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记忆力>快速记忆法>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荣雪分享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主干课,是执业业医师的必考课目,学习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是很重要的,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你带来关于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1、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及其应用的知识与法则。中医诊断学的诊病方法和辨证步骤,无处不贯穿着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以临床诊断肾脏病证为例,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藏精,主持人体生殖、生长及发育,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因此,运用到临床上,凡以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功能减退和脑、髓、骨、发、耳及二便异常为主的病变,皆属肾脏病证之范畴。故肾病之表现以腰酸腿软、耳鸣耳聋、齿摇发脱、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水肿、喘咳、二便排泄异常为定位症状。可见,要学好中医诊断学,必须博极医源,在熟悉、精通中医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才能将诊断、辨证技能用于临床。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2、学会中医辨证思维方式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辩证思维的烙印。中医诊断的思维方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常达变,以变识病,揆度奇恒,取类比象,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辨证求本的目的。从诊断逻辑来看,诊断即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从辨证起点而言,就是从八纲的阴阳开始,概括了整体机能病变中最抽象、最单纯的关系。八纲确立后即对病位、病性、病势、病机等有了大概的了解,再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三焦辨证,取得对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范畴更深更细的认识,从而达到对疾病认识的多样性的统一。这样认识的疾病,已不是症状、体征杂乱的总和,而是有条理地综合起来的有关疾病本质的概括,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不仅要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有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3、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要掌握一门课程的知识,首先通过聆听教师的讲解,对其主要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必须有意识地反复多次地复习思考、消化吸收以强化记忆。这不仅是学习中医诊断,也是学习中医的一种有效方法。没有一定医学知识的积累,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则无从判断和分析,必会茫茫然不知所措。记忆要讲究一定方法,如脉诊中常见病脉共28 种,每一种脉象的名称均有特定的含义,如芤脉,芤即为古代葱之意,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就很容易记忆并体会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的脉象特征了。另外辨证的内容很多,重点的八纲、气血津液、脏腑辨证三大辨证方法涉及的证型已多达百余个,对于各证型的记忆,要区分主症与兼症,主症就是该证候的辨证要点,是与其他证候区别的标志,需要重点记忆,而兼证是某一类证候的共同特点,任何病证只要同属于某一类证候,它的兼症就相同或大同小异,可以统一掌握,不必一个个去死记硬背。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4、自己动手分析归纳整理

  教师授课时为了全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条理性,大多以章为纲,以节为目,基本按顺序进行。而大家课后复习时,则应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方法,多动脑、多动手,要学会对学习的内容重新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养成既看书又动笔的好习惯。如脏腑辨证,教材所列证型近60 余个,按《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部属于掌握内容,记忆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可自己动手打破教材原有次序,将其归纳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热、湿热、痰浊等几大类,如气虚证共同症状有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自汗,动则加重,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在此基础上兼有咳嗽气喘痰多者则为肺气虚;兼有心悸怔忡胸闷者则为心气虚;兼有食少腹胀便溏者则为脾气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者则为肾气虚。先抓住各大证的基础证,再结合各脏腑的主证,则可做到诊断和鉴别诊断快速准确。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5、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对临床病证辨证论治的理解和掌握并非课堂的理论教学能够全部解决,要把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掌握的基本技能,必须多次、反复地进行临床实践。因此,要学好诊断并熟练地应用于临床,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必须注重不断地进行临床实践,反复验证,才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切中病情,获得针对病人最确切、最精当的诊断。因此,主动、积极地参与实验课及病案分析的模拟训练课,以及后续临床课程的临床见习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临床实践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感性和理性交替转化、不断深入,是学好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的重要一环

    3685020