫁一个丈夫,永不改嫁,或者用来比喻忠臣不事二主,所以该句用这个成语不恰当。考生只要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应该不会判断错。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结构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C项,这一句没有结构性语病,而B句、C句和D句都存在语句的结构性错误,只不过其中的病句小类有所不同。A句的毛病属“结构混乱”,句中“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实际上是“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人的伤害”和“使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人遭到伤害”两个说法搅在一起,造成杂糅的表达,修改这个句子可以任取一种说法;B句的毛病属“搭配不当”,在“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部分,“回报”所辖范围包括了两个内容,一个是“付出的努力”,一个是“取得的成绩”,“付出的努力得到回报”是说努力没有白费,有了好的结果,搭配是没有问题的,“取得的成绩得到回报”则存在搭配问题,因为“成绩”是一种努力的积极结果,已经是对努力的肯定了;D句的主要问题是“语序不当”,与我们不说“严峻的形势把困难带给了他们”,而说“严峻的形势给他们带来了困难”相类似,“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是一种“甲把乙怎么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一般带有处置意味,而且“甲”和“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东西,但该句并没有处置意义,“严峻的形势”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所以句中的“挑战”宜放在对象的后面,说成“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巨大的挑战”,或者说成“严峻的形势使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感受到巨大的挑战”。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
。 。 , 。 。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衔接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只有这一项各句的衔接最为恰当。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分析题面所给各句的表意及其相互之间的语义关系。文段首句已给出,该句明确指出,“葫芦”在古代就被用作容器。由此可推知,接下来的表达应该围绕“葫芦”来进行。题面中六个句子说的也确实都是关于“葫芦”的相关内容,然而仅凭这一点还是无法确定孰先孰后。接下来应该考察和分析各句的具体语义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句①指出“葫芦”作容器用的最早书证;句②是说用“葫芦”作容器是人类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一种表现;句③直接交代“葫芦”是什么;句④说明“葫芦”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作容器;句⑤从外形上对“葫芦”加以描述,该句用代词“它”作主语,说明前面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可以与“它”共指,从而形成语义上的直接关联;句⑥概括性地指出我国使用“葫芦”作容器的历史很悠久。
按一般常理,当人们说“葫芦”是一种果实之后,接下来通常应该是描述这种果实,由此,可以推断句⑤必须接在句③之后。再者,为了证明历史悠久,人们通常的作法是提供强有力的书证或物证,这样,又可以断定句①必须接在句⑥之后。有了这两个结论,就可以排除A、C选项。接下来只需考察B、D选项。句④和句②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不能连在一起。因此,可判定D是最佳选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整个文段也只有用句②结尾才合情合理。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 ①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 ②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③ 。
【参考答案】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攫取信息、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该题题面有两段文字。一段文字为“材料”,旨在提供相关内容与信息;另一段文字有三个空缺,要求考生补写恰当的句子。题面所给的两个文段在内容上直接相关。由“材料”文段可知,就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开采铜矿、铸造铜器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至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但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的铜器都被证明不是夏代之前的。这个内容对填写第二个文段空缺处的句子非常重要。下面分析如何补写第二个文段空缺的三个句子。
先看空缺①和②。句①前面有一个已经给出的时间限定语“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这就限定了该句的内容。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将该句概括提炼为“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句②是转折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它前面的分句是“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句②表达为“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为佳,因为只有这个意思才与前面的句子构成转折关系。
