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答案

德豪分享

  高考语文试题着力提升命题质量,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强化素养立意、能力主导,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努力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课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数据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它只关注“客观数据”的呈现,而缺少对“主观数据”的反映。从社会学角度看,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因此,符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我们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果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就可能本末倒置,最终产生许多难以预期的后果。数据来源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无论是可以数字化的数据还是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大数据是汇集了行为主体、时间、地点三个维度的“数据宇宙”。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如果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我们就很难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也就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的没有个性特征的人去推导群体样态和社会构成。

  犹如网络一样,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巨量化的大数据在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的同时,实际上也掩盖了许多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的意义。在连续的巨量数据海洋中,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它们在大数据霸权面前会成为微不足道的牺牲品,大数据简化了人们对数据差异性的认知。大数据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其数据样本巨量,更在于其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当前,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这很容易导致“数据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大数据滋生出“数据暴力”是大数据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有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才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然而,在巨量的大数据面前,实际上可供规范分析的数据只是极少数,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对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清理,形成规整的结构,是大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所在。在大数据中,其研究范式重在发现而不是推论,运用大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不应像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那样通过假设检验来进行推论,而应通过数据的总体归纳来达成对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否则就很难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大数据本身,而且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可能只占数据总体的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从这个角度说,大量的信息其实都是垃圾。不仅如此,许多大数据本身就是模糊的,其中含有大量虚假和有害的内容。如果我们纯粹凭借数据来判断和分析人类行为,甚至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和传播某种数据,就会导致许多误判。因此,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可能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这也为各种数据造假和不当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此,我们必须学会辨识和判断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因盲目的数据崇拜造成误判,甚至迷失在大数据的洪流之中。

  (摘自《大数据热中的冷思考》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3分)

  A、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所以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

  B、大数据能反映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因此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不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

  C、把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变为更多的数据符号,我们就可以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

  D、大数据时代不应该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3分)

  A、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

  B、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要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就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

  C、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大数据的“碎片化”导致人们难以系统认知复杂事物。

  D、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3分)

  A、大数据的碎片化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才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B、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所以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C、因为有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因此尽管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也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有个性特征的人。

  D、大数据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但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崇拜数据,在大数据热中应该有冷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6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邀请他。

  C.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5分)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水龙吟•春恨

  (南宋)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①,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注】①金钗斗草:拔金钗作斗草游戏,古代女子的一种嬉戏。

  8.此词上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9.清季词论家刘熙载评论此词下片“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你怎么看?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统治者妄想追求霍去病那样的筑坛祭天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两句是:“,。”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自己喜爱莲花的高洁品性的两句是“,。”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秋节

  贾大山

  ①月亮从村东的树林里升起来,好像一盏又大又圆的天灯,吸引着满街的孩子们。

  冬冬跑回家,扯住妈妈的衣襟,蹦跳着说:“妈妈,月亮爷爷出来啦……”

  “给你,馋猴儿。”淑贞笑着,从饭桌是上的小盒里抓了一把红枣,拿了一个石榴,塞到冬冬手里。冬冬不满足地说:“妈妈,我要月饼!”

  “怎么,你没买月饼?”

  不知什么时候丈夫回来了,静静地站在淑贞身后。他叫春生,是生产队长。

  “我没买。”淑贞笑笑说。

  “咱队里几家没有买月饼?”

  “好几家哩。’’

  “你们太省细了!”春生一皱眉,责怪地说,“咱队里就那么穷吗?一年一个中秋节,孩子跟着我们吃不上一块月饼,像话吗?”

  “你别说了,供销社还没关门,我这就去买。”淑贞说着,拉上冬冬朝街里走去。她是一个贤惠的女人,从不招惹丈夫生气。

  淑贞从供销社回来,西院的严四老汉蹲在院里,正和春生说话。严四老汉是个戏迷,平日爱说爱唱,总是乐呵呵的。今天却沉着脸,满怀心事地说:“春生,我家老二过年要结婚了,你看我那房子……”

  “不是种上麦子就盖吗?”

  “唉,人有百算,天有一算。盖房子,办喜事,我还指望分一次红哩。可是咱那棉花……,,

  “不要紧。”春生笑着说,“今年的棉花是不如去年的好,可咱们的副业不少。再说棉花也不是全不行了,村南那四十亩,一棵树上还平均六个半桃哩。”

  “这么说,分红没问题?”

  “没问题。”

  “我那房子……”

  “盖,种上麦子就盖!”春生庄重地说。

  “好了,有你这句话就行!”严四老汉站起来,哼着京戏“八月十五月光明喏”,乐呵呵地走了。

  “春生哥,我这作业组长没法儿干了!”

  “有什么问题,你就说吧!”