再来看空缺③。句③是个煞尾句。它前面的几句话主要是讲上个世纪河南偃师二里头地区的考古发掘情况。由此来看,句③的内容与“材料”文段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由句③前面已给的“因此,可以确认”这样的文字,可以知道:句③应该是一个通过推断得出的带有结论性质的话语。推论的根据就是它前面关于“偃师二里头发掘”的那几句话。根据整个文段的主题,再结合前面补写的两个句子,可以确定:句③说成“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整个表达才内容完整,前后呼应,逻辑严密。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参考答案】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正确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本题所给示例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所谓拟人,就是指把动物、植物或一般普通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认为它们具有人的某种特征或属性。实际语言运用中,恰当地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和新颖。特别是对于一些事理或哲理的揭示,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由陌生到熟悉,并且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本题示例中的两个句子分别以“梅花”和“昙花”为话题。说起“梅花”和“昙花”,人们都比较熟悉,而且也知道它们有多方面的特征和属性。将“梅花”和“昙花”当作人来描写,就必须选取它们所具有的与人的特征或属性相似的一种特征或属性(至少是可以人格化的特征或属性),否则就不合情理,显得牵强——这是使用拟人修辞方法要注意的。示例从“梅花”和“昙花”的开放时间入手,向纵深处挖掘,很好地将“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与“学会坚强”联系起来,将“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与“不要张扬”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两个表意相关、句式整齐的拟人语句,新颖别致,颇具哲理意味。
示例中的两个句子在事物的选取和语言表达上颇有讲究。首先,“梅花”和“昙花”同为花卉植物;其次,同是说开花,一曰“吐蕾”、一曰“绽放”,这不光是为了避免雷同,更重要的是为了切合实际。如果将它们颠倒过来使用,表达效果将大打折扣;第三,赋予“梅花”和“昙花”以人的某种特征的,不仅仅是“教导”和“提醒”,“意在”这个词语的使用也从抽象的精神层面保证了“梅花”与“昙花”的人格化特征。
总之,拟人修辞方法的使用,既要考虑内容是否切合表达的主题,也要考虑词语的选取和使用是否恰当。这是考生答题时必须要注意的。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写作是表达应用,当属E级。为了引导对学生在写作中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将F级也放在这里。
【试题解析】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新材料作文题型始终坚持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理解上不设阅读障碍等原则,并通过题干的具体要求,将立意的自主权、文体的选择权和标题的拟定权交给考生。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尝试与完善,到目前为止,作为高考作文题型比较而言,新材料作文题型还是优于其他题型。
本试题提供的是修船工顺手补船洞救人的事实材料。这种好人好事,古今中外都极为赞赏,在今年作为试题推出却有时代的意义。自从2006年“彭宇案”、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以来,社会上对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公德,对于做好事,有种种的议论。今年3月全国各地掀起了学雷锋热潮,5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成为舍己救人的新英雄。在这种形势下,把“补船洞”的材料放到考生面前,估计考生是容易理解和有话可说的,甚至是可以进一步感悟到现实意义的。
试题材料“补船洞”虽然只有“修船工”和 “船主”两个人物,情节和对话也十分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也有比较多的写作角度可供选择。例如:
可以选择“修船工做好事”的角度进行写作。修船工称“补洞”“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因为他是临时被雇来给小船刷油漆的,补洞不是他的责任,所以说“顺手”;因为他意识到小洞的高度危险,迅速地默默地补好了,没想邀功,不要报酬,所以说“小事”。修船工是好人做了大好事,他的高尚品德值得所有人学习。
可以选择“船主知恩必报”的角度进行写作。船主专程来到修船工家里道谢。船主这种知恩必报的思想行为值得许多人学习。联系我国现在一些不懂感恩的人物和现象,知恩图报也是一个好角度。
可以选择“做好事有好报”的角度进行写作。船主来到修船工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送上一个大红包”,这是可以引发开来议论的角度。过去,提倡做好事不求回报,这当然很高尚,但是更现实一些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受严惩,会鼓励更多人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可能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新角度。
还有其他可选择的角度,这里不再举例。因为考生的知识积累、能力程度和人生修养不同,在考试现场所投射的眼光不同,因而产生和选择的角度就会不同,这是很自然的。正如《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在“说明”中所指出的,只要所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就属于“符合题意”。这也正是新材料作文所具有的开放性、多样性的特征。
以上说的是考场作文初始阶段审题构思的事情,其实,要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审题构思、选择角度、确定立意、选用材料、明确文体、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言运用,哪个环节都不能忽视。考生要完整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评卷时要全面评价考生的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4.高考卷语文真题
5.高考语文考卷真题
上一篇: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下一篇: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