  “我领导不了严老八。’’腊月开始告状了,“今天耕地,严老八耕了四亩半,韩玉林也耕了四亩半。两人一样记工,他不干。他骂我浑蛋,骂你……也是浑蛋!”

  春生望着渐渐升高的月亮,副队长双锁磨磨蹭蹭地来了:“春生,村西那片棉花,还浇不浇?”

  双锁做工作好犯冷热病。村西的棉花长相不好,严重地打击了他的情绪。春生反问道:“你看呢?”

  “我看,浇不浇都一样。’’

  “胡说。”春生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日记本子,翻开说,“浇不浇怎么会一样呢?”

  双锁接过日记本,按亮手电,只见那一页上有几行钢笔字,写得很清秀:

  棉花后期浇与不浇对比试验:浇水的,百朵重569克,表分39.4.品级129;不浇的,百朵重537克,衣分38.6.品级129。

  双锁看罢,愣了一下,嘿嘿笑道:“你又把我战胜啦,我挪机子去吧!”

  春生眼睛一亮,瞅定腊月,“你和老八大伯吵架啦?”

  “光吵没骂。”

  “哎呀,难怪他骂咱们浑蛋哩。”春生反倒咯咯地笑了,“今天耕地,玉林大叔耕的是头遍,老八大伯耕的是二遍。耕三遍的要挑垄沟、摊山沟;耕头遍的不挑垄沟,不摊山沟。两人一样记工,是不合理。看来咱们的劳动定额还需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哩。”

  “几时研究?”

  “明天黑夜。”春生说着,猛然抓住腊月胳膊,“腊月,吃了饭没?”

  “没哩。’’

  “不要走了,就在这里吃吧,今夜有趟美差。”

  ②月亮升上枣树的梢头。淑贞把剩下的两个月饼刚刚收拾到篮子里,春生回来了。淑贞一见,不由吃了一惊。他满面灰尘,走路仄仄晃晃,好像踩在棉花垛上一样。他朝枣树上一靠,两腿一软,身子顺着树干慢慢滑下去、滑下去,蹲在地上了。淑贞近前一看,又见他脊梁上湿漉漉的,散发着一股汗腥味儿。淑贞忙问:“你们又去装火车啦?”

  春生点点头,眼睛也懒得睁,微微一笑,说:“你猜,我们装了多少?”

  “我猜不出。”

  “我们卸了七百包盐,装了七百包粮食,给队里挣回……”他用手背掩着嘴角,打了个哈欠,“……五十六块钱……”

  “几个人?”

  “六个。”

  淑贞眉毛一颤,呆呆地望着春生清瘦的脸。七百包盐,七百包粮食,那是两万八千斤的重量啊!她心疼地说:“吃个月饼吧,走时你吃得不多。”

  淑贞收拾饭桌的时候,无意中朝篮子里一看,仍然有两个月饼;细一检查,篮子里少了一个昨天贴的玉黍饼子。她赶紧走到屋里,只见春生斜在炕上,已经响起均匀的鼻息。她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轻轻摇了几下,想叫醒他。他翻了个身,突然说道:“盖,种上麦子就盖!分红没有问题……”说罢,咯咯笑了两声,又响起均匀的鼻息。

  淑贞不忍打断他的好梦,轻轻地走出来,坐在院里的蒲团上。③院子里月光如水,格外安静,格外凉爽。西院里,严四老汉还没有睡,快乐的歌唱声里带了几分醉意:

  “八月十五……月光明喏……”

  本文发表于1980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干部和队员的形象,他们性格各异,小说时代特色鲜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春生回到家中,知道淑贞没有买月饼给孩子吃,对妻子养成的吝啬习惯很不满,他认为一年就一个中秋节,应该让孩子过个好节。

  C淑贞面对丈夫的责怪,却不招惹丈夫生气,表现了她的逆来顺受;而当丈夫因为扛包劳累而归时,非常心疼他,又表现出她的温柔体贴。

  D.小说中两次写到严四老汉唱“八月十五月光明喏”,前后照应,既突显了严四老汉对春生的信任,又体现了他对生活、未来充满希望。

  E.小说描写腊月向春生告状,说给耕一样地的“严老八”和“韩玉林”记一样的“工”,被严老八骂“浑蛋”,这是为了表现腊月的无能。.

  (2)小说画横线的三处自然环境描写整体上有什么作用?第一、三处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春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请结合全文,从主题、人物、情节、手法四个方面探析本文所体现的“纯净”。(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蔡元培先生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缴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缴给考官。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来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出来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读书时,伸出纤细的手指迅速地翻看书页,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读,而且有过目不忘之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他虚怀若谷,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这情形很像中国先秦时代,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时代的重演。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全国到处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同样的命运。在南方建有坚强根据地的国民党党员中,同情蔡先生的人尤其多。但是中国的和外国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的情形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

  (节选自蒋梦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始,作者就把蔡元培比拟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在推翻一潭死水的满清王朝中比肩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B.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他将“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完美融合。

  C.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D.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这样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E.有人说,蔡元培在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开头就引用礼记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怪文,而他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先生?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对介绍和评价蔡元培先生有什么作用?(6分)

  (4)本文对蔡元培先生的介绍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3分)()

  ①我市传统行业的一些企业个头长得慢,筋骨不够壮,有的就是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闻过则喜,精神上松一寸,行动上就可能慢一尺,稍不留心,就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②当前,“打虎拍蝇”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是一得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③告诫全体党员“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领导干部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④近日,85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消息路人皆知,这一奖项是第一位中国公民凭借在中国的研究成果获得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

  ⑤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⑥2013年,广州恒大足球队问鼎亚冠联赛,结束了中国俱乐部足球队二十余年无缘亚洲冠军的局面,这对处于低谷之中的中国足球来说弥足珍贵。

  A ②⑤⑥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牵头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派出了首个援藏医疗队,于8月19日从北京飞赴西藏,开展为期三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B.去年的“双十一”,多家快递公司的业务量激增,仓库内快件堆积如山,为了避免去年的情况不再发生,我市多家快递公司提早做好了迎战准备。

  C.有关人士认为,五部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体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

  D.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和联合国共同发行了以中国残疾人为主题的邮票纪念版张,反映了中国和联合国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意义重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当下,有人觉得反腐太严,感叹“官不聊生”。有这些想法的人的出发点是错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典故包含着深刻的兴衰治乱之理。

  ①他却认为,秦以无道,政苛民怨,高祖因之,可以弘济

  ②诸葛亮治蜀时,颇尚严峻,人多怨叹

  ③知古可以鉴今

  ④而如今“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⑤有人劝他学习汉高祖约法三章,“缓刑弛禁以慰其望”

  ⑥所以,应当“威之以法,限之以爵”

  A.②⑤①④⑥③ B.②①⑤③⑥④

  C.③②⑤①④⑥ D.③②①⑤⑥④

  16.将下面的三个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主要信息不得缺漏。(5分)

  ①语意重复会造成词语的含义与已提供的语境相重复。

  ②语意重复是由对词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理解、把握不准确而形成的。

  ③语意重复是一种语病。

  答:

  17.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与示例使用修辞相同,句式基本一致。(6分)

  什么是最真挚的友谊?是华美盛宴的觥筹交错,是形影不离的朝夕相守,是依依难舍的缠绵缱绻,还是困境中搀扶你一把的那双温暖的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答案

  1、D(A不构成因果关系B文中没有说大数据能反映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前后句也不构成因果关系C原文说“如果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我们就很难从数据中解读”)

  2、C(A原文“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B原文“只有”“才能”D原文“其数据量越大可能越模糊”)

  3、D(A“这不仅要求”这代指不是碎片化B不构成因果关系C 不构成因果关系)

  4.D(原文标点: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5.D.(女子15岁行笄礼)

  6.B(“邀”的意思是半路拦截)

  7.(1)下诏令贺拔胜出任治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得分点:牧、谓、之各1分,句意2分)

  (2)贺拔胜和卢柔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入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得分点:赢、秋霖、馁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无或见到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让卢柔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以卢柔为属官,加授冠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劳存问,并送给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入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到了长安。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授任中书舍人。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起居注。后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加授车骑大、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在官位上去世。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几十篇。

  8.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2分)作者上片写繁花似锦,春风温柔,春草柔嫩,杨柳金黄,气候宜人,倾全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而最后三句却突然转折,指出人们不能游赏美丽的春景为憾事,如此芳菲的世界被莺燕所占有为惋惜,春景愈美好,愈反衬出人心绪的惆怅。(3分)

  9.此词看起来是一首伤春之作,实际抒发的是爱国之情。(2分)转向南楼,听归雁凄切,体现出作者对故土的眷恋,(1分)回忆昔年赏心乐事此时已烟消云散,难禁粉泪幽怨,亦抒发出作者亡国之痛,(1分)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也可),把别恨乡愁国破家亡之痛寄寓在凄清悲凉的景物描写中,言有尽而意无穷。(2分)

  10.(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1(1)AD 答B给1分B “对妻子养成的吝啬习惯很不满”不妥当C “表现了她的逆来顺受”错,应该是表现其贤惠。E项“这时为了表现腊月的无能”错误,主要是为了表现春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①三处自然环境的描写构成小说的鹅时间线索,以“月亮”为中心的自然环境描写贯穿全文,小说的线索更加严谨;三处自然环境照应了小说的标题;②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有营造了节日祥和、喜庆的气氛;③第三处象征暗示出人们心情的愉悦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

  (3)①尽心尽责,认真细致。他耐心了解队员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他对棉花后期管理知识认真细致的记录。②勇于担当,信守承诺。严四老汉盖房子、给儿子办喜事担心不能分红,春生承诺分红;为了完成分红的承诺,他与腊月等人去火车站卸货赚钱。③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他让妻子给孩子买月饼过中秋节、梦中的欢笑,都体现了春生的乐观,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每点2分)

  (4)①从主题上来看,小说主要写了春生解决双锁、腊月工作上的问题以及为严四老汉等筹款取做工的故事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干部为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他们纯洁干净的思想观念。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无论是主要人物春生,还是次要人物,都体现农村那种淳朴善良的纯净。③从情节上来看,一些作家过分追求离奇的情节,脱离现实,而本文故事情节简洁明快,选材贴近生活,显得“纯净”④从描写手法上来看,小说采用白描手法,用简洁的人物对话构思行文,使小说更显“纯净”(每点2分)

  12.(1)选C,3分;选E,2分;选B,1分。

  【说明】

  A.“把蔡元培比拟成投入水中的石子”错误,蔡元培是投石子的人。“评价了他在推翻一潭死水的满清王朝中比肩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完全错误。

  B.“完美融合”不够准确,原文意思更强调对比鲜明。

  D.对原文的反面陈述完全违背文意。

  选一个正确给分,两个适正确情况给分,选三个不给分

  (2)(共6分,每点2分)答案:

  ①是著名学者。它对中西方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均有卓越建树。

  ②有完美人格。他既有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又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

  ③是大教育家。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

  (3)(共6分,每点2分)答案:

  ①将蔡元培比作苏格拉底(类比),给予蔡元培极为崇高的历史地位。

  ②蔡元培遇到了像苏格拉底一样的猜疑、指摘,他处境困难。

  ③有很多人同情和支持蔡元培,历史将证明他的清白和功绩。

  (4)①学习他善于学习和吸收中外文化精髓的精神。

  ②学习他欣赏美并注重爱美习惯养成的理念。

  ③学习他崇信科学的正确态度。

  ④学习他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

  ⑤学习他虚怀若谷,朴素谦抑,真诚沉稳,而又机警、严厉、快捷的文人优点。

  ⑥学习他敢于改革、敢学创新的革新精神。

  13、B(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这里应用“沾沾自喜”。一得之功:一点微笑的成绩,谦词。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高山仰止: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后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用在此处正确。

  弥足珍贵:指更加值得珍爱、重视。

  14.D(A搭配不当。可在“于8月19日”前加“该医疗队”;也可把“了”改为“的”。B不合逻辑,应改为“为了避免去年的情况再次发生”。C. 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态势”。

  15.A

  16.解析 把③句作为基础单句;把①②句作为修饰限制成分,按合适的顺序处理成定语。

  答案 语意重复是由对词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理解、把握不准确而造成词语的含义与已提供的语境相重复的一种语病。

  17.(5分)示例一: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是无从探测的广袤宇宙,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是痛彻肺腑的咫尺天涯,还是心与心之间的隔膜?

  示例二:什么是最宝贵的财富?是车载斗量的金钱,是美轮美奂的房屋,是珠光宝气的服饰,还是充实人生的知识?

  示例三:什么是最美丽的风景?是画家笔下的云霞,是缥缈的海市蜃楼,是雨后天晴的彩虹,还是故乡那平淡的山水?

  解析 所给的例句描述的对象是“友谊”,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所写的句子应与示例句式基本一致,语句通顺且合乎逻辑,最后一句升华立意。

  18.【写作提示】

  立意方面:①紧扣材料内容关键词“自拍美颜与真实美”去立意,为符合题意类。②紧扣材料含意“形象与美”去立意,为符合题意类。③脱离材料中自拍美颜与反美颜的社会现象,单谈“真实、真相、虚假与真相”为基本符合题意类。④脱离材料中自拍美颜与反美颜的社会现象,单谈“容貌美丑、以貌取人、外在与内在”为偏离题意类。

  内容方面:①由“自拍美颜”悦己悦人,延伸到“善意地适度美化真相(真实)而不伤害他人或公众利益”,从可见或不可见角度去选材行文,为符合题意类。②由材料延伸探讨“形象与美”,围绕“追求美的形象不能脱离真实(真相)”去立意,从可见或不可见角度去选材行文,为符合题意类。识体现出鲁迅精神的文化底蕴和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2分)



猜你感兴趣:

1.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2.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3.2017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4.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5.2017年语文高考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